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楔子,南海對陣(2)

2.楔子,南海對陣(2)

10萬菲律賓軍隊積弱良久,特別是濫用毒品問題嚴重削弱部隊戰鬥力。菲律賓不斷在黃岩島滋事,內心的「淡定」來自軍事盟友美國。據美國「全球安全」網站資料顯示,2012年菲律賓政府將進行15個涉及南海的油氣田區塊開採招標,其中兩個區塊在中國禮樂灘附近,據稱開採價值比現馬拉帕亞氣田還大。[1]

這樣大的利益,菲律賓政府當然不會自動吐出來,而面對中國的海監編隊,馬尼拉自然想要讓軍隊「利益均沾」,鼓勵其鬥志。

目前,菲律賓是牽涉南海問題的「六國七方」中軍力最孱弱的一個,菲律賓千方百計想用mdt和vfa條約將美國拉進南海爭端。

美國斯坦福大學政治家薛理泰認為,「美國是否會在南海陷入與中國的一場軍事衝突,由華盛頓決定,絕非馬尼拉所能左右。」他認為,如果打仗確實符合美國利益,戰備自然隨時就緒,假如打仗不符合美國利益,縱使馬尼拉高官在華盛頓苦苦哀求,美軍「千呼萬喚也不來」。

美國波士頓學院教授羅伯特。s。羅斯也將中國比做統一后的德國,羅斯曾在《世界經濟與政治》雜誌中這樣評述中國地緣現狀,在過去的60年中,中國曾經歷過兩次崛起,目前正處於第三次崛起中。在1949年,中國經歷了類似於德國統一的迅猛變化,百年來第一次擺脫了國家被外國佔領的狀況。但此時的東亞安全秩序反映的是中國過去的殖民秩序。美國維持了此前存在的地區秩序,試圖取代原日本的角色,成為朝鮮半島的支配性力量,其勢力範圍包括了過去的日本與法國所控制的中南半島等,並佔領了日本重建日本軍隊。1950至1989年間,中國要求修正地區秩序以展示其實力及其對安全邊界的這一需求,而在朝鮮戰爭中,中國成功對美國動武,重建其過去在東亞秩序中傳統的強大的角色。之後,中國又支持越南北方將美**隊逐出其在中南半島的「後院」。美國在越南的失敗促使泰國於1975年關閉美國在泰國的軍事基地,開始與中國進行安全合作。

然而,當美國從其邊境撤退後,前蘇聯又作為美國的繼承者出現。20世紀60年代中期,前蘇聯開始在中國邊境進行大規模防務建設,到70年代中期,它已在其遠東地區針對中國部署了完整的軍事設施。1978年11月,前蘇聯與越南簽訂了《蘇越友好合作條約》,越南軍隊於1978年12月入侵了柬埔寨,擴大了前蘇聯在整個中南半島的影響。此時的權力轉移也引起中國使用武力反對前蘇聯主導的秩序,而重建與中國能力相適應的地區秩序。1969年的中蘇邊境衝突迫使前蘇聯退讓。1979年2月,中國對越南動自衛反擊戰爭。這一行動迫使越南切斷與前蘇聯的安全關係,並從柬埔寨撤軍。前蘇聯的崩潰及從中國邊境撤軍是1949至1950年中國第一次崛起的最後一章。在東亞及中亞,中國在邊境上確立了軍事優勢。[27]

時至今日,1979年是一個分水嶺。這一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前蘇聯由此成了自己的掘墓人。也是在這一年,中國啟動了經濟改革,開始第二次崛起,30年來,中國經濟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每8年就翻一番。這種與19世紀90年代的德國第二次崛起相似。但與德國的第二次崛起不同的是,這次權力轉移反映了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的第二次崛起使中國有能力和平地改變東亞戰略秩序。由於第一次崛起實現了自身的戰略「要求」——領土邊界的安全——從而保證中國有一個安全空間,可以集中精力於經濟展和合作外交,耐心地等待地區秩序的逐漸改變。中國的第二次崛起雖已使中國的影響力擴展至其領土和周圍海域,但由於美國壓制,並未促進中國海上力量的崛起。儘管中國和平崛起已有30年,美國依然是日本和東南亞海洋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的盟友。所有這些國家都與美國結盟,而不是適應中國的崛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收回南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收回南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楔子,南海對陣(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