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焉知生死麹義勇

54 焉知生死麹義勇

麹義令步卒伏在盾下,抵擋敵騎的弩與箭矢,嚴令部中,後退者斬。

麹義的部曲雖然都是老卒,昔時常在邊地與羌胡戰鬥,皆涼州死士,見慣了敵騎騰踏馳騁的場面,可公孫瓚威名赫赫,在幽州把羌胡打得聞風而竄,前時又大破黃巾數十萬,他的幽州突騎卻非羌胡可比,甲械精糧,兼以衝鋒的騎數眾多,聲威奪人,當此之際,卻也難免汗毛直豎,即使他們蹈死不顧,稱不上害怕,亦有不少控制不住情緒,不覺為之顫抖的。

麹義親伏在兵卒的最前頭。

他的這個舉動,安穩住了部曲的心。

直等到公孫瓚沖陣的騎兵們奔行到了伏兵地的前方不遠,麹義這才命部卒接戰。一聲令下,八百死士頓皆撤去掩身的盾牌,持兵躍起。列於后陣的蹶張士,射矢助戰。

公孫瓚的騎兵們萬萬沒有想到麹義會採用這種危險的戰術,更沒有想到麹義的部曲居然如此悍勇,促不及備之下,有的中弩矢而落,有的被麹部死士刺倒戰馬,頓時人仰馬翻,亂成了一團。他們衝鋒的距離不算長,也不算短,平治到此地,戰馬的速度都很快,前邊一亂,後頭的根本來不及轉向,只能繼續往前沖,撞在前邊的一團紛亂中,又是一片馬倒人栽,有的於惶急中,試圖勒馬停下,可坐騎正在快速地奔進中,又怎能勒停?戰馬往前沖,他們往後勒,兩下背力,不用撞上前邊的己軍,他們的戰馬自己就跌倒了。

袁軍的蹶張士們趁機連射,麹義身先士卒,大呼揮刃,引部曲死士們砍殺酣戰,戰於混亂的瓚騎中,勇往直進,使得本就已亂的瓚騎非但無暇整頓,並且越來越亂。

這股亂勢,從瓚騎的前軍波及到中陣,又波及到后陣。

沖陣的瓚騎遂潰敗,紛紛向兩邊、後邊逃竄。

袁紹及時遣主力壓上,從麹義進戰,直擊公孫瓚的本陣。

公孫瓚連調重將,企圖扭轉敗局,穩住陣腳,然而兵敗如山倒,麹義勇不可當,相繼斬殺了包括嚴綱在內的瓚軍數員上將,獲甲士首級千餘,公孫瓚的步卒本陣於是也被麹義、袁軍主力趁勝攻破,至於他的兩翼騎兵,早在步卒陣被攻破前,就已經四散奔走了。

公孫瓚無奈,只好帶着尚能掌控的數營兵士撤退,麹義領本部死士和部分袁兵緊追不捨,公孫瓚退至界橋,他在這裏築得有營壘,因收攏潰卒,依託壁壘,列陣還與麹義戰。麹義奮勇前擊,所向無前,殺得瓚軍將士膽破心驚,壓根就擋不住他,瓚軍又被麹義攻破。

公孫瓚到底有壁壘為依託,麹義雖然擊破了公孫瓚的軍陣,一時還不能使瓚軍敗退,繼伏盾下以待瓚騎之後,他又做了個大膽的決定,率帶死士,突入瓚營腹地,公孫瓚知不可御了,因由白馬義從等親衛護從著倉皇奔逃,麹義殺到公孫瓚的帥帳外,一舉奪取了公孫瓚的牙旗。

所謂「牙旗」,也就是公孫瓚的帥旗,是樹立在主將營帳之前的軍旗,乃將軍之旌,旗杆上以象牙為飾,故得此名。此旗實為三軍之膽,麹義將之奪取后,令兵卒皆呼「公孫瓚已死」,瓚軍雖然不知真假,然見牙旗為敵得,不信的也信了,立時潰亂,兵士紛走,俱皆棄營逃生。

戰至此,麹義大獲全勝。

荀貞看到這裏,顧問荀彧等人,說道:「何如?」

他這句話問得沒頭沒尾,就兩個字,但荀彧等人皆知他是在問些什麼,必是在問己軍中有何將能與麹義比。

荀攸沉吟了下,說道:「麹義伏兵盾下,膽識過人,搴旗拔壘,勇則勇矣,然冠軍、武衛、厲鋒、橫野,皆可敵之,唯其死士,真萬中無一,軍中能比者,或只冠軍、中壘。」

劉鄧、典韋、張飛、關羽,校尉這一級別的,還有荀攸沒說的文聘、甘寧、潘璋等,都是荀軍中的猛將,論勇武膽識,不遜麹義,可就部曲的精銳程度而言之,在荀攸看來,卻只有劉鄧、荀濮兩部的步卒能與麹義的部曲死士相比較。

戲志才、荀彧有些微的不同意見,但共同的看法與荀攸一樣,麹義的這八百死士確是少見。

荀貞說道:「兵法云:『必死不如樂死,樂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義死』。麹義所部,可謂『甘死』,阿鄧、孟塗部亦如此耳。」對戲志才等人說道,「募的新兵正在操練,軍紀、格鬥、陣伍大略已教,我意再教之以義,導之以仁,使其能為『義死』之軍,卿等以為怎樣?」

這是荀貞早就在想的一個問題,也是他早就想做的。

只是此前沒有穩固的地盤,又戰事不已,他沒有空來施行自己的這個想法,現今地盤有了,精兵良將也挺足了,外無有嚴重的敵患之憂,內有較為充足的糧械得用,他認為,可以在練兵上稍微多放些時間了,因是,有意試着做做此事,看看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

荀彧問道:「吾兄打算教之何義?導之何仁?」

「兵卒出於民家,方今戰亂,民多死者,使兵能夠感同身受,知道愛民,此我之欲導之仁也。有了此仁,再使兵卒知武者,止戈也,明白何以為戰,戰之為何,此我所欲教之義也。」

荀彧大表贊同,說道,「『萬人必死,橫行乎天下』,如可得『義死』者萬眾,民之幸也,天下不足定!」

在荀貞的理解,「義死」,其實也就是有信念,為理想、為信念而死。要想使出身貧寒,目不識丁,「思想覺悟」都不高,「小農意識」很強的新募之兵做到這一點,難度不是一般的大,荀貞打算從教兵卒識字做起,循序漸進,用一年、乃至幾年的時間,爭取能夠「教與導」出千餘、數千的「義死」之兵,——按目下的環境,受時代的局限,不可能把部曲全都教成,能教出幾千人,荀貞就心滿意足了,然後可以再用這幾千人影響別的兵卒,擴大理念。

這件事能不能成,荀貞也無把握。

荀彧儘管贊成,荀攸、戲志才也同意,但荀貞知道,他們三人所認為的「義死」,與自己所想使士兵達成的「義死」,在本質上是兩碼事。

和荀彧等議論了會兒,大致定下了教導兵士義死的原則和方法,荀貞將此任交給荀彧具體負責,並親自主抓,定下從即日起就開始籌建機構,等機構建成,便在軍中展開推行。

荀貞接着往下看。

當麹義攻破公孫瓚營時,袁紹在後方十數里,正在督檄各營或追殲逃敵,或馳援麹義,聞得瓚營已破,袁紹放鬆下來,下馬休息,身邊沒有太多的兵士護衛,只有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餘人,結果被公孫瓚的散騎二千餘圍住了,田豐身為謀主,從同在袁紹左右,扶他去牆后躲避。袁紹早年遊俠,自有豪雄氣,把兜鍪摘下,猛擲在地,說道:「大丈夫當前斗死,而反逃垣牆間邪?」親自指從衛迎敵,強弩競發,大戟士挺兵前戰,瓚騎不知被圍住的袁紹,因為之稍退。適逢麹義大勝過後,回來迎袁紹去瓚迎觀賞自己的戰果,瓚騎乃散退去。

袁紹見到麹義,問他戰鬥的經過,聽麹義說完,說道:「吾本是以將軍為先鋒,意挫瓚軍銳氣,然後我以主力再擊之,不意將軍竟克勝之!以少敵眾,步卒當騎,將軍不懼乎?」

麹義說道:「受命臨敵,度內唯破賊以報公恩耳,焉知生死!」

袁紹壯其氣,說道:「將軍先登制敵,今破公孫,將軍功也!」看着麹義滿甲血污,連戰破敵之餘,不見疲態,猶銳意迫人,暗中凜然。

袁紹的心理活動,荀貞自是不知,他看到這裏,見已是袁紹、公孫瓚此戰的末聲,再往下看,便是說公孫瓚大敗之後,收縮陣線,向北回撤了。袁紹與公孫瓚的冀州之爭,經過彼此的蓄勢,至此一擊,以公孫瓚雖敗而實力尚在,袁紹雖勝而尚遠未到慶功時告一段落。

荀貞心道:「袁本初與公孫伯珪的這一戰,與原本歷史相較,倒是似未有什麼改變。」轉念一想,猜出了緣由,又心道,「是了,我遠在徐州,對冀、幽自是無甚影響。」

荀貞目前的影響力,固然是比以前大了很多,但主要還只是在徐、豫兩州,隨着時局的發展,能夠逐漸加深在兗、揚、青的影響,目前為止,還波及不到幽州和冀州。

戲志才說道:「公孫伯珪敗而猶存實力,看來,他早晚還是要再與袁本初再爭冀的。」頓了下,又道,「便是伯珪不爭,本初挾勝勢,也必會追擊,至遲待到明春,幽冀還得生戰。」

荀貞等人皆以為然。

荀貞心道:「對我而言之,還有較為充裕的戰略時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最風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三國之最風流
上一章下一章

54 焉知生死麹義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