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困境只是一個開始

第二百四十三章 困境只是一個開始

儘管來的時候,楊震就已經做了準備。畢竟去年日軍掃蕩的損失,此時就在他的腦海之中。他也很清楚,原本就地瘠民貧的晉西北,恐怕無法全部負擔此次作戰的所需糧食。能夠負擔一半,他就已經很知足了。

只是他卻依舊沒有想到,自己即便要的數量不多卻依舊籌措困難。他知道殺民養兵,是絕對萬萬不能做的。就算部隊斷糧,也不能將老百姓的糧食全部搜刮一空,來一個殺民養兵。軍隊是魚,老百姓是水。沒有了水,即便是一時魚能活下來,但也維持不了太長遠。

但糧食問題,現在已經成為晉北作戰部隊最大的困境。晉北地區本身就一向不是糧食主產區,平日裏尚需從外地大量的調運糧食才能滿足需要。尤其是偏關、左雲、右玉,向來都不是山西的糧食產地。眼下集中了這麼多的部隊,更是難以籌措到足夠的糧食。

儘管從大同煤礦解救出來的礦工,已經全部撤回根據地。但僅僅供應作戰部隊,就已經無力支持。穆長秋自轉入大同作戰以來,本地能籌措的糧食全部加起來還不到一千石。而就這,抗聯還與左雲的地方武裝發生了一定的矛盾。

集寧繳獲的糧食數量的確不少,但是不可能長時間維持無限度的消耗。在王明貴所部,以及挺進軍抽調出的兵力趕到晉北之後,糧食問題更是上升到了直接關係到此次大同作戰成敗的關鍵問題。

雖說王明貴所部攜帶了不少的糧食,在短時間之內尚可滿足自身的部分需要。而挺進軍方向抽調出來的部隊,在相對富裕一些的陽高和天鎮也繳獲了不少的糧食,並在陽高籌集了部分的糧食,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楊震也沒有指望被日軍連續掃蕩的晉西北,能長期提供大量的糧食。但楊震還是希望短期之內,能夠籌集到一批糧食,以緩解一下抗聯運輸上的壓力。畢竟隨着日軍援軍的陸續抵達,所有的後勤運輸要優先保障彈藥。

抗聯的制式武器,除了部分山野炮彈之外,無論是輕武器還是重武器,繳獲的戰利品根本就用不了。整個世界也只有抗聯才使用七點六二*三九的步槍彈藥,也只有抗聯才使用八二無後坐力炮、雙二三毫米高炮。

一零七火箭炮和一二二火箭炮,除了一零七毫米火箭炮蘇聯也在使用之外,一二二火箭彈也只有抗聯獨一份。這些獨特口徑的武器,威力的確驚人,超過了現在大多數國家所使用的輕武器和類似武器。

但是這些彈藥,全世界也只有抗聯獨一份使用。根本就沒有地方去繳獲,繳獲的彈藥也無法通用。尤其是這些武器普遍射速快,火力密集度大,這彈藥的消耗數量,也遠遠的超過手動步槍。

這些只有抗聯裝備的彈藥,包括其他的抗聯部隊所有的需要彈藥消耗,都只能從大後方千里迢迢運輸過來。尤其是在缺乏鐵路線,近半的運輸只能依靠公路的情況之下,這就必不可免的影響到了糧食的運輸。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不單單是運輸上的沉重壓力,路況也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隨着天氣開始轉暖,去年冬季的凍土大面積開化。本就路況不良的簡易公路,已經陷入了一片泥濘之中。

輪式車輛的行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僅耗費了更多的時間和油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運輸能力和效率。泥濘的公路,讓即便是性能優良,發動機馬力大的美製卡車,也經常的陷進去。

楊震的想法是,晉西北地區至少能為大同戰場提供所需糧食半數,就已經足以讓運輸線已經不堪重負的抗聯補給線減輕一些壓力。但晉西北地區即便費盡苦心,加上楊繼財從太原搶運出來的日軍存糧,也只能拿出一萬多石糧食,這與自己期待的數量實在太遠了。

至於老總說的旱災,他記得只發生在河南地區,怎麼晉東南和冀南、冀魯豫地區,也同樣陷入災荒了?但以老總的為人,既然從他口中說出來,楊震相信這種情況肯定是已經發生的。絕對不是為了某些原因,而誇大其詞。

其實楊震並不知道一九四二年發生的這次旱災與蝗災,並非單單集中在河南一省,而是席捲了整個華北地區。河南只不過是幾個受災最重,餓死人數最多的重災區之一罷了。當然了僅憑幾十個縣,卻負擔了幾十萬大軍供應的河南,也是出現災民最多的一個省。

而在華北各個敵後根據地,冀南、冀魯豫地區的災情,都並不比河南輕到那裏去、晉東南的太岳和太行兩大區,也一樣受災相當的嚴重,只不過在苦心調配之下,形勢沒有惡化到河南的那個地步。

其中冀南與冀魯豫地區,災情尤為嚴重,並不比河南輕到哪兒去。而且從四一年底就已經顯露出來的災情,持續的時間還要遠遠的超過到四三年夏糧下來,便已經徹底緩解災情的河南。到了四二年,形勢只不過是更加惡化而已。

冀南軍區部隊調往太行區參戰,固然是解決眼下在應對一場空前大戰的情況之下,太行軍區原有兵力不足的部分原因。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去年的災情,以及日軍殘酷的掃蕩之下,相當一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斷糧的冀南區,已經無力供應這麼多的部隊。

冀魯豫去年秋糧大規模的欠收,因為一個冬天滴水未下,而冬小麥遲遲未能播種。今年開春,春旱的範圍則持續在擴大。今年開春冀南軍區在實在無力供養的情況之下,將唯一的一個騎兵團解散。

而隨着這個騎兵團的解散,整個關內部隊除了活動在經濟條件略好一些的豫東南、皖北地區作戰的新四軍五師,還有一個成建制的騎兵團之外。所有的根據地,再無成一個建制的騎兵。

而楊震更不知道的是,整個華北根據地,今明兩年要遇到的形勢發展,要比自己原來所了解的惡化的多。這場席捲整個華北的旱災在河南境內只持續了一年,在四三年夏糧收穫之後,便得到了根本的緩解。但是在晉東南、冀南、冀魯豫部分地區,則整整持續了三年。

在四三年整個太行和冀南、冀魯豫地區遭受的旱情和伴隨着旱災出現的蝗災,還要超過四二年的旱災。尤其是冀南和冀魯豫兩區,遭受的旱災時間最長,也是損失最大的地區。甚至有的地區,旱災一直持續的四四年。

長期的天災,以及四四年之前日軍頻繁的大掃蕩,使得華北根據地自去年開始面積急劇縮小,部隊的發展陷入停頓。尤其是被稱之為華北烏克蘭的冀中平原丟失之後,華北各個根據地日漸艱難。

各地部隊不僅縮編嚴重,而且大部分時間只能用來進行生產自救。缺槍少彈與缺吃少穿,嚴重的影響不良,已經成為各個部隊的普通現象。八路軍總部開會,參加會議的人員都是高級人員,卻因為飢餓連坐都坐不住,只能躺着聽報告。

高級機關都如此,更何況下面的部隊?擺在各個根據地面前的是,首先要解決部隊的吃飯和生存的問題,然後才是作戰。部隊吃不上飯,就是站都站不起來,更別說打仗、作戰了。

這個時期也就是被後世某些所謂的粉,不斷指責的時期。實際上在經歷過這場持續三年的災荒,華北的部隊直到四四年秋才部分喘過氣來。不提武器裝備的事情,首先部隊飯都吃不上,還談什麼去作戰?可某些人就當做沒有看到。

而此刻的楊震更不知道,在整個四二年下半年與四三年,華北的這場旱災給東北帶來的負擔有多大。整個四二年冬季至四三年一年,東北經晉北調運進關的糧食數量,高達上百萬噸,接收河南、冀南、冀魯豫地區的災民幾百萬。僅僅向關內調運作為營養品的大豆,就達到了五萬噸。

再加上進入東北輪訓的關內各個根據地的部隊,整個四三年東北根據地的負擔超過了四二年之前的幾年總和。可以說在四三年之中,東北和抗聯負擔了關內幾乎除了新四軍和山東軍區之外,所有根據地黨政軍人員的糧食需要。

好在這兩年北滿地區風調雨順,再加上調整了農業種植結構,基本上取消了低產的高粱和小米的種植,改為種植產量高得多的小麥和玉米。使得北滿根據地糧食的整體產量,比之前以高粱為主的時候多出了幾番。

以及四二年生產建設兵團利用美國援助的大量拖拉機和收割機,開墾的大量荒地,新增收了近百萬噸糧食。在四二年作戰之中,又拿下了新京周邊幾個有名的產糧大縣,使得糧食來源增加了不少的新渠道。

再加上與美蘇緊急談判,用一萬噸羊肉將原來計劃之中轉讓給蘇聯的十五萬噸加拿大麵粉、一萬噸白糖,兩萬噸美國肉罐頭要了回來,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壓力。否則東北根據地的經濟,非得崩潰不可。

此時的楊震卻根本就沒有想到,這場席捲了整個華北的天災究竟會帶來多大的影響。而眼下糧食的困境,才剛剛的開始。真正的困局,還在等着他和東北局,以及關內華北各大根據地。

但這些都是后話,現在對於他來說,眼下解決所需的糧食才是最關鍵的。哪怕只有部分解決晉北戰場所需的糧食,也總比全部都從大後方運來好的多。至少可以騰出一部分的運力,加大彈藥的運輸量。

但這一萬多石的糧食,合計不過一百二十萬斤糧食,卻只能滿足晉北戰場參戰部隊六天的需要。五萬多部隊按照一人一天四斤糧食計算,一天就需要二十萬斤的糧食。再加上大量的戰馬和馱馬所需,這點糧食實在有些不足。

不過好在能滿足一個星期總比沒有強。雖說數量與自己當初預料的相差太遠,但總歸還是部分滿足了自己的需要。有了這一百二十萬斤糧食,再加上集寧城內還剩餘的二十多萬斤的糧食,自己已經緊張到了極點的運輸線可以緩上一口氣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我為戰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我為戰神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三章 困境只是一個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