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無痕朱旭東

第一次讀到尹建莉的作品是她的詩歌。那時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剛為他們這一批教育碩士確定了導師,她當時很明確地選擇了教師教育作為其研究方向,因為我在做教師教育方面的研究,我們自然就有緣認識了。

她初次和我見面時,送了一本自己的詩集給我。她的詩寫得很好,但也讓我有微微的擔心。一個「詩人」,能靜下心來認真地去研究一個問題,並用完全不同於文學語言的學術話語去完成自己的論文嗎?

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她是個胸有詩情,卻腳踏實地的學生。她的論文做得很認真,寫得也很規範,並且有自己的觀點。同時,在做論文期間,她的另一篇文章還獲得了北師大教育學院首屆研究生學術節徵文二等獎。這些,讓我對她的學術研究能力有了信心。

尹建莉從北師大獲得碩士學位后,開始去忙碌她自己的工作;只是在每年教師節,她會和我聯繫。令我沒想到的是今年教師節前,她帶來了她新書的樣稿。二十幾萬字,我幾乎一口氣讀完。

我以前看社會上流行的關於家庭教育方面的書不多,但也接觸過幾本,那種口號式的、群體無意識的東西不合我的胃口。尹建莉的這本書卻讓我一口氣讀完。並非因為我們曾有的師生關係,主要是因為她的東西寫得不僅通俗,而且非常專業;她對一些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之深和操作之精闢,甚至讓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比如兒童閱讀方面,家庭文化建設方面等。

尹建莉對教育有着深沉而執著的情感,她曾立志要到小學去工作,認為小學教育最重要。最後因為種種原因,她這個願望沒能實現。她現在用研究和寫作這種形式,致力於教育理念的傳播。她說她的目標是讓正確的教育思想直接作用在孩子們身上,而不是停留在書面文字上或理論層面上。所以她寫作這本書,是以一個家長的身份和研究者的角色來寫的,把抽象的教育原理用日常行為講出來。我認為這本書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教育學素養;既有思考力度,又有可讀性。能同時做到這幾點,不容易,非常可貴。它可以真正為家長提供實用的養兒育女的思路。我看了此書後,它似乎在影響着我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我早有耳聞,知道她的女兒很優秀;只是在讀了她的作品,才知道每個孩子的優秀都是有出處的。從書中可以看到,她對女兒何等用心,而她的教育手法又是何等自然無痕―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教育最美妙的境界。

一個有心的小伙夫可以成為一名高級廚師,一個有心的媽媽也可以成為一名兒童教育專家。哪個孩子不需要有教育素養的父母呢?現在社會上的普遍情況則恰恰相反,家長們對孩子用心了,但用得不是地方,主要以管教為主,處處充滿痕迹深重的干涉,兒童所體會的多是強制力,而不是教育。如果這本書能讓家長和教師們看到,面對孩子時如何「有心」,教育孩子時如何「無痕」,那麼就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本序言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前言————當我們手上有塊玉時

讀到一則寓言。一位農夫得到一塊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鋤頭。很快,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它們的形狀始終像石頭,並且越來越失去價值。

年輕的父母也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著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可有誰會認為自己那麼笨呢?現代人都很自信。

我認識一位博士,他個人無論在做學問、干工作還是為人處世等方面都非常好。中年得子,珍愛如寶。他知道做人比做學問更重要,所以特別注意孩子的品格培養。他的孩子剛剛2歲,經常自顧自地玩耍,大人和他說話充耳不聞。做父親的認為禮貌要從小培養,看到孩子這樣,很着急,就會走過去拿開孩子手裏的東西,嚴肅地告訴他,大人和你說話必須要回答。孩子對他的話不在意,當下哭鬧一番,事後總是「故伎重演」;他就一次次地把兒子從玩耍中拉出來,對兒子進行批評教育。他堅定地說,我必須要把孩子的壞毛病糾正過來!

博士不知道,2歲的孩子還沒建立起人際交往的互動概念。對這麼小的孩子談禮貌,宛如對牛彈琴,他不僅聽不懂,還會被嚇著。最重要的是,他這時正處於開始認識世界的關鍵期,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一張小紙片、半截煙頭就可以讓他沉迷。兒童的智力發育、注意力培養、興趣發展都離不開這種「沉迷」。這看似無聊的玩耍,正是孩子對未來真正的學習研究進行「前期準備工作」。無端地經常性地打擾孩子,會破壞他的注意力,使他以後很難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同時也失去對事物的探究興趣。此外,「禮貌教育」頻頻引發的家長和孩子的衝突,還會導致孩子在認知上不知所措,打亂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長秩序,使他情緒煩躁,並且對環境產生敵意,影響品行發展。

博士絕不懷疑自己是一位琢玉高手,卻不知他此時運用的正是鋤頭―家庭教育中的錯誤就這樣在無意間產生,使結果和願望背道而馳,這是最令人遺憾和痛心的地方。

這幾年接觸了不少家長,更多地是一些所謂的「間題兒童」的家長。我從不同的案例中看到一個共同現象:家長無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錯,日積月累,會慢慢形成一個嚴重困擾孩子的大間題,給孩子帶來深刻痛苦,甚至扭曲孩子的心靈。不是家長愛心不夠,只是他們不知道有些做法不對;

西方有句諺語:「地獄之路有時是好的意圖鋪起來的」。是啊,哪個家長的教育意圖不好呢?當良好的意圖和後面令人失望的結果形成巨大反差時,許多家長都抱怨孩子本人,說孩子自己不爭氣,天生就是一塊不可雕的朽木―這是顯而易見的強詞奪理―如果問題來源於孩子自身,是他天性帶來的,那孩子自.己有什麼辦法呢,正如一個人眼睛太小不能怪自己一一樣;如果間題只能通過孩子自我認識、自我改變來解決,所謂「教育」的功能又在哪裏呢?

也有人把個體教育中的一些問題歸結到「社會」、「政策」、「時代」等宏大因素上。這種歸結習慣,最典型的如近年來大、中、小學校園裏無論發生什麼負面事件,人們都要來「教育體制」上找原因,到最後,板子基本上都要打到「高考」上。高考―這在我國目前來說最公平的一項教育政策,現在成了替罪羊,成了一切教育問題的「罪魁禍首」。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能完美到可以解決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問題。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有的世界,他的成長,取決於和他接觸的家長和教師給他營造的、直接包圍着他的「教育小環境」。這個小環境的生態狀況,才是真正影響孩子成長的決定性因素。

家長作為和孩子接觸時間最早、最長的關鍵人物,是「小環境」的主要營造者―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導孩子,如何處理和孩子間的關係,幾乎每一種細節都蘊含着某種教育機緣。對細節的處理水平,區分出了家長手中握著的是鋤頭還是刻刀―它使孩子的世界和未來全然不同。

在這本書中,我就孩子成長中的種種間題寫了很多細節,也給出了很多方法。無論這些「方法」多麼不同,它們其實都是建立在一些共同的教育理念上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再多的方法也無法窮盡一個人遇到的所有的教育問題;正確的教育理念則如同一把萬能鑰匙,可以打開不同的鎖結。表面上看,本書各篇文章都在獨立地談某一個問題,事實上所有的觀點和方法都有內在的邏輯上的一致性。當你讀完了這裏所有文章,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理念框架進人到觀念里―遇到各種問題時,你基本上就會明白該如何做了,「方法」也會自然地來到你的身邊。

希望這本書對家長們有用,尤其是年輕的父母們。

培養一個好孩子,不僅是對家庭負責,也是對民族發展負責,對未來社會負責。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錯誤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鋤頭―當我們手上有一塊玉石時,我們必須做得正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上一章下一章

序 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