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朱台相望京關道(11)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關道(11)

會首淮陰侯趙世將親自將馮從義迎進廳來。這份禮遇,不僅僅是因為馮從義手上的財勢和背後的靠山,也不僅僅是因為馮從義是將賽馬引進京城的元勛之一,馮從義本身表現出來的才幹,也讓趙世將不吝於表現自己的親切。當然,在今天,趙世將的禮遇也還有另外的一重理由。馮從義整了整衣冠,邁步進廳,一個個招呼打過去,都是每次上京時,都會見上一面、兩面的老朋友、不過冠軍馬會的會所中,除了不到三十位的會員,還有不屬於馬會成員的一名外人。馮從義同樣認識他,《逐日快報》的總編輯,毛永。毛永並不是什麼名士,真要有才名,早去考進士了,或是在士林中打混,遊走在公卿門第。可他僅僅是幕僚出身,擅長的是刑名。作為一名刑名幕僚,在判詞上滴水不漏,讓人難以找出錯來。斟字酌句的功夫上,比一干擅長詩詞的文酸要強百倍。這就是為什麼會讓他擔任報社總編的原因。「今天怎麼到得這麼齊?」馮從義環顧了一圈,回頭對趙世將笑問:「可是君侯家又有喜事了?」趙世將搖搖頭,肅容盯着馮從義:「尊兄給我們出了大難題啊,不得不好好商量一下。」馮從義瞥了毛永一眼,笑道:「這算是難題嗎?一篇文章而已。」毛永向前半步,「僅是一篇文章當然不難,犯難的是文章出自何人之手。」馮從義微微一笑。因為作者是韓岡。韓岡沒有理會來自朝廷的聲音,徑自南下返京,如同強攻硬打的猛將,讓人始料未及。但就像很多人所預料的一樣,韓岡在學術上還是下了一著棋。就如當年他拿出了種痘法,逼天子將他召回京城一樣。只不過這一著棋,並不是人們所預料的在醫學上的新成就,或是自然之道的新發現。而是有關國策的一篇文章。從《浮力追源》開始,韓岡所主張的氣學的特點便表露無疑。追本溯源,尋究根本。而遠從河東發來的手稿,也依然保持着氣學一貫的風格。可是這份手稿的內容不同以往。不是天文地理,也不是自然萬物。只有兩個字,《錢源》。顧名思義,論述的正是錢幣之源——這很容易就會讓人聯繫到最近朝廷正要加鑄的二百五十萬貫新錢。朝廷鑄兩百五十萬貫大錢、鐵錢,說實在的,也就是幾輪聯賽的賭金罷了。可是這個消息在民間的反響太大,物價陡然漲了兩成,而且越新的錢幣,越沒人收。無論是宗室還是勛貴,又或是豪商,冠軍馬會中的成員,家中都是饒有產業。大錢大規模貶值,讓他們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傷害,不可能不為自己的利益說話。相對於齊雲總社中的人多口雜,賽馬總社內部的權力則更加集中,尤其是冠軍馬會的存在,總社和旗下報社的權力更是集中在這若干人手中。而且總編毛永的膽魄,也強過他的那位競爭者。韓岡選擇《逐日快報》,而不是《齊雲快報》,也正是希望能看到他的文章能儘快得到刊發。報社的存在不僅僅是印發販售報紙,更重要的是信息的集散地。一些情報消息不可能在報紙上公諸於世,卻可以成為籌碼,拿出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示好甚至出手。更可以把特定的消息提供給一些關鍵的人物,來維繫報社自身的利益。與皇城司進行的情報交換,便是諸多交換中最成功的一項。之後內部刊發的所謂參考,其實也是遵循着這個原則。無論是宗室還是貴戚,又或是富戶豪門,他們的關係都不是僅僅局限於京城,而是伸向全國各地,尤其是京畿,覆蓋了整個中原腹地。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兩家報社的耳目其實遠比外界所了解的更為廣布。只是在朝堂上,他們依然缺乏強有力的支持者。宗室、勛貴、豪商,勢力不小,卻沒有什麼政治地位可言。天子也好,皇后也好,在朝堂的重壓下,也不可能保得住他們,除非朝堂上,有重臣願意為他們說話。而且就算有有哪位宰輔貼上來表示善意,他們也不敢相信。除了韓岡。從淵源和信用上,只有韓岡最為可靠。所以韓岡要他們做出選擇,他們也當真進行考慮,而不是立刻拒絕。這對雙方都是有利的。他們需要韓岡,而韓岡也只要快報上發一篇文章。收益遠遠大於風險。而且當韓岡把文章送到《逐日快報》之後,他們已經沒有選擇了,要麼是徹底決裂,賭一把韓岡日後再難復起,要麼就是老老實實的在報紙上刊發,結果最多也不過是報紙停刊而已。韓岡日後的報復可以針對到人,朝廷的處罰,到報社就終止了。危險性完全不同。而且韓岡的文章又是在為他們說話,為百姓發言,正大光明。但畢竟有風險。他們還是先希望自馮從義口中得到保證,或是更進一步的消息。成為關注的焦點,馮從義回以微笑:「先論對錯,而後再說其餘。」毛永立刻道:「樞密的文章總是淺顯易明,但道理卻不會錯。在下方才也拜讀過,實是醍醐灌頂,讓人嘆為觀止。世人多說銅臭,豈不知臭的是人慾,而不是錢本身。錢者,信也。一言既出,再無可議之處!」錢之源。貨泉,貨幣。沒有誰能夠完全自給自足,必須用自己多餘的財物,換取不足的東西,也就是以物易物。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莫說上古,就是今日,也是極為常見。出身農家的人都很清楚,家裏的日用多有交換而來,用雞蛋換米,用麥子換鹽,用肉換布,例子太多太多。但以物易物,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合適的交換對象,我缺的是鹽,多的是鐵,你缺的是木頭,多的是酒,兩個人沒辦法交換。或許三人交換,甚至多人交換,也許能達成目標。但這樣一來,往往就會因為對手上貨品的價值不能達成一致,而無法成功。參與進來的人越多,達成協議的可能就越小。就像一根鐵鏈,只要中間一個環節斷了。那整條鏈子都作廢了。所以為了讓更加複雜的交換能夠順利完成,便有了一種特殊的商品——錢,作為中間的環節,用貨換錢,再用錢換物就行了。韓岡用了兩個很拗口的自創名詞,稱之為一般等價物,也稱衡貨,衡量商品價格的貨品。但並不是圓形方孔的才是錢。周時各國鑄幣,齊鑄刀幣,楚鑄蟻鼻,秦為半兩,外形各不相同。而作為衡貨,也不僅僅是青銅、鐵質的錢幣,糧食、絲絹、金銀,都能拿來使用。就在如今,絲絹依然是通行度不下於錢幣的衡貨,其貴且輕,商人多稱之為輕貨。對於韓岡的論斷,毛永五體投地。因為例證隨處可見。他見識過鄉村裏的集市,有的甚至是用雞蛋來做衡貨。梳子三個雞蛋,發簪五個雞蛋,十分常見。之所以能派得上用場,因為這些衡貨本身就具有價值,得到了人們的認同,也就是人們相信交易到手上的衡貨有價值。所以說衡貨的本質便是信。不過最常見的衡貨還是錢。錢最早是貝殼。並非貝殼值錢,而是稀少。古者寶龜而貨貝,以海貝為幣。安陽殷墟中,出土了很多。只是隨着濱海之民藉助地利而搜集大量貝殼,隨着貝殼採集得越來越多,自然而然的就沒人使用了。繼而出現了金幣。這裏的金,是五金的金,金銀銅鐵錫。開採難,鑄造也難,不會因多而賤。故而使用銅幣,從周時,延續到金。如今之所以銅貴錢賤,使得不法之徒融錢取銅,去鑄造銅器,正好證明了銅錢本身與實際價值無關,而只跟信用有關。否則錢幣的價格就不應該低於等量的銅器。而朝廷鑄幣,就有義務維持貨幣的信用。「昔年文潞公安撫陝西,有一官上書請廢鐵錢。事雖不遂,但謠言已傳遍京兆府。市井之中,物價騰貴,而鐵錢無人收用。文潞公使家人以絹四百匹至市上易鐵錢,民間遂安,鐵錢通行如初。他所做的,也只是回復鐵錢的信用。」趙世將感慨著。不論這是不是示好舊黨,韓岡利用文彥博為例證,在文章中把道理說得更為通透了。而且秉承了韓岡一貫的文風,都是論點、論據、論證俱全,證據都來自於身邊隨處可見的場景,讓人看了就不由的信服。在場的諸多人等,看了韓岡的文章,無不信服。剩下的只是做和不做,以及韓岡想要他們怎麼做。所以他們需要馮從義。……………………「《錢源》。」王安石對着面前的字紙皺着眉頭。平章軍國重事,一人之下而已,天底下想要奉承他的不知凡幾。從快報報社得到信報,拿到韓岡想要刊載的文章,比任何人都要早。按照韓岡過去命名的習慣,也許應該改成《貨泉追源》才是,那樣已經很直白了,而現在的題目更直白。輕輕將紙頁折起,王安石重重的靠在椅背上,神色前所未有的沉重。「大人,怎麼了?」王旁親自端了解暑的飲子過來,卻見王安石對著書桌嘆氣。王安石將單薄的紙頁遞給兒子,有着淡淡的失落:「無一字提及義利,卻沒人比他說得更通透了。」錢即是信。義利之辯,至此可以休矣。韓岡沒有一句反對鑄幣,卻明白的要求朝廷保證新幣的信用。人無信而不立,國無信而難存。朝廷幾次鑄大錢,看似有賺,其實虧掉的是國家的信用,長此以往,信用耗盡,國何以存?打仗之前都要發一道檄文,這叫名正言順。韓岡這一回也是名正言順了吧。至少在朝廷之外,所有人都會認為將韓岡阻攔於外是個巨大的錯誤——若有韓岡在朝,朝廷怎麼會做出這樣的蠢事?與其空耗唇舌,不如窮究其理。這正是氣學的宗旨。王安石沉沉一嘆,他一意孤行堅持的新學,真的是對的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宰執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宰執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37章 朱台相望京關道(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