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的歷史責任(2)

中國學者的歷史責任(2)

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充分注意,深入闡發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將是富有建設性的題目,也可以作為我們實現文化自覺的一個入口。一個充分體現出這一特點,富於時代色彩而又影響廣泛的史實,是眾所周知的「一國兩制」。我認為「一國兩制」的順利實現不光具有政治上的意義,由於它本身是一個不同的社會制度能不能相容相處的問題,所以它還有文化上的意義。是和「冷戰意識」相對照的歷史性創新。這是20世紀末葉發生的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實驗,它為新世紀中人類對不同文化可以保持的明智態度做出了重要提示。在很多情況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對立的,左右分明,互不相容,對峙幾十年的冷戰時代成了20世紀突出的歷史事件。可是這種矛盾在中國,它們可以並存。「一國兩制」,也許就是中國文化特點中的包容性的繼續發展。窺斑而知豹,可以幫助人們建立信心,在世界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制度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和平共處的可能性,可以出現對立面的統一、和而不同的局面。香港回歸以來的這段中國歷史又可以進一步證明,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僅能和平共處,而且在實踐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互補性,具體地發揮出了互相促進的作用。

在「一國兩制」的設想從無到有,從設想到現實的過程中,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所出自的本質性的東西究竟是怎樣在發揮作用,現在我們還沒有從理論上說得很清楚。我們相信中華文化中還有許多特有的東西,可以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很多現實問題,甚至可以解決很難的難題。這是可以相信的,不然哪裏會有曾綿延了五千多年的巨大活力。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怎麼把這些特點發掘出來、表達出來,這也是我們實現文化自覺的具體課題。

上面所提到的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國古代先哲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觀有密切關係。「和而不同」就是「多元互補」。「多元互補」是中華文化融合力的表現,也是中華文化得以連綿延續不斷發展的原因之一。我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文中,提出了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多元一體」理論,得到了學界同人的廣泛認可和支持。在中華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多元的文化形態在相互接觸中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的傳統文化。中國人從本民族文化的歷史發展中深切地體會到,文化形態是多種多樣的、豐富多彩的,不同的文化之間是可以相互溝通、相互交融的。推而廣之,世界各國的不同文化也應該相互尊重、相互溝通,這對各個不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也是有利的。

更進一步,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文化對待其他文化、其他民族的態度也有她的特點。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講王道而遠霸道,主張以理服人,反對以力服人。「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以德服人就是用仁愛之心來處理自己與別人的關係。心中有我,也有別人。《論語》從古流傳至今,仍然被大家自覺地尊為聖賢之書,說明大家衷心贊同孔子提出的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主張,說明這些主張在今天的社會裏還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在人際關係中「推己及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覺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出發,才能在群體生活里,建立起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容忍、互相有利的合作關係,實現共同的發展。以德凝聚成的群體才是牢固的,所以說「以德服人者王」。我想,在人類即將進入21世紀的時候,中華文化的這種歷史經驗可以為世界形成新的和平秩序提供值得思考的啟示。

作為中華民族的成員,我們有責任先從認識自己的文化開始,在認真了解、理解、研究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參加現代中華文化的創造,為新世紀人類全球的文化建設積極準備條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費孝通憶老師談學術:師承・補課・治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費孝通憶老師談學術:師承・補課・治學
上一章下一章

中國學者的歷史責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