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1)

海灣戰爭(1)

1988年,米哈伊·戈爾巴喬夫決定將紅軍撤離阿富汗。蘇聯日漸衰落,赫魯曉夫支持入侵匈牙利的政策和勃列日涅夫支持進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都遭到公眾抨擊。世界第二超級大國開始走向瓦解,同時也帶來了軍備競賽的終結。在世界另一面的美國,因其前一時期國際聲譽驟降,正陷於困境。先是在越南的慘敗,然後就是朝鮮軍隊登上美國「普韋布洛」號間諜船,捕獲全體船員,經過審訊,在全球電視上公佈了判決結果,使約翰遜政府陷入尷尬局面。最後是1979年的聖誕節,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被霍梅尼的軍隊佔領,並把所有美國大使館人員控為人質,監押了一年多時間。卡特總統試圖突襲大使館卻不幸失敗,不得不進行談判爭取其國民得以釋放。民主黨政府一直不願採取任何軍事行動來對抗這種對國家聲譽、尊嚴的侵犯。這使美國人最後選擇了共和黨。由於發生水門事件,尼克遜總統任期未滿便離任,雖然他縮短了任期,但不足以使外交政策有很大改善。尼克遜的接班人,羅納德·里根(1981-1989),在重建美國在世界的聲望中沒遇到更多的阻礙。1986年3月,里根毫不猶豫地對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總部發動空襲。卡扎菲曾被指控為伊斯蘭國際恐怖主義的核心人物。在空襲中卡扎菲的一個女兒身亡。1983年3月23日,里根在他關於戰略防禦主動權的著名講話中,勾畫了最新的美**事戰略。當時報紙創造出了「星球大戰」這個名詞,用來指電腦在現代戰爭中發揮的主要作用。這一名詞確實很貼切,傳統的戰略戰術立時顯得極為陳舊。未來戰爭中,武裝部隊的首領只需在軍事總部擬制的不同計劃中選擇一種現成的計劃即可。一旦選好,電腦軟件就會接收過來並加以處理,計算機會控制武器。此項技術還會使導彈防禦系統成為可能,這種設計是用來攔截敵軍導彈並用圍繞地球的衛星發射激光去摧毀敵方導彈。所有這些自然要花費巨資:從1984年到1990年,美國投資上萬億美元用於高科技軍事研究,武器工業在美國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就業、商業資源。現在美—歐—蘇三方力量平衡的局面與雅爾塔體系(1944)和柏林牆倒塌之後的情形形成強烈對比,維持新一輪平衡需要以空前的預算開支作保證,進行瘋狂的軍備競賽。柏林牆倒塌后,世界企盼長期和平、繁榮,不再有戰爭。這種希望很快破滅了。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戴維營簽訂協議后,埃及放棄了他在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地位。這個位置移交給了伊拉克領袖薩達姆·海珊,他與伊朗支持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鬥爭,西方國家並沒有向他提供武器和貸款。無論就礦藏儲備還是對石油運輸渠道來說,伊朗都是一個戰略性國家,在堅定擁護美國的巴列維被迫辭職逃到國外后(1979年1月),阿亞圖拉(「神的標誌」)霍梅尼奪取了政權。他反對西方,提倡嚴格按照字面意義運用古蘭經。霍梅尼及其伊瑪目們的活動並不順利,尤其是對於政教分離的阿拉伯國家,薩達姆·海珊是這些國家的代言人,他是第一個對1980年佔領了巴斯拉和周邊油區的伊朗原教旨主義者提出挑戰的人。1980年9月海珊發動了戰爭,以為在經濟、軍事上有了海灣地區酋長國和西方的幫助,就會很快結束戰爭。然而,這場戰爭卻持續了8年之久。這是一場徹底的消耗戰:前線設在阿拉伯河,伊拉克的陣地不斷遭到年輕的伊朗原教旨主義者的攻擊,所有的人都準備為真主安拉而獻身,相信在天堂會得到永久的回報。1988年,聯合國協調的停戰協議結束了這場紛爭,此時,死亡人數達100萬以上。兩伊戰爭過程中,西方雖一直袖手旁觀,但一個繁榮的武器市場(主要在美國)卻發展起來。只是在1987年,伊朗威脅要中斷波斯灣的航運時,西方軍艦才出面干預控制航道。對伊朗的戰爭結束時(第一次海灣戰爭),伊拉克軍隊已裝備精良而且還擁有了高科技武器(如「飛毛腿」導彈),然而國家卻承受着債務重負。考慮到經濟條件,薩達姆把目光放在鄰近的石油大國科威特。1990年8月2日,薩達姆指責科威特的埃米爾,稱其有放任從兩國邊境油井「盜竊」原油的行為,並認為美國保持中立,因此下令入侵科威特。他聲稱,根據過去的邊境,伊拉克自古對這片國土享有控制權。他把此次行動稱為「戰爭之母」,使其更具傳奇色彩。薩達姆·海珊這樣一個公認為精明、狡猾而且肆無忌憚的無恥之徒,希望藉助侵略解決對伊朗作戰造成的國內經濟問題。他想得到科威特的油井,來償還所有債務,同時保證自己的人民過上好日子。但是一旦牽涉到石油,便開不得半點玩笑。進攻后的第二天(8月3日),美蘇發表聯合聲明,敦促薩達姆立刻撤軍。兩天後的8月5日,布希總統發表警告(「絕不容許侵略」),而到這時,這個被警告的人還一直是布希在中東地區最堅定的盟友。布希還派國防部長里查德·切尼前往沙特阿拉伯,向國王法赫德密報,揭露伊拉克要入侵沙特的企圖。就這樣布希得到國王允許,美軍和多國部隊的戰機進入沙特阿拉伯。很快美國就組織了由33個國家構成的聯盟,其中包括阿拉伯聯盟國家,如敘利亞、埃及和摩洛哥。不到半年,就有50萬名士兵,其中有30萬名美軍,其餘為英國人、法國人和阿拉伯人,配備着最現代的高級武器,駐紮在沙特阿拉伯與伊拉克相鄰的邊境。同時,伊拉克領導者們對國際輿論產生了惡魔般的影響。布希的譴責(「薩達姆比起希特拉有過之而無不及」)使得薩達姆封鎖邊境,扣押了一萬名西方人為人質(包括駐科威特的全體大使),並且勸告阿拉伯世界加入他的聖戰。1990年8月中旬,境況加劇。一方面,薩達姆調撥了30萬軍隊到沙特邊境,還下令要把境內敵國的國民運往軍事目標充當「人體掩護」。而另一方面,法、德、意、西班牙、希臘、荷蘭和比利時派遣戰艦、飛機、士兵到達海灣,以支持英美軍隊。薩達姆正在承擔巨大的風險。他不放過媒體宣傳的機會,讓電視拍下了自己撫摸英國孩子(人質)頭髮的畫面(大不列顛及全球各界被這些畫面嚇壞了,他們認為這是在威脅要殺掉被扣押人質的全家)。在同一天,薩達姆下令釋放15名法國人質。他確認自己是一位有技巧的領袖,但這些恐嚇和宣傳策略絲毫沒能幫上薩達姆的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慘無人道的歷史:《世紀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慘無人道的歷史:《世紀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海灣戰爭(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