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的發展史

泰拳的發展史

自從人類產生起便有了徒手格鬥技能的萌芽。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生存和獲取生活資料逐漸學會了使用拳打、腳踢、摔拿等基本的格鬥動作並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和與大自然的搏鬥中不斷地提煉和展格鬥技能並使之日益精深完善。泰拳和其它民族的技擊項目一樣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可惜在1767年緬甸軍隊攻克泰國國都時泰國早期的歷史資料、文獻檔案被毀於戰火之中。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泰國歷史大都是從泰國民間僅存的記載早期歐洲旅行家的著作和緬甸、柬埔寨、中國等方面的資料拼湊而成的。這種混合而成的史料自然存在許多不同的說法這給泰拳的史料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中了解到泰拳展的概貌。

經考證泰族文化雖深受中國、印度兩國文化的影響而且泰族和中華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但幾百年來泰族在中南半島一帶生息繁衍。他們在長期的抵禦外族侵略的搏鬥中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拳術。因此我們可以說泰拳是泰民族在長期的抗禦外來侵略戰爭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泰族原居於中國西南一帶地域史稱「南蠻」。據記載公元649年泰族祖先尚居中國的雲南省唐史稱之為「六詔」。蒙細奴羅統一六詔后自立為王建立了南詔國后改稱「大理」。以後據地稱雄勢力日益強大起來。據新唐書《南蠻傳》記載當時南詔的政治組織機構已相當健全其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甚至可以和中原媲美。在兵制武備方面則有「田桑之餘便習戰鬥」之說由此可見古代的南詔已有技擊活動的存在。至宋代南詔成為中國的藩屬。到元時中國勢力日趨強盛大理被元軍所滅成為中國的行政區域。泰人便6續南移至現今泰國北陲之地並逐步沿湄公河順流而下至公元1275年匯合成一個強悍的民族定都素可泰建立了暹羅王國。泰族立國后戰事連年不斷頻受四周強鄰的侵擾因此歷朝皇帝都崇尚武力以鞏固其王朝統治和對付頻生的內爭外患。古代暹羅君王大都親臨戰場領兵殺敵因此不少王侯本身就是泰拳高手。士兵們在戰場上遠距離作戰時使用刀槍劍矢近距離搏鬥時則以拳肘膝腳作為進攻武器。

有關泰人習拳練武的最早記載可見諸《北方紀年史》這是記述泰族進入中南半島後由素可泰王朝至大城王朝的早期典籍。據載當時在軍中已有拳斗的活動作為休戰期間侯王們的消遣娛樂。拳賽雖然沒有成為職業比賽但諸侯們已有豢養武士角斗以取悅君王的風氣。隨着宮遷拳師與退役士兵返鄉拳鬥技能逐漸傳入民間。據史籍所記載大城皇朝初期頒佈的法律已有豁免在拳斗中殺傷對手者治罪的條例。到了大城皇朝鼎盛時期(公元135o年)拳斗之風日益盛行遍及全國。泰人逐漸領悟到新術可以衛國安邦故習武之風甚烈不但成*人好武而且泰族兒童也能揮拳踢腿習練拳藝。拳術已展成民間的時尚娛樂活動。

公元1411年間清邁王駕崩兩太子為爭奪皇位相持不下最後決定各選派一名武師作為代表進行比武決勝規定搏鬥到一方流血為止。經過幾小時的劇烈格鬥結果南方武師因腳傷流血而敗北方武師取得勝利。這是泰國歷史上次拳賽的記載。1518年暹羅王改革兵制下諭令編製了《制勝術》一書內容包括了兵器、武術和武備等方面。在「拍納黎萱」時代(公元1555年至16o6年)泰拳術被列入軍事訓練科目。史稱「黑王子」的拍納黎萱大帝英勇非凡且精武技他帶領泰國人民解放了緬甸佔領下的暹羅光復了大城皇朝。經過連年的戰爭拍納黎萱深知要想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支勇敢善戰武技高強的軍隊便特將拳術被列入軍事訓練的拳術名為「奔南」。「奔南」為暹羅土拳兇狠毒辣招式包括頭撞口咬拳打腳踢蹬踹掃絆肘擊膝頂肩抵臂撞。推拽抓捏壓打摔跤等無所不有。全身任何部位可用則用是一種用於實戰的拳術。古代泰族士兵習練拳術后無不強悍勇猛。

「虎王」拍佛陀昭時代(1662年至17o8年)是泰拳展的鼎盛時期。舉國上下都傾心於拳術。在格鬥形式上最初拳師以條狀馬革纏捆雙拳進行格鬥。其後改用麻繩纏拳即所謂的「纏麻」式拳斗。以後又有用棉條纏拳。棉條表面可以用混有石悄的粘粹浸泡使相表面更加粗糙堅硬大大增加了殺傷力。拳師在格鬥中常常被打得皮開肉綻血流滿面其狀慘不可睹。當時的拳斗活動在1687年法國皇帝派遣的特使西蒙.盧比爾所著的《暹羅王國》一書中有所記述:「大城王朝節目盛會中節目多姿多彩有角力家與用肘腿搏鬥之勇士演出。拳術比賽進行時彼輩以三四匝麻繩捆護手掌代替老撾(高棉)估同式樣之角斗中所用銅環。」

據史料記載「虎王」本身酷愛技擊並親自整理、總結日趨繁雜的拳術形成了泰拳的基本體系。今天的一些泰拳技術運用仍沿用了「虎王」總結的格鬥體系。身為一國之君的「虎王」還常常午裝打扮以平民的身份參加佛盛會中的擂台賽。與內地拳手對陣竟連勝兩戰贏得大獎后悄然離去此舉成為泰拳史上的佳話。

據緬甸史料記載在大城王朝末期泰拳名師乃克儂東在緬甸軍隊攻克大城時被俘囚於緬甸。公元1774年緬甸王猛拉在京城仰光為大佛塔加頂舉行慶典盛會中安排一場泰、緬拳師的比武。乃克儂東被迫與緬甸武士做御前較技竟連克緬甸高手九人使緬王感慨萬分:「泰拳師武藝非凡以匹夫之勇竟連破九人至十人莫敢與敵苟非其君王庸弱彼輩當可免喪邦之痛。」乃克儂東威震緬甸的事迹在泰國史上本無記載而鄰邦緬甸史籍上卻詳盡地記載了此事因此屬實無疑。乃克儂東的事迹為泰拳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歷來泰拳館的拳師都奉乃克儂東為宗祖。直到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披猜.軍拉窪匿警中將的提議下將乃克儂東揚威緬甸之日(三月十六日)定為泰國拳師節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這是后話。

到了華裔英雄鄭昭率領若干戰船沿湄南河而上殺敗緬軍光復泰國建立吞武里王朝後泰人亡國之痛記憶猶新深感拳術的作用巨大習武之風更為盛行。武藝高強者被拜將封侯者也大有人在。如嗒城拳術教師乃豪和皇府拳師乃墨等即為當時的著名人物。據載此間的程逸府青年拳師乃通里綽號「白牙」自幼酷愛武術成年後四處尋訪名師學藝並挑戰各路高手被譽為武術奇才。公元1762年乃通里赴嗒府舊城的萱芒瑪國作拳術比賽先挫嗒城名師乃豪獲鄭皇賞識再命其和禁軍拳師乃墨比武又獲勝被鄭皇賜封為「鑾披猜」。乃通里一生追隨鄭皇東征西討衝鋒陷陣浴血沙場戰至劍斷馬翻還能奮勇殺敵凱旋而歸。為泰國收復失爭取獨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名留青史。在今天的程逸府署廣場依然幾立其銅像被史學家譽為「斷劍名將」。到了曼谷皇朝(1782年始)西歐各國和暹羅交往日益增多。1788年間曾有法國角力技擊家到泰國和泰新師比武獲皇府安排與禁衛軍拳師萬拍蘭交戰。拉瑪一世、佛陀約華親臨觀賞。賭金達五十秤轟動一時。

有許多佐證史料可證明泰拳活動在曼谷皇朝非常流行。186o年英皇派特史約翰.鮑寧爵士赴暹鮑寧在其回憶錄《暹國》一書中記述了當時暹羅流行的娛樂活動有賽艇雜技幻戲並經常有拳賽。同期由英國人安娜.利安路雲斯女士所著的《暹羅宮廷中之英國女師》也有描述當時泰人角力的記載。書中寫「暹人好戰角力方式粗野單調尚力為主甚於技與風格。於拳賽方面暹人慣以皮條捆手作套偶混以銅線用皮環箍。拳師集中攻敵頭部抗力極強。力擊失勢傾覆或垂手示降者當敗論。」

拉瑪五世皇朱拉隆功自幼得名師指點武功尤精拳棒名聞全國。曾在皇室慶典於其父皇御前表演身手。登基后好武興趣不減當年。公元1898年下諭令設立「皇廷拳師」制度。以技高者為逢有皇府慶典國宴或固魂典禮、剃度禮、荼毗大典等重大活動時領各團武師獻技表演拳團成員可獲年餉而免交稅金。翌年皇家舉行皇室奉安大典其中拳賽為南北高手對抗。勝者獲五世皇御賜封以「萬」級官銜(暹羅古代將級官銜)。獲此殊榮的有三人泰南猜耶府拳師乃邦.占儂通封號「名武將」;中部華富里乃宮封號「准拳將」東北部柯叻高手乃鈴.泰巴碩封號「妙技將」。這個時期武風盛行之地東北部有柯叻、南部有猜耶。它們均享有「拳城」美譽。進入本世紀初泰拳的活動中心依然以上述兩個「拳城」最負盛名。

公元1917年暹羅志願軍遠征歐洲參與盟軍伐德。在駐守法國邊境緬因堡時曾做暹羅拳術的表演受法體育報刊好評。法國人評述泰軍人體格雖小但極矯健敏捷掌握技擊厲害而罕見實非西方人可思議。其劇烈之處充分表現泰民族之堅毅強悍的性格。192o年泰皇蒙骨九昭(拉瑪六世)為「野虎兵團」籌募基金特委任野虎軍統領拍耶難鐵盛為拳擊事務總監於「玫瑰園學府」廣場舉行盛況空前的拳賽。全國各地名師紛紛響應赴京城參賽如乃昆.占咯、乃央.限他黎、乃奔.塞拉、乃桐.干哈、乃蓬.因達抑頌、因空.因甲、乃蓋.素繳、乃霄.合碧、乃耶.巴占等高手都應邀參賽其中以原籍「柯叻府」拳師最為出色柯叻位於泰國東北部民風之悍為全國之冠。素有「拳城」的美譽。此次拳賽使皇城拳壇受到了不小的衝擊不少京城名宿起了對抗外府拳師的同潮盛極一時。在眾多名師中有精於西洋拳、摔跤的海軍教官鑾匹博.蓬拉皆名震全國的華裔宗師全成泰國西洋拳始祖蒙昭威汶.沙越里旺親王玫瑰園武術教師鑾威訕.魯那功五世皇時代的高手拍猜觸促差納「刀光大師」坤意沙訕派也干刀棒高僧拍差翁.戍拍涌慕大師等等都是當時泰拳界的出色名師。

隨着西方文化的傳入泰國的傳統文化也受到影響。西洋拳擊於1912年傳入泰國其比賽的形式和技術逐漸被泰拳採納並應用。尤其在國柱擂台初期(1928年)「泰北腿王」乃彭踢死高棉拳師後為了安全「戴套」式泰拳比賽開始採用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纏麻」式拳賽比賽回合也6續減少到五局。1937年4月1日泰國政府教育署體育廳次頒佈了泰拳競賽規則。至此全國擂台比賽的制度和形式終告完善統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后泰國受到了戰亂的影響泰拳比賽也一度蕭條不景氣數年間僅在內地佛寺盛會時偶有拳賽舉行。大戰結束后著名的「叻喃隆拳場」竣工泰拳進入現代標準競技。各地拳師紛紛進京為了名譽財富大顯身手使一度冷清的拳壇空前活躍。1946年至1951年史稱「叻喃隆拳場」時期堪稱近代泰拳展的黃金時代。其後「侖披尼拳場」於1956年建成進一步推動了泰拳的展為泰拳開闢了新的局面。

兩個現代拳場的建立為眾多泰拳師提供了施展身手的用武之地同時加強了拳師之間的交流促進泰拳技術的進一步提高使泰拳得到了蓬勃的展。泰拳由民間傳統武技演變成現代職業拳賽歷經六十多年經過「玫瑰園」、「國柱廟」、「柴廠」、「是樂園」、「萱昭策」而至現代的「叻喃隆」各個拳場時代泰拳已演變成泰民族的國技是泰民族英勇不屈的象徵。泰國拳師屢次與外邦拳家較技屢戰屢勝蜚聲國際武壇。這純屬泰拳師歷經實戰的磨練和歷代皇帝及近代執政者的大力推行的結果。二十年前泰皇蒲眉蓬駕臨侖披尼拳場所致的勉詞充分顯示了這種優良的傳統其詞曰:「泰拳師乃剛毅果戰之士泰國拳術有利於國有利於民亦有利於身翼我民悉力共介令此民族傳統技藝克揚光大。」

今天的泰國武術已漸分為二種形式一是以舞蹈方式表演的武藝包括劍對劍、棍對棍、雙刀對雙刀、雙刀對雙棒、長棒對短棒、雙刀對盾牌刀、雙拐對長棍等等。另一種是純對抗的表演或競賽。表演時彼此可真可假以表演殘忍的打法酷似職業摔跤。近年來了迎合尋求刺激的西方遊客的口味以及受賭徒們的影響逐漸吸收了空手道、柔道、摔跤、西洋拳等手法。泰拳不僅傳播流行於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等東南亞各國而且逾百年前就已由法國海員帶至歐洲。183o年傳入法國后被演變成一種「腿擊術」。1964年泰拳被日本拳擊經紀野口修傳入日本易名「踢拳道」風靡一時。隨着八十年代向國際展泰拳已在世界各地日趨流行。其獨特的實戰價值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來在中國福建南安又有以泰拳為基礎展成為自成體系的[鶴拳道]。

[編輯本段]泰拳的拳,腿,膝,肘法

泰拳素有八臂拳之稱四肢八體注意使用其出拳腿用肘使膝力流暢順達力量體現得極為充分。泰拳力得精髓在於拳手利用身體得擰轉即腳的展轉髖部轉動將拳腳肘膝如同鞭子一樣直甩而出。形象得比喻是波浪鼓泰拳手得身體如波浪鼓得軸四肢像鼓上小球鼓軸一樣小球便甩出。泰拳手就是這樣利用身體得擰轉將四肢得體力加上身體得展轉使出擊度更快爆力更大。現祥述之。

一、泰拳的拳法

泰拳拳法和拳擊中拳法基本一致可以分為直拳鈎拳擺拳等。只是由於泰拳從拳擊中引進拳法的緣故。現在分別以右直拳和左鈎拳為例來分析以左直拳為例即左腳在前右腳在後。

1、右直拳:方法為右腳掌蹬地身體猛向左擰轉右拳向前直衝而出。由於身體地擰轉腳的前蹬使出的右拳力量大度快。

2、左鈎拳:方法為猛右轉髖和肩左肘稍抬。呈弧線向目標擊打。在此特彆強調向右擰轉身體同時以左腳腳前掌為軸腳跟外旋使左拳出產生鞭打效果如同子彈射出一般。

二、泰拳的腿法

泰拳腿法分為蹬技和踢技。利用身體擰轉展現得尤為充分使泰拳手腳法靈活多變剛柔相濟。

1、踢技:以右橫掃踢為例。方法為抬起右腳身體向左擰轉左支撐腿以前掌為軸腳跟檫地內旋配合身體左擰右腿呈弧線向目標擊打力達腳面及脛骨。在此特彆強調身體左擰和支撐腳跟內旋使身體協調一致。

2、蹬技:以右蹬腿為例方法為提右腿膝至與胸同高身體略向左擰支撐腳以腳前掌為支點腳跟內旋右腳向前蹬出。支撐腳形如橫掃腿旋轉幅度略小些。

三、泰拳膝法

泰拳膝法分為沖膝、彎膝、扎膝、穿膝、飛膝。尤以箍頸膝撞最為有名。現以右沖膝為例:方法為左支撐腳跟抬起向內旋轉身體左擰轉利用左腳掌蹬地腳跟向內展轉身體左擰協調一致使右膝向前上猛衝力達膝尖。支撐腳如同橫掃腿幅度要小一些。

四.泰拳肘法

泰拳肘法分為平肘、迫肘、砸肘、蓋肘、反肘、雙肘等。現以左平肘為例方法為抬起左臂屈肘與7肩平左腳以腳前掌為支點腳跟外展身體向右擰右腳跟內旋左肘呈弧線向前橫擊力達肘尖。

[編輯本段]泰拳的常用步法

1.進步

實戰姿勢開始.前腳向前移動一步,後腳隨即跟上,並立刻恢復實戰姿勢.

2.退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後腳向後移動一步,前腳隨即跟上並立刻恢復實戰姿勢.

3.衝刺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前腳向前跨約75厘米左右,同時右手向上猛掃,當手向上猛掃時,胯部幾乎同時向前擰轉帶動身體前沖,隨即前腳落地,後腳跟進並迅恢復實戰姿勢.

4.急退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前腳疾踏地面,借力反彈之力身體后沖在此瞬間將身體重心移動後腳同時後退彎曲蓄力快蹬伸配合身體向後猛衝在後腳着地前的瞬間前腳搶先着地隨即後腳落地並迅恢復實戰姿勢。

5.閃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前腳(左腳)向身體外側(左側)移動25~35厘米左右,當前腳掌輕快落地時,右腿為此提供推力,在前腳觸地瞬間,前肩(左肩)部向身體內側(右側)轉動,身體重心前移,迅移動後腳並恢復實戰姿勢.

6.環繞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後腳向體內側(右側)移動約25~35厘米,隨即前腳快移動,並恢復實戰姿勢.

7.前滑步

在實戰姿勢的基礎上前腳前移後腳立即移動向前幾乎踏在原前腳位置當後腳即將觸及前腳時前腳快前移迅恢復實戰姿勢。

8.后滑步

前腳快後撤,當前腳將觸後腳時後腳快後撤迅恢復實戰姿勢。

[編輯本段]泰拳的訓練與特色

拳手通常從小時候開始培養每天練習八小時其中包括各種體能、重量、反應、技巧的訓練有些訓練方法相當殘酷例如受訓者將兩手高舉教練會用旋踢踢受訓者的兩脅;或者用拳沖打藉以訓練拳手的抗打能力;另外有人直接使用鋼棒打擊手臂和小腿來訓練骨頭的堅硬程度。能夠從這樣的訓練法生存下來的拳手其體魄一定有過人之處。一場比賽下來斷幾根骨頭是少不了的。

泰國拳手的職業壽命很短平均壽命也不長一個拳手在二十歲、血氣方剛時就已經達到了巔峰時期醫學上人體大約在二十五歲開始衰退拳手大約也得在此時告別擂台。

泰國拳以兇猛、強悍著稱現代泰拳手最常用掃腿、膝蓋與手肘攻擊。

現代泰拳技法又可以分兩種派系一種是泰式的一種是歐式的兩者的技法基本一樣差別就在於訓練着重點和打法泰式主要以腿法、膝法為主泰國本土選手就算不會用拳也會出標準的掃腿。歐式則是以拳法、腿法為主膝法、肘法為輔偏向自由搏擊(kinetg)。

泰拳是泰國的國術備受泰國人民喜愛基本上每天電視台都會有大大小小的職業拳賽轉播而泰國最大的兩個拳場倫批尼和嚦乃隆更是每個職業泰拳手心目中的聖地能在這兩個拳場比賽是泰拳手的榮譽。

在泰國泰拳手是窮人的職業一般只有窮人才會去打泰拳一是因為它太激烈而是因為訓練太苦了。但在經濟不達的泰國農村裏有時一個拳手是全家的唯一經濟支柱在這種生活壓力的驅使下激了本來體質不怎麼樣泰國人的求生潛能所以泰國人打拳和外國人打拳的風格有明顯不同兇狠異常!

幾百年來泰拳已經從一項古老的殺人技術演變為一項激烈的競技運動推廣到世界各地泰拳號稱「五百年不敗」其健身性和實用性可見不凡現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娛樂。

相傳古代泰拳有1o8招其中技法包羅萬象奇技、詭招甚多。基本招式有「長兵」與「短兵」之稱。長兵乃是拳腿短兵即肘膝又有所謂「虛招」和「詭招」之分即虛實之用。

頭兩式:前抵、側抵。

拳五式:直擊、側擊、回擊、佯擊、上沖。

腳五式:踢、蹬、釘、回擺、后踹。

肘六式:斫肘、撞肘、拭肘、抽肘、反肘、后肘

膝六式:明膝、暗膝、騰膝、飛膝、小膝、兔膝

有關的基本技擊術語有以下口訣:

並(相對)合(進)取(執)

藏(斷)佛(撥)切(入)

沖(撲)撞(扎)壓(按)

拖(拉)擂(迫)抱(纏)

投(摔)攻(動)守(迎)

拆(解)避(閃)答(還)

當時拳師所用招數全無禁忌不論投摔、反關節、跌扑、地戰、飛擊、頭觸、臀撞等動作均可應用最特異的一點是戳眼、撩陰等毒招亦被允許。拳師造詣各師各法名師博技以口訣相授將實戰招數按其動作或性質配以名詞古典優雅偏以整齊之訓令.一則可助憶誦二者在打鬥時師傅同門在台邊提示拳訣能收隱語之效對方師承不同自然不解其意。例如:用肘拳訣有「戰象交齒」或「流星入雲」對於屢用飛膝軍師同門可呼「撒網捕鳥」以提示破解之法。

實戰攻防招數有「母招」與「子招」之分。2o年代華裔宗師金成所傳「母招」與「子招」各十五式合共三十式其中包含泰拳術的基本及花樣招數實用齊全備受拳壇中人重視譽為典範茲將各式照泰拳名原意翻譯配以簡義列出如下:

母招

曲折步形外圍招架

飛鳥投林內圍招架

依諾挺劍內圍肘

爪哇標槍外圍肘

拜須彌山低拳擊頜(俯身四十五度)

慈僧善目高拳擊頜(俯身六十度)

蒙民捍衛蹬腳對拳

擊木楔肘擊對踢

鱷魚擺尾腿踢對拳

斷象拔肘砸腿股

神龍隱尾封腳膝打腿脛

天王轉化蹬腳對踢

減火焰格拳反擊

魔王博猴踢撞對拳

折象脊拽頂撞膝

子招

神象奮齒擠身沖頜

抹面腿格拳直踢面

鬼王摟美卸拳拿摔

天神射箭封肘沖頜

折鳳凰內外閃、肘劈臂

獅子跨澗避蹬踢、蹬後足

野鹿回頭后蹬追踢

神猴獻寶內卸沖頜

蛟龍鬧海俯避腿、踏膝彎

山神卷土擋踢旋身反撞肘

越漁撒網撥蹬踢膝內彎

漫歌擎柱避踢蹬後足

扎花環內閃肘刺胸

老僧掃庭掃足彎連劈肘

斬葫蘆內閃肘劈面

除上述三十式外古典泰拳尚有不少圾具藝術性的花形招數以下介紹的二十四招乃系昔日泰拳故有的美妙技術中員具有代表性及難度特高的招式。可惜此等技藝在今世拳師中已成絕響。

隱士投湖飛身頭觸

麻雀取水上擊拳法

天王擲輪轉身鞭錘

鱷魚擺尾反身後蹬

鱷魚戲尾三合踢法

牡鹿耀角雙飛踢腿

蛇驅壁虎連環撞踢

雀女戲水挾勁后抽踢

天神制軍沖身蹬腿

天帝過海飛身高踢

栗鼠登松踏膝飛身下肘

戰象交齒雙肘下砸

轉戰龍門后抽肘法

波濤拍岸轉身肘撞

流星沖霄飛身沖撲

神猴騰空飛身膝撞

天神搏象低身環膝

仙妃坐壇飛身臀撞

天神折箭封肘拗臂

鱷魚張刺回手肘法

天神入林踏膝騰身膝撞

神猴擲妖執腿摔法

坐折凶憎低身破馬

武將回槍執腳側踹面

古時拳師較藝有雲「不合則矣、一合即勢如盤龍連綿不絕決勝方休。」所謂「盤南」即此意思。

古泰拳功法

望日功

古代泰拳功法的項是望日功。

即每日眺望朝陽鍛煉眼睛以增強目力在角斗時自能集中眼神應付敵人。

長跑功

在清晨選擇田野崎嶇路徑進行長跑訓練強化腿力跑時要經常在草地翻滾讓身體皮膚與草木沙土摩擦與露水接觸久而使皮膚堅韌可抵禦打擊同時可培養跌倒時仍能應戰能力。

擔水功

將長1.5米至3米的粗毛竹貫通中節製成盛水容器以之運水。以肩擔或用臂挾於肋下腰間的方式徒步長途運送。此練法不獨能增強膂力更可使腰肋強勁異常對抗敵人的踢打裨益極大。

早浴

其法之一是沿灘於水深1o--2ocm處疾跑須蹺足力踏久練大增腿力。

其法之二是於齊腰深的水中平步穩立舉掌下拍入水反覆攪動等成團水泡上浮時即以另一手曲肘下擊敲向氣泡團如是雙手反覆拍擊身體順勢搖動久練全身異常強勁此為泰拳秘技功法之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戰無不勝1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戰無不勝1
上一章下一章

泰拳的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