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提高愛的質量

第一章 如何提高愛的質量

「打針有些疼」

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着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

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

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不少讓他們感到困難和俱怕的事,家長的職責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讓孩子以積極平和的心態面對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就說打針這件事,一輩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對打針,也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況由此而來的一些心理,還可以遷移到其它事情上。大人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認為這很簡單,只要把孩子撂住了,或哄騙着打了就沒事了。家長應教育孩子儘可能平靜地接受,並培養他們忍耐痛苦的勇氣。

有一次,我在醫院走廊里看到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拒絕打針,他的父親,一個人高馬大的大男人真就弄不住他。父親看來也是用了力,幾次想抓住小男孩,最後都被掙脫。那個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來形容,小小身軀爆發出驚人的力量,凄厲的哭喊聲讓人感到震驚,整條走廊都被驚動了。

一個人的情緒如果沒走到極端,能有「拼了命」的能量嗎?可以想像小男孩的恐懼到了什麼程度,也可以想像打針這件「小事」給孩子帶來多麼大的心理折磨。我記得圓圓第一次因生病打針是在一歲八個月,剛剛懂點事,會說一些話。她得的是急性肺炎,我先帶她到門診看,大夫給開了針劑。取上藥后,我告訴她要帶她去打針。她可能對幾個月前打預防接種針還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她打預防接種針時還不太會說話,借潛懂懂中屁股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幾聲,針頭二拔出去,我趕快說「咦,你看這個杯子上還有個小貓咪呢」。她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貓咪吸引了,就忘記屁股被扎這回事。現在我說要打針,可能喚起她的那個印象了,我抱着她走到處置室門口時,她突然說:「我不打針。」我停下來對她說:「寶寶現在生病了,咳嗽,還發燒。你覺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圓圓說不舒服。「那寶寶想不想讓病趕快好了?」圓圓回答「想」。她又咳嗽,小臉蛋燒得紅紅的。我親親她的臉蛋說:「大夫開的葯就能讓小圓圓的病好了,能讓寶寶變得舒服。要是不打針,病就總也好不了。」

小孩子其實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確地把理由陳述給孩子,孩子是會聽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讓病趕快好了。

圓圓從道理上接受了打針,但她小小的心還是害怕,滿眼憂慮地問我「打針疼不疼呀?」我微笑着平淡地說:「哦,有點疼,不過疼得不厲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個屁墩兒一樣。」圓圓聽了,憂慮有所減緩。我接着問她:「你覺得那天摔個屁墩兒,是疼得厲害,還是就有一點點疼?」圓圓回答「有一點點疼」。「哦,打針的疼和那個疼差不多,也是有一點點。」我很坦率地告訴她,然後又說:「摔屁墩兒小圓圓不哭,打針也用不着哭,是不是?」圓圓點點頭。但我能看出她心裏還是有一些顧慮和緊張的。於是又給她打氣說:「媽媽覺得圓圓很勇敢,你試試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沒事。」我的話給了她鼓舞,讓她覺得自己勇敢;又給了她退路,讓她覺得想哭也沒事。我和她說話時的表情始終是又愉快又輕鬆的,表現出打針確實是很簡單的事。圓圓也坦然了許多,她的願望肯定是想當英雄,同時對媽媽的話深信不疑,因為媽媽從沒騙過她一次,既然只是「有一點點疼」,那也沒什麼好怕的。

打的時候她很緊張,渾身綳得緊緊的,但沒哭。護士看圓圓在打針過程中那麼配合,表揚了她。圓圓通過「試驗」,覺得打針的痛,確實是能忍住的,心態由此變得很鎮靜。

門診看了幾天不太好,就住院了。一個病房有八個孩子,大部分比圓圓大些,兩到三歲。每當穿白大褂的人進來,不管是護士還是醫生,有時只是進來量體溫或間句話,病房裏一下就哭成一片,孩子們驚恐萬狀,宛如羊圈裏進了狼。只有圓圓一人不哭不鬧,她會停止玩耍,要我抱着她,一臉憂愁地等著。雖然她也不喜歡打針,但她已能理性地接受了。扎針過程中她從不亂動,總是很配合,每天能受到護士的表揚。

由於當時孩子太小,打點滴時胳膊上找不到血管,只能在腦門上扎針,但腦門上的血管也很細,往往不能一下扎住了,經常得扎兩三次。有一天一個新來的小護士給圓圓扎針,居然一連扎了七下都沒扎住。大人被一連扎七下可能都受不了,我和她爸爸在旁邊都有些無法忍受了。圓圓開始哭泣,但並不大哭,只是哼哼卿哪地哭,腦袋卻一動不動地讓護士擺弄。第八下扎住了,膠布一貼好,她馬上就不哭了。我心裏真佩服這個小傢伙。

我看到病房裏一些家長,每天都採用哄騙、威嚇、強制的手段讓孩子打針。針扎到那些孩子的身上,好像比別人多痛多少倍似的。家長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沒有教會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勇敢面對。

當時圓圓的治療還需要做一種「超聲霧化」的理療,是讓孩子呼吸一種加了藥劑的霧氣。方法很簡單,就是把噴霧口靠近孩子的臉,讓她自然呼吸十分鐘。第一次做時,護士推來儀器,我們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東西,只是按護士的要求把孩子抱起來。白色的微微帶有藥味的霧氣隨着機器「嗡」一聲的啟動,一下噴到圓圓臉上,她大吃一驚,本能地把臉扭開。護士立即讓我把孩子抱緊,別動。我就趕快把圓圓抱緊了,力圖讓她的臉對着噴葯口。圓圓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緊閉雙眼,努力掙扎,想躲開霧氣,開始哭,我盡量不讓她動。護士也在調整,圓圓的臉扭到哪兒,她就把噴氣口跟到哪兒。圓圓掙扎了一會兒掙不開,終於大哭,開始強烈反抗。才做了五分鐘,她反抗得做不成,只好作罷。

比較打針,「超聲霧化」應該說沒什麼痛苦,只是自然呼吸一些霧氣,有淡淡的藥味,並不難聞。由於沒提前給圓圓做思想工作,在她毫無心理準備下強行要她接受,所以成為圓圓最為恐懼的事。此後幾天她一直拒絕做超聲霧化,只要看到護士推一個類似霧化機的東西進來,立即就緊張起來,遠不像對待打針那樣從容淡定。這件事確實是大人沒做好,給孩子帶來恐懼了。

對於必須要讓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應有幾個原則:

一是平靜自若,不要表現出焦慮。如果大人首先一臉焦慮,孩子就會覺得間題嚴重,會嚇着他們。

二是對於為什麼要這樣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語言向他說明。比如告訴孩子你現在生病了,需要打針,打針可以治病。不要認為孩子不懂就不去說。

三是對於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實相告,盡量不誇大也不要過分縮小。比如許多家長帶孩子打針時,為了消解孩子的緊張,就說「一點也不疼」,孩子上一次當后,就絕不肯再上第二次當;他們挑戰困難的理性和勇氣就失去一次萌發機會,並且以後會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發孩子的勇氣。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着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同時也要給他們退路,不要讓孩子為自己流露的「不堅強」感到羞愧。

五是絕不通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有的家長通過「不打針警察就要來『抓你」,或「吃了這葯就給你買個遙控汽車」等方式達到目的,這是很糟的。哄騙和收買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並不能真正緩解孩子的緊張,還有礙他們的道德發育。兒童應該從小學會理性面對一些困難或痛苦,不僅能緩解痛苦,還能很好地保護自己。

圓圓兩歲半時,有一天半夜突然哭醒。她呼吸困難,喉嚨處好像卡了什麼,看起來很痛苦的樣子。我恰好剛看過一個關於小兒喉頭水腫的資料,覺得圓圓的癥狀很相似。孩子得這個病十分危險,一是兒童喉管細,二是小孩子不懂事,越難受越要哭,越哭水腫得越厲害,這可能會導致喉管堵塞,引起窒息。

那一瞬間我害怕極了,盡量把語氣放平對圓圓說:「寶寶不要哭,你現在覺得呼吸困難是因為你這塊兒水腫了。」我指指她的喉嚨,又告訴她,「要是哭的話就會腫得更厲害,就更不好出氣了。你忍耐一下好不好,不要哭,媽媽馬上帶你去醫院。」圓圓聽懂了,立即就不哭了,配合我穿好衣服。儘管她看起來那樣難過,卻一聲不吭。

她爸爸當時在外地工作,那時集寧晚上打不到計程車,我就去敲鄰居的門,請小哲的爸爸幫忙,用自行車帶我們去醫院。小哲爸爸的車子騎得飛快,我在後面抱着圓圓。她的呼吸很困難,但一直安安靜靜的。走到一段沒有路燈的地方,撞到一個高出路面好多的井蓋,我們都摔倒了,這一折騰圓圓好像呼吸更費力了,但也沒哭,表情還是很平靜。我覺得孩子真是懂事,也很慶幸她這麼懂事。去了醫院急診,很快得到治療,幾個小時后情況就變好了。

醫生說這個孩子真乖,整個治療過程中沒有一點要哭的意思,小孩子得這個病最怕的就是哭鬧。

圓圓這方面的乖順和懂事確實惹人疼愛。她3歲前準備上幼兒園。人園前要體檢,幼兒園統一安排報名的孩子在某天到市婦幼保健所體檢。體檢的路上,我告訴她可能要抽血化驗。她有些緊張,問我疼不疼。我還是先告訴她有些疼,然後告訴她抽血和一般的打針差不多,就是扎的時候有一點點疼,抽的時候就不疼了。她已有過幾次打針的經歷,聽我這樣說,也就比較釋然了。

當天體檢的有十幾個小朋友,抽血時,孩子們哭成一片。已抽過的、正在抽的、還沒抽的,都在哇哇大哭。特別是一針扎不住的,需要扎第二針時,不光孩子哭,有些大人也着急了。抽血的護士都被弄煩了,皺着眉頭,態度似乎也不好。圓圓安靜地倚着我等著,用有些好奇有點同情的目光看着那些小朋友。她突然對我說一句「哭也一樣疼」。我問她是不是想說小朋友打針時,哭和不哭是一樣疼的,哭也不能減輕疼痛。她說是。我讚賞地親親她的小臉蛋說,「小圓圓說得對,反正哭也不能止痛,還不如不哭。」我沒讓孩子承諾她一定不哭,我想,她能這樣理解已{良不容易,不需要給她任何壓力,到時她萬一哭了,也不用為自己違反了諾言而感到羞愧。以她的年齡,哭了也是正常的。

輪到圓圓了,她坐在我腿上,伸出小胳膊,雖然有些緊張,但安靜地等護士拿針管,安針頭。護士發現這個孩子不哭,很詫異地看看她。

圓圓可能是想安慰那個護士,對她說:「阿姨,我不哭。」這讓護士非常驚喜,一直緊皺的眉頭展開了「噢?你為什麼不哭呢?」圓圓說「哭也一樣疼」。護士一下也聽懂了,她驚訝地停止了手中的動作,看看圓圓,頓了一下,才說「啊,你這個小姑娘,真是太懂事了!哎呀,阿姨從來沒遇到過這麼懂事的孩子!"她手裏拿着針管,去圓圓胳膊上找血管時,猶豫了一下,放下手裏的針管,拉開抽屜找出一個新的針管說,你這麼懂事,阿姨更不捨得扎痛你,這個針頭稍細一些,沒有那些痛,就剩這一個了,給最聽話的孩子用。她找了一下圓圓的血管,發現不太好找,就站起身找宋一個年紀較大的護士,對圓圓說這個阿姨保證一針就能扎准。果然。

看來,告訴孩子「打針有些痛」,教會孩子在困難面前從容鎮定些,既能減輕痛苦,又能保護自己,還能「佔便宜」呢。

特別提示

當孩子因為什麼大哭時,要儘快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比哄啊勸啊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

對於必須要讓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應有幾個原則:一是平靜自若,不要表現出焦慮。如果大人首先一臉焦慮,孩子就會覺得問題嚴重,會嚇着他們。二是時於為什麼要這樣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語言向他說明。比如告訴孩子你現在生病了,需要打針,打針可以治病。不要認為孩子不懂就不去說。

三是對於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實相告,盡量不誇大也不要過分縮小。四是激發孩子的勇氣。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着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同時也要給他們退路,不要讓孩子為自己流露的「不堅強」感到羞愧。

五是絕不通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有的家長通過「不打針警察就要來抓你」,或「吃了這葯就給你買個遙控汽車」等方式達到目的,這是很糟的。哄騙和收買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並不能真正緩解孩子的緊張,還有礙他們的道德發育。

不要捉弄孩子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

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圓圓上幼兒園時,有一階段我工作特別忙,就由她爸爸接送。她爸爸單位離幼兒園很近,幼兒園放學早,爸爸接上她還不到下班時間,就把她帶回單位再待一個小時才回家。

他辦公室幾個人當時都三十歲左右,大家處得很好,也很隨意,經常互相開玩笑。有兩個同事很喜歡和圓圓說話,但他們不是正常地和孩子說話,總是把她當個小動物一樣捉弄。比如裝出很兇惡的樣子,強行要來抱孩子,孩子嚇得直躲,他們則樂得哈哈笑起來;或者煞有介事地要圓圓喊他們「爺爺」,孩子不懂事,就叫了爺爺,逗得辦公室的人都笑起來。我可以想像,當時圓圓一定從大家的表情中感覺到有什麼地方錯了,但又不知哪裏錯了,她一定很惶惑,很不安。再後來他們又讓圓圓叫爺爺,圓圓不叫,他們就假裝生氣了,說你這個孩子不懂禮貌,弄得圓圓不知所措。

她爸爸也不喜歡別人那樣逗圓圓玩,但也許是覺得這只是開玩笑,也許是因為對同事不好意思,就不去強行制止他們。

我開始並不知道這件事,孩子那麼小也沒有能力把她的不快講給我。結果過一段時間后,我突然發現圓圓和外人打交道時有很多不自信,說話時不像以前那麼大方了,經常是想說又拿不準,眼神一片猶疑躲閃,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時。這讓我有點着急,但一下子也找不到癥結,就反省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在生活中更留心讓她多和別人打道,培養她的自信。

有一天,圓圓和她爸爸從單位回來,我看出圓圓有哭過的痕迹,問怎麼了。圓圓說:張叔叔說爸爸不要我了。說着又想哭。她爸爸解釋說,他下班前到院長那裏開個會,會議比原定時間稍長些,到下班了還沒結束。那個張姓同事就對圓圓說:「你爸爸和媽媽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給我,我家有個兒子,正好沒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說着就做出要拉圓圓走的樣子。圓圓被嚇壞了,大哭起來。從這裏,我才知道他們經常捉弄孩子。

我當時很生氣,責怪先生不懂得保護孩子,氣頭上說要剝奪他接送孩子的權利。先生雖然對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滿,但他不認為會給圓圓帶來什麼影響,覺得我把這件事看得太重了。我後來多次和他談到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他從事實中也看到了影響,圓圓有兩次從睡夢中哭醒來,問她做了什麼夢,都是說夢到爸爸從幼兒園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獨自走了。大人的一個無聊的玩笑,給孩子帶來多麼深刻的恐俱啊。

她爸爸終於意識到這事對圓圓的影響,也非常懊悔。後來我盡量去接孩子,真的「剝奪」了先生接孩子的權利,主要是我不想讓圓圓再見到她爸爸單位那兩個人,不想喚起她的不快。她爸爸也真正注意這個問題了,偶爾因為我實在忙顧不上接孩子,他把孩子接回單位,也絕不允許同事再捉弄孩子。我和先生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寧得罪單位人,絕不「得罪」孩子。當然,單位同事捉弄孩子並沒有惡意,看家長不願意,以後就不那樣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問題。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經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歡笑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我看到一位媽媽洗完一塊床單晾起后,順便和她兩歲的小兒子玩一種叫「眺兒」的遊戲。她和孩子分別站在床單兩邊,互相看不見,然後每喊一聲「脫兒」,倆人就同時從床單左邊或右邊探頭去看對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頭能和媽媽碰面,而媽媽的目的是每次探頭都不讓孩子看到。這樣,媽媽有可能這一次剛剛從左邊探了一次頭,接下來的「吃兒」還是從左邊探頭;以孩子的判斷,媽媽剛才從左邊出來,這下該到右邊了,就跑到右邊,結果撲個空。這樣可能來回撲幾次空,到終於和媽媽碰上面了,孩子就會樂得大笑起來。尤其是媽媽使了小計策,剛從左邊出來,又從左邊出來,而孩子已學會判斷,通過猜測,兩次從同一邊出來,連着臉對臉地和媽媽「叱兒」上了,孩子為自己的成就感興奮不已。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優和失落。

例如大人手裏拿一個準備給孩子的東西,卻不痛快地給他,而是提條件,讓孩子說一句甜言蜜語,如果孩子不想說,就做出要把東西拿走不給的樣子,直到孩子說了,這才滿意地把東西遞給孩子。還有的大人以嚇唬孩子取樂,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找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雞雞之類的動作。或者看一個小女孩極喜歡她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來,說丟了或被別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來。、?成人覺得這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裏是小事,在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着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

現在的都市生活中,上面那些捉弄孩子的具體做法可能不大用了,但人們捉弄孩子的思維方式還很普遍,孩子在很多場合下仍然是被捉弄的對象。這些捉弄行為表面上看已不那麼粗俗,但它們與上面那些捉弄行為的野蠻性是相似的,都包含了對孩子的不尊重,和對兒童心理的不體諒。

2008年1月2日晚上我看到北京電視台有一個節目,邀請了來自河北的五胞胎,四女一男。這五名年齡只有四歲多的小傢伙健康可愛,齊齊站在演播室中間,一點也不怯場,都是滿臉興奮的樣子,他們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饒有興味地坐下看節目。

主持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中誰最愛告狀」。五個小孩子聽了這個問題一臉迷惑,開始都不確定地亂指,後來有的人看別人指誰他也指誰,最後就統一到一個孩子身上,那個被確定為最愛告狀的孩子一下顯得無所適從,她肯定感覺到了自己不是個好角色,樣子有些委屈,甚至害怕。

主持人第二個間題是「誰最愛打別人」。孩子們開始又是亂指,中間還有互相揭發,最後又統一到一個人身上,那個「最愛打人」的孩子一下子顯得很難為情。主持人第三個問題是「誰挨爸爸打最多」。孩子們仍是從猶猶豫豫的亂指,到最後統一在一個孩子身上,被指到的孩子立即變得不知如何是好,臉上是說不出的尷尬。

主持人和觀眾都被孩子們的樣子逗樂了,沒笑的只有這幾個孩子。他們的關係已被挑撥,大庭廣眾之下被貼上某個壞標籤,他們都不像剛上場那樣輕鬆,變得緊張起來,有些不知所措了。

接下來,主持人拿上來一個非常漂亮的書包,說只有這一個書包,間孩子們給誰。孩子們明明都被這個書包吸引,』他們看這書包的眼神充滿了渴望,小小的心一定都很想得到這個書包。但是,他們剛才已有被貼上壞標籤的經歷,他們都想表現得好,就開始了互相推讓,都說給別人,沒有一個人敢說給自己。指來指去,最後決定給老大,老大拿到書包很高興,其他幾個孩子的失望是顯而易見的;老大也許在一瞬間感到不妥,咬咬牙讓給了老五,這倒有些出人意料。正當主持人誇獎她時,小姑娘一下哭了,萬分失落和委屈。主持人故作驚訝地問她為什麼要哭,孩子哭得說不出話來。

這時,那個愛說話的伶俐的老三打圓場說「她是覺得老五好,才哭了」。觀眾又一次被老三的「解釋」逗笑了。

節目就這樣一直弄到孩子們哭也哭了,虛假的話也說了,個個心裏七上八下,主持人才拿上另外四個書包,孩子也終於破涕為笑。

這個節目的目的是什麼,他們設計這些問題和環節的用意何在?實在搞不明白。我沒再往下看,離開電視干別的去了。否則我鬱悶得也想哭了。

寫到這裏,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詩,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所有的成人在面對孩子時都應該牢記:

人人都說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為小孩小,

你比小孩還要小。

特別提示

成人覺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棄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它勸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蘋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俱和片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裏是小事,在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

給小板凳揉揉痛

善良和豁達永遠是相隨的。一個能給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對別人會有更多理解和愛心,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讓她在當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證她一輩子不吃大虧。

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幼兒玩耍或走路時,不小心磕碰到什麼東西上,碰痛了,哇哇地哭。家長為了安慰孩子,就會一邊哄孩子,一邊故意舉手打那個「肇事者」,「責怪」它為什麼碰痛了孩子,做出給孩子「報仇」的樣子。然後安慰孩子說,咱們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孩子可能在這時候會有些安慰,破涕為笑,家長也會感到很滿意。

這是一種不好的方法,是一種「復仇行為」。它教給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責怪別人,教給他不寬容和報復,不利於兒童的心理健康。

大人可能會想,桌子碰了孩子,我不過是打打桌子,桌子又不懂得痛,這有什麼,我沒教孩子打人啊。其實,在孩子看來,萬物同物,對一棵草說話與對一個人說話一樣,對一張桌子的態度與對一個人的態度一樣。有時候,一個小女孩對心愛的布娃娃的感情絕不遜色於她對同胞姐姐的感情。單純如一張白紙的孩子,任何事情於他來說都是全新的,任何經歷在他這裏都是體驗和學習。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論著《愛彌兒》中談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時認為,人在開頭的一剎那間,也就是尚處於天真純清時期所接受的感知,將對他的一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①在孩子幼小時,每一個生活細節都可能成為蘊含重大教育意義的事件,兒童教育中無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擴展為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家長對此應敏感,要用一些心,讓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為砌築兒童美好情操大廈的一磚一石。

孩子小時候,輕微的磕傷碰痛的事會常常發生,我的女兒圓圓當然也一樣。我們一方面非常注意她的安全,另一方面這些事情發生時,也不過分大驚小怪。盡量以輕鬆快樂的表情相對,讓她覺得這是多麼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動不動就一臉驚慌失措,不但不能給孩子安慰,還把孩子嚇著了,除了皮肉痛,心理上也會產生恐懼。

同時我們還教給她善待「對手」。假如小板凳碰痛她了,我們絕不會去打小板凳。趕快親親她的痛處,據說媽媽的吻止痛效果很好,給她揉揉,安慰她「馬上就不痛了,寶寶不哭了」。安慰得稍好一些時,再像對待她一樣,帶着她給小板凳揉揉痛,告訴小板凳「馬上就不痛了」。

這樣做,不但沒有讓小板凳站到她的對立面,成為「加害」她的壞蛋,還能作為朋友分擔痛苦,並讓她意識到「碰撞」是雙方的事,要互相體諒。圓圓去給小板凳揉痛時,也就忘了自己的痛,情緒很快好起來。

由於我們經常這樣做,有一次我帶她在外面玩耍,她跑着,被不夠平整的地面絆了一下,向前摔倒,兩隻小手擦出微微的血痕,痛得大哭起來。我趕快親親她的小手,輕輕地給她吹吹,再給她擦擦眼淚,她很快就不哭了。我要拉她走開時,她居然蹲下身,給摔倒的地面揉揉痛,安慰地面說「馬上就不痛了」。

同時,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個布娃娃,發生衝突,我們既不要求她出讓,也不慫恿她搶奪,而是趕快用另一個東西來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讓她知道好玩的東西不止一樣;或者引導她和小朋友一起玩,體會合作的偷快。比如告訴孩子們說「我們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頭髮亂了。來,小哲給布娃娃梳頭,婷婷到衛生間找個毛巾給布娃娃擦一下臉,圓圓把你那個蝴蝶結拿來給布娃娃戴頭上?一啊,看,你們三個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大人經常這樣引導孩子,並且家長自己也每天友好對待孩子,在任何事上都想辦法理解孩子,不和孩子鬥狠比倔,孩子就學會了理解他人,學會了溫和地化解矛盾。尤其是學會了』『讓步」。圓圓從小就懂得謙讓,每當有什麼衝突出現時,她總是會讓步。這讓步並不是怯儒的退讓,是一個孩子表現出的真正的大度,是變通能力。

她和小朋友玩耍從來不鬧意見,總是懂得通過「辦法」來解決問題。記得有一次在幼兒園,圓圓和幾個小朋友排隊玩滑梯。排在最前面的孩子總是第一個上去第一個滑下來,然後再第一個跑到上滑梯的地方,等後面的人都滑下來,站到他後面時,再一起上去。孩子們可能突然發現當這個「第一名」很風光,就開始爭搶。後面滑下來的孩子拚命往梯子旁跑,但很難趕到第一的位置,於是有的孩子開始互相推操,大喊大叫,鬧得情緒很不愉快。圓圓也很想第一個滑下來,但她不會通過喊叫或把別人推開這些方法爭搶第一。她讓自己少滑一次,等在梯子旁,待別的小朋友這一輪滑下來跑到梯子旁時,自然就排到了她的後面。她用適當放棄的方式,既不和小朋友衝突,又為自己爭得了一次排到最前面的機會。

圓圓的善解人意遷移到很多方面。她從小對萬事萬物親切友好,我和她爸爸開玩笑打一下布娃娃的屁股她也不允許。她上小學后,和班裏同學關係也很好,每次班裏選三好生,幾乎都能全票當選。她才7歲時,我哥哥的孩子,當時4歲的小毅來我家住了幾個月。圓圓總是對小弟弟非常好,從沒和弟弟鬧過一次彆扭。有一次,我和她去買一種她和弟弟都非常喜歡吃的蛋糕,只剩一點點了,勉強夠兩個人吃。我問她可不可以回去只讓姥姥和小弟弟吃,她這次不吃行不行。圓圓痛快地答應了,儘管她非常想吃,但她也能考慮弟弟那麼小,姥姥老了,都需要照顧。回家后她一直堅持要把蛋糕給姥姥和弟弟吃,自己說什麼也不吃。姥姥感嘆說這個孩子真懂事。圓圓初中就讀的是一所住宿制學校,學校每天發一個水果。她回家對我說,開始時分到不好的水果有點不高興,但一想這個不好的水果如果不分給她,就會分給另一個同學,總得有一個人吃它。這樣一想,就高興了,以後不管分到什麼樣的水果都不在意。她說這話時才十歲。

她能這樣想,我們非常欣慰。善良和豁達永遠是相隨的,一個能給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對別人會有更多理解和愛心,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讓她在當下心情偷快,也能保證她一輩子不吃大虧。圓圓其實不是那種讓人一看就馬上覺得親近的人,她會禮貌地打招呼,但不會寒暄,更完全不會為了拉近關係說些言不由衷的話,交流中沒有任何討巧行為。這甚至讓一些初次和她交往的人會有一點壓力或不自在,感覺她對人太平淡,不熱情。但只要有機會更多地接觸,就會發現那正是她單純善良一以貫之的表現。她在自己的圈子裏人際關係一直都不錯,上高中時,學校將評選市級三好生候選人名單公佈出來,進行全年級投票公選。圓圓是候選人之一,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有同學去給她拉選票。

圓圓和人相處的「技巧」就是沒有技巧,一切行為只是出於天然,她內心對別人友好,長久了自然能讓別人感覺到,也讓別人舒服。

她上高中時所在的班級,是該校的第一實驗班,集中了全校的尖子生。事實上班裏每個同學都是高考場上潛在的競爭對手。在高考前兩個月,圓圓自己複習時,整理了幾張需要背的英語片語。她覺得這個東西有用,推薦給同學們很好,就讓我幫忙打印出來,並拿到外面複印了。我們一份份地配好,又用訂書機訂好,她用一個袋子拎了,拿到班裏給每個同學一份。雖然是小事,也可看出她心地的單純和無私。

哲學家弗洛姆認為,利己主義與孤獨是同義語,而人不可能在與外界毫無關係的情況下實現自己的目的。人只有和他的同胞休戚相關、團結一致,才能求得滿足與幸福。愛鄰人並不是一種超越於人之上的現象,而是某些內在於人之中,並且從人心中進發出來的東西,它是人自己的力量。憑藉這種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聯繫在一起,並使世界真正成為他的世界。①激光照排發明人王選先生說:「考慮自己和考慮別人一樣多,就是好人。」我們也堅信,家長所能教給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個好人。

當前致力於青少年思想健康教育的李開復博士特彆強調「同理45",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①這與美國教育家杜威說的「同情心」是一個概念。杜威認為同情心作為一種良好的品質,不單純是一種情感;它是一種有素養的想像力,使我們能想到人類共同的事情,反抗那些無謂地分裂人們的東西②一一當「同情心」或「同理心」這些東西成為一個人天性的一部分時,他就沒有了自以為是,沒有了居高臨下,沒有了敵視排斥;有了理解,有了善良,有了豁達。

「教育即風格之培養」。教孩子「給小板凳揉痛」與其說是一個技巧問題,不如說是一個教育觀或哲學觀的問題。家長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蘊含的價值觀的和諧統一,只有前後統一的東西,才能潛移默化到孩子身上,並穩定在他們的心中,成為他們做事的風格。

如果平時孩子不小心磕碰了,家長能很友好地採用「給小板凳揉痛」的做法處理;可是哪天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你心愛的花瓶,你卻忍不住對孩子大發雷霆;平時總對孩子講我們要理解別人,可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不一樣,就責怪孩子「不聽話」,強行要求孩子聽話,而不去細緻地體會孩子的感覺―那麼你的教育行為就不統一了,你其實就變成了一個不體諒、不豁達、愛物勝過愛孩子,價值觀不統一的家長。這一瞬間你的情緒表現得那樣真實,會給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的價值觀也被你搞亂了,「風格」也不會完整統一。

我見過一些眼睛裏充滿敵意的幼兒,他們很容易就會發脾氣,做出攻擊別人的行為。有一位媽媽,她一邊在嘴裏抱怨她的兒子愛打人,告訴孩子「不許打人」,一邊狠狠地「教訓」一張磕了她兒子腦門的桌子;遇到她兒子抓打別的小朋友,她也只是很假地管一管,態度中隱藏着縱容,可能是怕兒子吃虧;平時還逗孩子打爸爸,以此為樂。她的兒子上幼兒園后總和小朋友合不來,常打人,弄得老師和家長們都有意見。這個孩子內心可能很想和小朋友玩,但他在玩的過程中處處充滿保護自己的意識,唯恐有什麼被別人侵犯,大多數情況下以和小朋友鬧意見而結束。所以他總是很孤獨。每當我看到這個孩子又寂寞又敵視的目光,總是對他的未來充滿擔憂。我也見過不少「長不大」的成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基本上是「單邊主義」的,天下的「理」都在他這裏,別人的事情和感受他都可以不管不顧,自己事情和心情卻是天下最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天下最正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處處表現得自私狹隘。不僅給別人帶來不快,更是常常給自己帶來不快。當他們急於維護自己的利益時,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卻悄悄地流失了。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為幸福的人;在心態上不苛刻的孩子,長大后他的處事態度會更自如,人際關係會更和諧,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當「給小板凳揉揉痛」成為孩子的一種思維方式時,他在生活中處處給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而他從生活中能獲得的,也正是這些。

特別提示

在孩子幼小時,每一個生活細節都可能成為蘊含重大教育意義的事件,兒童教育中無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擴展為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孩子小時候,輕微的矽傷碰痛的事會常常發生。家長一方面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這些事情發生時,也不過分大驚小怪。盡量以輕鬆快樂的表情相對,讓孩子覺得這是多麼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動不動就一臉驚慌失措,不但不能給孩子安慰,還把他叮著了,除了皮肉痛,心理上也會產生恐懼。家長所能教給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個好人。

每年都來的聖誕老人

孩子不是為「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為「童年」而活

著。我們要讓自己的孩子有過做天使的經歷,不要讓她生來只能做沒翅膀的凡人。

聖誕節在我家是個重要日子,在這裏它和宗教無關,只是圓圓的另一個「兒童節」。

圓圓從兩歲多開始,就年年在聖誕節早上收到一份禮物,每樣東西用漂亮的包裝紙包着,打開了全是她喜歡的,有吃的有玩的有讀的。而這些東西居然是一個從未謀面的老爺爺在半夜悄悄送來的,這真是讓圓圓感到萬分神奇,驚喜不已。圓圓第一次收到禮物時,我們從畫冊和賀卡上找到聖誕老人的圖片,告訴圓圓,就是這個老爺爺給你送禮物的,他特別喜歡你,說以後年年聖誕節要給你送禮物。圓圓既激動,又有些擔心,問我們聖誕老爺爺下一個聖誕節會不會忘記過來。我們說不會,聖誕老人每年都會惦記着給小朋友送禮物,他肯定會來。

一年因為盼望而變得有些漫長,當聖誕節終於又要到來時,圓圓激動得小嘴呱嗒呱嗒地說個不停。她一次次地猜測聖誕老人今年會給她送來什麼禮物。她特別想要一個穿公主裙的芭比娃娃,不知道聖誕老人的禮物里有沒有這個。

她這個願望已說了好多次了,我們就告訴她說,聖誕老人很會猜測小朋友的心思,小朋友想要什麼就給他送什麼,看看他能不能猜中你的想法。

圓圓還擔心外面沒下雪,聖誕老人的雪橇怎麼走呢。我們告訴她,如果沒有雪,聖誕老人的雪橇就在白雲和空氣上飛行,』讓她不用為此擔心。

到了睡覺的時間,圓圓說她不想睡,要等聖誕老人到來。我們對她說聖誕老人看哪個小朋友睡著了,才去給他送禮物。於是圓圓乖乖地躺下了,卻有些睡不着,這麼小的孩子頭一次為一件事有些失眠了。

我們盡量不再刺激她,減少和她說話,讓她安靜下來。到她終於睡着后,趕快拿出幾張漂亮的包裝紙,把東西一樣樣地包好,有的還要紮上綢帶,然後把它們擺到她醒來后一眼能看到的地方。

可以想像圓圓早上起來看到禮物有多麼興奮,聖誕老人真的又來了!小姑娘是那樣急於知道老爺爺今年送給她些什麼東西,拿起每樣禮物,又不捨得馬上撕開包裝紙,先搖一搖聽一聽,猜測裏面是什麼東西,讓我們也猜,然後再小心地打開包裝。她似乎用這種方法延長著這種神奇的感覺。

禮物一樣樣打開,都是她喜歡的東西。當穿公主裙的芭比娃娃出現時,小女孩的快樂真是難以言表。她小小的心一定在暗嘆聖誕老人的神奇,沒見過她,卻知道她最想要什麼。

每年聖誕老人送來的禮物總有五、六種,都合她的心思,歡喜之餘,圓圓總是驚奇不已地問我們:「聖誕老人怎麼知道我喜歡這個?」我們就一再解釋說:「可能是你對爸爸媽媽說的時候,被他聽到了。」

圓圓對聖誕節早晨的喜愛,超過了我和先生小時候對春節早晨的鐘愛。我們小時候最盼望的是春節早上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媽媽給做了什麼新衣、吃什麼、玩什麼都早已知道。我們只是很享受這些東西。可圓圓的聖誕節早上卻是個充滿懸念、謎底終於揭開、驚喜連連的時刻。所以,在上幼兒園的幾年裏,圓圓真是冊着手指頭從年頭盼到年尾,盼星星盼月亮地等著聖誕節的到來。這一天遠比兒童節和春節讓她興奮和期待。

圓圓好長時間覺得蹊蹺的一件事是,為什麼幼兒園別的小朋友都沒收到禮物,聖誕老人為什麼不給他們送禮物呢?我們就對她說,爸爸媽媽經常在心裏對聖誕老人說:「小圓圓是這麼可愛的一個孩子,請你每年不要忘了來給她送禮物。」然後告訴她,你去告訴別的小朋友,讓他們回去告訴家長,也這樣經常在心裏和聖誕老人說話,聖誕老人聽到了,他們就也會收到禮物了。

家長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時間,就可以讓孩子有不同凡響的經歷,讓他的生活和世界煥發出奇異的光彩。兒童是天使,只有天使的世界裏,聖誕老人才幹真萬確地存在;等他長大了,變成了凡人,聖誕老人就消失了,再也不來了。

孩子不是為「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為「童年」而活着。我們要讓自己的孩子有過做天使的經歷,不要讓她生來只能做沒翅膀的凡人。每次聖誕老人來過後,我和先生就會緊接着考慮「他」下次來該帶什麼禮物了。我們留心孩子的每一個願望,關注她想要什麼;平時到商場或什麼地方也注意有沒有可用來做聖誕禮物的東西,合適的東西看到了就隨時買下來。但拿回家不讓圓圓看到,先把東西藏起來。有時圓圓想買什麼東西,我們就借口沒時間逛商店,是不是可以等到元旦放假時再出去買;或是借口某個東西有些貴,要不要再到別處看看,比較了價格再買。結果沒等我們去買,聖誕老人就給送來了。

在圓圓的眼裏,這個老爺爺一定好極了,他的能耐也大極了。

有一年圓圓在玩耍時說到芭比娃娃沒有男朋友,想給她找個男朋友。我領着圓圓幾次到賣玩具的地方看,一直沒能找到一個男芭比。

聖誕節快要到了,我買了一個面相看起來英俊的女芭比,回家后把娃娃的頭髮剪短,做了一頂帽子和一身男裝,配一雙長筒靴,這個「她」就變成了「他」。當然,這些改造工作都是在圓圓睡覺以後做的,她一點不知道。

到聖誕節早上,芭比公主的「男朋友」出現時,圓圓真是高興壞了。她沒想到自己想買而買不到的東西,聖誕老人居然給送來了。

不過,她很快發現「男朋友」帽子的布料和她的一條舊裙子的布料一樣,他的衣服和褲子的面料也和媽媽剛在縫紉店做的一條棕色裙子的面料一樣。我也假裝驚訝地說:「是啊,怎麼這麼巧呢。」

我知道總會有越來越多的線索向她提示聖誕老人是誰,但無所謂,讓她該知道的時候再去知道吧。

事實上,圓圓稍大一些時,對聖誕老人的真實性就有了懷疑。

她在幼兒園大班那年,收到禮物后又高興地去問別的小朋友收到沒有。她很奇怪自己都教過別的小朋友回家告訴父母,讓他們的父母也經常在心裏對聖誕老人說話,怎麼聖誕老人還是沒給他們送東西呢。結果幼兒園老師告訴她:「根本就沒有聖誕老人,那是你媽騙你呢。」圓圓說「不是,我媽媽從來不騙我!'』她回家后還氣憤不已,問我到底有沒有聖誕老人,我說有啊,他不是年年都來給你送東西嗎,媽媽和爸爸怎麼可能半夜去買東西呢?

一個人的童年是多麼短暫啊,我多麼想延長她的快樂,不願意她早早失去一個童話世界。

圓圓雖然從我這裏得到證實,有些放心了,但事實上從那時起,她可能就對這事起了疑心。後來又間過幾次,我們一直想辦法不說透。到她上小學后,可能已經意識到聖誕老人是虛構的,就再也不問到底有沒有聖誕老人了。

那以後,我們也慢慢放鬆了警覺,說話隨意起來。記得她上小學二年級時,聖誕節收到一個很漂亮的穿着宮廷華服的洋娃娃,我看她很喜歡,也一時得意,就對她說:這個娃娃這麼漂亮才印塊錢,百貨大樓那個還沒這個好,賣120塊錢,小店的東西看來還是便宜。

我突然發覺說漏了嘴,有點不好意思。圓圓不揭穿,只是笑笑說:「聖誕老人還到各個商店轉悠,比較價格呢。」

聖誕節的奇迹是如何發生的,即使後來圓圓已心知肚明,我們也一直沒有正面說過這個事。「聖誕老人」是我們共同的享受,是我們共同的夢想,所以它是我們共同要保護的秘密。

她九歲時,我假期帶她回姥姥家。有天上午我正在衛生間洗頭髮,聽到圓圓拿着什麼東西對姥姥說:「這是聖誕老人送我的」。姥姥逗她問:「這聖誕老人年年給你送東西,他到底在哪裏呢?」圓圓頓了一下說:「正在衛生間洗頭髮呢」,全家人都笑了。

孩子總要長大,童話總要消失。聖誕老人雖然和童年一起慢慢遠去了,但我們仍然願意延續這份快樂。

中學幾年,圓圓越來越成熟了,我們依舊會在每年的聖誕節送給她一些禮物。當然不能像小時候那樣送「小兒科」的東西了,而是開始送一些「含金量」高的東西,比如CD機、衣服等。仍然習慣於把這些東西稱作是「聖誕老人送的禮物」。如果聖誕節不在周末,我們就把「聖誕節的早晨」改在離節日最近的一個周末早上,只提前不推后,無論如何,都要讓孩子每年有個驚喜的時刻。

「聖誕老人」每年都來的意義不在於禮物本身,而在於這份驚喜,驚喜是另一層更有價值的享受。

十幾年裏,只有一次,好像是圓圓小學五年級那一次,我和她爸爸那一段工作特別忙,沒來得及給她買禮物,就在周末帶她出去玩,並給她一些錢,讓她替聖誕老人給自己買些禮物。東西沒少買,圓圓長大后回憶說,那是她覺得最沒意思的一次聖誕節。雖然花一樣的錢,買一樣的東西,方式不一樣,帶來的快樂就不一樣。圓圓小時候經常給我們講她夢到什麼,她的夢一直都是童話一樣,非常美妙,我後悔沒有記錄下來。美麗的夢一方面來源於她從書上讀到的那些童話,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聖誕老爺爺帶來的吧。一個經常做美夢的孩子,她的童年應該很幸福吧。每年都來的聖誕老人,不僅讓圓圓的童年過得不一般,也讓她更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愛,並且教給她如何給別人帶來快樂和驚喜。她的好朋友過生日時,她總會很認真地挑選禮品。圓圓偶爾也製造點浪漫小情調,給我和她爸爸送上點驚喜。在我四十歲生日那天,圓圓早晨上學時說她今天不想騎車了,要坐公交車去,我們當時沒理解,覺得坐公交車又費時間又費力氣的,幹嗎要為難自己。結果晚上放學時,她帶回一大把康乃馨。原來她那個自行車沒車筐,她乘公交是為方便拿那把花。我和先生那天都忘了過生日這回事,幸虧她提醒了我們。

她上大學后,我問她還要不要聖誕禮物了,她說要;我問她長多大就不要了,她說「八十歲」。我們都笑了。看來,聖誕老人且得一趟又一趟從北極大老遠地跑來呢!

特別提示

家長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時阿,就可以讓孩子有不同凡響的經歷,讓他的生活和世界煥發出奇異的光彩。兒童是天使,只有天使的世界裏,聖誕老人才千真萬確地存在;等他長大了,變成了凡人,聖誕老人就消失了,再也不來了。

聖誕老人每年都來的意義不在於禮物本身,就在於這份驚喜,驚喜是另一層更有價值的享受。

長大要和馬曉飛結婚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知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為品行端正,善良友愛,他就會在這種氛圍里漸漸生髮出自我肯定的意識,他的品行就會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如果一個人總被暗示為有某個問題,他就會在這方面不斷地自我否定,逐漸喪失自信,向壞的方向清去。

回圓上幼兒園時,班裏有個小男孩叫馬曉飛,他們倆人很合得來,經常在一起玩。有一天我去接她,回家的路上,她興沖沖地對我說:「媽媽,我最喜歡和馬曉飛一起玩啦,我長大要和馬曉飛結婚!」我笑笑,說好。她看我同意了,很高興,轉而又有些擔心,「不知道我爸爸同意不。」我說那你就問問他。

她回家后本來還着急等爸爸回來問這件「終身大事」,結果玩得忘了,直到幾天後爸爸去接她,回家的路上才又想起來。她爸爸當時也非常痛快地說「好」,同意了。圓圓一進門,就迫不及待地告訴我:「媽媽,我爸爸也同意我長大后和馬曉飛結婚呢!」我愉快地說;「是嗎,那太好了!"

圓圓這時又有些擔心,「要是我們上學了,不在一個學校,以後不認識了,那怎麼辦呢?」聽她這樣說,我和她爸爸也做出發愁的樣子說,是啊,這該怎麼辦呢?那你好好想想辦法。圓圓想了一會兒,忽然有主意了,「對了,我長大了,碰見一個男孩子,就問他,你是不是叫馬曉飛,那不就知道了嗎!」我們一聽,也高興了,是啊,這不就知道他是不是馬曉飛了嘛。原來這麼簡單!

這個難題解決了,我們一家人輕輕鬆鬆地開始吃飯。

後來我聽幼兒園老師說,圓圓和馬曉飛這兩個孩子都比較懂事,從來不打人不罵人,也不和小朋友搶東西,?都很喜歡講故事,倆人在一起玩從來不鬧意見。看來幼兒園也有「合得來」這回事。

到上了小學,這個小男孩和圓圓在一所學校,不在一個班。小學生的特點是男女生之間缺少真正的興趣,一般是男生和男生玩,女生和女生玩。圓圓有幾位非常要好的同學,幾個小姑娘只要有空就在一起。我和她爸爸有一次想起馬曉飛來,戲謔地問她,現在還和馬曉飛玩嗎,長大還要不要和馬曉飛結婚了。圓圓說他是男孩子,不喜歡和他玩,不在一個班,也見不到。我們逗她,「那你不擔心長大了不認識他?」她說不擔心。看來她已經「變心」,從那以後就真把馬曉飛丟後腦勺去了。她上中學后,進人心理學上的「青春期」,這個時候我們作為家長才真正開始觀察她對異性交往的態度了。圓圓也會對我講一些學校里男生和女生互相討好的事,比如一個家裏很有錢的男孩子對她班裏一個女孩子說,你要是和我好,我就給你買6萬元的珠寶。我們聽了,並不貶損這些事,只是笑笑,說這小男孩幼稚得可愛。我3l

家裏也不時地會有男生打電話過來,我們接到這樣的電話時,就像接到她的女同學打給她的電話一樣,很自然地喊她來接電話,然後我們迴避開,讓她能方便地通話。有一次我還在她的書桌下撿到一張紙,可能是她上課時和另外一個女孩子的筆談,倆人熱烈地討論著班裏的幾個男生,能看出她們對一些男生是有朦朧的好感的。我笑笑,把這張紙收藏起來,準備將來圓圓長大了還給她。

每個父母都是從青春期走過來的,回憶一下我們的少男少女時代,就該知道中學生這種情慷的萌發是多麼正常。所以我們在孩子情感發育時,為什麼不可以給出更多的理解。

偶爾圓圓接到某個男同學的電話,會聊很長時間,放下電話時她會有些不自在。我就選個合適時間和場合,假裝無意中把話題引到這上面,對圓圓說,男孩女孩進人青春期后對異性產生好感,有和異性接觸的願望,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沒有,倒可能不正常。

我這樣說的目的是消解她心中的不安,讓她知道原來自己對異性有好感,或別人對自己有好感,都是健康正常的。

不安和自責,是每個孩子在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感時都會有的,發展得嚴重了甚至是一種負罪感。這種感覺不僅不會使少男少女對異性的興趣降低,反而會刺激興趣生長。孩子在家長和學校的壓力下,覺得喜歡異性是不潔的,不道德的,他們就會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聽家長的話,內心卻仿徨迷失,自我鄙視。只有孩子自尊自愛,在青春期和異性交往時覺得坦然、正常,才能產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莊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我認識一位家長,她的女兒讀初中二年級,長得很秀氣,學習一直不錯,她特別怕女兒早戀,影響學業,從孩子一上初中時對女兒進行了嚴密的監視。家裏只要有男生打來電話,她就一定要過問。孩子放學回家稍晚,她就問個不停,還要給老師打電話核實孩子說的是不是事實。她女兒因此和她的關係弄得很僵。

這位家長為了控制孩子的行蹤,也為了孩子的安全,給孩子買了個手機,結果她有一次偷偷查女兒手機,發現她和幾個男生稱兄道弟的,大怒,沒收了手機。女兒卻有辦法,第二天把同學一個手機借回來用。她再把借的手機沒收,孩子就放學後用一個陌生的手機給她發個短訊說自己很生氣,晚上不回家了,然後那個手機就一直關機。她找不着孩子,一晚上急得要死。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到女兒學校,在大門口等到背著書包來上學的女兒,沒間出孩子一晚上去哪裏了。這位媽媽一怒之下找到班主任,把女兒一夜未回家的事對班主任說了。班主任又跑去對教導主任講了,教導主任馬上召開年級班主任會議,宣佈本校一名初二女生在外面過夜,要求各班加強對學生的教育。

後來經過「審訊」和調查得知,這個小女孩就是賭氣到網吧玩了一晚上,想嚇媽媽一跳,什麼事情也沒有。可是孩子第二天到校后,一切都變了,所有的人都在32

用異樣的眼光看她,好像她這一晚上幹什麼去了。她媽媽有些後悔把事情弄大了,但影響已不可挽回。迫於壓力,孩子最後不得不轉學。

到新學校后,媽媽提出要求,不許和男生來往。但由於女孩到新學校后,很難一下融人新的同學圈子,沒有朋友,學習也一撅不振;正好有個高年級男生來和她搭汕,她就真的和這個男生「談戀愛」了,最後鬧到要離家出走。到這個時候,做母親的才終於發現,自己除了傷心失望,已經是黔驢技窮了。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早戀」等兒童問題上,家長實際有兩種功能,一種是疏導平息,一種是刺激強化。所有的家長都希望達到第一種效果,但遺憾的是現實中許多家長都把它做成了第二種結果。他們想阻止孩子早戀,卻用錯誤的方法推了孩子一把,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掉人漩渦中。「動搖孩子意志最有效方法是喚起他的有罪意識」①,家長在這裏最大的過錯就是用成人庸俗的觀念,把孩子們一些原本正常的行為惡俗化了,人為地製造孩子的罪惡感,客觀上把孩子推到了不可自拔的境地。

我曾收到一位媽媽發來的短訊,說她正在上初三的女兒「有男朋友了」,問我該怎麼辦?我馬上回電話,問「有了男朋友」是怎麼回事。

原來,她女兒同年級另一班的一個男孩子下課經常喜歡來找她女兒說話,女兒過生日時,叫了幾個同學到麥當勞,也叫了這個男孩子,男孩子也送她女兒一份禮物,他們還有時互相發短訊。當媽的悄悄查了女兒的手機短訊,和這個男孩之間發的短訊較多,個別語句有些暖昧,似乎彼此有些好感。

我對這位媽媽說,在我們的話語中,「男朋友」是有特定含義的,就這些事,你怎麼熊把那個男孩子稱為你女兒的「男朋友」呢。其實孩子們什麼事也沒有,是你用自己的理解給孩子們的交往定性了。

我當然也理解這位媽媽的擔心,她怕如果不管的話,女兒和這個小男孩發展下去,真的會去「談戀愛」,影響學習。我告訴她,要管,但不要瞎管,首先清除自己心裏世俗的污垢,然後再來管孩子。後來這位媽媽按我的建議和女兒談了一次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她是這樣和孩子談的。

首先肯定孩子,告訴女兒,在你這個年齡對異性產生好感這很正常,看來你心理發展和生理髮育是同步的,很健康。另外,有男孩子喜歡你,說明你是個可愛的女孩;你對別的男孩有好感,說明你也是個懂得欣賞他人的人。

接下來她告訴女兒,初中生對異性產生好感,這才是剛剛開始,你作為一個可愛的女孩子,將來會遇到很多欣賞你的人,對他們我們都要心存感激;同時,你也會遇到許多值得我們欣賞的男孩子,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

最後她告訴女兒,一個人只有自身可愛,才值得別人去欣賞。如果一個同學學習不好,氣質平平,能力一般,憑什麼讓別人欣賞子夕她。對於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氣質與能力都是在學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只有好好學習,才能越來越可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時自己也才能慢慢學會欣賞別人。

這位媽媽後來又給我打電話,說她這樣和女兒談,孩子很高興。從那以後,她女兒還不時地和媽媽說誰給她寫紙條或發短訊了,她覺得誰不錯等。具體到那個小男孩,還有些交往,但一直很正常,和別的同學沒什麼兩樣。這位媽媽悟出的道理是:只要大人內心陽光,孩子內心也會很陽光。

其實,我在這篇文章中想說的,主要不是如何進行愛情教育,而是成人如何以乾淨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現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斷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維」的侵害。這些垃圾思維像一些企業單方面追求生產,任意排放的有毒氣體和污水一樣,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純凈的天空和大地,結果是破壞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產性。不光在早戀方面,其它方面的思維垃圾也會讓孩子發生變異。

比如一位家長,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針對孩子,把錢管得很緊,一直以來都像防小偷那樣防著自己的兒子。在她的意識中,似乎孩子只要有機會,就一定會在錢上做手腳。她不僅把家裏的錢放得很隱蔽,不讓孩子知道;而且孩子上學后想買什麼,她總是用懷疑的口氣問:「那東西是那麼多錢嗎,你可要說實話」。即使經她同意,孩子自己到她錢包里拿錢,她一定要說:「來,媽媽看你多拿錢沒有,不許偷偷多拿啊」。在她的不信任和嚴密監視下,她兒子形成了反監視的興趣和能力。從上初中后,這個小男孩就開始從家裏偷錢。有一次和父親一起去提款機上取錢,父親輸密碼時,他竟然偷偷記下來,然後偷偷拿了家裏的銀行卡,一個月里分三次取了兩千元,全部揮霍乾淨。每次偷錢事件發生后,家長除了把兒子暴打一頓,只能仰天長嘆,怎麼生了這麼個不爭氣的兒子。做家長的實在想不明白,一直以來在金錢方面這樣提防兒子做壞事,怕他變壞,他怎麼就恰恰變得這麼糟糕呢?

和上面事例形成對比的是另一位好友對我講的一件事。

她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因某個原因誤過了學校的期中考試,為了讓兒子補上這場考試,就到學校找來各科期中考試的卷子,回家讓孩子按照學校考試的時間把卷子都做了。

她在把卷子交給孩子的一瞬間猶豫了一下,考慮是讓孩子自己掐時間還是由她來監督;同時她還想到,要不要把孩子房間里的書本都收走,以防他偷看。她兒子平時學習成績不太好,肯定會有一些內容不會做,那麼他會不會偷偷去看書上的答案呢?

她想了一下,決定信任孩子,就告訴孩子說,你自己掐好時間,到點就不做了。別的什麼也沒說,關上門出來了。

讓她高興的是,這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他知道考試應該是什麼樣子,他完全按照學校考試的樣子來管理自己,時間一到就不再做題了。而且他根本不知道有「作弊」這回事,他媽媽通過觀察看出來,他在遇到不會做的題時,也絕對沒有動過偷偷翻書的念頭。她不由地感嘆:原來孩子是這樣純潔!她慶幸自己在那一瞬間的選擇,慶幸自己沒有用潛台詞告訴孩子這些糟糕的概念:考試是可以偷偷看書的,你是不值得信任的。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內。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為品行端正,善良友愛,他就會在這種氛圍里漸漸生髮出自我肯定的意識,他的品行就會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如果一個人總被暗示為有某個問題,他就會在這方面不斷地自我否定,逐漸喪失自信,向壞的方向滑去。

有人研究發現,甚至一個人的外貌在別人不斷的暗示下,都會發生改變。相貌平平的人,在讚賞的目光下會變得越來越光彩照人;五官標緻的人在不斷的蔑視中,也會變得形容干搞,萎靡呆板。家長用健康的心態對待孩子,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我曾看過一個寓言故事。蘇東坡在跟佛印交談時,問大師,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說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祖。蘇東坡非常高興。接下來他惡作劇地一笑說,我看師傅的坐姿倒像是一堆牛糞。佛印聽罷既不生氣也不反駁,只是微微一笑。蘇東坡以為佔了佛印的便宜,回到家裏得意洋洋地把故事經過告訴了妹妹。蘇小妹說,哥哥你輸得實在是太慘了。佛印大師心中有如來,所以看你若佛祖;你心中只是一團牛糞,所以看到別大也是一團牛糞。

家長們千萬不要懷揣牛糞去看孩子。如果你在言語間不停地給孩子消極暗示,不僅破壞孩子內心的純潔,還真可能扭曲他的品行。要知道,孩子可沒有佛印大師的功力與淡定。

特別提示

不安和自責,是每個孩子在青春期時異性產生好感時都會有的,發展得嚴重了甚至是一種負罪感。這種感覺不僅不會使少男少女對異性的興趣降低;反而會刺激興趣生長。孩子在家長和學校的壓力下,覺得喜歡異性是不潔的,不道德的,他們就會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聽家長的話;內心卻仿往迷失,自我都視。只有孩子自羊自愛,在青春期和異性交往時覺得坦然、正常,才能產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莊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有男孩子喜歡你,說明你是個可愛的女孩;你對別的男孩有好感,說明你也是個懂得欣賞他人的人。」

「你作為一個可愛的女孩子,將來會遇到很多欣賞你的人。對他們,我們都要心存感激;同時,你也會遇到許多值得我們欣賞的男孩子,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不科的優.級。」

「一個人只有自身可愛,才值得別人去欣賞。知果一個同學學習不好,氣質平平,能力一般,憑什麼讓別人欣賞他/她。對於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氣質與能力都是在學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只有好好學習,才能越來越可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時自己也才能慢慢學會欣賞別人。」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現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斷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維」的便害。這些垃圾思維像一些企業單方面追求生產,任意排放的有毒氣體和污水一樣,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純凈的天空和大地,結果是破壞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產性。

像牛頓一樣

欣賞孩子不是只讚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你看他總是用「象牛頓一樣」的眼光,他就會真的越來越像牛頓。

我們經常說圓圓「像牛頓一樣」,這不是一句表揚,而是批評,批評她在日常生活中由於不用心,犯各種低級錯誤。

這句話來自圓圓小時候看過的一個故事。說牛頓醉心於實驗,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來看他,但就是等不到,朋友和他開玩笑,把傭人給牛頓準備的午飯都吃了,然後走了。待牛頓終於從實驗室出來,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殘局,自言自語說「原來我已經吃過飯了」,然後離開飯桌,又鑽進實驗室。

天才因為太痴心於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發笑或令人生氣的事,流傳下來成為經典故事。可現實生活中出現這類人和事,卻多半會被看作「不用心」、「不聰明」,引起人們的不屑或生氣。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兒童教育中。絕大多數孩子在童年時代都會醉心於某件事。或者是用全部心思思考第一隻小雞是從哪裏來的,以至於聽不到媽媽三番五次叫吃飯的聲音;或是玩得過分投人,忘了上廁所,尿了褲子;也可能讀一本有趣的畫冊,忘記了寫作業……個孩子會有一千件痴迷的事情,儘管這些事情在大人看來,是多麼簡單或毫無趣味;再加上孩子們的幼稚和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常常會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甚至闖一些小禍。

大人用什麼態度對待孩子的這些小「不是」,這不是件小事,會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

我的一個朋友說到她未竟的文學夢時,講到一個事情。她初中時經常一邊拉風箱蒸饅頭一邊看小說,結果有幾次看得太投人,沒注意看火,把火弄滅了,她的父親一發現就打罵她一頓。近三十年過去了,她說起這事還是很難過,覺得這事對她的心理健康和事業成長有長久的消極影響。用她的遭遇對比愛迪生的母親對兒子種種「過錯」的理解和支持,真的可以感到,孩子最後成不成「才」,父母在這些細節上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是很關鍵的。

如何看待孩子無意中犯的一些小錯誤,對這些小錯誤家長應該以何種態度處理―這其實是家庭教育的大問題。

我的女兒圓圓作為一個普通孩子,別人會犯的小錯誤她也經常犯。比如花好幾百元買個電子辭典,用了沒幾天就丟了,都不知道丟哪兒了;做炒雞蛋,蛋皮磕開后,把蛋液直接打進垃圾桶,接下來考慮蛋殼該扔哪裏,才發現搞錯了;讓她把剪於放回工具箱,她拿着剪子在家裏繞一圈,返回來奇怪地間我給她剪子幹嗎。每當這個時候,我只能無可奈何地說她「象牛頓一樣」。

她的「牛頓行為」還常常給我添亂。她初中時住校,一周回一趟家。開始一段時間,周末返校時總是有什麼必需的東西忘了帶,到學校后就給家打電話,要求送一趟。她的學校離家遠,我和她爸爸跑一趟半天時間就沒了,還得向單位請假。每到這時候,我們心裏也是氣鼓鼓的,但從沒因為這個訓過她,只是表示我們特別忙,這樣浪費時間太可惜了。話說到這裏就足夠了。我們明白孩子在給你打電話時,她已經知道由於自己的疏忽給父母帶來麻煩了,這種情況下父母就用不着再責備她,如果父母責備,倒是給了她辯解卻不肯反省的機會。

雖然她每次返校時我和她爸爸都會有些擔心什麼事情她忘了,又要我們跑一趟,但我們不會幫她收拾東西,只叮囑她一句:好好想想,把東西都帶全了。這樣堅持一段時間下來,她就很少丟三落四的了,自己能把該帶的東西都收拾妥當。我看她專門弄了個小本,把要做的事一樣樣記下來,臨走前再翻一次,看看有沒有什麼事情沒做。

人的不足有各種各樣。在生活料理方面,圓圓不是個能力很強的人,這肯定和我們的教育有關,應該是無意中包辦了不少本該由她自己乾的事;也可能和人的天性有關,每個人的能力和弱點不一定表現在哪方面。我們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一方面是盡量接受,另一方面是盡量幫助她克服弱項。但這幫助不是熱心地幫她干這干那。知道家長不可能幫她一輩子,我們的「幫助」就是盡量讓她自己去做;我們要做的,主要是「有耐心」,允許她把事情做得一團糟。

如果生怕孩子有什麼考慮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慮了,一點不落地盯着他,從長遠來看,這是幫孩子的倒忙。凡事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考慮、去做,多犯一些錯誤,才能慢慢學會做得不錯。

圓圓剛上高中時,早上總是走得着急,經常忘了拿鑰匙或帶手錶,弄得自己很不方便,我和她爸爸就經常提醒「拿鑰匙」、「戴手錶」。這樣過了一段時間,發現不是回事兒。她一直依賴我們的提醒,自己不去想辦法提醒自己。我讓她回來鎖車后馬上把鑰匙裝書包里,第二天只要背書包就肯定拿了鑰匙,不要進家門后隨手丟在寫字枱上;手錶也摘下來放在書包的小袋裏。她嘴上答應着,但就是經常心不在焉,還是習慣把鑰匙和手錶隨手扔寫字枱上。

又有一次她沒拿鑰匙,到學校無法鎖自行車,恰被查到。不鎖自行車屬於違反校規的行為,要寫檢討書,還影響班級的評優成績。這讓圓團很難過,我們心裏肯定對她也有責怪,但沒說「早提醒過你」之類的話,只是開一句玩笑,說她像牛頓一樣,難免犯些小錯誤;並鼓勵她按學校的規定,到公共教室打掃幾次衛生,爭取把班級扣掉的分給找回來。我還把她寫得工工整整的「檢討書」用相機拍下來,逗她說從現在開始就給「牛頓博士』吧收集資料,等她將來成大名了,這就是經典故事。我們這樣的態度讓圓圓變得愉快起來,不再為這件事沮喪。她後來通過在學校勞動很快把班級丟的分給找回來了,最重要的是從此後,她真的再沒有忘記帶自行車鑰匙和手錶。

並不是說家長不要批評孩子,但批評一定要用常規的「批評」方式表達嗎?就像割傷了自然會感到痛一樣,孩子犯了一些小錯或闖了禍,不用你說他也會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內疚和痛苦。家長這時如果不顧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說一些教訓的話,說一些早巳說過的提醒的話,只會讓他覺得丟面子,覺得煩;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為了表達對你嘮叨的不滿,可能會故意頂嘴或做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經常出現這樣教訓與反抗的態勢,孩子就會漸漸地真的對自己的錯誤不在乎,對家長的話無動於衷。

許多人在平時也知道孩子有了過失要好好和他談。但一遇到突如其來的事情時,經常條件反射地沖孩子發火,「我早就提醒過你了,你居然還……」,「你怎麼那麼不小心……」,過火的教訓話說過了,事後又後悔,可下次遇到同樣的事,還是忍不住先發一通火。一些家長只好用「我脾氣不好」來為自己開脫,來平衡自己。「脾氣不好」在家長身上可能只是個小毛病,可它給孩子帶來的卻會是個大惡果。這會讓孩子的「小毛病」變成一個瘤疾。或變得脾氣暴躁,自卑固執;或是屢教不改,一錯再錯。

家長一定要從內心認識到兒童成長需要「試誤」。孩子從生活中極取的經驗與教訓,比你口頭講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長要理解「過失」的價值,看到在孩子成長中,他的「過失」與「成就」具有同樣的正面教育功能。

至於偶爾的「過錯」給孩子自己及家長帶來的時間、經濟等方面的損失,算作培養孩子成長必交的學費,可以換回他的成長、成才、成功。他拆壞了一輛新買的玩具汽車,可能就此激發了製造一架穿梭機的興趣和潛能;今天炒糊一鍋菜,明天就可能出個烹飪高手。建立正確的兒童觀,用期許的眼光看孩子那些「闖禍」行為,就會感到它們是良機而不是壞事。這樣的心境下,你內心還會有「火」嗎?「像牛頓一樣」既是家長如何理解孩子的一個間題,也是以什麼方式批評教育孩子的間題。人們常說一個人會不會說話,不在於說什麼,在於如何說。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批評,以保護孩子自尊心、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某種能力為目的。凡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損害的批評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家長要徹底戒除掉的。

「像牛頓一樣」的批評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該生氣的事化解為一句玩笑,既讓孩子知道他哪裏錯了,又不損害他自尊心,還暗含了對他的理解,甚至隱藏着對他某種才能的褒獎。這樣的批評話,孩子比較愛聽。

哪怕有的孩子永遠在生活細節上不精明,永遠有「像牛頓一樣」的毛病,只要不是什麼大事,請允許他有這些毛病。

想一下我們自己,同樣也有很多弱點,會不時地犯些小錯。比如我不止一次地犯可笑的錯誤,穿運動衣出去跑步,跑的過程中覺得運動褲有些彆扭,回來才發現是把前後穿反了;去商場退一件衣服,進了商場才發現衣服根本沒帶出來……這些毛病像膚色一樣,長在我身上,不好去掉。我的先生和孩子也各自有他們的「毛病」,發生了,我們笑笑,經常自嘲我們的那些低級錯誤為「像牛頓一樣」。這在我的家裏完全是件趣事,不會遭到蔑視或訓斥。

有的孩子認真細緻,有的孩子粗枝大葉;有的心靈手巧,有的笨手笨腳;有的孩子從小善於關注生活小節,表現得精明能幹;也有的孩子喜歡默默思考,思想整天不知在哪裏飛翔,樣子宛若夢遊……孩子的狀態是很不一樣的,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差異存在。正是這種差異性構成了人的豐富性。

一些太求完美的父母特別注意孩子的每一個細節,當孩子犯了一些小錯誤,或在某方面表現出能力不濟時,他們就優心忡忡,就想立即幫助孩子改變―而他們選用的方法就是告訴孩子你應該如何如何,一旦孩子在後來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時,他們可能就會拉下臉來―這時,他們事實上已變成太苛刻的父母。

牛頓如果因為不注意生活小節而成天挨訓,他還能是牛頓嗎?愛迪生如果整天被苛責,他還能是愛迪生嗎?

凡出於經驗的或心不在焉的過錯,只要不涉及道德問題,都不必指責或發火,甚至不需要提出來,孩子自己會在這種過程中感受不便和損失,知道以後該如何做。我們當然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孩子,但同時一定要有耐心等待他經歷並成長,甚至要故意給他製造一些機會讓他嘗點不用心的苦頭。只要孩子有自尊自愛的心態,有足夠多的經歷,該學會的他都能學會,該注意的他都會注意到。

退一步說,如果孩子的天性造就了他在某些方面就是低能,那麼他也不會因為家長的教訓或不斷的提醒而有所改變;反而會因為你的不斷嘮叨,更降低這方面的能力,並同時增加自卑。

欣賞孩子不是只讚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你看他總是用「象牛頓一樣」的眼光,他就會真的越來越像牛頓。

特別提示

如果生怕孩子有什麼考慮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慮了,一點不落地盯着他們,從長遠來看,是幫孩子的例忙。凡事應該讓他自己去考慮、去做,多犯一些錯誤,才能慢慢學會做得不錯。

就像割傷了自然會感到痛一樣,孩子犯了一些小錯或闖了禍,不用你說,他也會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內疚和痛苦。大人這時如果不顧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說一些教訓的話,說一些早已說過的提醒的話,只會讓他覺得丟面子,覺得煩;他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為了表達對你嘮叨的不滿,可能會故意頂嘴或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脾氣不好」在家長身上可能只是個小毛病,可它給孩子帶來的卻會是個大惡果。會讓孩子的「小毛病」變成一個病疾,或變得脾氣暴賺,自卑固執;或是屢教不改,一錯再錯。

「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單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長要理解「過失」的價值,看到在孩子成長中,他的「過失」與「成就」具有同樣的正面教育功能。

「像牛頓一樣」的批評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該生氣的事化解為一句玩笑,既讓孩子知道他哪裏錯了,又不損害他自琴心,還暗含了時他的理解,甚至隱藏着片他某種才能的衰獎。這樣的批評話,孩子比較愛聽。

凡出於經驗的或心不在焉的過錯,只要不涉及道德問題,都不必指責或發火,甚至不需要提出來,孩子自己會在這種過程中感受不便和損失,知道以後該如何做。

古詩滋養的孩子

被古詩滋養的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詩情和文才,實際上也成為被生活和命運多一份垂青的人。

圓圓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給她讀一些詩歌。我發現她既愛聽,也愛記。大約她三歲時,我學習電腦打字,每天背「五筆字型」字根口訣。五筆輸入法發明人王永明先生把「字根表」編得像詩一樣節奏明快,琅琅上口。

我背的時候圓圓在旁邊聽到了,到晚上關燈我躺在床上背的時候,有的地方想不起來,她竟然都能提示我。

這些沒有內容的東西,小傢伙隨意聽來,居然記得比我還快,我很驚嘆孩子的記憶力。

中國文字原本就蘊含着藝術美,周作人先生說,中國漢字具有遊戲性、裝飾性與音樂性的特點。而中國古典詩歌更濃縮了我們母語的精華,以其特有的節奏感、韻律感、美觀性等特質,從古到今始終散發着迷人而高貴的氣質。

我在教圓圓讀詩的過程中,逐漸堅定了一個認識,即兒童應該大量背誦詩歌,尤其是古詩。

從圓圓四、五歲時,我開始正式教她讀古詩。我們最早用的讀本是一套配有插圖的(幼兒讀古詩》,共六本,大約有一百多首詩,那些詩都很短,一般只有四句。我經常和她一起朗讀這些古詩,等讀熟了再一起背?這方面並沒有做計劃,做得比較隨意,但因為持續不斷地做,到她6歲上小學前,這些詩基本上都會背了。

近年看過一些資料,有的人反對在孩子小時候教他們讀古詩。

認為孩子不理解,只是鸚鵡學舌地記住一些音節,所以提議在孩子小時候應該教他讀兒歌,不要背古詩。我個人不太認同這樣的觀點。

藝術首先需要感知,幼兒學古詩並不重在理解,古詩詞平仄押韻,韻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會慢慢形成「理解」。

覺得古典詩詞陌生難懂,這是大人的事,孩子則沒有這種疏離感。兒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取代古詩。每個人的學習時間都非常有限,我們應該把最好的東西教給孩子。

如果家長拿出讀兒歌的輕鬆和愉快來教孩子讀古詩,孩子是感受不到這兩種文字在愉悅感和美感上的差別的。

另外,兒童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閱讀和背誦的東西,真正會刻進腦子裏,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財富。

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童年時代的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詩詞為主的古典詩歌,我覺得它值得一個人從小背到老。

人們因為古詩「難懂」產生的另一個錯誤想法是,教孩子學古詩時,要儘可能給他講解,把每一句都「翻譯」成「白話」。事實是,學古詩要防止的,恰是「過度解釋」。

其原因,一是基於對兒童領悟力的信任;二是詩文中的意境美與文字美重在體會,它們原本就是無須解釋的,一解釋就是對想像力的束縛,就是對語言美的破壞。在孩子兩三歲前,讀詩不用解釋,只要把讀詩當作唱歌,體會其中的韻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歲,懂些事情時,再加進「講解」。但這講解一定要簡單,簡要地說一下這首詩的意思,同時把影響到理解的一些詞解釋一下就行了。

比如我在教圓圓背誦「鵝,鵝,鵝Z曲項向天歌刃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時,由於詩本身明白如話,只解釋一下什麼是「曲項」就可以了。

少解釋不等於不「解讀」。我和圓圓對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經常會反覆品味,比如看到「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會關注它的對仗工整,體會每個用字的精緻;看到「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徐杯」,就想像那樣一種生活場景是多麼樸實有趣。這就是讀詩的享受。但對於每一首詩,我和圓圓更多地是把時間花在一次次的讀和一次次的背誦上。

我們從學習中體會到,大量的朗讀和背誦仍然是學習古詩詞最經典的方法,這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這個方法最簡單也最有效。「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前人對這一點已總結得很精闢了。

這種學習方法看起來簡單刻板,實際上很有道理。

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先生說:「我們傳統的啟蒙教育,發矇時,老師不作任何解釋,就讓學生大聲朗讀經文,在抑揚頓挫之中,就自然領悟了經文中某些無法(或無須)言說的神韻,然後再一遍一遍地背誦,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觀念,像釘子一樣地楔人學童幾乎空白的腦子裏,實際上就已經潛移默化地融人了讀書人的心靈深處,然後老師再稍作解釋,要言不煩地點撥,就自然『懂』了。

即使暫時不懂,已經牢記在心,隨着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閱歷,是會不解自通的。」①

「少講多讀」並沒有影響圓圓對詩歌的理解,我經常發現自己以為簡要的解釋.有時也是多餘。記得圓圓5歲時第一次讀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時,她覺得李白好瀟灑,覺得這首詩特別好玩。我們剛剛讀完,她就對這首詩進行了「改編」―把「李白」改成「圓圓」,把「長安」改成「煙台」,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來。無須解釋一個字,我知道她已經理解這首詩了。

讀得多背得多了,不僅字面意思圓圓很容易理解,她也逐漸學會領略詩歌中方方面面的美。圓圓上小學時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讀杜甫的(登高》,當我們讀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時,她沉默片刻,輕嘆一口氣,忍不住地說「寫得真好呀!」我從未解釋過這句詩,事實上我也無從去「解釋」,但她讀懂了,她被這語言美深深打動了。孩子之所以能對學習古詩有長久的興趣,也在於家長從來不把背古詩當作一項單方面加給她的任務,而是當作共同的愛好,一起來慢慢享受。我們一起想像「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景緻;又一起享受「綠蟻新酷酒,紅泥小火爐」的溫暖。圓圓背誦古詩的過程一直也是我背誦的過程,我盡量和她一起背,尤其在她小時候,凡要求她背的詩,必定也是我會背的。在教她的過程中我也複習和背誦了好多古詩詞。

圓圓認字后,我總是把要背的詩抄到一個小本上,經常在乘公交車或飯後睡前的時間和圓圓一起讀幾句背幾句,不知不覺一個小本就用完了。每背完一個小本,我們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圓圓閱讀和背誦的首先是唐詩,後來又背誦宋詞,再後來又背了一些元曲。小學期間背的篇目最多,上初中后,開始背一些長詩,比如(長恨歌》、《琵琶行》等。圓圓剛開始背長詩時有一些為難,我們就採取了化整為零的辦法,每次背一小截。當時她住校,每周回來往小本上抄幾句,然後拿到學校去背,不斷地把新背的和前面背過的連起來,一首長詩就一點點地解決了。

事實上詩歌越背越容易,這方面也同樣存在熟能生巧。

開始時圓圓背一首詩比較費時間,到後來,一首絕句只需花幾分鐘讀兩三遍,看看註解,合上書就背下來了。即便是背長詩,基於以前背誦的功底,她背誦的時候也比較容易。

整個中小學期間,圓圓在學習古典詩詞方面顯得比同學們輕鬆多了,一方面是課本上學到的詩詞她基本上都已提前背過,另一個方面就是她具有了更好的背誦能力。她初中時回家跟我說,語文課學《琵琶行》,要求大家背誦,不少同學覺得太難背了,還有同學責怪白居易,說他幹嗎把詩寫那麼長,這不是為難人嗎!在保護孩子學習古詩的興趣方面,我覺得還要注意的是,帶領孩子學習古典詩歌的動機一定要單純,至少要讓孩子感覺到單純。

一些家長在孩子背會一些詩后,總是要求孩子給客人表演背詩;還有的家長不斷地計較孩子背會多少首,彷彿背誦是為了一個數字;也有家長直接告訴孩子,多背些詩對寫作文好?,?…

詩歌是一塊精美蛋糕,我們把它送口中,只是為了品嘗它的香甜,不是為了某天向別人炫耀我吃過蛋糕,也不是為將來某一天可能餓肚子而儲存更多熱量。在享受之外沒有其它功利心―背誦是為了更好地把那些詩句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更好地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想像美,而不是為了「會背詩」,在詩歌之外沒有任何其它目的―這才是應有的目的。

所以不要讓孩子給別人表演背詩,不要當着孩子的面對別人說他背會了多少詩,這樣才能讓孩子對詩歌抱有單純的心境,也才能產生真正的好感。

只有喜愛,才能談得上接受。如果一個人在讀詩中從沒有為詩中的情打動,從沒為語言的美震撼,從沒為智慧而深思,縱使他會背一萬首詩,也還是個不會讀詩的人。

我見過某民辦教育機構出了一張據說能讓孩子們快速背會上百首古詩的光碟,它把古詩配上快速變換的動畫和動感十足的音樂,以現在歌壇流行的快節奏的「說唱法」念出來。事實是所有的詩都變成了配樂「快板兒」,不管什麼內容都用一個味道念出來。這張光碟被賣到好多小學里,.受到一些老師和家長們的歡迎。但是,這樣的「教學」里,孩子們到哪去體味古典詩歌的意境美、思想美和文字美?它只能給孩子們帶來一個背誦數字,帶不來閱讀享受。我懷疑這樣背誦來的東西也不會記憶得深刻,難以在記憶中紮根,從長遠來看,實際上是浪費時間。

圓圓在背誦古典詩詞的過程中,也接觸了一些好的現代詩。她真正感受到了詩歌的美,甚至產生了自己寫詩的衝動。

她在小學時,就自己嘗試着去寫詩。有一次我們一起到海邊玩,快到海邊時,遠遠望去海水很藍;當我們走到沙灘上,發現海水是綠色的,因為那天有些海藻;她光腳丫跑進水裏,發現腳丫白白的,水根本沒有顏色。她就用手捧起水來,對我說了她看到的海水顏色的變化。我說,你發現詩了。回家后,她在我的指導下,寫出這些文字:

「我站在遠處看庫/海是藍色的/我站在近處看海乒海是綠色的/我用手捧起海水】咦,大海的顏色跑哪兒去了?"

這是她七歲時寫的詩。過了不久,我給她換了一塊新枕巾,藍色的。她說像大海的顏色。我開玩笑說,枕着它可能會夢見大海。她順着我的話說,再加塊黃色的就可以夢沙灘了。她又馬上想像,要換成綠色的,是不是就可以夢到草地了?我親親她的小臉蛋說,你的話就像詩一樣,寫下來吧。圓圓後來就寫了這樣一首詩:我枕着藍色的枕中/夢見了大海刀我枕着黃色的枕巾/夢見了沙灘//我枕着紅色的枕巾/夢見了玫瑰抄/我枕着綠色的枕巾/夢見了草地刀我枕着各種顏色的枕巾/做了各種顏色的夢。

這些詩說不上有多好,也就是小學生的水平;但能從生活中發現詩意,她的生活因此不一樣了。她上中學后偶爾也寫詩,有的寫得還真是不錯。

圓圓對古典詩詞的興趣一直很濃厚,理解得也很好。高中時的語文老師很欣賞她這方面的修養,讓圓圓給同學們講過兩次古詩賞析。圓圓認真準備后,在課堂上把那兩首古詩解讀得非常好。據說有的同學居然聽得很感動,評價說第一次被一首詩打動,發現詩歌這麼美。

她在寫作文時經常引用一些詩句,總是能夠提升文采,作文成績一直不錯。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試題正好是對一句古詩的解讀,那句古詩是「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以圓圓平時對古典詩詞的領悟力,她讀完這兩句詩時,肯定容易找到感覺。她從老子的「大美不言」寫到在平凡中創造不凡業績的當代楷模方永剛。她的語文獲得了140分的高分(總分150分),作文應該有不錯的成績。圓圓覺得自己很幸運,說一直以來的古詩詞背誦在這次考試中幫了大忙。

有的家長因為自己沒有讀詩的愛好或能力,想到教孩子讀詩,可能會覺得為難。我想這其實沒關係。我在前面談到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學習。家長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問題基本上可以解決。

現在有很多不錯的古典詩詞選讀本,一般都有較完備的註解,讀懂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多買幾個版本,挑自己喜歡的去讀,對照着去理解。有的句子暫時讀不懂也沒關係,以後讀得多了自然會懂。況且對詩歌的理解本來就是多元的,不一定要尋求什麼標準解釋。

只要家長能經常和孩子一起去讀去背,這方面修養自然會加深。孩子的感悟多半比家長更好,他在簡單的誦讀中,也會有好多收穫。家長和孩子一起去學習,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更容易喚起孩子的興趣,也會讓雙方都有很強的成就感。孩子學古詩從幼兒時開始較好,但也許你的孩子已上中學。這也沒關係,讀詩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學習是件終身的事情,不存在絕對的「錯過時機」。也許你還會顧慮孩子的功課太緊張,沒時間。這需要我們動些腦筋,讓孩子少上一些課外補習班,多利用時間的邊角料,時間總能找到。

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學習班,專門學習古典詩詞文賦。是否要報這些班,家長應慎重。

如果這些學習班的教師的古典文學修養較好,會引導孩子閱讀,這樣的班可以參加。但我擔心一些老師把這種班辦成另一種「課外補習班」,給孩子們「講詩」,逼着孩子們背詩,那樣可能會導致孩子對詩歌產生厭倦感,失去學習的意義。有一個最簡單的考察辦法,就是向一些參加過學習班的孩子打聽一下他們的學習感覺,或讓自己的孩子試聽一段時間。孩子們喜不喜歡,是最重要的評價標準。寫到這裏,我猜想可能有人會這樣想,雖然讀詩有種種好處,可現在這個時代需要的是專業技術知識,還是先抓緊時間學課程吧。

這樣想可以理解,但不一定有道理;須知有這麼一句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

據說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從小表現出超常的數學才能,剛上中學一年就把中學幾年的數學都學完了。有人建議他去學習更高深的數學知識,他父親不同意。父親是一位大學數學教授,他對楊振寧提出的要求卻是,花幾年的時間去學中國古典文學。後來,楊振寧先生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古典文學對他的熏陶,認為這種熏陶對他的科學研究有深刻的影響。

同樣,溫家寶總理的古詩文修養也讓人津津樂道,他在每一次重大的記者招待會中,都會信手拈來一些詩句,為他清晰、嚴謹的講話增添深情而動人的色彩―文化修養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本身,它還是完善的思維方式。

我國古典詩歌浩瀚如大海,璀璨如星河,每個人所接觸的不過滄海一粟;並且對所接觸的有限的篇章,我們也不敢說完全讀懂了讀透了―即便這樣,已受益匪淺。

有一次,我看到圓圓上高中時寫的一個小隨筆,裏面有這樣一句話:「從初中到現在,我在每一個摘抄本里都抄了白居易的《長恨歌》。有人說《紅樓夢》是讀不盡的,我認為,《長恨歌》也是讀不盡的」。她有這樣的感覺,我真的很欣慰―生活里有些美麗的愛好,那是怎樣的一種滋潤;人生中有些讀不盡的東西,那是怎樣的一種財富啊!

所以,我最後想說的是,被古詩滋養的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詩情和文才,實際上也成為被生活和命運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個「桃花流水育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的世界。讓孩子多讀些詩吧!

特別提示

應該珍惜童年時代的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平庸之作上。學古詩要防止的,恰是「過度解釋」。大量的朗讀和背誦仍然是學習古許詞最經典的方法,這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這個方法最簡單也最有效。

孩子之所以能對學習古詩有長久的興趣,在於家長從來不把背古詩當作一項單方面加給她的任務,而是當作共同的愛好,一起來慢慢享受。

不要讓孩子給別人表演背詩,不要當着孩子的面片別人說他背會了多少詩,這樣才能讓孩子對詩歌抱有單純的心境,也才能產生真正的好感。現在有很多不錯的古典詩詞選讀本,一般都有較完備的註解,讀懂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多買幾個版本,挑自己喜歡的去讀,對照着去理解。有的句子暫時讀不懂也沒關係,以後讀得多了自然會懂。況且對詩歌的理解本來就是多元的,不一定要尋求什麼標準解釋。只要你能經常和孩子一起去讀去背,這方面修養自然會加深。孩子的感悟多半比你更好,他在簡單的誦讀中,也會有好多收穫。家長和孩子一起去學習,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更容易喚起孩子的興趣,也會讓雙方都有很強的成就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如何提高愛的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