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加資本――給媒體插上翅膀(4)

知本加資本――給媒體插上翅膀(4)

現在,我們是否可以在防記者以外,再加上一個防策劃?我毫不懷疑企業家的智力,他們不幸做了某報紙或者某刊物的理事長、副理事長或理事什麼的,一般不是他們的智力出了什麼問題,個中的原因可能很多,有的可能提前被某重量級人物打了招呼,有的懾於這個媒體的背景了得,有的是因為無法抵擋公關小姐的魅力,而有的可能真的對這個沒有納入到行政序列的理事長的頭銜發生了可怕的興趣,也想過一下官癮,反正也是花公家的錢,不花白不花。言歸正傳,面對二十幾個對工資充滿渴望眼神的員工和一個不到80平方米的辦公室,王星也曾動過理事長什麼的主意,畢竟這是一個來錢最快的捷徑。但他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他也許更想把這個報紙作為一個事業來做。如果是當作一個事業來做,那就必須為報紙的將來做一個謀划,給它一個可以預見的現在和將來。他首先還得對它進行一個包裝,為它建立一個形象和理念;王星的意圖很明確,通過對一個概念的包裝,建立一個吸引資金進入的平台,然後才可以進入辦報的程序。完成這個過程要實現三級跳——依靠《深圳青年》雜誌社的微薄資金啟動,利用募集的資金展開,憑藉穩定的流動資金髮展。王星要做的是如何募集資本金和尋找流動資金。一切還要從策劃開始。只有做好了前期的策劃,才可以給它一個翅膀,實現概念的飛翔。王星為報紙的策劃定下了一個基調:第一,將企業贊助報紙媒體的行為設計為投資行為;第二,將報紙的經營導入產業化模式。誰說內部報刊沒法融資兩個月融資500萬王星的這兩個基調今天看來也許不足為奇,因為隨着中國加入WTO和國家對新聞出版政策的放寬,新聞出版已經開始步入產業化時期。可是,在若干年前,企業投資媒體還是一個禁區,或者說是一個冒險的行為。國家對新聞出版行業實行嚴格控制,豈容投資行為介入其中?更何況這是一個內部報刊,法律上沒有任何保障。當然,內部報刊並不是不能融資,關鍵是這樣一份報刊尋求資金,如果仍沿用老套模式,將企業家當傻瓜來蒙,顯然已經過時。只有把報紙作為一個產業平台,並且賦予它一個合理的、可行的盈利模式,才有可能在一個公平的層面上解決資金需求的瓶頸問題。關於《大眾服務報》的整體運營理念,王星是這樣策劃的:一、報業產業化。在全球範圍內,文化產業化是一個潮流。國家對媒體的控制是必要的,但如果不把它置於市場的潮流中磨礪,那隻會使媒體患上軟骨症,連基本的閱讀檢驗都不能過關,談什麼發展壯大?在香港有一些中資媒體,一直靠中國政府扶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尤其是在九七香港回歸之前,它們是中國政府的輿論陣地。這是必須的,政治就是政治。但是,九七之後,這些中資媒體的作用隨着英國殖民歷史的結束而變得弱化,如果它們還想在傳媒競爭激烈的香港佔據一個位置,他們就必須在堅持一國兩制的前提下,積極尋求自己的生存空間。但是,當內地的新聞媒體都在越來越靠近「新聞」的本質的時候,他們卻離新聞越來越遠,發行量急劇下降,如果不是政府補貼,早已破產。試想,一個報紙沒有人閱讀,那它的社會效益如何體現呢?因此文化產業化是一條必由之路。王星對一個小小的邊緣媒體提出了產業化的思路,不是因為他想透過這個邊緣媒體做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而是他敏銳地把握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儘管超前,但是他切入了問題的本質。如果單純就《大眾服務報》這個小小的邊緣媒體評估王星的策劃思想,意義其實並不是很大,因為這個報紙還不能被冠以報業。但是,透過一個小小的支點,王星無疑進入到對一個產業或行業宏觀的把握層面。這也是策劃人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從微觀進入宏旨,以小見大,或者從宏觀把握細節,小處着眼,它體現了策劃人在具體操作策劃項目時基點與視點的相互轉換,從而能有效地整合相關的要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顛覆策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顛覆策劃
上一章下一章

知本加資本――給媒體插上翅膀(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