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唯才是舉

第268章 唯才是舉

看見李曇敗下陣來,被彌子夏懟得氣急敗壞,卻無從反駁的模樣,一直在冷眼旁觀的樗里疾不禁暗暗搖頭。

「王上,彌子所言,實乃大謬!」

「哦?不知嚴君有何高見?」彌子夏眯着眼睛道。

不服來辯!

樗里疾不疾不徐地道:「彌子,我且問你,當今為何等世道?」

「大爭之世。」

「不錯。大爭之世!這個世道,早已禮崩樂壞,單憑仁義道德維持秩序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樗里疾朗聲道:「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佚(逸),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民之生,度而取長,稱而取重,權而索利!」

「商君此話之意,在於世人缺什麼追求什麼。人的慾望就是追名逐利,人的所有行為都建立在好利的基礎之上。入仕則追求高官厚祿,務農則盼著良田萬頃!」

「彌子,這你不反對吧?」

彌子夏無從反駁,便點頭道:「此乃人性,人之常情。」

樗里疾又繼續道:「而在這種利益驅動下,如放任其野蠻生長,那麼將會農不思耕,民不思戰,國人都去追名逐利,田地無人耕種,邊關無人鎮守,秦國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將亦被架空!」

「再者,那些集中了大量財富和權力的人,會進一步爭奪名聲地位,擴大權勢,這對王上難道不是一種潛在威脅?因此商君之法弱民,就是為了監控和打壓,將其約束在可控的框架之內。」

「如今彌子要開啟民智,是為亂法,是為亂國。老夫實在難以想像,國人儘是名利之徒,好逸惡勞之輩,秦國將會何去何從?」

「這……」彌子夏愣住了,暫時無法反駁。

姜還是老的辣!

樗里疾真不愧是三朝元老,國之柱石,這一出口,就讓彌子夏熄了火。

憋了好久,彌子夏這才振振有詞地道:「嚴君,商君之法就是商君之法,開啟民智就是開啟民智,二者絕非一物,怎能混淆?」

「哼,商君之法在於弱民,而你的開啟民智在於強民,如何不能混為一談?」

看到樗里疾鎮住了彌子夏,秦王盪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槍打出頭鳥。

他是國君,不好下台跟群臣辯論,他只能做最後的裁決。但是彌子夏是秦王盪推出來吸引火力的,這廝眼看着就要招架不住,秦王盪怎能置若罔聞?

就在秦王盪準備開腔之際,樗里疾又作揖道:「王上,商君之法不可改,更不可開啟民智!世人都認為秦法嚴苛,毫無人性,殊不知秦法不誅心,不外乎人情而已。」

「而今大爭之世,天下大亂,厲行嚴法的約束效果遠高於已經崩塌的仁義禮教,只有這樣,才能將秦國納入正常發展的軌道。須知,亂世用重典啊!」

「好!」

「彩!」群臣都為之叫好喝彩。

而彌子夏根本反駁不了,只能低着頭,三緘其口。

秦王盪瞪了彌子夏一眼,心中很是生氣。

「王叔,你所言固然有些道理,法無萬世不變之法。王叔怎知,在秦國已經實行了五十年的商君之法,仍舊適用於秦國?」秦王盪這話,其實很是蒼白無力。

「王上,你認為百姓追求的是什麼?」

「溫飽?」

「王上果真明鑒,深諳百姓之心也。」樗里疾讚揚了一句,又道:「不錯,尋常百姓所追求的,是溫飽,而非什麼虛無縹緲的功名利祿。如入伍的青壯,他們浴血奮戰,所追求的也不過是溫飽,而不是奢望成為左庶長、左更、大良造!」

「商君之法,在於弱民,但絕不是非要將民眾弱到居無片瓦,衣不遮體。就老臣所知道的,法家還是鼓勵百姓們豐衣足食的,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治安穩定。」

「法家認為,物質生活直接影響世人的道德觀念,當物質需求被充分滿足時,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如行仁義重道德。老臣拜讀過法家的一些典籍。」

「法家先驅管仲就曾說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足以說明,多麼光輝的思想,知書達禮,道德榮辱都要建立在保證基本生存需要這個基礎之上!」

「好!彩!」群臣又是一陣叫好喝彩。

秦王盪氣得臉都綠了。

「王叔,寡人認為,開啟民智,甚為重要!如涇陽一地,十萬百姓私塾卻只有七八間,還破舊不堪,教書的私塾先生幾乎不得溫飽,無奈改行。如此,我秦國豈能育人?」

秦王盪擲地有聲地道:「人才,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根本。寡人若不注重人才,若不注重培養人才,日後秦國何以大出,何以爭霸,何以包舉宇內?」

「王上此言差矣。」樗里疾淡淡的道:「秦國用士,不唯秦人!先王之時,所任相的張儀、公孫衍,皆是魏人。」

「魏國於其棄如草芥,而我秦國得之如寶,求賢若渴,用才不疑。孝公的求賢令慷慨激昂,書曰『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列國之士怎能不血脈賁張?」

「商鞅、張儀、公孫衍入秦之前,都曾命懸一線,在秦國卻登上朝堂,與國君坐而論道,指點江山,施展胸中抱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富國強。先王納張儀之計,拔三川,並巴蜀,收上郡,取漢中,散六國之眾。豈不壯哉?如廷前之二三子,大半非是秦人,甘茂是楚人,彌子夏是衛人,魏章是魏人,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王上為何非要自己培養人才?」

「如此,不是在捨本逐末嗎?」

「王上,商君之法不可改,改必生亂!」

「……」秦王盪陷入了沉默。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用人,向來是唯才是舉的。

商鞅獻固本之策,編什伍之民,興農戰之法,立國之威信,逐步取得了河西之地的控制權,扭轉了秦國長期受魏國壓制的局勢。

張儀獻離散之策,巧舌如簧、長袖善舞,疲楚弱楚,破魏楚、齊楚之盟,在秦、楚、齊鼎立格局中贏得先機。

後面更有范睢獻蠶食之策,遠交近攻、虎視三晉,連擊韓國,以有上黨,「得寸則有寸,得尺亦有尺」,步步為營、日益精壯。

魏失三才,皆成秦之棟樑,獻興秦三策,皆中治國肯綮。

秦用函谷雄關擋住了國之師,但對於六國人才卻敞開大門。

隨着戰國競爭不斷加劇,秦國對於人才的需求已經不滿足於「守株待兔」,而是主動出擊,暗挖各國「牆角」。

最遲至昭襄王中後期,秦國已經建立起組織嚴密的「獵頭」網絡,開展搜羅六國人才的專項工作,范睢入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秦國使者王稽發現范睢,看似是一件偶然的小概率事件,但仔細分析,卻是必然結果。王稽表面上是秦王派遣出訪魏國的「謁者」,實際暗中執行招募人才的重大任務。

在魏國期間,他時刻高度關注「魏有賢人可與俱西遊者乎」,利用每一個機會打探情況。王稽具備職業「獵頭」的一切素質,眼光獨到,第一次和范睢相見,「語未究,知睢賢」。

王稽如獲至寶,怕夜長夢多,迅速向魏王辭行,帶着范睢一同歸秦。

王稽不是昭襄王唯一的特使,秦國的「獵頭網絡」深入到六國之中,成為一個系統工程:老幼不問,文武全收,唯才是舉。

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人才流量為秦國帶來了發展質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秦有銳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秦有銳士
上一章下一章

第268章 唯才是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