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餘波之掃蕩

第三百二十一章 餘波之掃蕩

但本土的形勢對於日本人來說卻是形勢逼人,不搬是不行的。再不搬,任由形勢發展下去,整個日本陸軍上下就全部斷頓了。而且再不搬,除了已經炸成一片平地的東京和朝鮮仁川之外,大阪、名古屋、小倉、相模這些城市,連同那裏的兵工廠,也徹底的保不住了。

到四三年中這些城市絕大部分只剩下了一半,大阪與東京一樣,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市區。如果在不趕緊找地方搬遷走。萬一相當於一個火藥桶的兵工廠被徹底的炸毀,剩下的一半恐怕也難保得住。

那些城市裏面,可集中著大量的國民。在耽擱下去,任由他們轟炸。到時候不僅兵工廠也保不住,按照他們不把整個城市夷為平地的架勢來看,很可能還要搭進去幾百萬的國民。搬了至少還有一線的生機,至少還能讓本土喘口氣。

日本陸軍就搞不明白了,這抗聯怎麼就和自己較上勁了。按照美英對德轟炸的範圍來說,陸海空三軍所有的兵工廠都應該在轟炸目標之內。怎麼到了他們那裏,專門找日本陸軍的兵工廠炸?

你不炸海軍目標,鍊鋼廠也總該在你們的目標之內吧。鋼鐵是戰爭的根本,一切武器裝備離了鋼鐵都玩不轉。可八幡鋼鐵廠那麼大的目標,你們瞪着眼睛就跟沒有看到似的。只炸陸軍的兵工廠和飛機製造廠,而且不是那種定點轟炸。是想要連同這些兵工廠所在的城市,一起從地圖上抹掉。

被逼着忙着給自己家底搬家的陸軍,只能在海軍幸災樂禍的眼光之下,按照抗聯的意圖將這些兵工廠的相當一部分,遷往至少現在看起來還安全的南滿。沒錯,都這個時候了還沒有忘記內鬥海軍,對陸軍的遭遇的確在幸災樂禍。

海軍的兵工廠雖說也遭到了美軍的轟炸,但是當時的美軍投入的轟炸兵力,遠遠比不上抗聯投入轟炸機數量多,力度與抗聯相比也小了很多。在加上美軍與抗聯之間,因為一些費用換算問題,引發的一系列糾紛干擾。

整個四三年,美軍對日本本土轟炸的力度遠遠比不上抗聯。直到四四年六月份,美軍大批的B二十九轟炸機投入轟炸之後,海軍才真正的笑不出來。但四三年期間海軍雖說也在挨炸,但是被炸的絕對沒有陸軍慘。

所以在四三年中海軍非但還笑得出來,笑的這個舒服。而被海軍嘲笑的異常惱火的陸軍,也拒絕和海軍分享轟炸情報,以及防空的經驗。海軍則拒絕自己設置的雷達站,以及觀通站為陸軍提供情報。陸海軍的隔閡非但沒有因為戰局的不利,而略微緩和一些,反倒是越發的加深。

雖說被海軍恥笑有些丟人,不過這次的搬遷行動,在日軍高層看來在本土到處挨炸的情況之下,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只要增加對南滿的兵力,守住南滿,這些兵工廠也不見得就真的危險了。

反倒是比在日本本土天天挨炸,更加安全一些。形勢逼人,日本人最終還是放下了最後矜持,將本土的軍工產業相當一部分轉到了南滿。即便對海軍恨的咬牙切齒,但陸軍還是做出了最現實的選擇。

至於海軍愛笑就讓他們去笑吧,早晚有一天他們也會笑不出來。別忘了,美國人也不是善茬子。在太平洋上與美國人對抗的主要還是海軍,美國人能放過你們海軍的那些造船廠和兵工廠,還有飛機製造廠?要是真的那樣,才真是活見了鬼?

到四三年年底,奉天兵工廠的產量不僅完全恢復了此戰之前的產量,而且隨着日本本土的兵工廠搬遷與合併到南滿,其整個軍工廠的產量還大幅度的增加。輕武器和彈藥的產量,比原來整整翻了兩番。當然如果本土能夠提供足夠的槍炮用鋼的話,維持這個產量基本沒有問題。

除了奉天兵工廠在日本人全力搶修之下,在兩個月之內恢復了部分生產之外。撫順的煤礦、本溪和弓長嶺的鐵礦,日軍也通過大量抓捕勞工,以人力代替被拆卸或者破壞的機械。不惜一切代價,以中國人的生命換取急需煤炭的辦法,在半年之後恢復了生產。

雖說產量已經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只相當於其原來年產量的三分之一,但是至少部分恢復了產能。但對鞍山和本溪的鍊鋼廠、撫順和奉天的特種鋼材、有色金屬冶鍊,以及人造石油和鋁業工業,雖說也採取了不惜一切代價恢復的辦法。

只是原來依靠進口的一些關鍵設備的被拆走,本土又無法生產補充,使得日本人對這些工業的恢復恢復異常的緩慢。尤其是整個被拆走的撫順鋁廠、奉天、撫順兩個特種鋼材廠、兩個人造石油煉化廠,實際上已經沒有可恢復的價值了。幾經努力,最終還是放棄了恢復工廠的打算。

而在鞍山鍊鋼廠的恢復上,日本人到底不敢像轉移兵工廠那樣,將國內的八幡制鋼所等鋼廠轉到南滿。凡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第二大鋼鐵廠鞍山的昭和制鋼所已經被搞了一個半身不遂,要是將八幡制鋼廠,也轉移到南滿。萬一南滿真的丟了,到時候日本就真的沒有將戰爭維持下去的本錢。

兵工廠在日本本土好賴還留下了大阪炮工廠,東京第二兵工廠作為必要的防範措施。但鋼鐵廠,可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昭和制鋼所和本溪湖煤鋼廠已經丟了,要是八幡制鋼所在丟了,也就等於日本的鋼鐵產量去了三分之二。

戰爭打的就是鋼鐵,如果沒有鋼鐵那戰爭還玩個屁了。再加上搬遷鋼鐵廠的巨大費用和漫長的時間,以及海軍的堅決反對。最終這個日本最大的鋼鐵廠八幡制鋼所,還是留在了日本本土。

再說抗聯在轟炸日本本土的時候,總師很小心的避開了這些鋼鐵廠。這些鋼鐵廠,基本上都沒有挨炸。雖說日本陸軍高層,包括海軍高層都搞不明白,抗聯為什麼不轟炸這些鋼鐵廠。但從本土的情況看來,這些鋼鐵廠至少目前看還是很安全的。

小氣的日本人別說八幡鋼鐵廠,就連規模小一些的室蘭制鋼所和釜石制鋼所,都沒有捨得拆卸過來。不過為了恢復鞍山的鋼鐵生產,充分利用南滿的鐵礦石資源。日本人突擊建了一批二十噸的小高爐,又從本土和朝鮮運過來兩座高爐,勉強恢復了生產。

但幾經努力,昭和制鋼所還是沒有恢復到原來的產能。在留在關東軍手中最後兩年的時間之內,最高年產量也不過十餘萬噸粗鋼,二三十萬噸生鐵的產量。因為失去了大量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僅有的幾萬噸鋼材的質量也是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在投入有限的情況之下,直到整個南滿在四四年被抗聯徹底的收復,也沒有能夠完全恢復生產。最終這個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在落入抗聯手中的時候,產能已經下滑到了自建成以來最低。

至於日本人最終還是留在本土的鋼鐵工業,等日本人宣佈投降之後,他們才明白這些在戰爭之中最重要的鋼鐵基地,為何會在整個對日轟炸期間,能夠最終倖免於難。儘管也挨了一些炸彈,但並未傷筋動骨。原來中國人早在戰爭期間,就打上了這些鋼鐵廠的主意了。

在日本人宣佈無條件投降之後。抗聯利用已經佔據了大半個朝鮮,距離日本本土已經近在咫尺的優勢。在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的短短兩天之內,出動一個步兵師、一個裝甲旅,保護大量的技術人員,搶先經朝鮮南部渡過朝鮮海峽進入日本本土。

而抗聯的第一空降師,則在日本人宣佈無條件投降的第二天採取空降和機降配合的辦法,成為第一波登陸日本本土的盟軍部隊。這些率先進入日本本土的抗聯部隊,利用美軍還遠在沖繩的態勢。對日本本土工業,進行了一場規模,堪稱日本歷史上最大的拆遷活動。

登陸日本本土的抗聯部隊分工明確,空降第一師配合海軍,負責海軍和造船方面工業。而這個步兵師和裝甲旅則利用機動優勢,席捲了日本大部分的領土,着手點就是楊震點名要的日本冶金、光學、機械製造工業。

在被抗聯強行繳械的日本戰俘協助之下,將室蘭、釜石、神戶、大阪等日本冶金工業基地,所有的設備連同技術人員,以及大學內的工科和理科教授全部集中。除了通過海路搶運回來大部分之外,剩餘的則渡過朝鮮海峽,經朝鮮半島的鐵路系統運回東北。

即便是後來登陸日本的美軍,也沒有能完全攔得住登陸日本的抗聯對日本工業的打劫。而大學的那些教授和各個工廠的工程師,從醫學到工科幾乎所有涉及到工業建設科目,則早在第一時間被抗聯用運輸機給運回東北。

等到美軍大批登陸日本本土的時候,抗聯的行動已經大致進行了三分之二。即便美國人利用海空軍的優勢,快速的封鎖了日本沿海,扣押了一部分已經被抗聯拆卸下來的設備。尤其是八幡鋼鐵廠,保住了將近一半的設備。但是等其採取手段的時候,卻已經晚了大半步。

九州的日本工業雖說有三分之二保留了下來,但是日本其他部分的工業,卻丟掉了三分之二還多。尤其是美軍最後到達的本州島北部與整個北海道工業區,基本上連毛都沒有給日本人留下。

尤其是光學、電子、機械加工、發動機製造等楊震重點要求的行業,什麼都沒有剩下。日本最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之二的釜石和室蘭,徹底被打回了農業社會。八幡鋼鐵廠因為過於龐大,雖說沒有最終完成拆卸。但一切能夠短時間之內拆下來,較為輕便的設備,連同兩座最新式的高爐都被拆走了。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苦心經營近百年的現代化工業,以及苦心培養出來的大量各種工業人才,以及農業、畜牧方面的專家只剩下了四分之一。日本幾大財團的領導人物和所有的骨幹,包括繼承人在內,也被一併以戰犯的名義帶回了中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我為戰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我為戰神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一章 餘波之掃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