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雨日觀峰》真的差強人意?

《絕句.雨日觀峰》真的差強人意?

驟雨一時來勢急,狂風摧頂更無休。

尖峰每見遭侵蝕,只為平空太出頭。

驟然而起的暴雨一時間來勢十分猛烈,狂風更是無休無止地摧殘著山頂。它們為什麼在高處如此傾覆不止呢?每每看到挺拔的岩峰總是遭受風雨的無情侵蝕,只因為它屹立於高空中較之丘陵和山地高出太多啊!

中國的詩詞歷來講究的是境界,觀景要寫出觀景的境界,詠物要寫出詠物的境界,詠史要寫出的詠史的境界,言情要寫出言情的境界。我們每每讚歎古代詩人們總是能寫出不同凡響的佳作來。

我在一篇《女性詩詞境界淺談》的文章里說過這樣一段話:「作品的境界來自於其思想性,是認知事物的主觀高度,也是作者胸襟大小的折射。」

我這樣說,也希望自己觀察事物時帶着自己的思考。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王之渙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登樓所見,全景式抒寫。本來,夕陽西下,長河入海,景緻已經十分壯闊;但為了看得更遠,自然應該需要更高的空間。登的高,是為了看到更加壯闊的美景。所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追求的必然目的。由前面的純粹寫景,自然過渡到後面的言理,把詩篇引入更高境界。這裏表現了詩人高瞻遠矚的胸襟和進取不止的精神,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思美蘊。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游原》.李商隱

這首詩慨嘆絢麗的夕照僅是黃昏的最後一抹亮點,因而生起美景不常之感。它讓人無限留戀時光,詩中有着更多生命的思考。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也罷,側看也罷;遠觀也罷,近觀也罷,各有不同的形態、不同的感覺。這本身就富有哲理意味。然而,詩人的認識不僅於此,而是作進一步的開拓:這種現象的形成,並不在於廬山本身,而在於觀察者所處位置的不同。我們認識不到廬山的真美,是因為我們本身站在廬山上啊!詩的潛在意思是:如果要想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就得換一個地方。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詠柳》.曾鞏

這首詩通過柳枝亂舞、飛絮顛狂的性格化描寫,使人看到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形象。詩中說,柳枝倚仗着東風的吹拂回黃轉綠,作勢張狂,它只懂得揚花吐絮,遮天蔽日,可哪裏知道,還有嚴霜飛降,枯葉凋零那一天!出語冷峻,足令得意忘形者惕然深思。

無論什麼樣的景和理,都有一個作者的思想在其中。所以直接地說也罷,間接地說也罷,都要把詩人的見識表達出來。從這個角度說,哲理詩真的是要有境界。

我這首詩當然也是有所指,是表達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意思了。

這首詩發佈於一些網絡上,絕大多數讀者和詩友認同了它,也理解並贊同了它的哲理。有些朋友甚至以「槍打出頭鳥」、「擒賊先擒王」等道理證之。

二零零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我將這首小詩上傳給《楊柳青文學網》,「古韻流觴」版的責任編輯梅苑就對它作了這樣的按語說:

「......從格律上來說無可挑剔,從意境語境詩味上來說,還是略差人意。」

我不知道他所說的是什麼樣的意境和語境,更不明白一首好詩的詩味應該是怎樣子的。

對待一首詩,總會有不同的聲音。有人喜歡它,可能是它說到了他的心裏;有人不喜歡它,對它的意思十分反感,甚至厭惡,可能是因為刺痛了他的某根神經。

對於這樣的聲音,我只能一笑了之了。

二零零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日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的作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我的作品
上一章下一章

《絕句.雨日觀峰》真的差強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