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藏寶圖

第一章(1) 藏寶圖

1

清光緒年間,直隸永平府轄下的聚仙庄,有一個富戶胡員外,這天宴請幾個知交好友。

胡員外的最大喜好,是收藏古貨,家裏名人字畫,珍寶古董,琳琅滿目,並且常請朋友欣賞鑒別,以此為樂。這天,宴請的朋友們次弟來到,他們心裏知道一定是胡員外又找到什麼寶物了,要和朋友們炫耀一番。因此席尚未開,好友劉秀才便一副猴兒急的樣子問:「胡兄,有什麼好物件,快拿出來給我們開開眼,不要賣關子了。」

胡員外面有得色,爽朗地說道:「好吧,咱們先看一件東西,然後再上酒痛飲一番。」說罷讓下人從裏屋抬出一件三五尺長的大物件來。

那物件甚是沉重,四個人抬着,非常吃力,外麵包着厚布,形狀乃是長方體,小心翼翼放在廳下,眾人都圍過來,胡員外笑呵呵地掀開包着的布,裏邊又是一層包裹着的黃絹,那黃絹上用紅線綉了一行楷書字:永樂貳年臣某某貢。

揭開黃絹,露出物件本色,是一段古銅色大木,木質細密如鐵,泛著暗黝黝的光,敲之,聲音清越,劉秀才搶先叫道:「茵陳木。」

「哈哈,不錯,正是茵陳木。」胡員外樂哈哈地捻著鬍鬚說。

眾人仔細鑒賞,一個懂行的朋友不住點頭,「嗯,色殷實而內斂,形不浮而拙實,質不張而沉浸,真正的好木。作為貢品來說,也是精品了。」

另一個朋友說:「前朝永樂大帝,在位長,國力興,且喜好寶物,能入皇帝法眼,便十分不易。這件木材的進貢者,當屬內行。」

有一個不太懂行的人問道:「這個茵陳木,到底是何種樹木?」

劉秀才有意賣弄才學,「據我所知,這種木材,只產於蜀中,是古時的杉木因山崩地震,埋於地下,經數萬年磨壓,去除了油脂糟康,形成鐵打銅鑄一般,萬年不腐,蟲蟻不侵,乃木中神品。」

胡員外樂呵呵地點頭,「劉兄說的極是,嚴格說來,此木其實已難以算做木頭,它埋於地下千萬年,早已形同鋼鐵,卻又保持了木材的可雕性與質感,極是稀奇,更難得的是,它不同於其它木材,可植樹而採伐,它乃地下開採偶得,是不可再生的,只能憑運氣得到,其珍惜度可想而知,自古有『不要黃金滿箱,寧要烏木一方』之說,歷來皇家達官,多拿此物做的小刻件,做鎮宅避邪納福之用,本朝自康熙以來,已將此木作為皇家專有,民間不可私用。只是近年來法度廢馳,才使我輩有幸,能享擁有此木之福。」

眾人紛紛問:「胡兄,到底此寶從何得來?」

胡員外搖搖頭,「眾位仁兄,此寶如何得到,恕我不便奉告,並非我故意隱瞞,實乃答應了別人,不得不遵守承諾。不過,我可以告訴諸位一件事,那就是此木如此名貴,卻並不是一件。」

「啊?你還有幾件?」

胡員外說:「我只得到了這一件,但是,當初這批茵陳木,共是十三件,作為貢品進京的,卻在路上翻船沉沒,當時打撈上來了九件,有四件卻沒找到。今天我得到的一件,便是那四件中的一個,另外還有三件,百餘年來,一直下落不明。」

邊上一個瘦小的文士,搖著頭尖著嗓子嘆息道:「可惜啊,可惜。」

「誰說不是,」胡員外說:「倘若說起下落不明的寶物,那可真是數不勝數,象書聖王羲之手書的《蘭亭序》,據說是被則天女皇陪葬於乾陵。其它的,象《永樂大典》正本,秦朝十二銅人,西周九鼎,越王劍,毛公鼎……眾多尋不著的寶物,真是讓人神往啊,我的這塊茵陳木雖說名貴,要和那些寶貝比起來,那可差得太遠了。」

他這一說,引起大家一片艷羨與神思,劉秀才說:「我輩若能一睹這些寶物其中之一,平生之願足矣。」

那個瘦小文士卻搖搖頭,「可惜啊可惜,胡員外,你說了半天,卻差了最重的那一個。」

「最重的一個?」

那文士搖頭晃腦,尖著嗓子說:「對,胡員外剛才說的這些寶物,連同什麼茵陳木之類,如果同那件寶貝比起來,說小巫見大巫,還是比得輕了,要我說,剛才說到的這些寶貝,統統加起來,也比不上那件寶貝。」

「啊?」

胡員外忽然想了起來,失聲叫道:「你說的是……傳國璽?」

四周的賓客,都紛紛或點頭,或搖頭,有的說:「是極是極,若是傳國璽再次現於世上,那所有的古物也好,寶貝也好,在它面前,都相形見絀了。」

有的說:「哪裏還能找見傳國璽的蹤影?幾百年來,為了這件國之重寶,多少代皇帝,窮盡了心力兵力,舉國搜尋,都難覓痕迹。唉,傳國璽,牽動了多少帝王心啊。」

「沒錯沒錯,當年前朝朱無璋,坐皇位后不顧安頓天下,派心腹大將徐達,率重兵遠赴漠北,名義是追打元朝殘餘,實則元兵早敗,一退萬里,哪裏還有什麼殘餘勢力值得這樣大動干戈?真實目的,便是尋找這件傳國璽。」

劉秀才對胡員外說:「胡兄,若是你得到了這件傳國璽……」

胡員外趕緊搖手,「劉兄不要亂講,我可沒這等福氣,傳國璽只屬皇家,我一介草民,是萬萬不敢有這等非分之想的。」

「是啊是啊,」有人附和道:「咱們有幸觀賞玩味一下茵陳木這樣的寶物,已經是福氣,至於傳國璽,那別說得到,既便是看上一眼,以後怕也沒人能做到了。」

那尖嗓文士忽然嘿嘿一笑,「也不見得。」

眾人知他平時尖刻孤傲,常常語出驚人,也無人信他的話,只有一人揶揄了他一句,「兄既有傳國璽,拿出來我看看。」

那文士揚了揚下巴,說道:「我自然沒有傳國璽,不過,『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字,若是現於此處,不知各位作何感想。」

旁邊諸人,多是有才之士,自然知道這「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是傳國璽上所刻文字,是秦丞相李斯手書,一時眾人紛紛追問:「什麼什麼?」「兄台把話說明白。」「請讓我們看一看。」

那文士得意洋洋,從懷中掏出一物來。

那是一幅織物,長寬三尺,用五綵線織成,呈淺黃色,甚是艷麗,有識貨的明眼人叫道:「壯錦。」

「不錯,正是壯錦。」文士點點頭,把那幅壯錦展開,上面繡的是一幅山水畫,淺黃的底子上,青山綠水,淡雅而清麗,顯眼的是,在邊角上蓋着一枚印章,暗紅的印泥痕迹在淺黃的底子上,分外醒目,那印跡的字體是大篆,眾人多是才學之士,仔細辨別,正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劉秀才懷疑道:「這八個字,誰都可以寫,何以見得是以璽蓋之呢?」

那文士說:「不錯,這八個字,確是誰都可以寫,隨意拿塊石頭刻個假璽,也可以蓋上這幾個字,但是,我得到這塊壯錦之時,把這幾個字留在錦上的人,別說篆字,連普通的漢字,也不認識,乃是目不識丁的苗疆蠻人,他們自己族人,沒有文字,漢字更不認識。」

此時,管家胡生來請示胡員外。「老爺,酒席已經備好了。」

胡員外招呼大家入席,「眾位,咱們邊喝邊說。」

酒席上,大家飲過一杯,紛紛要求文士繼續講下去,那文士甚是自得,繼續說道:「當時,我正在那越人土司家裏做客,這幅壯錦,便是土司女兒親手所織,土司非常得意,不停地誇獎他女兒心靈手巧,我送給土司一隻咱們當地的翡翠煙嘴,他當時便將此物送給了我,還說,這上面繡的畫,便是他們家鄉的山水,他女兒坐在屋前,照着眼前的景色所綉。

我當時對壯錦倒是沒在意,但是見到這幾個印上去的字,卻是大吃一驚,問他這是怎麼回事,他說,這是一枚漢人的印章,是從上代土司那裏傳下來的,他女兒綉完這幅壯錦,覺得邊角上尚有空餘,但畫面是依照眼前景色而綉,添點什麼,也不太象,索性就蓋上了這枚印章。

當時,土司還問我,這幾個字,到底是不是字,念什麼?

我隨機應變,虛與委蛇,對他說,這幾個字是『平安歡喜,福壽安康』,他信以為真,還一勁表示感謝。我問他,你這枚漢人的印章,能否拿出來讓我看看?誰知道他連連搖頭,說這絕對不行,上代傳下來的規矩,此物絕不可示以漢人,至於原因是什麼,他也不知道,我詰之再三,他堅不鬆口。並且似乎起了疑,我終不敢再深究下去。

因了這個心中疑問,我本來應該儘快回到北方的,卻始終放不下這塊心病,流連起來,不肯動身。」

說到這裏,胡員外插嘴道:「換了任何人,也不肯動身的。」

文士繼續說:「是啊,那『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就象是刻在了我心裏,我天天拿着這塊壯錦,翻來覆去地看,腦子裏再也沒有別的,只想着怎麼再去探聽那傳國璽的下落,可是,等了兩個月,始終沒有機會,那土司反而和當地別的土司,打起仗來,雙方拼得你死我活,當地百姓死傷無數,我怕殃及自身,心想還是性命要緊,於是啟程回鄉。」

管家胡生添酒,胡員外說:「喝酒喝酒,既是無福得到,那也是緣分未到,強求不得的。」

酒桌上旁人聽了文士講的經歷,七嘴八舌,有的說:「可惜了可惜了,如若是我,寧可冒險,也得探聽得寶璽下落。」有的懷疑文士是否在「編故事」,也有的說:「那傳國璽,仿製的多了,歷代都有贗品,焉不知那土司手裏的,是否便是一個贗品?」

大家議論了一陣,最終也只能慨嘆一陣了事,南方苗疆地帶,山遙水遠,若非極重要的事,一般人一生中,也到不了那麼遠的地方,自然誰也不會為了那個不可靠的訊息,而遠赴南疆。

下午,胡員外的公子在家裏讀書,那公子十餘歲,正是好奇的年紀,問胡員外:「上午那群叔伯們,一個勁地說什麼『傳國璽』,那是什麼好東西?」

那胡員外此時腦子所想,正是這件事,見公子提起,索性拿條板凳,坐在院裏,對公子說:「好,我今天便給你講一講。」

管家胡生給公子拿來一個木凳,自己也坐下來,一邊給公子研墨,一邊聽員外講古。胡員外道:「說起這件東西,便先要講一個故事,叫做『和氏璧』。

此事源於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在山裏得到一塊石頭,他識得是塊美玉,便獻給楚厲王,楚厲王派玉工辨認,那玉工眼拙,認不出這石頭裏,其實是美玉,便對楚王說:這就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故意來騙自己,便以欺君罪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後來武王繼位,卞和又來獻玉,誰知武王也認為卞和是騙子,又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到文王繼位,卞和坐在荊山下哭,被文王得知,問他原因,卞和說明原委,文王派人把石頭剖開,果然,裏邊是一塊難得的美玉。從此,這塊玉,被稱為『和氏璧』。

和氏璧歸了文王,後來到威王時,相國昭陽滅了越國,威王把此璧賞賜給了昭陽,誰知道昭陽得到此璧的當天,便丟失了。原來昭陽得到此寶很是高興,邀請眾好友在湖邊擺宴席賞寶,忽聽有人喊:「水裏有大魚。」昭陽起身到湖邊看魚,魚沒看見,那寶貝和氏璧,卻不見了蹤影。昭陽大怒,懷疑是門客張儀所為,嚴加拷問,卻一無所獲,反而激怒了張儀,使張儀投了別國,后當了秦國丞相,滅了楚國。

再說和氏璧,後來輾轉到了趙國太監繆賢手裏,又被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以後,給趙國發信,願意以十五座城池,換取這塊和氏璧,當時秦國強大,趙國弱小,趙惠文王很是發愁,相國藺相如說,願意送此璧入秦國,換那十五座城池,於是,藺相如攜璧入秦,果然不出所料,秦昭王見了寶物,歡喜不已,但對換城池之事閉口不提。藺相如心生一計,說璧上有塊瑕疵,秦王趕緊讓他指出,藺相如拿過璧,舉過頭頂,作勢要把它摔碎,與秦王據理力爭,表示寧死不辱使命,終於使秦王妥協,讓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回到趙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價值連城』和『完璧歸趙』。

秦朝終於打敗了六國,統一了中國,和氏璧到了秦始皇手裏,始皇命咸陽有名的玉工王孫濤,將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又命丞相李斯,親手書寫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篆文,鐫刻於璽上,從此,這塊璽,便代代相傳,成為歷代皇帝的身份地位象徵。

秦朝末期天下大亂,劉邦攻入咸陽,秦王子嬰手舉此璽,跪在道旁,獻給劉邦,自此秦朝滅亡。這枚傳國璽,遂成為漢朝歷代皇帝的玉璽,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皇帝年幼,此璽藏在長樂宮太后的手裏,王莽派弟弟王舜向太后索要玉璽,太后大怒,拿璽砸向王舜,沒砸著,卻將璽磕破了一角,王莽命人用黃金修補,因此後世又把此璽叫做『金鑲玉璽』。

以後,王莽兵敗自殺,天下大亂,劉秀得到天下,稱為東漢,璽到了劉秀手裏,重新成為漢朝國璽。

東漢末年,宦官作亂,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後來,孫堅率人攻入洛陽,見城南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派人入井,見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后袁術拘吳氏,奪璽。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後漢朝終滅,璽歸於晉,晉滅亡后,璽經南北朝宋、齊、梁、陳四代,一直作為國璽。后隋朝統一中國,傳國璽歸隋。

隋滅亡后,蕭后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因此,唐高宗李淵得天下時,是沒有璽的,成為他一大憾事。而後不久,太宗李世民派大將李靖率軍討伐突厥,蕭后返歸中原,傳國璽終於現身中原,到了唐太宗手裏,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傳國璽歷經後梁、後唐,到後唐滅亡前,最後一任皇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傳國璽就此失蹤。

從此以後,又出現過幾次傳國璽,但都屬於偽作,比如,北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在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當時便有明眼人看出,此系贗品。

元世祖時,「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權相伯顏命人購得。其實,那也只是贗品之一而已。

明朝時,朱元璋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尋找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本朝以來,傳國璽一直未見,雖然各代君王都刻了無數玉璽,但那只是因為沒有傳國璽,而不得已才為之,只有那一枚真正的傳國璽,被各朝君王視為『天命所歸』的象徵,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含義。其它各種玉璽、國寶,和它比起來,都差了不只一個等級,如燭光之比日月。」

胡員外說到這裏,胡公子忽然說:「胡生,你研的墨,都跑到外面了。」

果然,旁邊研墨的胡生聽得入了謎,把硯里的水都弄到外面了,四周染得一片墨汁。胡生嚇了一跳,趕緊收拾殘墨,擦拭傢具。胡員外笑道:「這也難怪,一般人聽了傳國璽的故事,都是這個樣子,既艷羨,又感慨,今天來的這幫客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亂世國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亂世國寶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1) 藏寶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