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後記美女作家備忘錄(1)

1.後記美女作家備忘錄(1)

1《艾琳簡歷》

有的時候你不能不相信一篇小說也有它的命運。我在1998年12月寫了《艾琳簡歷》,自以為是一篇說得過去的小說,而篇幅合適,三萬字的中篇是許多文學刊物鍾愛的長度。我興沖沖把它拿給一位向我約稿的編輯,我們是十多年的朋友,佰是卻遭到了退稿。原因很簡單,他覺得這篇小說有影射之嫌。之後這篇小說就像女主人公艾琳本人一樣走上了顛沛流離的投稿之旅,先後到過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五家全國知名的文學期刊編輯部,無一例外都是退稿。這在我的寫作生涯里也算創了記錄。不過各位編輯給我的退稿理由卻各不一樣,我當然清楚他們真正的擔心所在。事到了這個地步就有點兒有趣了,我太沒想到與\"70年代出生的作家\"有關的話題竟然如此敏感。不過就是一篇小說,再怎麼樣不過是一個虛構文本吧,我這樣想。平常我真不是一個百折不撓的人,基本受一點挫折便會轉身走掉,但這一次我有點兒一反常態。我還是比較有把握自己對一篇小說的感覺,所以我把這篇小說給了《十月》。多說一句,《十月》在1995年表我的小說《編外》,那是我這一輪寫作中的起步之作,當時我的名字對於文學刊物是一個很陌生的名字。《艾琳簡歷》經過了一年多的旅行,終於在2000年第一期的《十月》表出來,它合法地進入到讀者閱讀的視野。

2影射

因為這個問題一開始就被當成問題提了出來,所以我肯定不應該迴避。

我一向很不喜歡小說作者或者他身邊知的人出來解釋這個小說的由來,什麼節是由什麼真人的什麼事或者事演變而來的,這很沒意思,倒也不完全在於會引起一些什麼節外生枝的麻煩,最主要的是這樣一來很可能會損害一個小說的神秘感。我始終認為小說也跟人一樣具有自己的魅力,那是一種品質,一種個性,一種神韻,也是一種不可說的獨特性。最好不要去多作解釋,一解釋就俗了,常常說

不到點子上,或者多生歧義,或者乾脆把它給定義死了。小說中真正的好感覺應該像品茶一樣自己去品去體會,說又能說出些什麼?弄不好反倒是畫蛇添足。

好多次有人當面問我,你寫的艾琳是不是某某某?第一次聽這樣問真讓我措手不及。我趕緊說不是,真的不是。我非常慎重地作出解釋,一句話一句話地說,就怕語失當,讓人誤會,同時又不便解釋太多,怕反而越描越黑。有意思的是幾個月之後,《艾琳簡歷》被新改版的《中華文學選刊》轉載,再被提及同樣的問題時,艾琳的人選已經變更成某某與某某。我仍然對他們說不是,真的不是。再幾個月之後,我回江蘇去,有一個記者問我:\"你寫的艾琳是不是某某和某某某?\"這兩個名字帶着陌生的音調在空氣中盤旋,是我此生頭一次聽說。我這樣講了出來,所有在場的人全都笑了起來。

現查了商務印書館1981年修訂版《漢語成語小詞典》,含沙射影:傳說中有一種動物叫蜮,常在水中含着沙噴射人的影子,使人得病。比喻暗中攻擊或陷害人。我想照道理講如果你的寫作沒有確實地針對某個具體人或者某個具體人的具體事,那就不應該被歸為影射。可是我這樣說聽上去也就像是一面之詞,並不能把自己真正摘乾淨。那麼我就乾脆承認了吧我把從水邊經過的影子有一個算一個不管有沒有濕鞋的都用沙子噴射了。不過我真沒什麼惡意,當然也說不上有啥好意,好玩罷了,遊戲而已。我只想把自己耳聞目睹的自認為在我們這個時代中算得上鮮活有趣的文學景象以文字的方式錄下來,畢竟也是熱鬧一時、喧嚷一時的啊,而且不可重複,不想看到它那麼快就從公眾的視野里煙消雲散。假如無意中得罪了哪位,或者有人感到被傷害了,那我就在這兒真心向他或她說聲抱歉。

3《艾琳訪談錄》

一種意猶未盡的緒,2000年夏天最炎熱的天氣里我開始寫《艾琳訪談錄》。因為我供職新聞周刊,每天上班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採訪和看報紙。採訪是一件非常費神的事,這一行里誰都清楚除了上面佈置的和對方邀請的,所有的採訪都需要記者在事前和事後做許多跟訪談內容完全不搭界的事兒。尤其是就某些重要的或者十分敏感的問題採訪某部門和某位身居髙位的人以及有一技之長的人,先要在電話里賠盡小心,要候對方的時間以及心,你要曲曲折折找到他們所在的地點,你要得體,你要機智,你要簡捷,你要見好就收,這樣有可能還有下回。這還算好的,常常你第一個電話打過去你就被徹底拒絕了,要不就是你忙了一圈但你得到的內容跟你想要的不沾多大邊兒,接受你採訪的對象根本聽不見你的提問,他像開了閘一樣按著自己的思路一路說下去,你還不能輕易去打斷他。這是我十六年如一日的口常生活的一部分,很重要很占時間的一部分,我真是百鍊成鋼。有的時候我站到對而去審度自己的生活,對做這個行業的人會油然生起一種憐惜之感。別看到處都活躍着記者們踴躍的、不知疲倦的身影,其實他們是真正將自我與自我感覺等等置之度外的人,所以他們一個一個成了冷眼觀世的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美女作家(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美女作家(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後記美女作家備忘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