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中)

第20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中)

從蒸汽機跳到了糧食,韓岡的話題跳得厲害,但內容卻讓李誡悚然而驚。

縣令嘴裏的一團亂麻,最多也是只是一縣動蕩,但宰相嘴裏的一團亂麻,可就事關天下了。

他斜了一眼宗澤,中書兵禮房的檢正公事容色不動,顯然是早已知道內情。

李誡整理了一下思路,試探的問道,「相公,可是今年的收成……」

李誡反應極快,韓岡讚賞的點頭:「江淮之地,這幾年棄糧改棉的農戶愈見增多,預計今年至少了百分之五。」

百分之五,乍聽起來不是個值得宰相動容的比例,尋常官員聽了,只會覺得韓岡是小題大做,可李誡精於數算,更了解國計,知道這個比例意味着多大的一個數字。

「會不會算錯?據李誡所知,江左的糧價近年沒多少變化。」李誡懷疑的問道。

「這是相公命人從棉布產量上推算出來的。」宗澤道。

李誡頓時無言。

韓岡家裏種了幾萬畝棉田,天下棉布大興也是韓岡開的頭,他從這個角度來計算,絕對比看朝廷的賬簿要准。

「江左綱糧事關天下,應當詔禁才……」李誡一句沒說完,便停了。

根本禁不了的,想想就明白,這麼賺錢的買賣,朝廷怎麼禁?若是朝廷當真下詔,更會讓西北棉商的後台韓岡成為眾矢之的。

其實這件事也簡單,只要江南的糧價漲上來,種糧比種棉賺錢,自然會有人棄糧改棉。

但他可不敢開這這個口,李誡更清楚,江南糧價上漲到底意味着什麼。

宗澤道:「棉與糧食爭地,而絲絹不佔良田,江南棉田日多,朝中其實也多有議論。但棉布、棉絮保暖耐用,不是絲綿可比。」

李誡皺眉道,「若是兩廣出產能夠再多一點,江淮的棉田的虧空也就能補上了。近年江淮糧價穩定,也」

「明仲這話說得好!」宗澤道:「江南的虧空,只能靠廣東廣西,還有荊湖兩路。兩湖、兩廣地多人少,雖多疾疫,但水土肥美,若將之開墾出來,。現在是蘇湖熟,天下足。什麼時候變成湖廣熟,天下足,就不用擔心江南農戶盡種棉花了。舊日兩湖、兩廣的疾疫,多是天花、傷寒和腹蠱,如今有了相公的牛痘,天花不用怕了;若遵循相公的厚生制度,傷寒也難以傳播;加上如何殺滅血吸蟲,更不用擔心腹蠱。假以時日,兩湖、兩廣的出產,絕不會在江南之下。」

「禹貢中的揚州,土惟塗泥,田唯下下。千載之後,卻變成了上上之地,非先人胼手砥足,豈得如此?」韓岡嘆著,「只是千年時間,讓人等不及啊。自章子厚平荊南,荊湖移民也推行了十幾年,兩路的出產要補足江南的缺口,也不是那麼容易。」

江南現在改種棉花的田地大約只有百分之五,但隨着棉布的普及,改種棉花的農戶只會越來越多。人性趨利,即使韓岡貴為宰相,想要扭轉這個趨勢,也不過是螳臂當車。

「記得相公曾經說過,」宗澤回憶道,「新疆增產,無外乎移民,良種,還有改進耕作方法三條。」

「還記得啊。」韓岡笑了起來,這東拉西扯的幾條,他自己都快忘了:「當年去廣西的時候,邕州的田地,即使就在江邊上,也幾乎都是旱田,,當地農戶也不修水渠,甚至連施肥都不會,漫種漫收,畝產不及江南的三分之一。」

「相公廣西一任,平滅交趾只是小功,使嶺南為樂土才是無人可及的大功。」

韓岡笑着搖頭,難得見宗澤拍馬屁。

「不過這幾條知易行難。」韓岡道:「當年熙宗皇帝問家岳,變法難在何處?家岳的回答是乏人。君子六藝,射、御皆為武事。三代士人出將入相,文武皆能,如今的士人,卻視武事為粗鄙下賤之舉,也就近兩年,國勢大振,方才改了那麼一點。武事如此,就不要說農工之事了。」

隨着韓岡就任宰相,投靠韓岡的官宦、士人一日多過一日,但合用的人才依然少得可憐。會做官的太多,會做文章的同樣的多,但會做事的就太少了。

韓岡很早就打算設立農學,可惜相應的人才難得。能全篇背下《齊民要術》的士人車載斗量,可是能夠寫下《齊民要術》這個水準的士人卻一個都難找,總不能找老農來教書。

相對的,不需要教書育人,只要在農業上下功夫,那就簡單多了。韓岡家裏就有專人來進行農業研究,改良棉花、小麥等作物的種子,改進農具,改進耕作技術。同時改造田地,韓家的莊子十幾個,三萬多畝地,能照應得過來,一個靠輪種,三年一休耕,一個便是靠不斷改進的耕作技術。

韓岡嘆息著:「同為搜粟都尉,知桑弘羊者多矣,可又有幾人知趙過之名?」

李誡要多想一想,才記起趙過此人的來歷,點頭道:「以殊勛而無緣青史,誠可悲也。」

《齊民要術》中說『神農、倉頡,聖人者也,其於事也,有所不能矣。故趙過始為牛耕,實勝耒耜之利』,而賈公彥在《周禮註疏》亦說:『周時未有牛耦耕,至漢時搜粟都尉趙過,始教民牛耕。』

耕田的手段,由雙手揮動的鋤頭,變成牛拉的耕犁、耒耜,史書中所記錄的功臣是漢武帝時的搜粟都尉趙過,不管這個記錄是否是事實,趙過的名聲不顯是確鑿無疑的。

李誡是世家子弟,從小得到最好的教育,見識廣博,手邊的書也是汗牛充棟,若不是性格與科舉不合,也就去考進士了。他能看到的書籍,他能學習的知識,都不是尋常士人能夠相提並論。他都要多想一想,才能想得起來的人物,尋常士子有幾個能記在心上?

即使是《周禮註疏》中提到了趙過這個名字,可《三經新義》早已成為經義圭臬,同為周禮註釋,世人當然更願意去誦讀進士科中必考的《周禮義》,而不是被替換掉的《周禮註疏》。

但李誡的感慨與韓岡的嘆息並不在一條線上。

李誡感慨的僅僅是趙過這個人而已。

但在韓岡看來,如趙過這等功績無可計量,在史書中,連一篇列傳都吝嗇不與,那些讓生產力不斷進步的人民,更是卑微得在史書中不得一見。這才是韓岡嘆息的地方。

朝中絕大多數的官員,縱使其中有人才高八斗,也有人頗得清名,更有人累世簪纓,但在韓岡眼中,他們依然遠不如自己父親對這個國家的功勞,西疆的穩定,是建立在駐軍軍糧能夠自給自足上的,做到這一點,老農韓千六的作用,比多少知州知縣都要大。

生產力的發展,才是最核心的問題。

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是無法與工業化的大生產相抗衡的。

如果是用手搖紡機,一次只能處理一個紗錠,而現在最好的水力紡機,已經能夠做到將近一百個紗錠。

但水力的局限性太大,蒸汽機的作用無可替代。缺乏足夠的工藝水準,同時自身也沒有太多記憶,韓岡並不指望去造內燃機和電動機。現階段的工業化的動力源,除了蒸汽機,韓岡想不出還有別的機器可以代替。

儘管韓岡很早就在《自然》上公佈了蒸汽機的原理,《九域遊記》中更是將原理和作用都說了個透,但能夠實際投入使用的蒸汽機還是遙不可及。

不知道當年瓦特是怎麼發明——好象是改造——具體細節韓岡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但他相信,他給出的蒸汽機的原理和結構,應該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的。有飛輪、有連桿、有鍋爐,當然還有裝着來回移動的活塞的雙向氣缸。

只要工藝技術達到標準,數以千計的工匠、士人付出努力,蒸汽機就能出現在世人的面前。當然,即是蒸汽機現在就發明,距離蒸汽船和蒸汽機車的出現,還有頗長的一段距離。

即使是再有二三十年的發展,蒸汽機想要拿來驅動船隻和車輛,說不定還是達不到要求,但困於水力不足的紡織機械,卻肯定可以擺脫河流的拘束。

可是要實現這一切,第一個是工藝上的問題,第二是材料上的問題,第三條最為重要,就是人的問題。

即使是氣學內部,對設計和製造也依然有着偏見,所以韓岡之前才大發感嘆。

宗澤比李誡看得更清楚,「相公一片苦心,世上又有幾人能看見。」

韓岡利用小說話本來宣揚,又以利誘之,他做的一切,都不是尋常宰相會去做的。

「差得遠了,朝廷為蒸汽機給出的懸賞不過一個小使臣,而遼人那邊的懸賞,則是高官厚祿,全都齊了。」

韓岡貴為宰相,但受到的牽制依然很多,不可能憑着自己的心意,拿出朝官等級的文武官職來懸賞。而遼人那邊,倒屐相迎的活劇,據說耶律乙辛已經演過好幾次了。

「但中國技藝,豈是北虜能比?南京道的工匠,也遠遠比不上軍器監和將作監的大工。」

「呵,的確如此。」韓岡淡然笑道。牢騷歸牢騷,其實他並不是很在意耶律乙辛的舉動。

遼國掙扎的越厲害,局面只會越好。

王安石變法中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一道德,統一思想和意識形態。

但王安石沒有做到,包括韓岡在內,一群人在跟他大唱反調,而韓岡也不認為自己一個人能夠做得到。

不過生產力的發展沒有人能夠阻擋,當工業化進程的大車開始啟動,那些絆腳石也只會在車輪下被碾進泥地里。

韓岡要做的,只是保證起步階段的安全罷了,之後,那就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進程了。

「明仲。」韓岡問李誡,「知道我想要借重你何事了?」

他滿意的看見李誡點頭稱是,心中確信,這將是自然歷史進程最新的一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宰執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宰執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20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