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三顧

325.三顧

建安四年盛夏時節,袁紹大軍開始攻打上黨郡。

袁軍兵威強盛,然得之前并州逃奔過來的黑山餘孽補充,龐真的實力也隨之大漲,再得鄧季遣派的武衛軍協助、威烈軍周旋,勉強能依靠高牆地利保住郡治所在長子縣和壺關不失。

只是袁軍攻打不停,龐真壓力甚大,幾番遣騎往雒陽去催援。

曹操已屯三萬餘兵到潁川,隨時可能犯境攻梁縣,河南壓力極大,又不敢坐視上黨失陷,只能又遣徐晃領軍往援。

蕩寇軍到上黨,只在外圍騷擾袁紹,威烈軍也突殺出城相應,雖小勝兩場,但袁軍有多出的鮮卑、烏桓騎,效果不大。

上黨困局,兗州曹操蠢蠢欲動的這段時間裏,駐軍宛城的劉備已開始頻頻出入襄陽城。

張濟敗亡之後,鄧季給劉備留下了數千降兵,再從南陽民中徵召一部分,玄德的兵力終於又過萬,只是大部分戰力甚弱,又缺少足夠的甲胄、器械,只能由關張、陳到等每日先操演起來。

曹操屯兵潁川,劉備亦要防備,令快馬每日聯絡駐紮在梁縣的驍騎軍,約定但有戰事起,兩家必互援助。

自家依靠徐豫抵擋不住一個曹操,面對袁曹二位聯手,鄧季定然艱難。當年董卓能擋住關東群雄,是因為關東諸侯來自各處且心不齊,袁曹兩家則關係還算得融洽。

當然,鄧季也不是就全然沒有機會,就劉備了解的司州,袁曹兩軍若入其境,要面對的絕不僅僅只四支強軍。

勝負尚難下定語。

萬幸曹孟德雖假借天子發出好些道詔令,荊州劉表倒還沒來多事,否則劉備只有給鄧慕安陪死的份。

作為一名投靠鄧季的依附者,要做好司州南面屏障,劉備並不只仰仗軍隊,他使用更多的是外交手段。

因黃祖敵不過,孫策兵鋒眼見就要入荊州,劉表令一侄劉虎、大將韓晞共援江夏;再令一侄劉磐與中郎將黃忠等駐軍長沙。

除此外,去歲長沙有張羨、張懌父子叛亂,至今餘黨未消。此外尚得遣幾名武將防範巴東劉璋軍、交州張津軍乘火打劫。

要知道,劉璋初繼位時,劉表曾乘機遣人策反其將沈彌、婁發、甘寧等將,不過他們起事後都失敗,最終只能領軍退歸荊州,兩家已是結仇,劉璋隨後任命趙韙為征東中郎將,駐軍巴東郡的朐忍,虎視荊州;而本年初,交州牧張津完全不顧自家兵少,已開始不斷入侵荊州地界。

先前還算穩固的荊州,因孫策崛起處境變得很不妙,如此形勢下,劉表只能分頭防守,讓其餘戰船、軍士在南郡準備,不想再節外生枝招惹強敵。

去歲正頭疼孫破虜家幼虎終長成時,南陽張濟敗亡,換了個劉備來,又有強大的鄧季在後支撐,他暫時並無遏制之力。

待開春后,簡雍、孫乾往襄陽出使幾趟,想到劉備這位新鄰居並不太強勢,有他在鄧季軍南下也不便,又是大儒、漢室忠良盧植的弟子,讓他留在南陽並與之結盟比張濟還要有利,也就承認這位是同宗,相互應該友好。

劉表乃清流出身,喜名士文章,待得允結盟好,兩下可兄弟相稱,劉備更是投其所好,與孫乾幾次出入襄陽,邀主人坐而論學,關係倒是越來越融洽。

荊州群臣,一段時間下來劉備也結交了不少,如劉先、鄧羲、伊籍、霍峻等輩,然玄德之志非止於此,結好劉表之後,免不得還要對天下繼潁川之後的荊州大人才庫動心。

之前鄧季幾番騷擾,嫌南陽郡不安寧,很多避難來的士子又選擇搬遷走,漢水以南士子云集,而名士領袖為龐德公、司馬徽、宋仲子三位。

劉備師從盧植,孫乾為鄭玄弟子,能自由出入襄陽后,借出自名門之便,早都上門拜訪過三位名士領袖。

劉備並沒有能讓三位大名士出仕的資格,只好退而求其次,求問荊州俊傑,得司馬徽提及崔均、孟建、諸葛亮、龐統四人之名,且盛讚卧龍、鳳雛。

此時袁紹尚未滅張燕,趁著無戰事,劉備求賢若渴,既得名,都要一一去探訪。

崔氏在兩漢官宦不絕,乃當世大望族,崔均的父親崔烈又官至太尉,乃三公之一,這位可不是落魄玄德能請的。

孟建乃汝南人,避難荊州,得劉備相請,想想好友徐元直、石廣元已出仕司州,自家不好一直空懸孤獨下去,這位劉玄德談吐儀錶皆不凡,又是鄧季盟友,危難時有投靠處,本人更是努力實幹,禮遇士人,出仕他不用像之前兩個好友般為士子恥笑,便意動。

得了孟公威投效,劉備信心大振,又往求後面兩位大才。

龐統雖遠些卻好尋,此時正在江陵擔任南郡功曹,平日喜評人物。劉備往時,待見對方才及弱冠,其貌又平平,作為郡中小吏整日高論他人,只是言語中盡多讚譽之詞,從不揭人之短,暗感此人其實盛名難負,應對得就有些隨意。

劉備意不誠,龐統回得更隨便,一日裏接觸下來,兩下都不滿意,只好作罷。

最後一位眾人交口稱讚的卧龍先生在襄陽城外隆中居住,可惜訪龐統之前已連兩次往尋,皆不遇,待自江陵歸時再往隆中去,終於得見一面。

一見之下,又猶如一盆涼水自劉備頭上澆下:這位卧龍先生年紀比龐統更輕,尚未弱冠!

這一年,龐士元才虛二十一歲,諸葛孔明虛歲十九。

卧龍年紀尚輕,容姿倒翩翩俊美,看着有幾分不俗。

既然面見,自然要耐著性子談論天下大事,感劉備三顧之誠,孔明倒不似龐統藏拙,言談中透露出的見解和自信使玄德又驚又喜,乃悟:「此某之子房也,萬不可放過!」

又虛心求教起來:「今漢室傾頹,奸臣竊命,諸侯各行不臣事,使主上蒙塵。備不度德量力,自持匡扶之心,欲行大義於天下,奈何智術淺短,顛沛半生尚未得樹寸功!然志猶未滅,先生可有教我?」

孔明設身處地替他想了一會,應道:「自董卓起亂,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然今多已敗亡,所剩不過數人稱雄。鄧季踞司涼,倉廩足、甲馬精,卒兵願赴死,法度異而庶民得利,再有雄關塢堡,難與爭鋒!其餘袁紹擁河北,養望自肥,名盛眾附,或可一戰;曹操挾天子居中原,善謀務實,亦為人傑。袁曹與鄧近日已有一戰,然無論勝敗,此三人在,北地已無將軍霸業之地!東南孫策不墜乃父虎威,數戰威震江東之地,賢能為之用,又得大江天險,基業漸固,亦當避其鋒!足下力弱兵微,今可圖唯剩荊益二州,然劉表雖受虛名所累,無力外圖,治荊州卻已近十載,得攏豪族之心,一時亦難取而代之!所剩唯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其主劉璋暗弱,張魯在北,兩下為私仇爭鬥不休,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觀亂得機無力進取,智能之士皆不恥為伍。足下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何不經上庸而取漢中,再圖益州?待得蜀地,外結好強盟,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或出秦川,或討荊楚,霸業當成,漢室可興也!」

劉備大喜。

袁曹兩家戰司州,鄧季勝,自家佔南陽不會再擴大絲毫;鄧季若敗,宛城這萬餘兵馬只能陪葬。

然而他如今能有這一席之地,獨仗「仁義」二字,若無仁義之名,關張不會至死相托,不能勾引趙雲田豫,孔融不會賞識,陶謙不會讓徐州,糜竺不會嫁妹壓上全部身家,陳到簡雍等不會在落魄至此時依然不離不棄。

仁義之名才是劉備安身立命的根本!他斷斷不能在這個時期拋棄仁義,至少不能明面上背叛幫助過他的鄧季。

可是鄧季劉表兩家夾層中,南陽還得承受來自曹操的強大壓力。袁曹合力謀奪司州,那是大場面,自家這點兵力犯不着陪鄧季一條路走到黑。鄧季若敗,宛城也萬難保住,還不如趁戰事不妙時捨命一搏,奪取漢中自養,之後再圖益州或據險偏安都便宜,確實是目前最好的出路。

南陽已被鄧季搶了四十多萬人口,還有一半以上縣城在劉表手中,發展受制,而漢中人口不下五六十萬!

取上庸討張魯,要考慮的就只剩何種名義出征,方不背負臨陣脫逃、背棄恩主的罵名,無損自家「仁義」形象。

卧龍先生當得國士,難怪常自比管仲、樂毅,劉備思量一會,欣喜不已,下拜道:「先生大才,所言使備如撥雲見日!備飄零半生,未得見如先生才高者,仰慕敬重難以言表,只求得朝夕相處,隨時請教!萬勿以愚魯而不顧之,尚請屈就營中,願以軍師將軍之職相待!」

孔明暗道:你至誠來訪草堂三次,我才替你出謀劃策,雖是條好計,可惜天下大勢已如此。眼前司州大戰雖尚未開始,鄧季憑地利精兵自守勝機極大,隨之必亦圖取漢中,南望蜀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除非鄧季敗,否則你便得苦戰滅張魯,伐劉璋卻耗時長久,恐尚未成事已再失基業,我亦無力回天。

想明白這些不過幾個眨眼間,孔明似才反應過來般,急扶起地上劉備,苦笑道:「非亮不欲助玄德公成事,然亮幼失怙恃(父母),隨叔父投劉景升處以避亂世。今叔父雖逝,尚有長兄在曲阿,未及弱冠不敢自專,當稟告兄長,得允后再來聽令!」

想起一別之後就改投他人的常山趙子龍,劉備大急,努力挽救道:「令兄在曲阿,道途險長,不如以書信告知?」

諸葛亮搖頭:「亮數載未得見兄顏,前歲叔父過世,亦當往告知,只年少不敢啟行。近日兄長來信相招,不敢不往,待得允,必來投將軍!」

劉備無奈,只得怏怏離去,待過得幾日再來隆中訪,卧龍已攜弟弟諸葛均遷往會稽郡去了,隆中只剩座空草堂在。(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農夫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農夫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325.三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