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二)

第15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二)

京中寺院道觀的鐘聲一齊鳴響,向天下萬民昭告太皇太后崩於慶壽宮中。【】

一記記鐘聲穿雲裂石,東京城的百萬軍民紛紛出屋,側耳數着鐘聲響起的數目。

之前半年多的時間,因太皇太后不豫,輔臣時常奉旨入禱天地、宗廟、社稷及都內神祠,宮觀寺院亦是隔三差五的設道場,五嶽四瀆、乃至天下有仙蹤靈跡處的軍州,當地通判都奉旨去焚香禱告。京中的那一等無錢買度牒,以至於做了幾十年行童、童子、沙彌而不得剃度的男女,也都被特旨賜了度牒。

但這一切,都沒能挽回太皇太后的生命。紛紛擾擾兩百天,邊疆戰事不斷,京城內也一直都是在忙亂著,直到太皇太后今日上仙。

太皇太後上仙,依制輟朝禁樂。

天子和朝臣依例都要朝臨慶壽宮,祭奠太皇太后。御史中丞李定有監察百官之職,就在殿中盯着,看有哪位官員違了禮制。

宰相王珪身着喪服,領着群臣祭拜,宗室、皇親亦在班列中行禮如儀。雖雲輟朝,但在慶壽宮中的朝臨儀式,一如常朝時的儀制。

李定坐在殿門后,緊盯着殿中朝臣們的一舉一動,而他下屬們的一對眸子,同樣一如鷹隼一般,從衣袍查看到裝束,一點細節也不放過。當年英宗駕崩,歐陽修在喪服下誤穿了一件紫袍,由此引起了御史們的彈章交相而上。服飾是禮制的一部分,一點差錯都代表着對太皇太后的不敬。

而這時候,天子並不在正殿中,宰輔們除了王珪不得脫身,其他人也都不在。皆是與趙頊一起在偏殿裏議事——說是輟朝,那也只是不上朝而已,該做的正事不可能耽擱。

剛剛收復的河西,朝廷已經確定要新設一路,名為甘涼路。而銀夏一地、以及蘭州直至青銅峽的那一片數百里的黃河谷地,究竟是分割給原來的緣邊五路,繼續分區防守;還是乾脆就設立一個銀夏路來統管對北防禦,將駐守在緣邊五路的兵馬給解放出來,朝堂上爭論卻得很厲害,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定論。

新復之地需要治理,移民、墾荒,安撫土著,剿滅流寇,亟需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這就需要朝廷為此去籌措錢物和人手。同時擴張而來的土地,也代表着更多的官職,更多的功勞,以及更多晉陞的機會,讓許許多多有心邊事的官員趨之若鶩。直面遼國的青銅峽和鹽州,雖然沒幾人願意去冒風險,可甘涼諸州,卻是十分安全,且並不缺乏功勞的好去處。千方百計趕着趟上來走門路的很多,就是李定這邊,也有親友找上門來,求他為此關說。

不過今天的議題,應當不會局限在這幾樁事上。李定瞥眼看了看殿中眼神犀利如電的幾名下屬,今天在慶壽宮偏殿議論的焦點,少不了跟河東有關。

韓岡犯下的錯太大了。一下子竟敢上報兩萬三千斬首的功勞,未免太貪功了一點。若是三五千,朝廷隨手就將賞賜給發了,沒人會議論一句;萬兒八千,天子也能捏著鼻子認下;但眼下可是兩萬三千,朝廷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忍下來,御史台對此更是不會善罷甘休。

烏台之中,有名的如舒亶、張商英,沒什麼名氣的如丁執禮、范鏜等,總共不過二十多名御史,竟有三分之一為此上了彈章。

丁執禮、范鏜等人,說韓岡御下失當,為部將所脅。而一向與呂惠卿走得近的舒亶,章惇舊年所舉薦的張商英,則是上本彈劾韓岡貪功好殺,妄殺數萬新附之人。

多名御史聯袂彈劾一人,數年也不見得有一次。每一次出現,都會引發一場劇烈的朝局震動。基本上每一次的目標全都是宰執一級的高官。在正常情況下,即便如韓岡已經做到了鎮守邊地要郡的一路經略使,依然不夠資格。只能說他當今的風雲人物,身處風尖浪口,惹得監察御史們人人側目,故而提前享受到了宰執級的待遇。

進了御史台,是為天子監察百官,不能怕得罪人。雖說監察御史都是選用有聲望但資歷淺薄的年輕官員,以利用他們年輕氣盛的衝勁,為天子打壓權柄在握的宰輔。但再年輕也有個限度,基本上都是三四十歲,十幾年官場生涯才有資格。

一任御史,是晉身宰執重臣的終南捷徑,若能讓一名宰輔黯然而退,當即便能名揚天下,有了名聲,便是日後入兩府的根基。故而得選入烏台,在官場中是人人稱羨的際遇,亦是監察御史們傲視同儕,敢於直面宰輔重臣的底氣所在。可是韓岡的存在,卻讓他們黯然失色,眼看着他二十多歲就要走到宰執之位上,哪一個不想絆他一個跟頭。而韓岡偏偏行事不謹,將把柄親手送人,哪個願意放過。只要此案一定,日後他縱能捲土重來,想要報復,恐怕也奈何不了已經身處高位的一眾御史。

不論是否是偏近新黨,御史們皆是將韓岡視為眼中釘。一夜之間,韓岡成了眾矢之的。到了明天,彈劾韓岡的將會更多,就是李定他自己,如果不能順水推舟,很有可能就會被盯着自己位置的某人,以不言韓岡之罪的罪名給彈劾了。

御史中丞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監察御史們彈劾的方向,卻無權干涉或是阻止他們的彈劾,否則,御史中丞也將成為被彈劾的對象。李定不想開罪韓岡,但他也無法阻止下面的御史將韓岡視為眼中釘,何況他因為在清議中名聲不佳,對下面的御史,也管束不住。

李定滿是感觸的嘆了一聲。

穩定了河東局勢,又奪取了葭蘆川大捷,韓岡在河東路經略使的任上已經是功德圓滿。之後收復勝州的舉動,根本是畫蛇添足,落到人人喊打,也是他咎由自取,怨不得他人。就不知道偏殿中,正在議論此事的天子,打算如何處置他了。

但李定想錯了,此時的偏殿,還沒有說到對韓岡的處置。對病逝的太皇太后,需要討論敲定的事,一樁接着一樁,還沒有空出來針對韓岡。

趙頊聽着臣子們報告太皇太后的後事準備,卻是神思不屬。

在真正的祖父母甚至母親那裏,都沒有得到的親情,剛剛去世的太皇太后給了他。每逢他處置政事過晚,太皇太后必然會親自來探問,若飲食為此耽擱,更會親自遣人安排,如此十餘年,都沒有例外過。

登基后不久,他身穿金甲,跑去太皇太後面前炫耀的那一幕,在記憶中猶如昨日剛剛發生過的一般清晰。但委婉勸誡他天子身穿甲胄非是國家吉兆、社稷之福的太皇太后,如今已經不在人世。日後想再向長輩炫耀自己的成績,難道還能去一向對自己冷淡的母親那裏?

「太皇太后令旨一向稱為聖旨,這園陵亦當可稱山陵。」

趙頊突然間開口,正在讀著剛剛撰寫好的哀冊的蔡確一下都愣住了。

幾名宰輔面面相覷,也不知該說什麼好。太皇太后的陵寢儀制,應當名為園陵,其制度依照昭憲、明德兩位皇太后的舊例。可趙頊卻偏偏要改為天子才能用的山陵。

不過天子一貫最親近太皇太后,要怎麼做還不是他一句話?太皇太后素日禮儀,比之天子,也僅是不鳴鞭。又有據傳身穿天子冕服下葬的章獻明肅劉后在前,也便沒人願意出來觸天子的霉頭。

「誠如陛下之言。」蔡確當先說道,「既如此園陵諸使當易名為山陵。園陵使,可由參知政事任職。而山陵使,當改由宰臣擔任。」

「一切皆可比照山陵儀制。」趙頊道。

「那當以宰相為大行太皇太後山陵使,判太常寺為禮儀使,御史中丞為儀仗使,知開封府為橋道頓遞使,翰林學士一人為鹵簿使,諸事各歸有司。」

呂惠卿冷眼看了一下很會搶風頭的新任參知政事。

因為伐夏之役並非慘敗的結局,遼人的偷襲為一力主戰的王珪解了圍,可以坐看他呂惠卿被人圍攻。半個月前,蔡確升任參知政事。這個偏向新黨的任命,很可能就是天子放棄自家的徵兆。只是太皇太后新近大行,使得朝廷政局暫時不便有所更替。

也許等朝中這一番事了,就該輪到自己離開京城了。

「曹評還沒有回來?」趙頊突然又問道。

這一次是元絳搶前一步:「已經遣河北沿邊安撫副使劉琯去替換他,不日便可返京。」

太皇太后曹氏上仙,曹家的子弟都要入宮奉禮。其餘子侄皆在京中,唯有侄兒曹評一人擔任國信副使,隨隊前往遼國。他是宋夏開戰後的第二批使遼使節,當第一批使節因遼人出兵吞併興靈而奉旨回返后,他們是趙頊認命之後,派去與遼人商議西北國界的使節。

只不過說是商議,可誰也不指望能從契丹人那裏佔到什麼便宜。曹評這個宗親趁機出去佔個光,混個資歷,也沒人在乎。

當年念茲在茲的觀兵興靈,到了今天,西夏終於是滅亡了。只是觀兵興靈的初衷卻沒有達到。長久的和平讓人忘記了契丹依然是吃人的狼,這一回的教訓刻骨銘心。

趙頊點了點頭,國信使、國信副使是誰都無所謂,別丟朝廷臉就行了。過了一陣,他突然又問道:「今天御史台八御史共上本,彈劾河東安撫使韓岡貪功好殺,御下無方。不知諸卿如何看此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宰執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宰執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15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