80.戰後新世界(6)

80.戰後新世界(6)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國際政治事件,標誌着華約內部的裂痕已經漸漸顯現,可視為東歐聚變的前奏與導火索。***

越南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老撾、柬埔寨人民經過武裝鬥爭和起義,先後取得了獨立。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越南北方的河內以臨時政府的名義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並積極採取行動恢復越南的統一。與此同時,在越南南方,一直堅持**的吳庭艷,於1955年10月在美國的支持下,在西貢成立新的政府。

1961年5月,為防止吳庭艷政權垮台,美國派遣100名代號為「綠色貝雷帽」的所謂「特種部隊」進入南越。1962年2月8日,美國在西貢設立了由保羅?哈金斯將軍指揮的軍事司令部,標誌着美國開始直接介入越南戰爭。

1963年11月1日,美國在南越策動軍事政變,殺了吳庭艷,換上了新的傀儡楊文明,並積極尋找擴大戰爭的借口。1964年8月4日,美國政府宣稱,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和「滕納?喬埃」號在東京灣(即北部灣)離最近的陸地大約65海里處的公海上進行巡邏時,遭到數目不定的北越魚雷艇的襲擊。美國藉此開始推行「飽和轟炸」和「焦土政策」,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與此同時,美國不斷增兵,到1967年,在越南的美軍人數超過50萬。

1968年1月底,北越動了規模空前的「新春攻勢」。超過8萬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對南越幾乎所有的大小城市起了進攻,其規模和慘烈程度令美國人大為震驚:無數的軍事設施和政府建築被破壞;戰鬥最激烈的舊京順化幾乎全毀;美軍溪山基地被圍困76天,因為破壞太嚴重,解圍后不得不放棄使用。

由於南方人民武裝的堅決抵抗和越南軍民團結一致,美國在越南耗費了巨大人力物力卻沒有取得預想效果,遭致國內外一致反對。越戰期間,美國向越南投下了800萬噸炸彈,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戰場投彈量的總和,美國自己損失慘重,5。6萬餘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美國經濟出現大幅度滑坡,美元霸主地位遭到沉重打擊,並出現了巨額財政赤字。1973年1月27日,美國經過長期談判,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在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協定》上簽字,宣告美國在越南軍事行動的失敗。

越戰徹底改變了美、蘇兩霸爭奪的格局和冷戰的態勢:整個20世紀70年代,美國轉為戰略收縮,而蘇聯則處於戰略攻勢地位。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只有更積極地同中國等其他國家合作。

東、西兩德統一

自1945年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況,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實行的政策嚴格控制兩德之間的人員流動。1989年3月28日,民主德國開始實施新的邊境管理條例,放寬了對公民出境的管制,從而直接引了一定規模的逃亡潮,在此後不到一年間,約有十餘萬東德公民通過各種途徑輾轉移民西歐。1989年9月,東德進一步放寬邊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東德的領土過夜。更寬鬆的邊境管理反而進一步激起了東德公民的抗議浪潮,在萊比錫等城市持續爆群眾集會和遊行,要求東德當局揚民主,實行改革,改善供應和服務,開放出國旅行、放寬對新聞媒介的限制。

1989年10月,在民主德國的四十周年國慶活動中,來訪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公開要求民主德國領導人改變態度,實行改革,促使局勢進一步緊張。東德各大城市包括萊比錫、德累斯頓、波茨坦、馬格德堡、耶拿等地爆不同規模的抗議示威,在都柏林國慶慶典會場附近,七千餘名市民聚集抗議,並與警察爆了衝突,數百人被捕。不久,執政十八年之久的昂納克被迫辭職,克倫茨成為總書記,接着又成為國務委員會主席和國防委員會主席。

新領導人的上台,並不能平息民眾的抗議。在強大的壓力下,11月7日,民主德國政府集體辭職;11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集體辭職,同日選出以克倫茨為的新政治局。無奈之下,東德政府在11月9日作出決定,開放東、西德之間的全部邊境,並實施拆除柏林牆。兩天之內,從民德湧向西柏林和聯邦德國的人數超過400萬人次;兩周之內,民德政府簽了1000萬張出境簽證,而當時民德全國的總人口不過1670萬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北大歷史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北大歷史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0.戰後新世界(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