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在中國被慣壞的日軍

第四百章 在中國被慣壞的日軍

這位一木清直大佐,明顯就是這種人中的一個。尤其是他們這些沒有受過陸軍大學高級指揮方面的系統教育,對合成化作戰一知半解,主要依靠多年的經驗指揮作戰的無天組軍官。與那些有機會出國任職的陸大畢業生相比,眼光更加狹窄。

只不過他們的那些經驗,來自於與一個遠遠弱於他們自己的對手多年打交道得來的,而不是真正與強手對決。而對於一木清直來說,包括他的同僚在內與多年積弱,內戰經驗更甚於對外作戰的對手作戰養成的那些經驗,對於日軍來說,很不幸並不是一個好的經驗。

當面對着火力比日軍還強的真正對手時,就表現的往往不知所措,甚至於可以說壓根就不會打仗了。除了少數人之外,大部分的人就只會死打硬拼。也可以說,這幫日軍軍官手中掌握的武器雖說比較現代化,但是真正的現代化作戰還沒有學會。

日俄戰爭之後,就沒有與任何一個現代化強國作戰過的日軍,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現代的戰爭。雖說也參加過一戰,但是幾萬大軍去打一支孤懸海外的孤軍,根本稱不上一場現代化的戰爭。日軍對新式武器很敏感,但是對新的戰術和戰略,卻是保守的緊。

缺乏真正的現代化戰爭經驗,在加上短視的戰略目光,這也是整個二戰結束之後美軍對日軍大部分的將領,真實評價並不高的原因。因為他們不會面對真正現代化軍隊作戰,更不是打真正現代化的戰爭。

嚴重缺乏重武器的中國軍隊,讓養成張狂習慣的日本軍隊已經不習慣,甚至是不會與優勢火力的敵軍作戰。一句話日軍的眼下的張狂勁頭,是在中國戰場上被積弱的中國軍隊灌出來的。

在中國戰場上絕對壓倒性的優勢,成全了日本陸軍所謂的赫赫軍威,但是也真正害了日本人。重武器升級換代緩慢,大部分的軍官,尤其是真正處於一線指揮的軍官,缺乏真正面對現代化戰爭的實際經驗。

面對着具備真正優勢火力的敵軍,就不知道該怎麼去打仗了。諾門罕戰役之中日軍的確給蘇軍帶來很大的傷亡,但是那是靠着步兵嚴格訓練,養成的極高軍事素養,以及死打硬拼換來的。日軍的確在基礎訓練上和士兵的技戰術上,佔據着優勢。

其低級軍官的戰場指揮能力,也還算可以。但是最關鍵的中高級軍官的實際指揮能力,尤其是最至關重要的聯隊一級軍官的實際指揮能力,以及應變能力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在優勢的火力打擊之下,除了死打硬拼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應對手段。

最關鍵的是,中國戰場上的所謂勝利,讓日本人養成的目空一切的毛病。自認為只要憑藉強大的武力,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對於大部分的日本軍官,尤其是年輕軍官來說,這世界上就沒有他們不敢去惹的東西。

被中國人搞的自己反倒是不會打真正的現代化戰爭的日軍,最終還是便宜了美國人。太平洋戰場上,日本陸軍的表現,除了旺盛的決死精神之外,其餘對真正現代化戰爭的陌生,讓美國人其實是撿了一個很大的便宜。

雖說這一點對現在的抗聯很是有利,但是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卻是一種悲哀,更是一種無奈。任何一個稍微有一點血性的人,也不願意見到侵略者的鐵蹄在自己的國土上踐踏。但是貧弱的中國,能夠堅持到眼下還沒有崩潰。

一支沒有現代化工業支撐,幾乎什麼都缺乏,甚至身後的國家連維持人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糧食,都無法得到充足供應的軍隊,還能在抵抗,還能在繼續堅持,就已經是這個國家和軍隊能做到的最大努力了。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幾乎未做抵抗便撤進關內,剩下的東北軍抵抗的時候很少。大部分留守東北的東北軍,不是一槍未放便繳械投降成了偽軍,就是就地潰散,關東軍侵佔東北真正戰鬥打的少的可憐。

自九一八事變以來,關東軍大部分的戰鬥都是與只有輕武器的東北義勇軍或是抗聯作戰。而這種作戰與其說是常規戰鬥,還不如說是反游擊戰。無論是東北義勇軍還是之前的老抗聯,都是缺槍少彈,基本上沒有什麼重武器的。

東北軍留在東北的重武器,不是隨着投敵的東北軍一起成為日軍的打手。就是原封不動的被日軍繳獲之後,用來打中國人。或是武裝他們在中國各地拉攏的,以便將來有一天能為自己效力的形形**地方武裝,或是直接武裝偽軍。關東軍侵佔了整個東北,除了錦州一戰和嫩江江橋一戰之外,根本就沒有經歷過什麼真正的戰鬥。

而在七七事變爆發之後的中國戰場上,規模龐大但裝備極為落後,無論是坦克、火炮,還是飛機都嚴重缺乏的中國軍隊始終未能佔據過火力上的優勢。甚至哪怕是在一場小規模戰役之中,佔據過從步兵武器到炮兵所有火力的上風。

派系眾多,訓練程度不同,裝備也不同。但是所有的中國軍隊,無論那一個派系,就是裝備最優良的中央軍,與日軍的裝備水平也無法相比。所謂的德械師,不過是德國鋼盔、水壺,加上德式口徑或是仿製德式輕武器,以及幾門雜牌的老式山野炮組成的簡裝版都算不上的師。

如果論起重武器,比真正的德國軍隊差的遠了。一個師的炮兵加在一起,沒有人家一個團多。德國軍隊一個步兵團,按照火力配置僅僅七十五毫米步兵炮就有六門,還有兩門一百五十毫米重步兵炮。

另外每個步兵團還配備了十二門反坦克炮,在加上營團屬迫擊炮。一個團的重火力比中國軍隊中大部分的軍還好。即便是中央軍,這些火力配置也基本上超過一個師了。中央軍那幾個所謂的德械師連人家的皮毛都算不上。

日本陸軍長期以來的主要對手,中國軍隊的裝備實在太差了,幾百萬軍隊裝備的重武器,與西方列強和已經完成現代化的日本陸軍相比,簡直可以說連上個世紀的標準都達不到。甚至一個戰區的所有重火力,還不如日軍一個師團。

一個日軍重炮聯隊的一百五十毫米重榴彈炮數量,幾乎超過中國軍隊所有同類口徑火炮加在一起的總數。大部分的軍隊與其說是步兵,還不如說是步槍兵更合適一些。因為在很多的部隊之中,連起碼的機槍的數量都嚴重的不足。

甚至很多的所謂地方雜牌部隊之中,連最基本的步槍配備的數量也嚴重的不足。大部分的步槍口徑繁多、破舊不堪,彈藥和配件配套能力極差。有些步槍,連彈藥都沒有來源,只能站崗的時候做做樣子。

有些沒有後台的雜牌中的雜牌,更是就連那些用腳才能踹開槍栓的老套筒都配置不齊,甚至還在使用上個世紀中葉便已經淘汰,使用黑火藥的抬槍。這樣的軍隊,在戰場上能給日軍帶來威脅就怪了。

而眼下戰爭打到這個份上,別說戰前就裝備極差的雜牌軍,即便是以前裝備較為齊全的中央軍,機槍和步槍的數量也急劇的減少。只不過與那些小媽養的雜牌軍,這些親生兒子的多少還能有些補充。只不過數量,遠不如以前充足了而已。

至於重武器,尤其是現代化戰爭所需的飛機、坦克、火炮的情況就更差。幾百萬的軍隊之中,只有老舊的,大部分只裝備機槍,裝甲極其薄弱的幾十輛坦克,還從未進行過步坦協同訓練。抗戰全面初期,這進口幾十輛英德意製造的坦克,幾乎沒有給日軍造成多少的威脅,就在缺乏步兵掩護之下沖向日軍時候,全部白白的損失掉。

後續進口的蘇聯坦克,也在拙劣的戰術之下,損失慘重卻並未給日軍帶來多少威脅。甚至有的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之下,沒有經過任何的破壞直接被拋棄。反倒是成為日軍對付中國軍隊的有力武器。

相對於坦克,戰場上需求量的火炮情況雖然好一些,但是數量也嚴重的不足。而且其中除了四十八門德制一五零榴彈炮,幾十門德制一零五榴彈炮和百餘門博福斯山炮、施耐德山炮之外。大部分的火炮,基本上都已經是落後的產品不說,就是所有還能使用不能使用的火炮加在一起,數量與龐大的軍隊相比,嚴重的不成比例。

除了部分東北軍帶進關的,原奉天兵工廠仿造的火炮還算先進之外。其餘的火炮,不是仿造的西方一戰之前的落後產品,就是直接進口的西方淘汰貨。手中資金有限,人家根本就不賣給你最新式的火炮,更別提轉讓生產技術了。

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人家研製新式火炮,是為了掙錢,不是為了充當救世主。轉讓技術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得買到人家一定數量的產品。當年日本人因為缺乏新式火炮開發能力,引進德國技術生產三八式野炮的時候。德國人也是要求先買四百門成品,外加上四百門的散件,才最終轉讓生產技術。

這筆總的花費金額高達四百萬日元,可謂是日本自從自行建立軍事工業以來,除了海軍軍艦之外,最大的一筆外購。貧弱的中國,換了哪方面的派系,再加上軍工方面相對應的投入也承擔不起。

四百萬日元,雖然不是什麼大數目,但是要想將這批火炮真正的仿製出來,投入可不是幾百萬日元能下來的。即便是買來了,也因為缺乏優秀的工人和配套產業,無法生產出同樣性能優異的火炮來。

單單就是製造火炮的機器設備,以及相應的鍊鋼設備上的投入,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這還沒有將所需人才培養的時間和精力,計算在裏面。沒有自己健全的工業體系,就是買來了技術,也仿造不出來。

一戰前的中國錯過了最佳的建設機會,等到一戰後陷入幾十年軍閥混戰的中國,又已經沒有那個財力和精力,去建設現代化的工業。等到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中國后,同樣被大大小小的內亂折騰的沒有實力去搞建設。而且國家積弱,你想買人家還不一定肯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我為戰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我為戰神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章 在中國被慣壞的日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