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歷史人物簡介

相關歷史人物簡介

吳兆麟(1882—1942)字畏三。湖北鄂城人。十六歲投武昌新軍工程營當兵,先後考入工程營隨營學堂、工程專門學校學習年(光緒三十一年)加人革命團體日知會、翌年再考人參謀學堂,畢業後任第八鎮工程營左隊隊官。辛亥武昌起義之夜,正當值楚望台軍械庫,起義士兵推為臨時總指揮,即部署指揮起義部隊進攻湖廣督署,佔領武昌。湖北軍政府成立,在參謀部部長,第一協統領,參加陽夏保衛戰。南北議和時,出任民軍戰時總司令,籌劃北伐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任大元帥府參謀總長。后調北京,授6軍中將,成為湖北將軍團要,並任義同志會理事會主席。不久退出政治,1938年日軍侵佔武漢,誘以高位,不為所動。病逝后,重慶國民政府追贈6軍上將。

年1o月袁世凱授蔡以6軍中將銜,電辭不受;袁又調其進京,仍留湖北不去年參加討袁,事敗後走日本。次年加入中華革命黨。袁多次派遣說客赴日,重幣甘言勸其回國,終不為所動年1月,受孫中山命任湖北革命軍司令長官年11月參加荊襄自主之役,一度起兵攻佔湖北廣濟龍坪,進克武**。失利後轉由廣州取道四川,參加川黔滇聯軍總司令唐繼堯召開的軍事會議,后返回湖北,在利川任鄂西靖**總司令,開展護法鬥爭年1月28日,被川軍旅長方化南殺害,遺骸葬於武昌卓刀泉左側,碑文為「義元勛6軍中將蔡公濟民之墓」。

年8月,長江中上游各省籍的同盟會員,在日本又成立了「共進會」年,張振武經過人介紹,也加入了共進會。後來,共進會與同是革命團體的文學社聯合,張振武任理財部副部長。武昌起義後任軍政府軍務部副部長,與孫武,蔣翎武並稱為「湖北三武」南北議和后,因與黎元洪矛盾激化,在北京被袁世凱殺害。「張振武案」被稱作民國第一大案

蔣翊武(1885-1913)二次革命烈士。湖南醴州(今湖南醴縣)人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後,即主張革命年在常德師範學習時,因倡言革命而被開除,遂與會黨聯絡,建立起義機構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學習,加入同盟會,創辦《競業旬報》。

年,入湖北新軍,參加振武學社。振武學社改組為文學社,被推為社長月24日文學社,文學社與共進會合作,策劃起義,被推為起義總司令。四川保路運動爆後,被推為總指揮月9日,因漢口起義機關被破壞,決定立即起義,又因交通被阻而未成,即潛出武昌日武昌起義後,任軍政府軍事顧問。漢陽失守後,代黃興任總司令,與清軍對壘,固守武昌。及南北和議達成,授6軍中將,調任袁世凱政府高等顧問。

「二次革命」中潛回岳陽參加討袁運動,任鄂、豫招討使。在湖南參加討袁戰役,事敗後逃往廣西,在全州被俘,月9日在桂林市麗澤門外被殺害,終年28歲。

孫武(1879~1939)原名葆仁,字堯卿、搖清,漢口相泉人;太平天國名將孫干臣之孫年7月革命團體共進會在東京成立,孫武入會任軍務部長,制定三等九級軍制、武昌義軍旗(後為民國6軍旗)年秋在香港由洪承點介紹,馮自由、胡漢民主盟加入同盟會年9月24日文學社,文學社與共進會合作,策劃起義,被推為起義總參謀長月1o日武昌起義後,任軍政府軍務部部長。武昌義告捷后,曾任北京總統府高等顧問,授6軍中將加上將銜、將軍府義威大將軍,漢口、湖北地畝督辦,中央政法大學校長等職。

馬榮(1888-19,亦名融、世忠,字希松,鄂城人。年方19投工程八營,1911年參加共進會。辛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馬即向天連數槍,以示響應。接着,手刃旗兵18人,迅佔領軍械庫。是夜,率第二路軍參與攻克總督衙署,並協同胡廷佐部奪下藩署。次日,搜出黎元洪,並脅迫他與革命黨人合作。湖北軍政府成立後任敢死隊長,后在漢口保衛戰中犧牲。

吳祿貞(188o~1911年),字綬卿,別名夢澤雄。湖北雲夢吳家枱子人。少時隨父就讀,喜舞劍弄棍,閱讀兵書歲喪父,隨母親遷居武昌,入湖北織佈局做工。光緒二十二年(年)入湖廣總督張之洞所編之護軍營。次年考入湖北武備學堂年冬被選派日本士官學校第一期習騎兵科。因慕孫中山、梁啟名往訪,對孫中山尤為敬佩年加入興中會,後起組織勵志會,廣泛聯絡留日學生,從事革命活動。

年義和團興起,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逃往西安。孫中山在日本濂倉召開會議,決定在長江、珠江兩流域同時動起義。吳祿貞也邀集傅慈祥、戢元丞等人密謀策劃,相邀回國,以武漢為難基地,控制南北要衝,然後出師北伐。此舉得到孫中山的認可,吳奉命與傅慈祥共同主持長江一帶起義工作。適唐才常接康有為款項接濟,回國組織自立軍勤王,吳等人的計劃與之不謀而合,遂回國參加,統領大通軍。後起事日期推遲,吳不知,仍按原約於8月9日難,孤軍奮戰7晝夜,僅以身免,返日復學年冬畢業回鄂,張之洞以大通舊案將吳禁閉於湖北防營將弁學堂,3天後,單獨傳見,嚴詞詰責,問在日學何事。吳鎮定如平時,侃侃陳述救亡圖存之理,懇求張以其重望為天下先。張傾聽甚久,連聲稱讚「奇才!奇才!」視之如門生。先後委以鄂軍學務處會辦、湖北防營將弁學堂總教習、護軍全軍總教習、湖北武備學堂會辦等要職。吳以職務之便,在武昌花園山天主堂附近租屋設立秘密聯絡機關,常與李書城、耿伯釗、朱和成、曹亞伯、賀之才等人聚會,計議革命。聚會諸人皆視吳為領袖,並稱聚處為花園山機關部;大量翻印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和黃藻編的《黃帝魂》等革命書刊,散到學堂、軍隊;大力動員具有愛國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如劉靜庵、胡瑛、張難先等多人投入湖北新軍。

年11月,應黃興之邀赴長沙參與籌備華興會事宜。次年2月再赴湘出席華興會成立大會,預議長沙起義計劃年3月由長沙回到武昌,5月渡江至漢口,乘船赴上海,轉道天津至北京,任練兵處軍學司訓練科馬隊監督,但毫無實權,遂請准去陝、甘、新、蒙等地考察邊防。武昌日知會遭破壞,吳為之奔走呼救年隨新任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赴東北,任軍事參議月奉命調查「間島問題」,被任命為延吉邊務幫辦,常住延吉,以軍事機關兼方行政年4月編輯《延吉邊務報告書》3冊,以確鑿史實論證該地區自古以來即為中國領土年任6軍協都統、延吉邊務督辦年2月任鑲紅旗蒙古副都統,隨肅王巡視蒙古,草成《經蒙條議》數萬言。不久被派赴德、法兩國考察軍事月23日,任第六鎮統制。

武昌起義爆后,請命南征,不允。后奉命率部留保定待命月29日,駐灤州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通電要求清廷立憲,清廷派海軍大臣載洵疏解不成,乃派吳前往。吳、張會商以武力反清,直搗北京月29日,山西宣佈起義,舉閻錫山為都督,清廷下令第六鎮二十協協統吳鴻昌帶隊開往太原,進攻起義軍。吳聞訊趕赴石家莊制止。並派參謀長何遂與晉民軍商談合作,又派副官長去武昌聯絡。時孔庚自武昌來,向吳陳述漢口戰事及清軍焚燒漢口情況,吳大憤,下令截留南運武漢的軍火、被服、糧食和餉銀;要求清廷對縱火焚燒漢口負有嚴重責任的蔭昌等3人嚴行治罪;大赦革命黨人;與張紹曾、藍天蔚加緊聯繫,敦促兩人通電全國宣佈取消「十九信條」,火率軍西進,會師北京年11月4日,被清廷委為山西巡撫日,赴娘子關會晤山西都督閻錫山,密議組織「燕晉聯軍」,由吳任聯軍大都督兼總司令月7日凌晨,吳正在石家莊車站司令部草擬張紹曾聯軍入京急電,遭已被袁世凱政府收買的衛隊長馬惠田殺害年初,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予吳祿貞以6軍大將軍例賜恤年11月7日,在石家莊火車站建成吳祿貞墓。

藍天蔚(1878-192秀豪,湖北黃陂人。早年投湖北新軍工程營當兵,選入湖北將弁學堂年官費留學日本,先後入成城學校及6軍士官學校第二期工兵科。

次年1o月,參與創辦《湖北學生界》。拒俄運動興起,任留日學生拒俄義勇隊隊長。次年畢業歸國,湖廣總督張之洞授為統帶官,襄辦軍事教育,歷任湖北將弁學堂等校軍事教習。后調任湖北常備軍第一鎮司令部正參謀,不久改任第八鎮三十二標統帶,曾按月捐俸資助日知會,因遭第八鎮統制張彪嫉,辭職離鄂。

年與宋教仁等往東北組織並領導同盟會遼東支部,策動新軍革命年春至奉天(今遼寧),任參謀處二等參謀。

年派赴日本考察軍事,並肄業日本6軍大學。同年歸國,任東北第二混成協協統,駐奉天,與6軍協都統,延吉邊務督辦吳祿貞,第二十鎮統制陳宦有關外「湖北三傑」之稱。聞武昌起義爆,與第六鎮統制吳祿貞,新任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等欲動北方新軍共謀響應。時吳屯兵石家莊,阻清軍南下武昌,張率軍擬攻佔津沽,以威脅京師,藍則駐兵關外以作後援,並與奉天諮議局議長吳景濂謀奉天獨立。不料事泄,被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斥逐,乃避走大連,上海,旋返大連活動,被舉為中華民**政府臨時關東大都督。

年奉孫中山命,率北伐艦隊移駐煙台,伺機攻東三省。后和議告成,乃辭職居滬。不久,由大總統袁世凱派出洋遊歷。次年歸國,任將軍府參事,授6軍中將加上將銜。年,授勛四位,為將軍府達威將軍年,袁世凱稱帝,乃返鄂。翌年,與豫軍總司令王天縱等組織討袁聯軍,事敗。

年復入遼瀋,計劃運動「馬賊」,取張作霖以自代,遭通緝,遂南下廣州參加護法,孫中山派充援閩各軍慰問使,後任川滇黔陝鄂宣撫使年任鄂西靖**總司令。年2月,所部被孫傳芳部擊敗,退入四川,為川軍但懋辛部逮捕於夔州月31日解至重慶時自殺為川軍所害)年歸葬武昌伏虎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江東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江東去
上一章下一章

相關歷史人物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