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章 使用德國戰俘帶來的麻煩

第五百零三章 使用德國戰俘帶來的麻煩

甚至抗聯以蘇軍陸續轉交總數達到十餘萬的這些戰俘之中,部分從事過光學製造的人員,以及從事光學方面的工程師,加上引進的美國機械設備,建立了自己的光學工廠。並生產出來幾乎與德國蔡司原廠性能相差無幾的光學設備。

而戰俘之中的大批軍醫,也為中國人的抗日事業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戰俘之中的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中的軍官,以及飛行員,更為抗聯培養出了大批的符合現代化作戰指揮技能的基層軍官,以及大批技術精湛的戰鬥機飛行員和參謀軍官。

那幾位楊震動用黃金交換回來的德軍被俘的坦克、炮兵將軍,以及幾名德國空軍聯隊長一級的高級指揮官,則讓抗聯的炮兵、裝甲兵、航空兵高級指揮員,系統的學習到了大兵團裝甲集群和空地一體化指揮理論。

對於抗聯的高級將領的合成化成長,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使其目光不在局限於蘇軍相對粗糙的作戰指揮,以及抗聯自己琢磨出來的系統指揮。用楊震的話來說,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應該說德國人相對來說,還是知恩圖報的。這些德國人來蘇聯,並不是來做客或是旅遊觀光的。處於戰爭期間,物資極度匱乏,就連本國軍人和百姓也只能勉強吃飽肚子的蘇聯人,自然不會給這些戰俘什麼優良的待遇。

而蘇德戰場上的血腥,以及德國在蘇聯領土上的暴行,讓向來講究瑕疵必報,以牙還牙的蘇聯人也不會給這些德國人什麼好果子吃的。沒有在被俘的時候挨上一槍,被運到戰俘營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槍決、餓飯,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之中,缺乏足夠的禦寒衣物,以及足夠的取暖。甚至連冬裝都沒有,被俘時候穿什麼就穿什麼,對於這些德軍戰俘來說,幾乎是普遍的現象。

再加上四三年蘇聯本身遭遇到的飢荒,在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時被俘的十餘萬德軍戰俘,除了挑選出來到中國萬餘人之外。其餘的活到戰後被遣返回東德的,只剩下九千多人。至於剩下人的下落,只能去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之中去尋找了。

被送到抗聯之中的德軍戰俘,無論來的時候無論是零下幾十度的冬季還是夏季,身上只有被俘的時候穿着的單薄軍裝。一個個全部都是骨瘦如柴,嚴重的營養不良。身上長滿了虱子,幾乎全部都患有各種疾病。

腹瀉和嚴重的影響不良,幾乎成為戰俘之中普遍存在的疾病。而冬季轉交過來的戰俘,身上普遍都長滿了凍瘡,凍傷的程度,達到了百分之六十甚至更高,手腳、耳朵被凍掉、凍壞者,也不在少數。

相比較去西伯利亞做苦力,以及戰俘營之中忍飢挨餓,甚至還要時刻擔心被蘇聯人槍斃的生活。這些德國人在抗聯北滿根據地過的吃飽、穿暖,還有相當於國內薪金水平百分之五十的薪金可拿的生活簡直就是天堂。

有了兩種生活的強烈對比,再加上德國人一向嚴謹的工作態度。抗聯交換來的這批德國人工作還是相當賣力的,幾乎可以說的上是毫無保留的傾囊相授。使得抗聯各個軍兵種的指揮與協同能力,在短時間之內有一個較大的飛躍,甚至可以說是質變。為四四年下半年的全面大反攻,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當然引進這批德國人才,也不是一點麻煩都沒有。除了中央很多人認為楊震這個引進所謂法西斯人才為己用的舉動,嚴重的缺乏敵我之分,沒有大是大非的觀念之外。更為麻煩的是,抗聯之中嚴重的缺乏精通德語人才,給雙方在溝通上的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但是最麻煩的事情,反倒是出現在戰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央決定遣返這批已經完成使命的德國人的時候。這些被移交之前在蘇聯戰俘營之中吃足了苦頭的德國人,除了部分原本就是在東德,或是家人還留在東德的之外。

其餘的不是要求留在中國,就是堅決要求去西德。至於蘇聯人控制的東德,大部分人是打死也不回去的。這些人在戰俘營中吃夠了蘇軍的苦頭,對於返回蘇聯控制的東德,幾乎可以用畏懼來形容,

對於這些德國的人要求,中央也很猶豫。東德雖然建國的時間晚於新中國六天的時間,但是在二十天之後便與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雖說此時的中央並未執行一邊倒的政策,但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畢竟要重視一些。

而且此時剛建國的東德政府,出於本身經濟建設需要,以及恢復在二戰末期作為主戰場,整個東德地區幾乎被打成一片平地工業的考慮。早在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之前的半個月,就向中央提出索要這批數量到四五年底,已經高達十餘萬的在華德國人。

除了派專人專門來華做這些德國人的工作之外,還通過蘇聯向中央大勢施壓。試圖利用蘇聯人所謂的對華影響力,逼着中國政府將這些德國人全部移交給東德方面,以緩解自己的燃眉之急。

只是這批德國人,除了部分本身家鄉就在東德的之外,大部分人根本就不買這個賬。不僅家人在西德的德國人堅決反對去東德,就連部分籍貫是東德的,也堅決不去東德定居。不過這些人敢這麼堅決,也就是在對他們相當寬容的中國。

如果換了蘇聯人,你不是不去社會主義東德祖國,非要去資本主義的西德嗎?那麼好,你們就乾脆誰也別回去了。要麼留在蘇聯,繼續為蘇維埃開發西伯利亞或是外高加索、中亞地區做貢獻。要麼地大物博的蘇聯人是不會浪費一些地皮和子彈,送你們去見上帝。

正是中國人,包括在戰時對這批德國人的寬容態度才讓他們如此的膽大包天。這些德國戰俘,在中國渡過的日子,遠比他們留在蘇聯以及被美英俘虜的同僚要舒服的多。甚至對於所有戰俘來說,都可以說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雖說在戰時防止逃跑,而不許與外面接觸。但提供的食物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相當充足的。衣服也是按照數量,配給得。雖說蘇式的大棉襖,不如德國人穿慣的呢制大衣輕便,但是保暖性能要好的多。

而且在提供食物的時候,還儘可能的照顧到德國人的飲食習慣,提供了足夠數量的馬肉,以及其他肉類製造的德式紅腸,還有德國人最喜歡的德式酸菜。當然這些只是中國提供原料,製作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了。

居住環境除了工程師和被用作顧問的高級將領之外,雖說是八個人一個房間。洗漱和廁所,也都是公共的。但是都通風良好不說,冬季的取暖設備和所需煤炭,都相當的充足。即便是部分宿舍使用了中國傳統的火炕,但也總是燒的暖暖的。

而且還按照他們在德國的薪金標準百分之六十,以現金的形式支付了相應的薪金。當然每個月的薪金要扣除一部分作為生活費,但是數目並不多,這些德國人剩餘的數目還是很多的。

每個德國人在離開中國的時候,都有不小的身家。就算再不會算計的人,手中也有了上萬人民幣的積蓄。不過這些德國人在中國生活最大的意見,就是他們這些以人民幣形式支付的工資了。

因為戰時的嚴格管制,絕大部分時間無法離開自己工作地的這些德國人,即便發了薪水,也沒有地方去花銷。等到戰爭結束,抗聯解除了對他們嚴格管制之後,想花錢卻不知道該買些什麼。而積攢下來的積蓄,又都是人民幣,帶回國又無法花銷。

不過在先是抗聯,後來的新中國政府答應他們,在他們回國的時候,與德國政府聯繫,將他們手中的人民幣兌換成馬克之後,他們僅有的一點意見也都沒有了。也正是中國人對他們的態度,讓這些德國人在返鄉的態度上異常的強硬。

換了蘇聯人,就算給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別說你本來就是東德人,就是你是西德人想要返回西德,也得按照蘇聯的態度和意志行事。如果是東德人,想去西德那更是連門都沒有。

鑒於這批德國人在華期間所做的貢獻,以及楊震等幾年的建議,中央也不好強行的遣返。但蘇聯與東德方面異常強硬的態度,讓不想剛建國的時候,就與蘇聯人鬧翻的中央也很為難。

在交涉困難的情況之下,甚至很多人寧願留在中國當一個外語教師,也不願意返回東德。對於這十餘萬人的遣返問題,直到一九五五年西德總理訪蘇之後。西德出動了包括副總理、外交部長、經濟部長在內一個龐大代表團訪華才真正得到解決。

除了萬餘名籍貫在東德的人,已經在五三年底遣返回國,以及幾百名決定定居在中國的德國人之外。絕大部分人還是最終按照德國戰俘自身的要求,以及西德政府提出的中國政府無法拒絕的條件,而最終被遣返回了西德。

當然被中央派來處理德軍戰俘遣返一事,向來秉承著有便宜不佔王八蛋理念的楊震,是絕對不會白白放過這個機會的。他利用西德政府派人來華急於解決這批戰俘回國的機會,除了要求西德政府用堅挺了幾十年的西德馬克,採用美元匯率兌換了這些德國人手中當初作為工資發放的人民幣,為國際引進了一種不斷在升值的外匯。

還趁機利用德國人盡一切辦法將流落在國外戰俘接回國,以及與新中國建立外交以及經濟貿易關係的心思。雖然因為某些方面的阻撓,最終只建立了代辦級的外交關係,但是與西德達成了一攬子的經濟貿易合作協議。

除了西德使用卡車和機械設備現貨作為中國遣返這批德國戰俘的代價之外,還轉讓了一批工業技術和軍工技術。特別當時中國急需的西方最新型潛艇製造技術和工藝,以及大噸位載重卡車生產技術,就是這個時候引進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我為戰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我為戰神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百零三章 使用德國戰俘帶來的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