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話說從前 仙佛打架 上

第六章話說從前 仙佛打架 上

老道士的神秘莫測,引起了華和業極大的興趣。他那偉岸的身形,在少年心裏越發高大。當今之世,向來只有慣會欺世盜名的所謂高人,而真正有本事的奇人異士,卻只能出現在幻想小說和影視作品中,現實中想要遇到一個,簡直比碰到UFO還難。

老道此時在華和業的眼裏,簡直就是一座會移動的寶山,而他就是傳說中的人才、千里馬。只是可惜的是,照目前的情況看,大約快要出現望山跑死馬的杯具了。

這樣的情形何其熟悉啊!只要看過那麼幾本YY書的都知道,現在的情況大約就是傳說中異人收徒的場面。據資深書友發帖分析,該事件大約分為契機、誠意、機緣三步走,誰看誰知道。

話說傳說中的異人大多喜歡在鬧市中很隱晦的展露一兩手特異之技,以此來誘拐有翹家傾向的不良青少年。只要成功吸引到稍有些眼力階的人,異人們普遍的做法是立馬轉身就走,而且會技術性的不讓人跟丟。如果該人如願尾隨而來,並不離不棄、意志堅定的話,那麼就算完成了前兩步的考驗,只差一個機緣了。

這些許小事對於博覽群書的華和業來說,實在是太小KS了,只見他好整有暇的停住腳步,把激動的蹦到嗓子眼的心臟一把擼了下去,放聲高歌:「養炁忘言守,降心爲不爲。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炁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復,普化一聲雷。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這首百字道訣就刻在呂祖祠內的一塊石碑上,古迹斑斑、年代久遠,最是遠近聞名。據說此訣乃是呂祖親作,其中含有驚天動地的天地造化,長生之密。華和業自小伴隨這塊石碑長大,自識字后每日吟誦成習,雖說沒有從中領悟什麼,但每當他對人吟詠時總感覺特別的自信,特別的飄逸。此時靈機一動,就毫不猶豫的拿來投石問路。

果然那道士聞聲止步,撫須做若有所思狀。華和業大喜,趕緊小跑兩步來到那老道士面前,躬身為禮。老道傲然受了華和業一禮,發問道:「小施主以歌相邀,莫非要和老道坐而論道?」華和業心說裝吧,你就裝吧,這天寒地凍的誰有心情和你坐而論道,想收徒弟就趕緊傳功、灌頂,再把靈丹妙藥給我弄個十瓶八瓶,儲物戒、法寶一類的來個百八十個,然後各回各家,大家好好過年再說。

可老道士這開場白雖說老土,卻張嘴就堵住了自己想拜師學藝的話頭,莫非是嫌棄自己沒天賦?沒道理啊!自小誰見了哥們不誇兩句聰明伶俐,上學時也是門門功課及格的呀。可眼下顯然不能答兩句天氣不錯什麼的,猶豫半天只好搖了搖頭,心說獻醜不如藏拙,我給你扮老實好了。

老道見他搖頭不答,只好又問:「既然不為論道,為何以歌相邀?莫非有何為難的事情,需要老道幫忙?」華和業聞言更是泄氣,難道這老傢伙真的看不上我?寧願給我點小便宜也不願收我為徒?話說哥們不是想要金子,而是想要點石成金的手指好不好?真是有眼不識金鑲玉,你見過像我這樣的良材美質嗎?

華和業很生氣,心說多少給點提示行不?不然單刀直入也行,有什麼敞開了談嘛,還真沒見過像你這樣想收徒弟還藏着掖着,凈扯閑篇。哥們有什麼事情自己還不是分分鐘搞定,這扯呀扯下去,天黑了也辦不成事兒。於是他也不搖頭了,索性開門見山的回道:「小子所來之為問仙,敢問仙師尊幃?仙師貴庚?仙師來自何處?去向何方?」

老道哈哈一笑,擺出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樣:「老道號頓空氏,年紀早已記不清了,自來處來,向去處去。」

華和業見他對仙師一稱並不推脫,當下又問:「敢問仙師,為何自明朝以後,修仙有成之人盡絕,世上再無飛升傳說?就連全真龍門派有中興之祖之稱的第七代律師王常月也認為**總是要死的,不死的只是真性法身,說「所說延生,不是卻病延年,長生不死乃是萬動不壞真性,亘古長有之法身」,又說「如來亦有滅度之時,老聃亦有飛升之日」。還說「誰曾不死,那見長生,不死者,豈是凡身,長生者,非關穢質」,「色身縱留千年,止名為妖,不名為道。法身去來常在,朝聞道夕死可矣」,「不死者我之法身,長生者吾之元氣」。

其實這個明朝問題,在網上討論的人也很多,有說是因為明朝以來天地巨變,元氣外泄導致凡人修仙事半功倍的,有說什麼封真五百年什麼的,反正大家都是猜測,真正的原因肯定不是幾個凡夫俗子討論幾句就能得出結果的,閑的蛋疼沒事瞎侃而已。

至於後面的龍門派王常月之論,緣起於大名鼎鼎的百度搜索,因為華和業剛聽張曉曼說呂祖祠內的駐觀道士老靳,就是出身於龍門派。他沒想到一向懶懶散散的一個閑散道士,居然也是有組織的,好奇之下上網抄抄對方的老底以備不時之需,因為還記得其中幾句印象比較深的,一時順嘴禿嚕出來,只是因為平時在論壇灌水灌習慣了,倒也不是真想以求其解。

華和業卻不知自己誤打誤撞下直直切中近代五百年道門衰減之關鍵要害,老道頓空氏頓時心中感慨良多。自唐時佛門橫空一部《楞嚴正脈》出,俗世間的佛道相爭就擺到了枱面上,真正拉開了大幕。此後雙方一直紛爭不休,至今約一千二百三十年間,佛門始終佔盡上風。

歷代以來,仙學中人讀《楞嚴》而灰心變志者,其對於仙佛二門略有所得者,亦僅認仙道為學佛的一種方便之過渡,最後仍當以歸佛為究竟,如《性命圭旨》等書,即其代表之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幻想人生不寂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幻想人生不寂寞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話說從前 仙佛打架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