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四

番外四

番外四太皇太后

謝清進宮的那一年,才剛剛七歲。她的姑姑謝昭儀將她召到自己的寢宮中,用一種憐惜的眼神望向她,教她在這皇宮裏的生存之道。

謝清將她的話一一地牢記在心中,不敢有絲毫的馬虎。

謝昭儀說完了宮裏的規矩,沉默許久,長長嘆了口氣說:「阿清啊,你一定要把我們謝家的過去都給忘了。祖上的恩恩怨怨,不應由你一個小女孩來承擔。千萬不要想着報仇,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天下已經不是我們謝家的天下了。在這宮裏最要緊的,就是要守本分。」

謝清轉了轉眼珠,垂眸道:「是,阿清明白了。」

謝昭儀點點頭,「下去吧。你雖為奴婢之身,可有本宮在,斷不會叫人欺負了你去。」

「多謝昭儀娘娘。」她沒有稱呼謝昭儀為姑姑,而是昭儀娘娘。謝昭儀聽了心裏不是滋味,卻也沒辦法,誰叫這孩子命苦呢。

認真說起來,原本謝清出身於名望之家。她的祖父是十六國時期北燕的國君,若北燕仍在,她便是名副其實的公主了。只可惜在謝清出生的六七年前,北燕就已經滅亡。

國雖破,家猶在。元家統一了北方之後,任命謝清的父親謝朗為官。可在一樁大案中,謝朗被太武皇帝下令誅殺。謝清因為年幼,又是個女孩兒,就被沒入宮中為婢。

童年遭受如此變故,謝清小小年紀,就練得了一身長袖善舞的好本領。

她進退有度,顯示出超乎同齡人的成熟。最重要的是,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可以不動聲色地去爭取。

幾年之後,十三歲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封謝清為貴人。這一年,謝清只有十一歲。

一個十一歲的女童就能俘獲少年天子的心,那麼十四歲的謝清被封為皇后,就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了。她不僅聰慧貌美,比起他人還更熟悉宮中各個關節,善解人意,深得皇帝喜愛。

被立為皇后之後沒多久,皇長子被冊為皇太子。依照「去母留子」之制,其生母李氏,同時也是謝清在後宮最大的對手被賜死。

謝清對太子關愛有加,不是親生,勝似親生,此舉無疑讓文成帝對她更加喜歡。

謝清就是在這個時候起,漸漸地關注起了朝政。

而對於年輕貌美的妻子,文成帝沒有半點疑心,反倒非常感動。謝清不僅為他打理後宮,為了讓他輕鬆一些,還常常幫他出前朝的主意。得妻若此,夫復何求?

帝后二人琴瑟和鳴,然而天公不作美,謝清做皇后尚不到十年,文成帝忽然暴斃。皇帝死後,謝清整日以淚洗面,不知是哭短命的丈夫,還是命運多舛的自己。

皇帝駕崩三日後,要按照北朝舊俗焚燒文成帝生前的御物。朝中百官還有後宮嬪妃,都要親臨現場,哭泣哀弔。

當火光燃起之時,悲傷過度的皇后突然衝進了熊熊燃燒的大火。所有人都被皇后的舉動震驚了,待他們回過神來,急忙救出了謝清。

謝清沒有死,她成為了皇太后,並且是人人稱讚其氣節,對她愈發敬重的皇太后。

在昏迷中醒過來之後,謝清屏退下人,無聲地一笑。

是悲傷過度,想給先帝陪葬,還是別有深意,這一切,只有她一個人知道。

文成帝駕崩后第二天,年僅十二歲的皇太子即位,是為獻文帝。

新帝即位后,權傾朝野的大將軍乙渾,欺凌新帝年幼,暗中密謀,有意篡位。

眼看着前朝面臨着嚴重的危機,謝清不但沒有感到驚慌,甚至隱隱感到一絲興奮。

她一直都在等待一個臨朝稱制的時機,而這個時機,終於來了。

她不動聲色,定下大計,鎮壓叛亂。很快,在她的鐵血手腕下,乙渾被捕殺,滅了三族。在這次事變中,謝清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果敢善斷,她的政治才幹讓所有人都嘆服不已。在接下來宣佈由皇太后臨朝稱制的消息,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不過太后的這次臨朝稱制,並沒有堅持多久。皇興元年,獻文帝李夫人於紫宮誕下一子,即為後來的皇太子、太和帝元謙。

太后喜得長孫,抱着懷中小小的孫兒,她忽然間就覺得,那個由他一手撫養的孩子長大了,可以獨當一面了。所以她決定停止垂簾聽政,讓初為人父的獻文帝親政。

然而獻文帝登基后,卻漸漸的走到了太后的對立面。他貶斥太后的寵臣,試圖提拔太后不喜之人,結為心腹大臣。

起初,太后還對皇帝之舉忍氣吞聲,可到了皇興四年,她終於忍無可忍了。

話說起來,自太后的丈夫文成帝死後,年僅二十六歲的太后耐不住深宮的寂寞與凄冷,逐漸將目光放到了朝堂上的那些美男子身上。

當時的朝堂上以鮮卑人居多,胡漢混血也不在少數,總而言之,大臣們大多儀錶堂堂。很快,太后就在其中選中了一個官宦子弟,名為李奕。

李奕風流倜儻,善解君意,才朝廷之事上也頗有高見,深得太后寵愛,時常入侍宮中。

獻文帝對此,自然甚是不喜。他認為太后淫-亂後宮,丟了皇家的臉面,世人定會議論紛紛,讓他抬不起頭來。他動不了德高望重的太后,只好對李奕下手。

皇興四年秋,李奕的兄長因罪被告發,獻文帝藉機將他們兄弟打入死牢,沒過多久之後便處以極刑。

謝清痛失愛人,又眼睜睜地看着皇帝提拔揭發李氏兄弟之人,盛怒之下,她決定利用自己得權勢,逼迫獻文帝退位。

說起獻文帝本人,他雖少年時便能處理政務,舉朝稱善,但他生性喜好黃老之道與浮屠之學,時常與朝中士大夫還有寺中沙門高談闊論,探討玄理,看起來不免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厭倦天下俗事的感覺。

於是在皇太后的強勢逼迫下,獻文帝打算傳位給他素有時譽的叔父。但無疑,這一舉動遭到了太后和宗室大臣們的聯名反對。無奈之下,他只得在皇興五年,禪位給他年幼的兒子,皇太子元謙。

新帝繼位之初,朝廷大權其實仍然掌握在太上皇手中。經此變故之後,太上皇反倒更加在意手中的權力,拉攏朝臣,與皇太后隱隱形成對抗之勢。他還多次親征,北征南伐,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或許是從這個時候起,已經是太皇太后的謝清,就對她的養子起了殺心。

促使她下定決心的,是延興五年冬的一場大閱儀式。太上皇為了彰顯國力,在平城北郊舉辦了這場聞名天下的儀式。

太皇太后此時已經清晰地認識到,太上皇已經完完全全不受她的控制了。若她還想站在天下的最頂端,風光無限地活下去,太上皇不得不除。

承明元年六月,在某一個炎熱的天氣里,朝廷突然宣佈戒嚴。京都平城氣氛緊張,宮禁之中更是戒備森嚴。原是當日,太上皇應召前往泰安殿覲見太皇太后。結果伏兵突然一擁而上,瞬間將他擒拿住之後,將他強行軟禁起來。

這之後不久,太上皇便病死於平城永安殿。

至於這位年輕的太上皇究竟是不是病死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太上皇死後,新帝年幼,太皇太后再次臨朝聽政。

此時的太皇太后已過而立之年,比之當年的青澀稚嫩,她的政治眼光已經更加成熟了。謝清意識到,這世上的感情總有逝去的一天,唯有權力是可以實實在在握在手心的東西。所以她下定決心,這一次她不會過早地讓皇帝親政。

有些東西,還是自己攥在手心裏才更能放心。

太皇太后重新掌權后沒多久,就給她的心上人平了反,報仇雪恨。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太皇太后雖然架空了皇帝,獨攬大權,但她擁有非同尋常女子的政治智慧和傑出才幹。

上位之後,她恩威兼施,處置貪官,獎勵廉臣。

她手段狠辣,對於有謀逆之心的亂臣賊子,殺起人來她絲毫不曾手軟。

可她也非常有容人之量。她對獻文帝的作為,引起了很多保皇派的不滿。對於這些人,太皇太后沒有大開殺戒,反倒大肆嘉獎,此舉無疑穩定了由於權力中心更迭引起的朝廷動蕩,讓外寇沒有絲毫可乘之機。

安定了朝中局勢之後,太皇太后終於開始了她渴望已久的漢化改革。

為了培養有用之人,太皇太后大力扶植賢能之士,不分種族。

在太皇太后組建的班子裏,既有鮮卑貴族,又有漢家名士。朝廷重臣她拉攏,內廷宦官她也不輕視。而在這些人中,不可避免的就有人被太皇太后看中,成為她的裙下之臣。

其中最為得寵的,當屬風度不凡的李沖。她不僅重用李沖,對他大肆封賞,還為皇帝做主,納李沖之女為妃。

太皇太后很注重皇帝與李沖之間的關係,讓她欣慰的是,皇帝對李沖,並沒有像他父皇一樣採取抵抗的態度,反倒尊敬有加,時時請教於李沖。

太皇太后心滿意足之餘,不忘培養皇帝的政治智慧。在她主政的幾年裏,她都儘可能的讓皇帝多多參與到漢化改革之中,讓他得到鍛煉的同時,親身參與到其中來,將她的雄心轉變為他的抱負。

皇帝沒有讓她失望。無論哪一方面,他都是她完美的繼承人。只是他的身邊,還少了一位與他比肩的皇后,謝家的皇后。

當年謝昭儀囑咐謝清謹守規矩,不要有非分之想的時候,恐怕怎麼也想不到他們謝家竟會有如此風光的一天吧。

天下大事,盡在謝家人的掌握之中,就連貴為天子的皇帝,也要由謝家人來為他挑選皇后。

謝家的女孩兒進宮之後,目光精準的太皇太后很快便放棄了愚鈍無知的謝瑾。她挑中了謝瑤,眼看着謝瑤懷孕生子,一步步沿着她當初的軌跡走上人生的巔峰。

至此,她的心愿已然達成,可謂死而無憾。

縱覽太皇太后這一生,幼時孤苦無依,成年後經歷曲折,數度沉浮。但這一路走來,權力,愛情,理想,抱負,該有的她都有了,她得到了世間女子所羨慕的一切。

或許在旁人眼中看來,太皇太後為人太過強勢,心思頗為深沉。但於謝清本人而言,她已無悔地走完了這一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之盛寵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重生之盛寵
上一章下一章

番外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