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取消文人免稅功名田

第550章 取消文人免稅功名田

偷鹽盜鹽一方面是商賈自身行為,一方是貪財官吏,還有是鹽戶本身緣故,官員貪財,商賈就不得不花費諸多銀錢打點,這些成本都要歸入鹽巴成本裏面,再加上自己也要獲得足夠利潤,一百斤算作十斤出納都算正常,鹽戶從官府得到的糧食、銀錢不足,無法養活家小時,並不願意將鹽巴送入官府,而是私下裏送入商賈手中,致使鹽場出產降低。

鹽場產量不足,原因諸多,劉衛民自大舅哥寶鈔之事時,他自身也算經營了鹽巴,對此也有些了解,在準備奪回鹽巴時,他就仔細考慮過,解決鹽場問題,一個是擴大鹽場曬鹽場地,增加食鹽產量,一個是解決曬鹽鹽工生計和鹽場管理人員治理。

鹽場曬場地擴大並非難事,即使不使用水泥在外圍修建池子,他同樣可以自海外島嶼曬鹽,可以使用船舶運輸鹽巴,管理鹽場官吏問題也不是多大問題,加強管理給些份子也就是了,關鍵是鹽工,並不是多給些錢糧養家就足夠了,鹽工與農夫一般無二,同樣存在着鹽場人丁增多無法養活問題,一家老小二三十口子守着五畝十畝鹽場,若不盜鹽販賣才是奇怪了呢,故而鹽場多餘的青壯就需要轉流為民。

解決了這些問題,其餘的也都算不得什麼,官方只需負責產鹽還賬,賬目償還清了,朝廷是自己運輸、設店鋪經營,還是官府販賣小票額鹽引,所有百姓自主前往鹽場販賣,或是依然以代理商分片售賣,都由朝廷自主決定,他不可能永遠給人擦屁股。

帶着皇帝兒子離京,鹽場巡視只是附帶之行,最重要還是研究鐵路修建路線,沿線的開礦準備事宜。

蒸汽機的研究極為順利,順利的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動力輸出心臟出來了,機械院弟子、工匠們一分為二,一部分入登萊,研究船用蒸汽機事宜,剩下的轉而研究車輛上運用。

具體會多久可以運用尚不可知,但他還是準備提前規劃好路線,即使火車十年二十年也無法運用,他也要在沿途看一遍,研究可行方案,此時的他們還沒能力遇山開山能力,只能儘可能選擇平坦之地,儘可能的靠近,或直接從城鎮穿過,串連更多經濟帶。

朝廷有張嫣、張氏垂簾,代替皇帝兒子充當木雕泥塑,在天啟十年六月,劉衛民來到陝西,帶着百姓種植紅薯,打井抗旱時,衛民黨召開了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兩千一百多代表進行各項黨內表決,自召開至結束用時一個月,期間確定了諸多事宜,不僅包括《黨綱黨章》黨內之事,同時也對憲法逐條進行表決確定,人事的認定,未來三個五年規劃等等。

七月底,百十騎將所有議題,整整一大木箱的決意送到劉衛民眼前,看着隨行前來的半大小子劉衛坤,劉衛民有些哭笑不得,如此娃娃怎麼就被黨內委任成了陝西道布政使了呢?

「姐夫,不是俺走的後門,真是俺在吏部考核拿了第一,最高委員會面試俺也是得了八分第一的,不信……不信你問……」臭小子回頭,卻發現沒人可以為他作證。

「劉衛坤」名字還是劉衛民親自給他的,跟着姐姐劉英兒在府里十年余年,見識的不知比他人多了多少,小小年紀一邊在學堂學習,一邊還任著戶部員外郎,眼前不住撓著腦袋的渾小子頭腦靈活是不假,可他年歲也太小了些,官場非比尋常,個個都是老油子,滑溜緊著呢,一不小心就能栽了個大跟頭,坐戶部官署,只是梳理數據還罷,管人治人……

劉衛民苦笑拍了下半大小子腦袋,看了他從懷裏掏出的信件,臉上苦澀更甚。衛民黨可用之人太少,地方官吏雖然紛紛選擇加入了其中,但真正忠誠的有多少?沒人能知道,至少短期內無法判斷,故而內閣決定優先培養小朝廷和學堂里的娃娃們。

其他地方原有大員在無錯期間,不可能降格,更不適合劉衛坤這種連二十歲都不足的年輕人為一道布政使,但是陝西、甘肅、山西、河南被禍禍一圈的地方卻是可以,學堂大量二十來歲年輕人充入其中歷練。

抬頭看向一干年輕人,劉衛民最後也只能心下暗自嘆息,也只能點頭認可了此事,與懵懂的皇帝兒子拿着皇帝玉璽大印、自己的黨魁大印「哐哐」加印起來,父子二人趴在桌案上蓋大印了一日,其他的還罷,哪怕是十六七歲半大娃娃成了督師他都不再驚愕,但是面對罷去舉子功名田免賦卻遲遲無法蓋下去。

走入房內,看着他舉著大印停住,尚未回京的劉衛山來到近前,拿起看罷,微微搖頭嘆氣。

「想不到內閣竟然將此事辦了下來,看樣子魏閣老費了不少功夫。」

劉衛民將大印扔到一旁,嘆氣道:「雖然離京前在報社提了此事,民間百姓贊同者頗多,文人士子反對的卻眾,本以為此事會在三弟前去大明島時,強行做下此事,沒想到魏閣老卻將此事做下,雖得一時罵名,卻造福於萬民,大功於國啊!」

劉衛山點頭,說道:「三弟所言甚是,文人科考入官,今後非衛民黨不可入官,如此就不再是科考不科考之事可以決定得了,若真的堵住了文人的路子終究也是不妥,趁機逼迫文人士子後退一步也是可行的,只是此作為勢必會得罪一些文人士子,或許也因此,內閣才以學堂、小朝廷出身分於各地為吏的原因吧。」

劉衛民微微點頭,堵住科考路子是不可能的,哪怕後世也還有公務員社招之事,功名田免稅,看着也就一畝一二十斤斤糧食,關鍵是擋不住數量多,得罪人自也不在少數。

內閣選擇了個最佳時期,因大明錢莊信譽崩潰,江南倒霉的文人尤其之多,駙馬府趁機吞下了無數田地,就算有些文人躲過了災禍,也會因百姓怨言而不敢大肆反對。

功名田免賦,實則是國家「以文治國」政策,是國家拉攏文人團體治國,如今卻是「一黨」治國,是黨人治國,文人的身份得到極大弱化。

文人功名田免賦,大明朝賦稅降低,實際上還是需要繳納賦稅的百姓承擔了這部分消失了的賦稅,哪怕看起來與他們無關。取財於民,用財於民,賦稅的收取,無論是用於官員治理地方,還是徵募軍卒守家護國,或是賑災救民,或是鋪橋修路、開溝挖渠……最終還是算於用在百姓身上。

繳納賦稅百姓,賦稅用於身上是天經地義,可沒有繳納的,或是偷稅了呢?

沒有挑開這層紗,繳納賦稅的百姓不會不滿,可一旦挑開了,不滿聲自是此起彼伏,社會需要公平,為了鼓勵讀書給予免稅,是不是也應該給奮勇殺敵、守邊護國將士獎勵?是不是也要給軍戶們全都免去賦稅?

社會富裕到了一定程度,種地免賦,甚至還要補貼鼓勵是必然趨勢,但這是以後,是從高產出的工商業中補貼給脆弱的農耕經濟,劉衛民很想取消所有田地稅,只是他現在還做不到這一步,大明朝也還沒達到如此高度,僅僅百萬以上的軍卒就是個極大的負擔,唯一慶幸的是大明朝衛所制度,他只需暫時替大明朝養活一支精銳軍卒即可。

取消了功名田免賦之策,科考與黨內考核、吏部考核并行,驟然之下,得罪一大批敢怒不敢言之人是必然,如此情況下,劉衛民可以理解內閣以諸多皇家學堂、小朝廷諸多年輕人為吏、大吏行為,萬事以穩為重。

沉默良久,劉衛民轉頭看向劉衛山,說道:「明日大兄帶着批奏回京吧,朝廷有些事情激進了些,軍方絕不能有絲毫異樣,必須無條件支持內閣,任何風吹草東必須第一時間內強壓下去!」

劉衛山在陝甘不知抓了多少人,砍了多少人腦袋,心下也極為贊同他的話語,點頭說道:「三弟放心,明日就帶着人回京,此處由衛輔監軍當是無礙,各衛自查也無需三弟擔憂,咱們兄弟還是能夠控制住各衛所的。」

劉衛民微微點頭,在熹宗之時抽調了近千衛所將領們的精銳家將私兵,劉衛民抽調幼軍散於各衛所為將,或是威逼購買,或是用海外之地置換,許以爵位封賞於海外,儘可能的用和平法子把他們手裏的軍戶屯田收入囊中,重新分于軍戶,以此獲得底層軍卒擁護。

願意低頭的衛所將領,願意吐出土地,無論是以市價售賣給駙馬府,還是置換海外田地,或是乾脆前往海外當個逍遙自在貴族,駙馬府都給予了足夠尊重,留在衛所的將領,依然保留着原有軍職,不願的去海外給個貴族賜爵,可若與他作對,直接找個由頭砍了腦袋,殺雞儆猴,有時候,殺戮就是最有效的震懾。

衛所軍將一代代繼承,想要讓其離開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江南、江北都砍了不少將領的腦袋,僅總兵就砍了七人,千戶數十,百戶數百,其中不乏九邊衛所將門,除此外尚還有數百大小將官與祖大壽一干遼東將領流放海外。

幼軍出身將領治軍頗嚴,駙馬府給了他們足夠的支持,老弱軍卒重新獲得土地,且不允許售賣土地,為每一個軍戶建立特殊賬戶,許以特定數額的無息貸款,許以與民等同科考為官條件,允許衛所軍卒為民經商務工,取消一切歧視性政策,唯獨有一條,衛所軍所戶籍出身,年滿十八周歲必須服役三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越1618之大明鎮國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穿越1618之大明鎮國公
上一章下一章

第550章 取消文人免稅功名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