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化的維新(下)(11)

11.文化的維新(下)(11)

面對公眾零散的批評,權力可以不屑一顧,陽奉陰違;但面對互聯網路強大的傳播與組織功能,權力還敢為所欲為、再搞小動作嗎?

(三)社會轉型使得法治成為必須

我們現在常說,中國三十多年來的展走過了國際社會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程。把幾百年的變化壓縮在幾十年內,這樣的社會狀態怎能不是驚天動地、翻天覆地、改天換地。

社會狀態變化了,治理社會的方式當然也要變化。

過去一些西方人士習慣地說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人治的社會,法治意識缺失。做出這個判斷的時候不免有些高傲的鄙夷或者是善意的惋惜:在沒有法治的社會中生活的中國人多麼可憐啊。但讓西方人很不理解的是,這種狀況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並沒有感到有多麼的不適,也沒有表現為多麼的不文明。

傳統的中國社會以農業為主要產業形態,又處於嚴格的計劃經濟運行模式之下,一切事都是有計劃有安排井井有條,可謂超穩定社會;傳統的中國社會嚴格的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人口基本上不流動也不鼓勵流動,絕大多數人生活自給自足,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傳統的中國社會在農村是大家族集聚而居,在城市是大雜院街坊鄰里,工人是黑進廠白退休,一個螺絲釘數十年不挪窩,人與人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典型的熟人社會。

在這樣的社會狀態下,老祖宗就是權威,人就是道理,臉面就是契約。西方社會用法律解決的問題中國社會用理全能搞定。而且這樣的結果不僅大家接受、服氣,還有一種法律絕不會有的脈脈意在裏面,讓人覺得溫暖。

但現在,社會狀態變化了。

——市場經濟改變了社會群體生活的軌跡,也改變了行為的模式。市場競爭如白雲蒼狗變幻莫測,市場交易各懷心腹事,朝三暮四;越來越龐大的社會系統、越來越複雜的人際關係網絡、越來越微妙的利益格局,說不定哪個環節在哪個時候就會出問題。社會越來越不確定了,昔日的舊船票已經登不上今日的客船了。

——接近2億的龐大流動人口在中國大地上四處謀生,對門的房客今天可能還是妙齡美女,明天就換成了風流帥哥;在一塊工作同事的名字還沒有叫全,就已經跳槽了;整天與自己交往最多,影響最大、利害最緊要的不是有血緣關係、有感的親朋好友,而往往是萍水相逢的一面之交。社會越來越陌生了,你的老祖宗跟我有什麼關係?

——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小孩穿的是中國做的耐克運動鞋,中國球迷喝的是德國黑啤酒,吹的是南非嗚嗚祖拉;過去夫妻間離婚是一件需要悄悄進行不好意思見人的事,在今日的社會可以為了財產大鬧公堂,甚至不惜拋頭露面上電視台做節目以尋求支持。社會越來越開放,不僅拆了屋頂連牆壁也沒有了。

新的社會狀態需要新的運行模式,新的社會狀態也產生新的運行模式。

不確定的社會什麼最確定?法治。法治可以讓社會群體在不確定中找到確定,可以對沒有做過的事做出穩定的預期。

陌生的社會什麼最權威?還是法治。法治可以讓互不熟悉的人之間產生信任與合作。通過法律中介,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變成了人與合同、人與契約的合作。

開放的社會什麼最靠得住?仍然是法治。不同的國度文化不同、不同的人群價值不同,但一個法治之同可以把所有這些不同聚合起來。

既然這樣的社會狀態已經是中國社會的大勢所趨,法治在中國社會當然也會越凸顯。

當然,法治在中國社會剛剛起步,難免矯枉過正,難免遭遇「搭便車」。比如,今天中國社會的老百姓好打官司了,動不動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說我到法院去告你,「好訟」苗頭見長;又比如,一些部門熱衷於立法,想方設法把專門法變成「部門法」,純屬為部門利益看家護院。但我們從樂觀的方面看,當他們意識到需要用法律來為自己辯護、不再無所顧忌的時候,不正表明他們已經潛意識地認可了法律的權威,這不正是法治取得的勝利嗎,雖然只是第一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道理:中國道路中國說(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道理:中國道路中國說(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文化的維新(下)(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