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3章 激辯(下)

第2573章 激辯(下)

第2573章激辯(下)

劉大霖端起茶碗,用碗蓋將茶葉撥到一側,飲下一口茶水潤了潤嗓子,同時也平復一下情緒,然後才開口道:「世人皆以為伏波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是因其火器犀利,一炮糜爛數十里,實在是一葉障目……」

「莫非孟良有不同見解?」

「確實如此,」說着話的劉大霖像是回到了多年前澳洲人第一次出大殯的那個下午。穿上便衣便巾混入圍觀百姓中前去一探究竟的臨高縣丞吳亞回來之後向他惟妙惟肖地複述了現場的情形。

「……沒有戲班的鑼鼓吹打,沒有道士的羅天大醮,也沒有女人的痛哭哀嚎。儀仗隊的士兵邁著整齊的正步,持槍列隊。號聲一落,由兩名鼓手引路,軍鼓慢敲,兩匹從未見過的黑色高頭大馬牽引著一輛黑色的四輪炮車慢慢駛過,車上安放着一口簡單的素木棺材。馬蹄敲打着石板的路,和著緩慢的鼓聲。一切都是前所未見的,沒有什麼比這一切更能體現出哀悼和悲切,氣氛強烈得幾乎讓吳亞窒息。

「隨着一聲令下,七名士兵同時舉槍對空擊發,連發三次,清脆的槍聲裊繞在山坡上,四周一片寂靜,在寂靜中,悲戚的號聲再次吹響,24個音節緩緩奏出,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流淚。

「棺木覆土,文德嗣元老親自念悼詞……」

講完這一段故事的劉大霖依然感慨:「任誰也想不到,這場隆重的葬禮,竟是為一個無名小卒準備的。」

「真的只是死了個兵?」在場的同年不約而同地發出了相同的疑問,他們從未從任何「知髡」之人那裏聽過這個故事,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後來我特地派人前去查驗,墓碑上所刻之名為李十三。」劉大霖道。

「當初不過是千金馬骨,收買人心而。」有人冷笑道,「我就不信,髡軍每戰死一人,就有如此的葬儀?」

「若說是一模一樣,倒也不是。」劉大霖坦然道,「但是軍人入葬,必有全套儀式,四季有軍人和學生灑掃獻花,年年如此,季季亦然,試問本朝武人,不說蒼頭一卒,便是官至總兵、將軍,身後朝廷可有此番尊崇?」

眾人默然,朝廷對武人並不看重,陣亡不過照例撫恤,身後哀榮頗為菲薄。至於每年祭掃更是只能仰賴家人朋友。

「生有養,死有葬。兵士便能打仗,這原本就是應有之義。」劉大霖道,「學生以為澳洲兵制最妙者,當屬士兵委員會之緣由。」

「士兵委員會?」眾人聽着劉大霖口中不斷冒出的新辭彙,有點跟不上節奏。

劉大霖解釋道:「元老院所興之制,乃人人平等。伏波軍中各級別均設有士兵委員會,委員由全體士兵推舉數人組成。凡涉及士兵利益之衣食住行,都有監督查問之職,如主官有貪污損害士兵權益,虐待士兵的,士兵委員會有權向上級主官乃至軍部提出上訴。一經查實軍官將受嚴懲。」

由於明末的風氣,士大夫多會研究一點兵書,無論是孫武、白起、韓信,還是衛青、霍去病、諸葛孔明,自古用兵如神者,軍令如山,動輒梟首以明法令,為將者甘與士卒同勞苦已是萬中無一。至於「以下犯上」更是大逆不道。所謂「以民告官,無罪即有罪」。

趙恂如忍不住拋出了疑問:「孟良所言實在匪夷所思,兵士平日裏動輒上告,長官毫無威嚴,如此則軍令難行,戰時如何克敵制勝?」

何吾騶卻道:「侯聖繆矣。孟良之意,排兵佈陣、衝鋒陷陣,士卒仍須聽令于軍官,倘若其違反戰令,畏敵怯戰,依舊軍法難逃。」

劉大霖點點頭,道:「兩廣邊徼重地,軍政廢弛,行伍缺乏而廣州特甚。然亦不獨廣州,天下皆然。何也?屯田本古人耕守之良法,然內外都司衛所軍官,惟知肥己。或占納月錢,或私役買賣,或以科需扣其月糧,或指操備減其布絮,軍士蔽衣菲食,病無葯,死無棺,飲恨吞聲,無可控訴。潮州屯田最號沃壤,多為衛所官隱據,又為勢室占奪,督屯官索屯丁例金,又多侵漁,軍士安得不枵腹以待耶?正德以來,軍職冒濫,為世所輕。內之部科、外之監軍、督撫,疊相彈壓。五軍府如贅疣,弁將如走卒。李伯襄(李孫宸)登翰苑后,即轉為民籍,諱言軍籍。龍友兄當知我所言非虛。」

其實朱元璋分立軍戶的時候,並不像兩晉南北朝那樣視軍戶為賤籍,軍戶除了軍役負擔和受衛所管理之外,與民戶並無不同。並無特殊的歧視性政策。明代許多官員都是軍戶出身,最有名的便是張居正。

但是軍戶制度在長期的運作之下,因為壓迫重,負擔大,大量逃亡隱匿,朝廷或勾取罪人入軍,或強迫民戶入籍,漸漸地,軍戶的社會地位每況愈下,民人不願與之婚姻來往,說是良人,往往與賤民無異。

何吾騶聞言神情微變。李孫宸是他同鄉,任南京禮部尚書之後,在原公有的軍戶葬地大軍山,築圍牆,裝潢其門曰「尚書始祖山莊」,以示與眾軍戶有別,只是在每年清明至墓閉期間,才開放任軍戶各姓後人入內拜掃,正是由於軍戶地位低下,李氏急不可待地想抹去其出身痕迹。

更要命的是何吾騶也是軍戶出身,在場的人都明白劉大霖沒有當面挑明而說李孫宸,算是給何吾騶這個同年兄弟留了面子。

「確有其事。」何吾騶擦了擦額頭,答道。

劉大霖繼續說道:「伏波軍中官兵平等,軍官不得折辱士兵,否則有士兵委員會檢舉。軍婚受法律保護,如有浪蕩子勾引士卒之婦,元老院亦予以嚴懲。士兵月餉兩元,不經長官之手,當面發餉,絕不剋扣,餐食皆由軍中供應,每年發夏、冬軍服各兩套,軍中特設軍醫免費治病,皆有妙手回春之能。生有所養,病有所倚,死入翠崗。孫子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這群士大夫又何嘗不知,明朝衛所制度早已破壞殆盡,不得不轉向召募,但士卒入伍、退役又沒有成熟的制度。更何況軍人社會地位低下,過着刀口舔血的日子,大明軍隊里欠餉乃是常事,士卒不肯賣命,時有逃亡,有的乾脆在這支軍隊領了餉之後就投奔另一支軍隊重複領餉。俗話說「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良家子是決計不會去當大頭兵的,罪犯、窮鬼、無賴、盜匪、流民應徵入伍成為常態,兵匪不分。

但陳子壯也不得不承認「大明國情」和髡賊完全不同,即使知道澳洲人的兵制有其過人之處,卻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效仿。

他隨即說道:「澳宋雖有君,然曰虛君。虛者,不實也。權柄皆歸元老院,豈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澳洲人所謂人人平等之法,乃三千年未有之劇變,不啻於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父與子可平等耶?孝乃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姚鈿也贊同陳子壯的意見,道:「我聞臨高百姓,多逆人理,不知族屬,苟有忿怨,不能自勝,則執棒恣相毆擊,豈擇尊長也?其百姓,不明禮義,生雖同胞,情同胡越,居雖同室,跡尤路人,以至計分毫之利而棄絕至恩,豈知兄弟之義哉?此皆風俗薄惡,人倫之深害。澳洲人自稱宋裔,『拗相公』變法,高呼『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神宗實錄》評新黨『假名繼述,公肆詆欺,盡虛美熙寧變更之臣』。後世皆以為宋之亡,柄用小人之過也。小人者,何也?丁謂、蔡卞、章惇、王安石之流。祖先者,我身之所自出也,定於有生之初而不易者。尊祖,則謹守祖宗遺訓。立宗子,明世系,使人人各知來處。置族田,設義莊,族中鰥寡貧弱皆有所倚,所以收族也。此乃千年傳承之宗法。澳洲人今行惡法,欲毀我宗族,散我族人,以夷變夏,其心可誅!」

話雖說得冠冕堂皇,但他們心裏都敞亮,澳洲人之所以視宗族為眼中釘,是因為卧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澳洲人想建立的是像秦始皇一樣法令直達基層的制度,不容許治下存在龐大的地方勢力,

自古帝王之學核心便是外儒內法。澳洲人的作為,其實對讀書人來說並無稀罕。然而秦固然最後一統六國,卻也留下了「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漢代明面上「獨尊儒術」實則「外儒內法」,本質就是對秦代政治的修正。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臨高啟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臨高啟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2573章 激辯(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