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第八輯贈言(44)

217.第八輯贈言(44)

至於毛筆,命運似乎更壞。***跟「水筆」相比,它的不便更其顯然。用毛筆就得用硯台和墨,至少得用墨盒或墨船(上海有這東西,形如小船,不知叫什麼名字,用墨膏,裝在牙膏似的筒子裏,用時擠出),總不如水筆方便,又不能將筆掛在襟上或插在袋裏。更重要的,毛筆寫字比水筆慢得多,這是毛筆的致命傷。說到價錢,毛筆連上附屬品,再算上用的時期的短,並不見得比水筆便宜好多。好的舶來水筆自然很貴,但是好的毛筆也不賤,最近有人在北平戴月軒就看到定價一千多萬元的筆。自然,水筆需要外匯,就是本國做的,材料也得從外國買來,毛筆卻是國產;但是我們得努力讓水筆也變成國產才好。至於過去教育部規定學生用毛筆,似乎只着眼在「保存國粹」或「本位文化」上;學生可並不理會這一套,用水筆的反而越來越多。現代生活需要水筆,勢有必至,理有固然,「本位文化」的空名字是抵擋不住的。毛筆應該保存,讓少數的書畫家去保存就夠了,勉強大家都來用,是行不通的。至於現在學生寫的字不好,那是沒有認真訓練的原故,跟不用毛筆無關。學生的字,清楚整齊就算好,用水筆和毛筆都一樣。

學生不愛講究寫字,也不愛讀古文古書——雖然有購買排印本古書的,可是並不太多。他們的功課多,事忙,不能夠領略書法的藝術,甚至連寫字的作用都忽略了,只圖快,寫得不清不楚的叫人認不真。古文古書因為文字難,不好懂,他們也覺著不值得費那麼多工夫去讀。根本上還是由於他們已經不重視歷史和舊文化。這也是必經的過程,我們無須驚嘆。不過我們得讓青年人寫字做到清楚整齊的地步,滿足寫字的基本作用,一方面得努力好好的編出些文對照詳細註解的古書,讓青年人讀。歷史和舊文化,我們應該批判的接受,作為創造新文化的素材的一部,一筆抹煞是不對的。其實青年人也並非真的一筆抹煞古文古書,只看《古文觀止》已經有了八種文對照本,《唐詩三百》已經有了三種(雖然只各有一種比較好),就知道這種書的需要還是很大——而買主大概還是青年人多。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努力的方向。至於書法的藝術和古文古書的專門研究,留給有興趣的少數人好了,這種人大學或獨立學院裏是應該培養的。

連帶着想到了國畫和平劇的改良,這兩種工作現在都有人在努力。日前一位青年同事和我談到這兩個問題,他覺得國畫和平劇都已經有了充分的展,成了定型,用不着改良,也無從改良;勉強去改良,恐怕只會出現一些不今不古不新不舊的東西,結果未必良好。他覺得民間藝術本來幼稚,沒有得着展,我們倒也許可以促進它們的展;像國畫和平劇已經到了最高峰,是該下降,該過去的時候了,拉着它們恐怕是終於吃力不討好的。照筆者的意見,我們的新文化新藝術的創造,得批判的採取舊文化舊藝術,士大夫的和民間的都用得着,外國的也用得着,但是得以這個時代和這個國家為主。改良恐怕不免讓舊時代拉着,走不遠,也許壓根兒走不動也未可知。還是另起爐灶的好,舊料卻可以選擇了用。應該過去的總是要過去的。

1948年3月12、13日作

原載於1948年3月31日《大公報》

附錄朱自清年表

1898年11月22日

生於江蘇連雲港。

1912年

考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

1916年

考入北大預科。同年,寒假回老家與武仲謙女士結婚。

1919年底

開始表詩歌。

1920年

到江浙一帶做中學國文教員。

1922年

19詩歌被收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文學研究會8位詩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

1924年

詩和散文集《蹤跡》出版。

1925年

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1928年

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朱自清散文經典全集(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朱自清散文經典全集(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17.第八輯贈言(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