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國產自行車

192.國產自行車

其實國產自行車的硬牌子,真的還是有不少的。

可能和國外頂尖的品牌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但在國內,有這麼幾個牌子的自行車,那也妥妥都是有名氣的大牌。

靳霄最熟悉的,和他關係最近的,可能就是捷安特了。前世他差一點就能擁有一輛捷安特,那同樣是他上高中的時候,當時中考結束,高中即將到來,當時父母就想着給他換一輛自行車,換輛好點的,耐騎的,對於一個普通高中生來說,一輛好的自行車,顯然是相當不錯的。但是很可惜的是,最終他沒能得到這輛自行車,原因也很簡單……太貴了。

他家的情況,在前世,大概就是從98、99年開始變得急轉直下,然後父母雙雙下崗,投資做生意又失敗,幾年時間家裏面的情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差。自己的學習成績又不好,中考考得非常垃圾,花了好幾萬才進了一個不錯的高中,這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家裏面的情況很差,而當時一輛好一點的捷安特,動輒也是兩三千的價格,甚至三四千也不少見,試問,一下子拿出一兩個月的工資買輛自行車什麼的,但凡一個大腦思維正常的人都不會這麼做。

沒辦法,靳霄只能退一步,選擇了一個名叫黑馬的品牌。黑馬這個牌子,據說是津門的,好像說是92年才創辦?車子的質量倒也還不錯,騎起來挺舒服的,牌子雖然不硬,但車子還過得去,靳霄三年都沒怎麼修過自行車,可以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這一世既然有錢了,他自然不能再選擇那種中檔自行車了,即便現在只是臨時買一輛,那也要買好的。

大北街這邊集中了雲水九成以上的自行車銷售商,規模宏大,品種齊全,國內幾個一線品牌,這裏基本上都有,並不用擔心售後的問題。

其中最有名氣的,還是當屬捷安特。捷安特成立於1972年,是由寶島自行車廠商「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所創立的品牌,為國際上知名的寶島品牌之一。捷安特在國內的這個圈子裏,論資歷,只能算是弟弟級別的。但它的發展速度卻非常的快,72年成立,等到1980年,就已經成為寶島第一大自行車製造商。1981年創立自有品牌捷安特及寶島捷安特銷售公司,1986年在荷蘭創立歐洲總部,1987年創立米國總部,1989年創立扶桑銷售公司,1991年創立加拿大銷售公司和澳大利亞銷售公司。

等到1992年,捷安特正式進入大陸,創立大陸銷售公司。

1994年巨大股票上市,1996年在荷蘭成立歐洲製造工廠,1997年創立鹿城捷安特輕合金科技有限公司,1998年年產量達2840000台,並於同年買進扶桑HODAKA30%的股份。

2002年,年產銷達4730000台。

這樣耀眼的成績,縱然是後起之秀,其光芒也已經掩蓋了其他的國內自行車廠商,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國產自行車霸主。

其實真要說起來,國產自行車的發展還是挺早的。

早在清同治七年11月,滬上就首次由歐洲運來幾輛自行車,是人坐車上,兩腳踮地引車而走的業餘消遣的娛樂性代步工具。

同治十三年,法國人米拉運來人力車輸入滬上,這種車稱為「東洋車」,因其色黃又叫「黃包車」,成為代步工具。隨後滬上興起了人力車的修、租、販制業。

1884年,我國出版的《申江勝景圖》首次記載了華夏開始出現騎自行車的情景,「人如踏動天平,亦系前後輪,轉動如飛,人可省里走路。不獨一人見之,相見者多矣。」

當時自行車數量極少,寥寥可數,騎行者也都是金髮碧眼的洋人。按自行車發展史來看,此時自行車在歐洲也是新創,僅幾年後就已傳入華夏,可見其引進速度之快。

清光緒十一年後,英商怡和、德商禪臣、法商禮康等洋行將自行車及零件列為「五金雜貨類」輸入滬上,到19世紀末在滬上已有廣泛市場。1897年,我國開始從英國進口自行車;原來設攤修理馬車、人力車的諸同生,於光緒二十三年選址南京路604號,開辦了同昌車行,經營自行車及零配件。光緒二十六年,滬上有惠民、曹順泰等六七家車行,銷售人力車、馬車及自行車零配件,以賣帶修。

1915年,滬上已有近20家自行車商店。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郵電事業發展,自行車成為郵差的交通工具,自行車需求激增,市區又新開一批自行車商店,形成了以老閘區為中心的自行車銷售網。

1937年滬上、津門和奉天三地先後有自行車廠開設,但畢竟是那樣的年代,新出現的自行車工廠產量可以說是極微;1940年滬上自行車廠成立,使我國終於有了自已品牌自行車生產企業;由此開創並演繹了華夏自行車行業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引領了幾代國人的自行車消費時尚,堪稱華夏自行車行業的一面先鋒旗幟。

1949年的華夏,自行車年產量共只有1.5萬輛左右。

等到1950年,華夏第一個全部國產化的自行車品牌「飛鴿」終於在津門誕生。1958年,滬上267家小廠合併,組建成了滬上自行車三廠,也就是鳳凰自行車廠的前身。幾年之後,鳳凰牌成了家喻戶曉的自行車名牌,一時供不應求。但自行車還是較為稀少的寵物。

1974年誕生了金獅牌自行車,1976年建廠於毗陵。

60、70年代,自行車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縫紉機、手錶、自行車被列為三大件,成為一個家庭是否富裕的象徵。在當時那個年代,這是女孩子當時找婆家的首要物質條件,是為姑娘出嫁時一份倍有面子的嫁妝。如果有人騎上自行車,後面都會引來一群駐足羨慕的眼神。而且那時憑票購買自行車后需及時向當地派出所登記上牌,另如誰家的自行車丟失了,公安局、派出所也會立刻派人偵破。

80年代,以「永久、鳳凰、飛鴿、紅旗、金獅」國內自行車行業五大品牌企業為首,我國共有自行車製造廠60餘家,自行車零部件廠千餘家,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生產體系。

90年代,隨着改革開放的發展以及國內對工業設計的重視,自行車的生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後就是新品牌的進入,如:GIANT捷安特、Merida美利達、TREK崔克,千篇一律的老樣式被五光十色的新式自行車代替。特別是捷安特從進駐內地后基本上每年都是排名第一,使「永久、鳳凰、飛鴿」不再獨享殊榮。

輕便車、摺疊車、山地車、變速車、賽車遍地開花。過去自行車單一的實用功能衍變出運動功能,人們對自行車的認識度也遠比60、70年代高得多,自行車自此已普及進入千萬家庭!隨着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汽車在越來越多的家庭中開始普及,從而導致了環境污染與交通擁堵,所以人們又重新開始重視自行車這種無能源消耗的交通工具,政府也倡導文明綠色的出行方式,所以現在為了能更好的向社會推廣這種出行方式,各地也頻出奇招,自行車,便重新成為了老百姓關注的重心。

雲水這邊算是小城市,當然跟不緊國家的大流,大方向的政策性問題肯定是沒問題的,肯定能跟住,但市場方面,雲水老百姓目前喜歡的還是汽車和摩托車,騎自行車的要麼是窮人,要麼是學生,有錢人基本上看不着騎自行車的,所以一些國外的大品牌根本就進不來。沒有市場啊,一輛車子少說五六千,那都是中低端,高端的,摺合軟妹幣要上萬甚至好幾萬,這年頭,老百姓剛剛能做到頓頓有肉,還不是每家都能做到的,試問動輒上萬的自行車,會有人買嗎?

不會的。

所以沒有上層市場,國外的頂尖品牌就進不來,也不會有人引進,所以靳霄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國內的頂尖品牌。

國內的品牌,不是不好,但正如如今在國人身上開始出現的問題是一樣的——充滿了焦躁的氣息,缺少一種匠人的心態。畢竟國家快速發展,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必須要承認,在高精尖方面,國內和國外的差距還是有的。未來會有所改變,但絕對不是現在。其他領域且不說,就說自行車領域,靳霄重生前,國內的自行車依舊很難和國外抗衡。為什麼,原因方方面面。

材料方面差著,工藝方面也差著,主要還是心態,人心浮動的情況下,沒有誰會數年如一日的去研究一款自行車。市場太大了,搶佔市場遠比進行研發要重要的多。什麼時候這個市場飽和了,各大廠商瓜分完畢,開始正面交鋒的時候,更深層次的精細化研發才會逐漸出現。在市場還未完全飽和之前,這種精細化研發基本上是不用想了——地盤還沒瓜分乾淨呢,你和我說研發?開玩笑呢?

扯遠了,總之,國內的頂尖自行車,方言全球的話,差不多是處於第二梯隊的。

不過靳霄現在也沒得選擇了,只能將就一下。

捷安特是一個選擇,這個牌子確實是在年輕人之中名氣非常的大,畢竟它的外形是最好的,符合年輕人的審美。

然後就是國內的老三廠,也就是所謂的永久、飛鴿和鳳凰。靳霄還清楚的記得,他爸就有一輛永久的大二八,二八指的是尺寸,可能當時市面上能買到的最大的自行車就是二八自行車吧。靳霄還記得自己前世的童年中,有那麼一段時間,應該是剛剛學會騎自行車沒多久,隨着身體迅速長大,孩童時期學騎車用的小小自行車已經不夠用了,被老媽送了人。但太大的自行車又不合適他,所以那個時間段,應該是曾經的小學五六年級左右吧,他是沒有自行車可以騎的。

當時他騎的就是父親的大二八,當然家裏面不允許他騎着上路,就是在自家樓房附近騎一騎。可能很多八零后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因為二八車子太大了,小學初中階段的孩子還沒能力直接騎在座椅上,但偏偏自行車上面還有一道巨大的橫杠,和自行車下方的車架形成了一個三角形。有這條橫杠擋着,正常騎車是不可能了,只能掏著騎。

靳霄也掏著騎過,挺不容易的,但在當時來說,就這甚至都屬於是一種娛樂項目,能玩一把就已經很開心了,不敢再有更多的要求。

下定決心,就買國產自行車,靳霄只在捷安特、美利達等幾個牌子之間晃悠,至於說老三廠,他沒有去看。

牌子太老,款式也太老,不適合年輕人。

而且說實話吧,這幾年老三廠的日子也確實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人心浮動不說,產品和設計都跟不上時代,被淘汰,也是情理之中的。而且在靳霄看來,老廠子被淘汰,甚至不僅僅是因為其產品和理念的問題,廠子本身的問題就非常的大。他忘了以前是從哪看到的,但他看到過一篇文章,裏面描述了津門飛鴿廠面臨的窘境。

說是一輛自行車,出廠之後,廠子就開始賠錢。

根據飛鴿集團對提供的數據,當時市面上的自行車售價為200元左右,而一輛「飛鴿」的成本是600元。

那些兢兢業業一輩子的老工人苦心鑽研節約成本,一個七十幾道工序的車鈴才掙幾厘錢;架不住「飛鴿」龐大的非生產部門人吃馬嚼:企管辦、質管辦、房管科、行政科、膳食科、幼兒園、醫院、技校、職工大學……計劃經濟時代,這樣的冗大結構是一切企業的最終發展方向。

1999年,國家下發《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分離企業辦社會的職能,逐步把所辦的學校、醫院和其他社會服務機構移交地方政府統籌管理。但是很可惜的是,這份文件雖然是好的,雖然是重要的,可對「飛鴿」來說,已經晚了。越生產越虧損,成為政府決心從這一行業中退出的重要原因。

後來的「飛鴿」,以上部門全部裁撤。僅剩的幾個部門也變成了生產人員兼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回九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再回九三
上一章下一章

192.國產自行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