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車輪

歷史的車輪

歷史是一條浩蕩的長河,不論是清流還是禍水,總是自有源頭。追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源頭,你首先發現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葉,西方各主要強國伴隨着工業革命而迅速崛起,為了爭奪更多的勢力範圍來壯大自己,爭先恐後地對外擴張,公然欺負弱小,瓜分殖民地,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率先對塞爾維亞展開吞併之戰。隨後,德國,俄國,法國,英國,等30多個國家和大約15億人口相繼捲入戰爭。這場為貪婪所驅使的混戰打了4年靈3個月,傷亡3600多萬人,最終以英國,法國,等協約國的勝利和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的戰敗而結束。

1919年1月,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單方面制定並迫使戰敗國簽署了《凡爾賽和約》。根據條約,德國交出了1/8的國土,1/10的人口呵300萬平方公里的全部殖民地,承擔132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償款;同時,飛廢除德國普遍兵役制,解散德軍總參謀部,陸軍總數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不得超過1.5萬人。艦隻不得超過36艘,不準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許建立空軍,不許建立軍校,不得擁有軍用飛機,坦克和重炮等進攻性武器,超出德國西線軍事工事,萊茵一帶劃為非軍事區。

這個公約,正如列寧所說:「不過是強盜和掠奪者的條約......他們把德,奧搶劫一空,弄得四分五裂。剝奪了這兩個國家的全部生活資料。是孩子挨餓,甚至死亡。」《凡爾賽和約》滿足了英國,法國等國的貪慾,卻在德國引起了憤怒,被視為「恥辱和約」,在德國人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種子。對此,法國元帥福熙在簽訂和約時就已經清楚地預見到了:「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另外,因為分贓不均,戰勝國之間也產生了激烈的矛盾。戰爭期間,英國,法國和俄國為了拉攏意大利參戰,曾經許諾戰後共同分掛戰敗國。但是,根據《凡爾賽和約》,英國獨得140萬平方公里的新殖民地,法國得到130萬平凡公里的領土,而意大利卻只分到了10萬平方公里的貧困土地。意大利因此認為英國,法國,背信棄義,懷恨在心。

在遠東呵太平洋地區,沒過和日本之間的利益衝突也不斷在加劇為了壓抑日本的擴張,1921年11月,沒過,英國,法國,日本,意大利,比利時,荷蘭。葡萄牙,中國,在華盛頓召開了九國會議。會議決議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迫使日本將山東的權益和膠濟鐵路歸還給了中國,撤出日本軍隊。日本認為自己受到了壓制,因而對美國等西方列強心懷仇恨美味日後的太平洋戰爭埋下了伏筆。

第一次世界大戰留下的另一個影響深遠的因素,就是沙皇俄國的垮台和蘇維埃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第一個社會主義家的建立使得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在西方強國爭奪霸權個私立矛盾之外,世界上又形成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對抗。在蘇聯的影響下,許多國家都成立了無產階級政黨,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嚴重的動搖和威脅著西方各強國的殖民統治。這種錯綜複雜的矛盾和對抗,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世界危機四伏,更加動蕩不安。一切有利於戰爭的因素和勢力都在肆無忌憚的瘋長,醞釀着規模空前的風暴和更大的災難。

註:凡爾賽和約(歷史資料):凡爾賽和約(Fanersaiheyue)即《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帝國主義掠奪戰敗國的條約。1919年6月28日,戰勝國與戰敗國德國在巴黎郊區凡爾賽宮簽訂。和約共15部分440條,其中第一部分為國聯盟約。和約的主要內容是:①關於領土問題,德國將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薩爾區由國聯代管15年,期滿后經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佔領15年,東岸50公里為不設防區;德國承認波蘭獨立,波蘭得到波茲南、西普魯士、上西里西亞的一部分領土及穿過西普魯士的所謂「波蘭走廊」的狹隘出海口,但澤被宣佈為自由市;西里西亞的古爾琴地區劃歸捷克斯洛伐克;默麥爾由國聯代管(1923年合併於立陶宛);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德、奧不得合併。此外,丹麥、比利時也得到一些領土。德國共喪失1/7的領土和1/10的人口。②關於軍事問題,德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撤銷參謀本部;陸軍總數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艦艇的最高限額為戰鬥艦、輕巡洋艦各6艘,驅逐艦、魚雷艇各12艘;不得擁有坦克、裝甲車、軍用飛機和潛水艇;拆除西部邊境防禦工事,保留東部邊境防禦工事。③關於賠償問題,和約在原則上要求德國承擔戰爭責任及提供賠償,但關於賠款總額及支付期限等問題沒有解決,決定成立一個賠款委員會來研究確定,德應在1921年5月1日前先交出200億金馬克。④關於殖民地問題,德國的全部殖民地由幾個主要協約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予以瓜分。德屬東非的坦噶尼喀為英所得,盧旺達及布隆迪歸比利時,多哥和喀麥隆由英法瓜分;德屬西南非洲由英國自治領南非聯邦統治;德屬太平洋島嶼,赤道以北的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馬利亞納群島劃歸日本,赤道以南的新幾內亞島和薩摩亞分別劃歸英國自治領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和約不顧中國是戰勝國,竟決定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特權和膠州灣租借地讓給日本。中國人民對和會粗暴踐踏中國主權的行為極為憤怒,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在人民反帝愛國怒潮的推動下,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凡爾賽和約是在戰勝國列強宰割戰敗國和犧牲弱小民族的基礎上訂立的,它本身就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歷史評價一般認為雖然一戰西線戰事絕大部分發生在法國,法國因此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克萊蒙梭的政策仍過分激進,對德國過分苛刻。而且條約是勝利者強加於失敗者的和平,是對德國的一種羞辱。時至今日史學界對此仍有不同觀點。

凱恩斯在其著作《和平的經濟後果》中說,這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將戰勝了德國的法國比作與在布匿戰爭中戰勝了迦太基並將其徹底摧毀的羅馬帝國。後來法國經濟學家埃蒂涅·曼托索在給凱恩斯的公開信中發表了他的不同觀點,並指出凱恩斯的戰後預言並未成真,如凱恩斯預言歐洲鋼鐵產量會下降,實際上1929年的產量較1913年增加了10%,凱恩斯預言德國鋼鐵產量會下降,實際上1927年德國的鋼和鐵產量較1913年分別增加了30%和38%,且1913年的數據包括了戰後德國割讓的領土。又如凱恩斯預言戰後德國國內儲蓄不會超過20億馬克而實際上1925年的數字是64億,1927年76億。凱恩斯預言德國在條約生效30年內無法支付高於20億馬克的賠款,曼托索稱在1933至1939年間德國在重整軍備上花費了7倍於此數的金錢。

近來又有一種觀點稱德國在條約中獲益匪淺,如史學家格哈德·溫伯格在其著作《手邊的戰爭》中提到,由俾斯麥一手建立的德國政治體系不但未被摧毀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國避免了戰後被戰勝國大規模軍管(特別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形勢對比)。

現在回顧一下,在1919年時德國其實取得了較五年前戰爭爆發時更有利的戰略態勢,尤其是德國的東方,原來在經濟和軍事上都不斷膨脹且親法的俄羅斯帝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外交上孤立,內部紛爭不斷且捲入內戰的蘇維埃俄國。在南方,德國的前盟友奧匈帝國分裂為數個弱小的共和國,對德國的再次崛起已經無法構成威脅了。

英**事史學家科熱里·巴尼特聲稱,與德國所期待的一旦贏得戰爭后他們強加於協約國的和平條約相比,凡爾賽條約實際上是相當仁慈的。對比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俄國失去了1/3的人口,一半的工業,90%的煤產地以及50億馬克的戰爭賠償。巴尼特同樣認為德國在簽訂條約后的戰略態勢較1914年更好,以前在德國東方可以起到平衡德國作用的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消失,而且德國和新生的俄國之間有波蘭作為緩衝。在西方只有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人口都不如德國的法國和比利時。巴尼特還認為英法兩國應通過一種徹底摧毀俾斯麥一手創立的統一的德國並使其重新分裂為多個較弱小的政治實體的方式實現歐洲大陸的永久和平,只有這樣做才能徹底解決德國給歐洲帶來的麻煩,但英國並未達成自己參戰的目的。

如果不以現代的戰略或經濟角度思考問題,凡爾賽條約在德國人心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隨後在納粹黨的培育下生根發芽,這也是希特拉一上台就開始明目張膽的踐踏條約並贏得國內的一片喝彩的原因。史學家丹·洛林說,凡爾賽條約的連鎖反應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註:《九國公約》(歷史材料):歷史背景1919年巴黎和會後,美日兩國因爭奪在華利益,矛盾日益尖銳。1921年美國急欲改變日本在華的優勢局面,瓦解英日同盟,孤立日本,遂以解決中國問題為名,召開了此次會議,提案是由中國北洋政府在美國的授意下提出的,會議期間,中國方面曾提出收回關稅自主權,取消領事裁判權,撤退外國駐華軍隊和收回租界、租借地等,但均招拒絕。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就是此次提出的。過程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日、意、中、比、荷、葡等戰勝國為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和中國北洋政府在華盛頓會議(又稱太平洋會議)上籤訂《九國關於中國事件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通稱《九國公約》。條約規定:「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會議上中國提出廢除「第二十一條」,收回山東主權,取消外國在華勢力範圍和一切特權;「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並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實質上是要挾中國政府執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條約具體內容

第一條除中國外締約各國協定:

(一)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暨領土與行政之完整;

(二)給予中國完全無礙之機會,以發展並維持一有力鞏固之政府;

(三)施用各國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並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

(四)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並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

第二條締約各國協定不得彼此間及單獨或聯合與任何一國或多國訂立條約或協定或協議或諒解,足以侵犯或妨害第一條所稱之各項原則者。

第三條為適用在中國之門戶開放,或各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更為有效起見,締約各國除中國外,協定不得謀取或贊助其本國人民謀取:

(一)任何辦法為自己利益起見,欲在中國任何指定區域內,獲取有關於商務或經濟發展之一般優越權利;

(二)任何專利或優越權可剝奪他國人民在中國從事正當商務實業之權利;或他國人民與中國政府或任何地方官共同從事於任何公共企業之權利;抑或因其範圍之擴張,期限之久長,地域之廣闊,致有破壞機會均等原則之實行者。

本條上列之規定,並不解釋為禁止獲取為辦理某種工商、或財政企業、或為獎勵技術上之發明與研究所必要之財產及權利。

中國政府擔任對於外國政府及人民之請求經濟上權利及特權,無論其是否屬於締結本約各國,悉秉本條上列規定之原則辦理。

第四條締約各國協定對於各該國彼此人民間之任何協定,意在中國指定區域內設立勢力範圍,或設有互相獨享之機會者均不予以贊助。

第五條中國政府約定中國全國鐵路不施行或許可何種待遇不公之區別。例如運費及各種便利,概無直接間接之區別。不論搭客隸何國籍,自何國來,向何國去;不論貨物出自何國,屬諸何人,自何國來,向何國去;不論船舶或他種載運搭客及貨物之方法,在未上中國鐵路之先,或已上中國鐵路之後隸何國籍屬諸何人。

締約各國除中國外,對於上稱之中國鐵路基於任何讓與、或特別協約、或他項手續,各該國或各該國人民得行其任何管理權者,負有同樣之義務。

第六條締約各國除中國外,協定於發生戰事時,中國如不加入戰團,應完全尊重中國中立之權利。中國聲明,中國於中立時願遵守各項中立之義務。

第七條締約各國協定無論何時遇有某種情形發生,締約國中之任何一國,認為牽涉本條約規定之適用問題,而該項適用宜付諸討論者,有關係之締約各國,應完全坦白互相通知。

第八條本條約未簽字之各國,如其政府經締約簽字各國承認,且與中國有條約關係者,應請其加入本約。

因此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對於未簽字各國應為必要之通告,並將所接答覆知照締約各國。任何國家之加入自美政府接到該國通知時起發生效力。

第九條本條約經各締約國依各該國憲法上之手續批准后,從速將批准文件交存華盛頓,並自全部交到華盛頓之日起發生效力。該項批准文件筆錄由美國政府將正式證明之譽本,送交其他締約各國。

本條約英文、法文一律作準,其正本保存於美利堅合眾國政府之檔庫,由該政府將正式證明之譽本,送交其他締約各國。

茲將議定條約由上列各全權代表簽字,以昭信守。

一千九百二十二年二月六日訂於華盛頓

九國公約的評價

1922年2月6日美、英、比、法、意、日、荷、葡和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在華盛頓會議上籤訂「九國公約」。全稱為《九國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

條約規定「維護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中國之門戶開放」的「原則」。此條約是對中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粗暴侵犯。此條約扼制了日本在大戰時對中國的壟斷權,而代之以美國為首領和英、日帝國主義共同控制中國的侵略局勢,**說,1922年美國召集的華盛頓九國會議簽訂了一個公約,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中國已經形成獨佔地位,才放棄「門戶開放」政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二戰經典戰役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二戰經典戰役
上一章下一章

歷史的車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