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台州

愛我台州

又是一個長夜漫漫~~

碼字碼得頭暈~~

原來是煙沒了~~

有點犯困~~

擦把臉~~

清醒了許多~~

唉~~

寫點本小說無關的東西~~

長夜就過去了~~清醒清醒頭腦~~

也讓讀者換換口味

就寫寫自己台州吧~~

一直以來,為自己作為一個台州人而驕傲,其實每個台州人都應該為此而驕傲。以前,台州窮,窮得有骨氣;近期,台州亂,亂得有前景;現在,台州富,富得有水平;以後,台州強,強得有實力;未來,台州好,好得讓人無法相信~~

台州位於浙江省沿海中部,北鄰港口大城市寧波,南接溫州,地處長三角地區,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市6地面積9411平方千米,淺海面積8萬平方千米,人口萬。市區由椒江、黃岩、路橋3個區組成,轄臨海、溫嶺2個縣級市和玉環、天台、仙居、三門4個縣,其中有6個縣市區瀕臨東海,大6海岸線745千米,占浙江省的28%。

憑藉優越的海6條件,台州歷來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海上門戶。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期大將衛溫就是從椒江的章安出率軍出海現台灣「新大6」的。至今,以台州灣的海門港、三門灣的健跳港和樂清灣的大麥嶼港「三灣三港」為主體,全市已有大小港口21個,是中國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近年,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展大工業、開大港口、構築交通、建設大城市」的戰略目標,又提出了「內生台州」,「市外台州」,「海外台州」的「三個台州」戰略為奮鬥方向,拉動了台州經濟的騰飛。台州不再是以前的窮鄉僻壤,交通也不再封閉,涌台溫高公路已通車多年,涌台溫鐵路也即將完工通車,目前台州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為全國第六,已成為長三角地區不可忽視的一個新興城市。台州的經濟展模式在經濟學上被稱為「小狗經濟」,台州是股份制經濟的源地,是中國當前兩大經濟模式之一的「溫台模式」的創始者。其中,台州民營經濟的比重佔了台州經濟總量的97%以上,高與同省的寧波7o%,紹興96%的比重水平。高程度的私有划也促使台州擁有了雄厚的民間資本和達的金融放貸業。據十年前有關部門統計,僅路橋小小一個區的私人企業,總資產上億元的有18家,上千萬的有28oo多家,至於那一些5oo萬元以上的企業,更是多如牛毛。台州雖然是個新興的城市,名氣不大,但起點高,展迅猛。僅2oo2年,台州就以13.8%的增名列浙江省位。2oo3年上半年,台州的人均收入水平過杭州、寧波、上海、北京,躋身浙江省人均收入第二,全國人均收入前十名的位置,成為了繼杭州、寧波、溫州后的浙江又一大城市。

台州歷史悠久,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回浦鄉,漢朝(公元前85年)設立回浦縣,三國時期(公元257年)置臨海郡,唐朝(公元622年)起稱台州至今。在三面環山一面瀕水的相對封閉地理條件下,在漫漫歷史的長河中,台州人養成了獨具一格的性格特徵,也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民俗鄉風。

據本人了解,台州人給外鄉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普通話不標準,其次就是行為舉止不注意個人形象,大大咧咧,不夠浪漫,沒有紳士風度,其實並非所然,跟台州人接觸多了就會現,台州人豪爽,不拘小節,能吃苦,講義氣,講誠信,用台州本地話講就兩個字——硬氣,這才是台州人紳士風度的內涵體現。台州「七分山兩分水一分地」,除了略微的港口優勢外,交通極為不便,信息相對閉塞,土地資源奇缺,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礦產資源幾乎為零,文化底蘊更是落後,可以說是要什麼沒什麼,那麼,台州的經濟奇迹到底是如何產生的?有位學者曾說,台州展的唯一優勢就是人,台州人具有山的剛性和水的靈性,是山水的地理特點,決定了台州人的這一性格特徵。

台州人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有濃厚的家鄉情結,不管走到天南地北,只要聽到一聲鄉音,那麼都萬事都好商量。由於台州歷年遭颱風侵襲,交通落後的台州不得不靠本地居民的團結自救來抗拒災難,再加上信息封閉,與外界聯繫少,「千年孤獨」的台州人民只能靠「自娛自樂」過着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鄉情變成了一種依靠,形成了一股無法被外界同化的凝聚力,也成了在外台州人溝通聯繫,相互團結,相互合作的紐帶。據說,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某些酒店入住時,只要出示的是台州身份證,酒店就自動打5折。而這些背後,除了體現了台州非常強勁的經濟實力,更體現了台州濃烈的鄉土情節,因為5折的優惠並非酒店給予的優惠,而是台州政府或台州在外商人出資對家鄉人民的照顧。

台州人的最大特點就莫過於膽大敢打敢拼不服輸。打個形象的比方,如果在前進的路上有一堵牆擋着,其他人可能會選擇走另一條路,而台州人只會選擇把牆推倒,有人說台州人蠢——不見棺材不掉淚,不到黃河不死心,有些時候不知道能屈能伸,不知變通,只會埋頭死干,其實需要的就是這種「硬脖子」衝勁,不管多艱難的事,沒有試過怎麼知道是成功還是失敗?在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到處留下了台州人的足跡,台州的經濟地位正一步一步邁向輝煌,能取得這樣輝煌卓越的成就,這跟台州人頑強拼搏的衝勁是密不可分的。就拿吉利集團董事長來說,有一次,有人在李書福背後說冷話:李書福,小農民,搞搞摩托車,能搞出汽車那才真是黃角變麒麟,冷飯抽芽三四寸。李書福聽進去了,便狠下心來要搞汽車。他土法上馬,車是造出來了,但質量不過關,有人又編了一歌,嘲笑吉利車。當時省里有位高官,以朋友的身份勸告李書福:你別再添亂好不好!農民出身,只有高中畢業,連車的概念也沒有弄懂,造什麼車!你有資金,搞點別的產業好不好?李書福一不做聲,二不爭辯。他那台州人的硬氣和血性又湧上來:你們不就認為我李書福不行嗎?我一定要做出來給你們看看!3年後,他一口氣推出豪情、美日、美人豹等五種車型,吉利那個太陽型的標誌滿地閃亮,並在北京創辦了自己的大學。

可以這麼說,「硬氣」與「衝勁」已成了台州人的標誌,也正是有這種過硬的性格特徵創造了台州的奇迹。說到硬,其實台州人還有另一個「硬」,那就是方言的「硬口」,曾有人這樣形容台州方言:台州人講話硬嗆嗆,一開口,好像平地一聲雷,先從氣勢上壓倒對方,更以大嗓門居多,男女老少,高門亮嗓,聲若洪鐘,講話像打雷,**像吵架。不知是台州話的硬度導致了台州人的硬氣,還是台州人的硬氣造就了台州話的石骨頭硬。

台州地域遼闊,所以方言也各有差異,一般來講台州話分為兩個區域,就是(台州北部四縣)上鄉話和(台州南部五區縣)下鄉話。台州南部語調相對來說稍軟,內部差異少,北部語調則特別硬(以天台和仙居更為突出),內部也有些差異,可能是與北部多山地,交通不便有關。但整體來說都同屬於吳語系,可有些詞卻又更像粵語,閩語。由於融匯了各種語系,台溫方言之難懂,可堪稱天下雙絕,在北方人看來,溫州話聽起來像韓國話,台州話則更接近於日本話。其實不然,台溫方言跟日韓語言沒有任何聯繫,只是語較快,再加上主謂賓狀的置換與普通話有所差別,才造成了感官上的某種錯覺。

話由口出,食從嘴入,說完台州方言,再來談談台州小吃,民以食為天,台州小吃門類繁多,形態各異,色香味地道,它形成於台州獨特的歷史背景,更出自於台州人民智慧與雙手。

台州小吃中最受歡迎的就莫過於麥蝦和麥餅了。麥蝦其實跟泡蝦一樣,雖有蝦字,卻無蝦之實,只是如今的麥蝦里偶爾放些鮮蝦作為輔料,增加麥蝦的鮮度!做麥蝦,先將切好的白蘿蔔絲放入熱鍋中翻吵,加入牛肉絲、蝦干、香菇等,酌以料酒。然後,在爆炒的鍋里加入高湯,再將濃漿狀的麥糊削入鍋中煮沸,既富有鮮味,又有營養,在台州隨處找家店便可吃到。麥餅又稱肉丸糊麥餅,以麥粉和肉腐做成直徑約2o厘米,厚約3厚米的圓薄餅。為使肉腐鬆脆,放入荸薺、菠菜等雜物。還有一種叫「雞子灌」的肉丸糊麥餅,又稱蛋灌麥餅,是當麥餅燒至半熟,裏邊熱氣將麥餅上下兩層鼓凸起來時,拿筷子戳一個孔,再將打攪好的雞蛋灌進,待雞蛋流遍整個餡心,再燒至兩面黃即可。肉丸糊麥餅的吃法類似西餐,要用三隻筷子,很是鮮脆芳香。關於肉丸糊麥餅還有個傳說,很久以前,天台有戶人家討媳婦,一天女方突然上門看望。家中沒好菜,臨時上市買又來不及,正好家中有一碗未吃的肉丸,主人急中生智,把肉丸搗糊,做成麥餅。從此,女方來男方相親,總是以肉丸糊麥餅和桂圓茶相待,所以直到現在,新媳婦結婚後的第四天,就要進廚房做肉丸糊麥餅,稱「團圓麥餅」,一來表示孝敬公婆,二來藉此顯示自己的手段。做麥餅是個技術活,一般人做不出,現以臨海洗菜橋的「老太婆麥餅店」最為出名。還有像臨海大田的大排面,白水洋的狗肉,溫嶺石塘的綠豆面,仙居的八大碗,黃岩的「本地早」,天台的五味粥等等,都很受人們的歡迎,總之台州小吃數不盡道不完,如果你有機會去見識一下臨海一年一次的美食節,保證你一飽眼福,更飽口福。

再說說傳統小吃,台州人大年三十吃食餅筒(臨海人稱麥油脂),就是將一張做好的食餅皮攤在桌上,放上預先炒好的青菜、雞蛋絲、肉絲、豆芽、蒿白等等餡料,然後把食餅連同放進去的餡料一起捲起來,一頭封閉,一頭開口,寓意今天大豐收,來年更興旺。一家人捧著熱乎乎的食餅筒,邊吃邊聊天,其樂融融。台州人元宵節並不吃湯圓,而是吃糟羹,糟羹是以新磨的米粉,雜以肉丁、冬筍丁、蟶肉、牡蠣肉等佐料調製而成的糊狀食品,分咸、甜兩種。這與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有關。據台州地方志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抗擊倭寇,軍民糧盡,人們只好用野菜混合成糊羹,支援抗倭,后沿為俗。一般正月十四吃的都是咸糟羹,正月十五則吃甜糟羹,寓意先咸后甜,生活越過越甜美。據說那天只要每到一戶人家,你都得吃一碗糟羹,吃得越多來年便越風調雨順。台州人立夏(台州人稱之為醉夏)吃薑汁水蒸蛋,因為夏天到來,雨水天氣增多,吃薑汁水蒸蛋據說有驅濕逐寒的功效。台州人還有七月半吃糕團,冬夏至吃扁食,糯米圓(又稱擂圓)等習俗,這些也都已成為台州的特色小吃。

說到過節,台州人越「另類」。就拿元宵節與中秋節來說吧,元宵過的是正月十四,中秋卻過八月十六,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與戚繼光抗倭有關,說的是戚繼光某年正月在臨海城裏大貼告示,正月十五要與台州百姓共度元宵,倭寇得知消息后,準備趁兵營防務空虛偷襲,但不知這是戚將軍的計謀,戚家將卻於正月十四進攻倭寇大營,打他個措手不及,大獲全勝,此後台州百姓為慶祝這次勝利把元宵節改為正月十四,為平衡起見,同時把中秋節改為八月十六。第二種說法,相傳始於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方國珍時期,方國珍據守台州時,擔心朱元璋乘節日動襲擊,故元宵提前一天過,中秋遲一天過。第三種說法就是農民領袖方國珍是個孝子,因其老母每逢初一、十五必吃素,他特地將正月十五元宵節提前一天,改為正月十四;將八月十五中秋節延後一天,改為八月十六。這樣,老母就能同大家一起歡度節日,什麼豬油湯糰、火腿月餅統統可以照吃不誤。不過這傳說歸傳說,年代久遠,誰也無法去考證追究、溯流探源,反正代代相傳,台州人認定的就是正月十四元宵,八月十六中秋。在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日,台州人還有擺戲台看戲的習俗,也更有人把拆遷定在那一天,有舍舊換新之意。在農曆六月初六,台州諺語「六月六,洗頭虱」,舊時女子在這一天採摘木槿的葉子洗濯梳具,使頭變得烏亮、柔順。「六月六,狗洗浴」,同樣在這一天,狗主人會驅家畜入河,除垢滅蚤。台州人在六月六還有吃漾糕的習慣,漾糕有米粉和麥粉做的兩種,米粉做的是白的,麥粉做的是紅的(加了紅糖的緣故)。漾糕是酵成的,酵用的糕頭是用甜酒釀調一小團麥粉后酵二十四小時而成,所以炊熟后,其大無朋,鬆軟香甜,拜開來,裏頭除了孔還是孔。如今漾糕也已成為台州隨處可見的一種小吃,夏日炎炎,沒有胃口,上街割一塊漾糕,回家就着涼湯或清粥,午飯自然有滋有味。

台州人的習俗似乎與二十四節氣有更多的聯繫。立春那天,在台州家家戶戶「滾春」,就是將樟樹皮分成小塊,在家門前後燒,知道煙霧瀰漫滿屋,才算結束,寄希望於來年家庭平安,年年好運。立夏有吃蛋、青梅、桂圓、麥餅筒、烏飯麻糍等傳統習俗,至於為何吃這些,本人還不得而知。夏至吃扁食,扁食與北方的餃子餛飩有些相似,但相對來說,要比餃子餛飩要大,餡也多得多,台州人把扁食看為黃金包,只要夏至那天吃了扁食,那就財運橫通了。立秋必須吃西瓜,立秋後暑氣稍減,據說吃了西瓜后消暑,小孩子吃了不生痱子,至於有無科學依據,還有待考證。冬至吃「擂圓」,冬至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頓「擂圓飯」,意味着團圓和圓滿,對台州人來說,沒吃過「擂圓」就不算過了冬至。「冬至大如年」,台州民間對待冬至像過小年一樣隆重,此時農事已閑,拜拜祖宗,一家人在一起打打牙祭,享受着一年中最長的一個夜晚,別有一番意味。冬至夜是合家團聚的日子,出門在外的也盡量會在這天前趕回來,一些應酬也會往前或往後推,重要是一家人要在一起吃上一頓冬至夜飯。台州人認為吃了冬至夜飯就算長了一歲,稱之為「添歲」,因為古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一些老人病人只要過了冬至,就會再添一年的陽壽。大家都知道,二十四節氣與農業有着密切的關係,而台州人都節氣的重視,說到底還是與台州人歷代過着農耕農織的封閉生活有關。

高山相環,大海阻隔,空間區位相對獨立的台州,儘管自身的文化歷史極為久遠,更有凡自我的文化特色,也出過數個狀元和上千個進士,但這些在別人眼裏,也都只是台州人的自吹自擂唱獨角戲而已。因為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對台州的「教化」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古往今來,由於山地荒涼,交通不便,台州這塊地域一直不被國家所重視,甚至沒有人知道中國還有這麼個「桃花源」。經濟力的背後是文化力,經濟要持續展,更需要文化力的支撐。經濟上去了,台州人的文化後盾在哪裏?有人這樣說:現在的台州,有點像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深圳——經濟綠洲,文化沙漠。這句話可能說得有點過,但說得清晰露骨——在外界人眼裏,台州的文化沉澱幾乎為零,這也必將成為台州實現再展的一根「軟肋」。每個台州人都蘊涵着自己家鄉的文化情懷,深知它的作用和偉大,但由於外界的目光,一種不被認同的目光,使台州人不能挺直腰桿,也不得已而低下頭做事,他們在苦苦尋找支點,一個足以支撐自己靈魂的文化支點,回頭望望,卻看不到這個支點的基石在哪裏,不免有些迷茫。

說到「軟肋」,環保問題也使台州人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台州有中國最大規模的廢舊機電拆解業、醫藥產業集群和龐大的塑料製品業等高污染產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污染了環境。如果以犧牲環境來獲取經濟利潤,其後果必然是得不償失,有人說這與台州人的文化素養太低有着直接的關係,為了眼前的利益不顧子孫後代生活環境。要做到台州的可持續展,產業化轉型是必然的選擇,而根據台州的區域條件,實現轉型可以說比登天還難,這是台州實現再展的又一根「軟肋」。

台州的展方向何去何從?台州的自身文化習俗又何去何從?歷史上的台州人一直過着耕海牧漁的小農生活,這種鑲刻在台州人腦子裏別具特色的「小農思想」與「小農文化」已根深蒂固。歷史形成的文化,誰也不願意改變,誰也改變不了。可能在忙碌的工作與創造中,沒有人感覺得到它的重要性,甚至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但它又的的確確,時時刻刻影響着每個台州人的生活,它見證了台州歷史的變遷,也造就了台州的歷史,不是嗎?反之,正因為這種帶有「小農思想」的台州文化,塑造了台州人不屈不撓的自我創業精神,才有了台州頗具規模的私營企業,才有了台州今天輝煌成就。為什麼要尋找主流文化的精神支點?還不如以台州的自我文化特色為依託,並將其揚光大,當一種文化的力量促進了一個區域的成功,它不就成主流文化了嗎?至於環保問題,這跟台州文化根本扯不上關係,憑着台州人的智慧與努力,在不久的將來,我想這個難關必然能夠克服。

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被另一種文化所同化或取代。台州人的硬氣,吃苦耐勞,是山的剛毅造就的;台州人的包容,團結協作,敢闖敢拼,是海的大氣匯成的;台州風俗習慣的獨特,多樣,是歷史在變遷中疊鑄的;台州小吃的爽口,鮮美,是台州人的智慧凝結的;台州經濟騰飛的今天,是台州人勤勞的雙手搭起來的;台州的未來,是靠所有人一起創造的。總之,還是那句話,自我文化不可丟,它就是台州人苦苦所尋找的文化支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點起半根煙之不在黑社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點起半根煙之不在黑社會
上一章下一章

愛我台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