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入深宮光緒帝登基 涉江湖李鴻章遇險

第四回 入深宮光緒帝登基 涉江湖李鴻章遇險

一八七五年一月二十日

太和殿外披紅挂彩,殿檐下擺滿各種金銀器皿,流光溢彩,光亮照人,旁邊依次排列著木製的斧、爪、戟,再遠處插滿各種傘、蓋和旗幟,在微風的吹送下彩旗呼啦啦地迎風飄揚。更遠處,大和門東西檐下,放置著各種樂器,有編鐘、編磐、笙、琴、蕭、鼓、雲鑼、木管。漏壺滴到寅時整,隨着執事太監一聲沙啞的吆喝,各種器樂長鳴,一時間,中和韶樂與丹陛大樂交相齊鳴,由輕緩柔曼漸趨熱情奔放,繼而又變得高亢激昂。這激越的聲樂中透露出高貴和威嚴。不知何時,那些銅爐、銅兔、銅鶴中飄起裊裊香煙,那時濃時淡的香氣由低而高,瀰漫整個大殿,人們透過這依香淡氣、肅穆莊嚴的氣氛,體味着一種說不出的迷茫和悵惘。

幼小而瘦弱的光緒在杏黃色的團龍朝服包裹下顯得更加瘦小,冬朝冠上一顆銀白色的珠頂在紅色的帽絨襯托下顯得格外耀眼。小光緒坐在寬大的龍墊上,眨巴著小眼睛無神地望着下邊跪滿了一大片戴着紅纓頂子的年老的與年輕的官員。他不知道這是在幹什麼,只覺得好玩,但又沒人和他一起玩,看着這些人那麼滑稽可笑,直想拍手笑,卻又笑不出來。他不敢笑,因為他偷眼向旁邊望去,看見站在身旁的執事太監正用冷眼瞪着他,乾癟的嘴唇,腫大的眼泡,滿是皺紋而冷酷的老臉,和那張尖尖的嘴巴,就讓小光緒感到害怕。更讓他害怕的是身後這薄帳里的一張女人的臉。昨天晚上,不知啥原因,竟尿了一床,讓這位皇阿爸知道后,不但狠狠朝臉打了一巴掌,還挨了擰耳朵,現在想來,耳朵好像仍在疼。小光緒輕舉小手揉了揉耳朵,向身後轉過臉,正碰上那冷峻的目光,他急忙又轉回身,老老實實地坐正。

登基大禮已進行到高潮,百官山呼萬歲朝拜,禮炮陣天齊鳴,一隊隊大臣跪下站起,進進出出,好不熱鬧。又一聲炮響,恰在這時,太和大殿龍墊前從房頂殿樑上落下一對正在糾纏在一起的青斑蛇。人們正在聚精會神地進行着大禮,沉浸在這慶典的歡樂中,小光緒也正獨自在龍墊上玩得高興,猛見大蛇,嚇得直哭。兩旁執事太監也是一陣心悸,急忙呼喚御前侍衛捉蛇。這一喊,殿前可亂了套,一時間人聲嘈雜,好端端隆重嚴肅的場面彷彿變成了街頭集市上看耍猴似的。

等武士把蛇處死攜帶出去,人們雖然穩定下來,但再也沒有剛才肅穆井然的氣氛了,始終有人在小聲嘀咕著。小光緒也許生來怕蛇,經這一嚇,不住地揉眼啼哭。慈安太后沒法,只好從簾後走出安慰,她輕拍著光緒的後背說:

「別哭,別哭,還是皇上呢?怎麼這麼好哭。別哭,馬上就完了。」

慈禧一聽,馬上臉一沉,上前拉住慈安太后的胳膊說:

「姐姐,怎麼能在這種場面上說快完了呢?」

慈安太后一聽,也覺自己剛才所說不妥,一聲不響地退回來悄悄坐下。慈禧太后伸手捏住光緒的耳朵,低聲狠狠他說:

「別哭!再哭,我擰掉你的耳朵。」

這話果然奏效,光緒咯噔一下不哭了,怯怯地回頭瞟了慈禧太后一眼,老老實實地把手從眼上拿下坐好,慈禧這才把手從光緒耳朵上拿回去,回到簾后的坐椅上。

光緒不哭了,呆坐在寬大的龍墊上,眼淚直在眼眶裏打轉,但他終於忍住了,沒讓它流出。光緒出神地望着跪班的大臣,他終於在隊列中看見他的阿瑪奕譞。呀,阿瑪也瘦多了,眼圈也好象發紅,光緒死死地盯着阿瑪,可阿瑪一次也沒抬眼看他,他想喊一聲阿瑪,讓阿瑪給他做風箏玩,可終於沒有喊出口,他覺得身後有一雙眼睛正死死地瞪着自己。

登基大典在虎頭蛇尾中結束,這真是蛇尾,一對青斑蛇這麼一攪和,後邊幾項禮儀程序儘管一項沒少,但與開始相較,顯得冷清多了。禮炮也沒剛才響,樂典也沒先前洪亮,就連那檐下的香也淡了許多。許多王公大臣呢?比先前更少了精神,可能是沒來及吃早飯,天快進午,一個個餓的沒精打采吧?

大典結束了,兩宮皇太後傳下話,讓奕譞留下陪陪聖駕。

奕譞等眾朝臣走散之後,獨自在太和殿外徘徊幾下,心情十分矛盾。留下吧,見到新皇上難免傷心尷尬,弄不好太后還會怪罪,走吧,違抗太后豁旨,更要引起太后不滿,真難哪。奕譞耷拉着腦袋向養心殿走去,鳳走幾步,隨行太監將他領進東暖閣。慈安正忙着比試帘子,她在一堆帘子裏挑來撿去,指著一個舊帘子說:「這就是當年同治皇上剛繼位時,我們姐妹聽政,這帘子是委實不能用了,應該換新的。」

話音沒落,她見奕譞進來,趕緊剎住話語,正襟危坐在那帘子後邊的一條雙人棉墊的長條椅上,這是當年聽政時專為兩宮皇太后準備的。

奕譞下跪請安,站到一邊和慈安太后閑聊。

「醇王這幾日不見瘦多了,應多多注意身體,要開春了,地氣上升,多發疾病。」

「有勞太后關心,這幾日偶感寒,尚未痊癒,正在治療之中。」

「哦,怪不得醇王爺如此沒精神,不過,醇王爺如今開脫了,這也是好事,倒清靜下來該多好,如今又要聽政,聽政,沒辦法!」

奕譞正不知如何回應慈安太后的話,恰在這時,那邊太監一聲不大不小的喊叫。

「皇上到——」

奕譞,立即下跪叩頭請安,慈禧用手牽着光緒進屋裏。

慈禧和光緒一起在那長條椅上落坐,慈安太后稍稍向另一頭挪挪坐個邊作。這時,慈禧才位著光緒的手發話:

「請醇王爺上前發話。」

奕譞由跪下而躬起來向前彎腰走幾步又重新筆直的跪着,這才說道:

「請太后和皇上的安!」

「聽說醇王爺有病未愈,應多多注意身體!」

「謝太后關心!臣這幾日在家養病,現已好多了,有勞太后挂念,不勝惶恐之至。」

「聽說醇王爺一次外出飲酒無意結識一位很有才幹的小青年?」

奕譞一聽此話,內心一驚,可見自己的一舉一動早有人監視回報,今後不得不小心行事,不能在他人面前暴露絲毫的不快和不滿。想至此,奕譞急忙回答:

「回太后的話,有這麼回事,他是來京找人,碰巧他找的那人不在,而那人又與我有點熟悉,這人盤纏也不多了,我就讓他在府上暫住幾日,等幾日後他那親戚回來我就讓他走。」

「醇王爺過慮了,本宮也只是隨便問問,決無他意,急人之所難是我祖上留下的美德,我後世子孫豈敢背棄,這是好事,今後可以多做嘛!」

奕譞無法對答,他偷眼看了一下坐在太後身邊的光緒,見他兩眼兒淚汪汪的一聲不響地坐着。光緒見阿瑪看他,他回頭怯生生地望了兩宮太后一眼,見她們沒說話,就大著膽兒站起來向奕譞走去,撲通跪在奕譞下跪的身旁,用手拉着奕譞的手來來回晃動着,哭喊著說:

「阿瑪,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回來!」慈禧一聲怒喝,也顧不了許多,走上前一把抓起光緒的胳膊,「這成何體統,簡直不可教養!」

光緒哭得更厲害了。奕譞做夢也想不到事情變得這樣糟,他渾身發抖,滿臉汗水,叩頭不已。慈安急忙上前,從慈禧手中接過光緒抱回坐位。

「醇王爺回安吧!」慈禧氣哼哼地向奕譞揮了揮手。

奕譞此時可是巴求不得,立即轉身匆匆退出。只聽背後光緒用力撕蹬著,哭喊著:

「阿瑪,阿瑪……」

奕譞的心不知是啥滋味,他三步並作兩步向外走去,穿過一道又一道門,下了一個又一個台階,兩眼模糊,看不清周圍的景物和過往的行人。平時人宮出宮都是那樣輕鬆自在,今天為何突然覺得那麼疲勞,有那麼多的門和數不清的台階。他喘著粗氣,渾身大汗淋淋,走出最後一道宮門,這才稍稍感到一陣輕鬆,也稍稍放慢了腳步,但始終沒敢停步,只略微回頭看一眼:

「呀!」宮門這麼高大!」

光緒啼啼哭哭了一個下午,慈禧太后十分氣惱,訓斥一通便獨自休息去了。恰在這時,鍾粹宮慈安太後派人來接光緒。慈禧也省得心煩,讓人把光緒帶走了,天漸漸黑了下來,慈禧折騰了一天,這時她感到十分疲勞。草草吃了點晚飯便回床休息了。

剛睡下不久,總管太監李蓮英悄悄進來報告。

「老佛爺,兩江總督李鴻章求見,見是不見?」「讓他進來。」

不久,李鴻章一身便服走進房內,李蓮英道一聲安退下了。李鴻章見慈禧太后不發話,急忙下跪行大禮:

「臣李鴻章叩見太后!」

李鴻章跪拜后,估計太后一定會說免禮賜坐或用更親熱的話語邀請他上床。但這次不同了,慈禧一聲不響,裝作沒聽見。李鴻章也認為慈禧可能考慮別的事,沒聽見,便放大點聲音說道:

「臣李鴻章給太后請安!」

「李鴻章,你只管在外逍遙,京中出了這等大事,你也不提前來京一趟,就如此放心在外胡鬧,萬一出了一點差錯,豈有今天?」

「我何嘗不想早來,兩江事務繁忙,最近又出了點亂子,一些教匪鬧得凶,我讓吳長慶前往剿滅,至今尚不知結果。唉,如今正是多事之秋,難呀!」

「我送出的密旨幾時接到的?」

「接到時也挺早,我又把地方的工作佈置一下,便上京來了,不想到山東地界時出了點差錯,差一點命都沒有了,這才耽擱至今,我心中也急如火燎,擔心京中有個閃失,但我相信你能妥善處理的,大風大浪都過來了,還能陰溝裏翻船嗎?這不?現在不是處理得很好嗎?」

「這些人哪個敢跟你斗,是東邊的還是兩位親主?」

「唉,難說呀!都是我那吃裏扒外的兒子,他在賓天之際有心將皇權讓給他人,連那個不爭氣的阿魯特氏皇后也從中搗亂。」

「皇上準備讓給恭親王?」

「你從哪裏得到的風聲?」

「我哪也沒聽到什麼風聲?」

「那你怎知是讓給奕欣呢!」

「這是我推算的,你想想滿朝文武大臣和親王能夠有資格有能力接替皇位的能有幾人?除了奕欣還有誰?皇上如此做法也算為大清社稷的江山着想。但如此做法,也的確有點吃裏扒外,不過肉爛在鍋里,奕欣是你親王弟弟,當年還有段血肉相連是不是?」

「不過,奕欣這人是不好惹的,你千萬留個心眼,對他可不比奕譞,來硬的一下子拿個精光。奕欣的才能是滿朝文武皆知的,暫時還要重用。當然,對於皇位,如今他的心境也許不再有非份之心了,幾十年的風雨磨鍊,已不再同當年為皇子時,今天他把這些看得淡多了。奕譞雖然表面看似無為,心境恐怕還沒到奕欣這種地步,他的辭退只是為了身家性命着想,由於新皇上的即位,怕走前朝舊路,這也是他的聰明,待幾年後,奕譞清靜養性后仍可重新任用,否則,皇上長太后,對你不利。」

「李鴻章,你看李鴻藻這人怎樣?」

「這人文采是有的,但他為人世故圓滑,膽小怕事,不可重用,你問他幹嘛,難道他也參於這次皇權的角逐?」

「沒有,他是仙逝皇上的老師,我原想提拔提拔他,經你這麼一說,也就算了。」

「如今你與慈安太后二次垂簾聽政,不知有何想法?」

「第二次聽政不比往昔,更應注意方略,對內如此,對外更是如此,如今是大清朝內困外擾的多事之秋,許多國家都在虎視耽耽,一定要小心從事,不可太過放肆。」

「唉,你說的也是,我怎能不想讓國家治理好,只是大清已呈敗亡之像,你看今天新皇的登基大典上竟出現兩次不祥之兆?」

「你說的是殿上落下一對青斑蛇兒?也可能是燃放禮炮時,響動太大,從房上震落的,也沒什麼。」

「話雖這麼說,但畢竟是不祥之兆,蛇是屋龍,龍自上摔下豈不預示大清的龍子龍孫要摔倒了。在這太和殿上有多少位皇上登基。但發生這樣的事卻是第一次。更可恨是東邊那臭娘們說的一句話。」

「東邊說的什麼話?」

「她在新皇上嚇哭之際,竟哄著皇上說別哭了,馬上就完了。你說氣不氣,這『完了』不就說明大清的天下完了嗎?」

「唉,你也太過迷信,她只是隨便無心說說,那有如此深意,當然,大典之時說這種話的確不吉利。」

「發生這兩件事實在是太不吉利了,我怎覺得這大清的天下是一天不如一天。」

慈禧說着,猛然想起一件事問道:「剛才只顧講話,有一件事你忘了告訴我?」

李鴻章一愣,「什麼事?」

「你說回京路上在山東地界出了點差錯,差點連命也搭上了,是什麼事?」

「提起還怪令人後怕的。」

「講給我聽聽?」

「好吧!」

原來,李鴻章接到慈禧的密旨后,便安排一下兩江事務就星夜趕回京城。這一天,來到山東濟南附近,李鴻章原打算棄船上岸到濟南拜會一下山東巡撫丁寶楨。但一想,這次是奉太后密旨回京,況且這一去又要耽擱一定的時間,還容易引起太多的人注意,倒不如不聲不響地過去算了。就這樣,李鴻章仍是隨同幾名貼身侍衛,乘船前行。

剛過濟南不久,天已近晚,一抹晚霞即將沉入西方。李鴻章獨自站在船頭,望着漸漸隱去的落霞,思索著京城局勢的可能變遷。正在這時,有兩艘小船向這邊包抄過來,截住李鴻章他們的去路,接着,十幾個人躥上船,李鴻章見勢不妙,急忙向艙內退去,呼喊侍衛。雙方經過十幾分鐘的撕打,幾名侍衛終因寡不敵眾被擒,李鴻章也早被一個持刀的漢子拿下。

「大哥,怎麼辦?」一人說道。

「搜!」那位擒住李鴻章的持刀漢子說。

「是!」

整個船艙被翻了個過。

「報告大哥,也沒有太多銀兩,只有一些隨身衣物和二百兩銀子,還有這麼一個東西。」

那位持刀漢子接過一名兄弟遞上的東西一看:「哦,官印,兩江總督。」

幾個人小聲嘀咕一下,其中一個說道:「前面兄弟探得的情報十分準確,果然是官府的,卻不曾想到還是個大鯉魚,原想是條小毛魚呢?」

「大哥,怎麼辦?」

「先審問一下再說!」

「是!」

「喂,你就是兩江總督李鴻章?」

「是又怎樣?」李鴻章頭一昂傲慢地哼一聲說。

「娘的臭蛋,問你是不是,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你是李鴻章又怎樣?還不是朝廷的走狗,洋人的鷹犬,那些當官兒的怕你,老子卻不吃你那一套,別說兩江總督,就是三江總督,老子也敢宰了你。」

那人說着,罵着提刀向李鴻章靠近。

「先別胡來,押回去報告給總壇主處理。」」

「是!」

李鴻章見這些人並不敢對自己怎樣,只是想把自己押走,也不知押到那裏,就大著膽子說道:

「你等大膽的盜賊,竟敢搶截朝廷一品命官,王法不容,要滿門抄斬,快把我等放了,否則,官府追究起來,罪加一等。」

幾名隨行人見李鴻章叫罵,也大著膽子罵道:

「快把我等放了,否則,回到京城,調遣大軍一到,殺你等老小不留。」

「他媽拉個臭屁,還說大話,老子就是要跟朝廷作對,你大軍未到,我先把你給宰了!」

一個人說着,提刀就向這位叫罵的侍衛走來。

「先別宰,想宰還不容易,讓他多活一會兒,聽壇主的。」

「好吧!」那人把刀插回刀鞘,便上前朝那捆綁住的侍衛就是兩個耳光,打得那人滿口直流血,「叫你再罵!」

李鴻章和其餘幾人見同這些山野之人無法講法講理,為了不吃眼前虧,也都不再言語,一個個被捆得老老實實,由他們押解到哪裏,等見了他們的頭頭再想脫身的辦法。

船和船夫被幾人控制着駛向一個河叉。李鴻章幾人被帶到一個地方。

夜已經很深了,一座偌大的寺廟守衛很嚴,後院一個禪房裏燈火通明。海靜大師接過張德成遞上來的官印仔細看了看,點點頭,對李福田說:

「福田,這官印是真的,的確是兩江總督大印,你派人將那兩江總督李鴻章押來。」

「是!」李福田退下。

不久,李鴻章被帶了上來。海靜大師沖李鴻章點點頭,一抱拳,說道:

「不知是兩江總督李大人到,有失遠迎,罪過,罪過。來人,給李大人鬆綁看坐!」

李鴻章舒活一下被捆疼的手,也不客氣地坐下了,抬頭看一眼坐在正面首席位上的人竟是位和尚,很詫異,心道,莫非這位和尚就是他們所謂的壇主,也不知道他們屬什麼教派,如今的大清朝內各地民間教派林立,好壞難分。不知他們這一教派是否與朝廷對抗,一切要小心從事,敷衍過去再說,將來再調派我的淮軍來剿滅他們。

李鴻章正思索對策,就聽海靜大師發話道:

「李大人,我倒是本地一個秘密民間教派,其宗旨是劫富濟貧,反抗洋教,一般不和官府作對。當然,對待那些貪官污吏。欺壓百姓、為非作歹的官員除外,而對一些為民做事,一向秉公正直的官員十分敬仰,並幫助他維護地方治安,也在適當的時候給他們做點事。」海靜大師看了李鴻章一眼,又緩緩說,「像李大人這樣的一品朝廷大員——」

李鴻章心一涼,認為他們可能不放過自己,因為李鴻章明白自己的平時所作所為,雖然不能說是貪官污吏,也為朝廷出過不少力,為民辦過不少事,但自己組織淮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這是人所共知的,萬一這些人是捻軍的遺留下的一個支派或與太平軍有什麼內在聯繫,今天可就糟了。正在胡思亂想,又聽海靜大師接着說:

「李總督除了當年在鎮壓太平軍和捻軍上有過老百姓的鮮血,平常所作所為也還算是一位好官,當然,那時李總督是受朝廷所遣,君命在身,身不由己啊。」

李鴻章一聽,一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馬上附和著說:

「對,那是身不由己,其實我的心是向著百姓的,我在朝作官時向來憎恨洋人,也經常和洋人作對,正因為這樣才被貶到下邊作官。任兩江總督時,只要是我們大清的百姓和洋人發生衝突,我總是儘力幫助百姓與洋人作對。」

海靜大師向李鴻章點點頭,「這些我們都知道,李大人一人山東地界時,就有兄弟報告過來,說有位朝廷的官兒經過這裏,兄弟決定攔截盤問是清官放過,是貪官就宰了,沒想到是李總督。」

李鴻章心道,自己早被人家盯住了還不知道,早知如此,就應該先到丁寶楨那裏。想到丁寶楨,李鴻章尋思,丁寶楨在山東為官多年,一向名望較高,也許這些人對丁寶楨很敬仰,我先試探一下,如果他們欽佩丁寶楨,我可以說和丁寶楨是至交好友,也許效果更好,想至此,李鴻章向著海靜大師說道:

「你們山東巡撫丁寶楨一向為官如何?」

「丁巡撫在山東為官多年還好,為官也較正值,敢於懲治一些地方貪官,連人人憎恨的太監總管安德海他都敢殺。」

「丁巡撫在朝中的威信和聲譽也很好,我倆是至交好友,一同為官多年,許多問題的見解上很相投。」李鴻章故意這麼套近乎說。

「但丁巡撫最近在處置濟南一件大案時態度卻不怎麼好!」坐在旁邊的幾位分壇主有人插話道。

李鴻章一驚,「哦,有這事,什麼大案?」

「就是我們的一個分壇的兄弟火燒洋教堂一案。」有人接道。

李鴻章又是一愣,但馬上反應過來,隨口附道:

「這洋教案我也曾聽說,這是洋人罪有應得,他們在我大清國土上作福作威,欺壓百姓,死有餘辜,要是我在山東,也一定會暗中幫助你們對付洋人的,但不知丁巡撫是如何做的?」

海靜大師是見有兄弟無意泄露教中秘密很是後悔自己提及此事,也忘記叮囑他們,但一聽李鴻章這麼一說,也就不再制止兄弟們的發言。

其中一人說道,「在這事上,丁巡撫就不如王知府。」

「哪位王知府?」

「濟南府的王正起知府,他在丁寶楨的勒令下被迫捉住一些兄弟並交給了丁寶楨,但王知府告訴我們他也恨洋人,同情百姓,又暗中派人把我們的兄弟從丁寶楨那裏劫出來放了。」

李鴻章更是吃驚,無意中竟然了解了這轟動中外的火燒洋教案內幕以及官府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但正因他得知這一點,又怕海靜大師因他知道得太多而不能放過他,故意說道:

「這些丁巡撫也曾寫信告訴過我,他讓王知府提審你們,那是洋人所逼,他故意做給洋人看的。捉住你們的一些兄弟后,丁巡撫又讓王知府暗中把你們搶走放了,對外則說是你們自己人逃走的,以此搪塞洋人的追問。你們想想,丁巡撫要想好好看押你們向洋人請功,還不把你們的兄弟押入一個秘密的監牢,派重兵把守,怎會讓人劫獄呢?這都是丁巡撫和王知府暗中商定好的,騙騙洋人罷了。我們官府都知道這件事,也都贊成丁巡撫和王知府的做法,更希望各地百姓都像你們兄弟一樣共同反抗洋人,趕走洋人,那樣我們大清朝就可以太平了。」

李鴻章這一番信口開河的胡吹亂謅卻也似乎合情合理,連海靜大師也不住點頭。只聽海靜大師說道:

「李大人,我們教派的一個宗旨就是『扶清滅洋』,只要你們官府同意,我們可以協助你們與洋人作對,」

「這事好說,這次回京,我李鴻章一定把此事奏請皇上,陳述利害,讓皇上下旨同意你們『扶清滅洋』,並肯請皇上批准你們的教派是合法的,那時,你們就可以公開設壇,光明正大地為朝廷做事了,但不知你們的教派是什麼名稱?」

海靜大師還是多個心眼,一聽李鴻章如此過問,又冷冷他說。

「這事李大人可以回京好好去做,至於皇上是否同意還很難說,因此,我們的教派名稱李大人就不必細問了。到時候,皇上果真同意我們是合法的,那時再說不遲。」

李鴻章一聽,教派都不願講,再問這位壇主之名更是無益,相反,只會遭到懷疑,於是說道:

「這位大師說得也是,這事就包在我身了,你們就靜聽佳音吧!」

就這樣,李鴻章花言巧語騙住了海靜大師等人。第二天早晨,海靜大師派張德成、曹福田等人歸還李鴻章的船隻銀兩和官印,也釋放了他的侍衛,還好好款待他們一番,並送他們上路,暗中告誡山東各地的義和拳分壇,不得攔截。就這樣,李鴻章順利趕回京城,恰巧遇到新皇登基大典。

李鴻章講完自己的山東遭險經歷,慈禧說:

「險是險了點,可也得到一個江湖的大秘密和這官府中的一段鮮為人知掌故。不過,要是你這條命搭了進去可也不值得,好在你也過來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你說說那山東濟南洋教案怎麼處理?」

李鴻章思索一下說:「無論朝中官員之間怎樣勾心鬥角,甚至不擇手段,但對洋人都不能流露半點我們官員之間的不和。洋人追究緊了,抓幾個平民百姓交上去處死即可,而對這官員之間的矛盾,我們內部解決。」

「像你所探聽到的濟南府台王正起私下冒充歹人劫獄私放案犯這如何處理?」

「這事可暗中派出巡查可調查,如果情況屬實,就將他捉拿查辦,嚴懲不怠!」

「不過,丁寶楨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如果他真的為朝廷出力,做事認真不苟,對朝廷這等要犯怎能不設重兵把守?這也是他玩忽職守,也要一併追究。」

李鴻章知道慈禧因安德海一案對丁寶楨有成見,就笑了笑說:

「對丁寶楨的處理只可因事而行,不可重責,這是王正起有意算計他,一個在明一個在暗,暗的算計明的,借口當然易找。」

「哼,我看這案子也許不是你所想像的如此簡單。如果這是丁寶楨事先得知你從那裏經過,暗中派人打劫你,再演出那齣戲故意給你看,或丁寶楨勾結義和拳教匪陷害王正起,該如何解釋?」

「這——」李鴻章一時語塞,說不出話。

「這不也是暗的算計明的嗎?」

等了一會兒,李鴻章緩緩他說道:

「我感覺不象你所說的那樣,丁寶楨不是那種人,這一點我敢用人格保證。」

「你也別太自信,狗心隔毛皮,人心隔肚皮,安德海一事,我就覺得了寶楨也不是好東西。」

「你想想,如果丁寶楨想懲治王正起還不是易如反掌,他作為王正起的頂頭上司怎麼也能找個借口撤了王正起的職。別的不說,就是這濟南教案,丁寶楨也可以對地方治安管理不善而懲罰王正起,何必再如此浪費心機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光緒皇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光緒皇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回 入深宮光緒帝登基 涉江湖李鴻章遇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