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談諸葛亮――莫以成敗論英雄

隨談諸葛亮――莫以成敗論英雄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大浪淘沙,直到三國鼎立更是英雄輩出,將星如雨,曹操、劉備、孫權、周瑜、司馬懿、陸遜均是不世之才,但是在,最傑出的還是諸葛亮。

現在我們的社會已經到了一個懷疑一切、推翻一切的年代,標新立異可以顯的自己比別人高明,於是,諸葛亮的能力、品質和功績都開始被質疑了。

遙想當年劉備桃園三結義,袁紹,曹操,劉表等莫不是擁有一至數州,以三人之力,一縣之地,確想大展宏遠之志,一統河山,確實是不能為而為之,但是劉備竟然得到了徐州。可是徐州是四戰之地,強敵環繞,首尾難顧,難成霸業,失之是必然,但劉備之才也被諸侯認可,才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然而劉備雖然屢戰屢敗,其志不移,但是其戰略目標如何實現,確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到了徐庶走馬薦孔明,劉備三顧茅廬。有了隆中對的美談,諸葛亮高瞻遠矚在中國歷史上首次用系統工程的方式提出了奪取全國政權的戰略,既先奪取荊州,再圖益州,東和東吳(不可圖之),南撫中南。待時機成熟再兵分兩路北伐中原,一統華夏的戰略主張,僅此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故劉備有了如魚得水之說,然後,劉備、諸葛亮一直是按照這個戰略目標進行的。而且還很順利,一直到了關羽失荊州,才使北伐中原的基地之一不復存在了。

到了曹操在官渡打破袁紹,統一北方,帥中原之軍,橫掃華夏如卷席,荊州劉綜不戰而降,劉備,諸葛亮以新野一縣之力,節節抗擊曹軍,因為有十幾萬難民連帶,行軍緩慢,終於在長板大敗,可是,諸葛亮臨危授命過江東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赤壁一戰終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隨後,劉備入西川,隆中對的戰略計劃就好象很快可以實現了。

但是,風雲突變,關羽失荊州,隆中對的戰略計劃失去了東路的基地,就根本不可能實現了,這也是劉備執著的要報仇伐東吳的原因,我們知道諸葛亮對於劉備伐吳表示過反對意見,但是,我想當時劉備肯定問諸葛亮沒有了荊州,北伐中原、一統華夏還可以實現嗎?我想諸葛亮回答肯定是沒有東西策應,不可能光復漢室。劉備是個不屈不嘮的人,光復漢室是他堅定不移的目標,所以明知道不應該伐吳,仍然伐之。好多人對諸葛亮為什麼沒有一起去伐吳不明白,其實很簡單,荊州已經丟了,剩下的益州就不能有任何的閃失,所以必須要可靠的人守衛。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到了琥亭之敗、白帝託孤,諸葛亮全面擔當起了蜀的政治,經濟,軍事重擔,當時的形勢是蜀國連續遭遇荊州、琥亭之敗。多年來建立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魏又落井下石十面伐蜀。可是說蜀亡當為天意也。

可是,諸葛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化解了各路敵人。然後又南下中南,七擒七縱,功心為上,創造了我國歷史上戰爭的典範,以後中南成為了穩定的後方。

對諸葛亮有成見的人,最大的證據就是認為諸葛亮六齣祁山無功而返,甚至認為如果換成自己將如何如何統一中國。其實是不了解歷史,只是受三國遊戲和三國演義誤導過深的原因。

比如,在三國遊戲和三國演義將領個人的能力、尤其是蜀國將領個人的能力被拔高了很多。其實在真正的戰爭中,將領身先士卒,主要是鼓舞士氣,對於消滅敵人沒有當時作用,對於單打獨鬥其實根本就是遊戲和演義藝術創造,在真正的戰鬥中根本沒有多少作用。

又比如在遊戲和各個城市的發展基礎是沒有多少差距的,三國的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發展到最大規模,都可以提供同樣的兵員。

另外,在三國遊戲和三國演義,蜀國的將領可以說都提到了,甚至沒有的都被加上了,但是,魏國的將領很多根本沒有被提到。

那麼,真正的情況是什麼啊?其實,當時的蜀國只是中國各州(相當與今天的省)中的一個州,當時的中國經濟的中心在華北和關中地區,在當時魏國的:司,予,兗,青,冀,雍州,是中國經濟最強的一等州。魏國的幽,並,秦,徐州,與吳國的揚州,蜀國的益州是二等州,魏國的涼,平,荊州和吳國的荊州(含江州)是三等州,另外還有魏國的揚州,吳國的廣,交州可以說是四等州。

魏國是一等州有6個,二等州4個三等州3個13州

吳國二等州1個三等州1個四等州2個。4州

蜀國二等州1個1州

從經濟發展水平,當時的中國是魏國的經濟水平遠遠高於吳蜀。甚至吳的荊揚經濟水平又高於蜀國的益州。

我們現在拿到今天做個對比,結果我們把魏國比做今天的中國。那麼,相對比較恰當的吳國就是今天的印尼,大海可以看成長江,蜀國就是今天的越南。

如果,今天我們的世界只有中國,印尼,越南三國,沒有其他外來力量幫助。越南可以統一中國,印尼,越南三國嗎?印尼可以統一中國,印尼,越南三國嗎?就是印尼,越南聯合進攻中國可以統一中國,印尼,越南三國嗎?我想所有的人的回答應該是否定的。

我想沒有人會懷疑中國將統一中國,印尼,越南三國只要願意,溫和的可能說用個幾年時間就可以了,激進的甚至會說一個月就可以了。

當然,有人說:西晉不是亡於五胡啦嗎?北宋不是亡於金了,南宋不是亡於蒙古了,明不是亡與滿清了。

其實,消滅西晉不是五胡、消滅北宋不是金,消滅南宋不是蒙古,消滅明不是滿清。

西晉、北宋,南宋,明是亡在他們自己手上,是統治階級的**墮落,是皇帝昏庸無能,殘害忠良,自毀長城。與五胡、金、蒙古、滿清只是外部的力量,沒有他們也有其他力量來推翻這些昏庸王朝。

但是,當年的魏國曹操、司馬懿和吳國的孫權、、陸遜與諸葛亮也就是瑜亮之別,三國可以說都是君主英明,戰將如雲,請問換成你如何統一。

以諸葛亮之才,他不是不知道他根本沒有統一的希望,我前文已說過荊州已失,沒有東西策應,不可能光復漢室。,但是,他為什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其實說白了,這叫以功代守,我在前面分析過,魏國力量十倍於蜀國,如果蜀國專門防守,必須處處設立防線,如果魏國分兵兩路,每路力量都可以超過蜀國全國力量,蜀國必然集中全國力量對付先到的那一路。那麼,另外一路必然趁虛而入,蜀國必亡也。後來,蜀亡也確實如此,鍾會兵進劍閣,蜀國姜維集中全國兵力抵抗,鄧艾從陰平道趁虛而入滅蜀國。

但是,如果採取主動進攻,魏國被迫採取處處設防,那麼他必須有大量的甚至是主要的部隊成為了防守部隊,而且,還有強大的機動部隊。結果是蜀國只有10萬軍隊確處處進攻,魏國雖然有50萬軍隊確被諸葛亮牽着鼻子走,今天打安定,明天出漢中,魏軍疲於奔命。當然說起容易,做起太難了。其實,後來姜維也想以功代守,結果證明他做不到,所以後來只好防守了。姜維的能力不是不如他的對手,而是蜀國的力量確實太弱了。諸葛亮可以做到是因為他的能力遠遠高於他的對手,他以自己個人的能力彌補了蜀國與魏國的差距。人人都說諸葛做事情過於小心,其實,他不能不小心,因為一次失敗,就有滅頂之災。

魏延曾經獻出斜谷之計,從戰術上講是可行的,為什麼諸葛亮沒有採納。現在我們假定魏延出斜谷之計成功,蜀軍到達了關中平原,那麼是什麼形勢啊,後面還有秦嶺上的魏國防守部隊和回援的主力機動部隊,西面是來援的西涼鐵騎,東面是從洛陽來的魏國精銳中央軍。在三面夾擊下,可能只有大敗,回去山口又被秦嶺上的魏國防守部隊堵住,不全軍覆沒到是怪事,就是僥倖逃脫,魏國也知道了蜀國以功代守之策。必然放開祁山,把防守部隊變成了機動部隊,以這幾支強大的機動部隊分別住於關中平原幾個重城市,讓你來攻,蜀軍只要到達了關中平原,就可以四面圍攻。如果蜀軍不攻,這幾支強大的機動部隊可以主動出擊,蜀軍將疲於奔命,不的不分兵把守。那麼就離亡國不遠了。

其實,諸葛先生內心是很苦悶的,很無奈的,傳統的道德觀念,劉備對他的知遇知恩,使他明知不可為,偏向虎山行。其實他在前後出師表中寫的明白,鞠躬盡瘁,死而後以。

另外,我的這個文章也受三國演義影響甚多,有心者請不要多計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楚風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大楚風雲
上一章下一章

隨談諸葛亮――莫以成敗論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