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好習慣

養成好習慣

第八章

由內而外地成長

◣缺乏條理性,將直接導致學習的低效和混亂。

◣培養時間觀,學會利用零散時間,利用時間查找漏洞。

◣有動才有靜,能玩才會學。

◣有一種人註定沒有未來,那就是腦子和身體都懶惰的人。

◣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能力,要善用「問句」,且避免「是」或「不是」的回答。

◣不要小瞧犯過的錯誤,善於補過,錯事才能變成好事,也能消除學習盲點。

◣學習效率的提高不是光靠學業本身,還取決於學習之外的因素,如人的體質、心境、狀態等。

◣好好利用睡覺時也沒閑着的大腦。

◣做作業限定時間,課堂上要專註,預習別太使勁,複習將知識化為己有。

◣四歲前是學習敏感期,一年級是學習習慣形成期,四年級是習慣定型關鍵期,初中階段是學習技巧生成期,假期不是完全放鬆期。

◣功課差的孩子,只要找出一門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科,就可衝出壞成績的「重重包圍」。

◣不斷提醒孩子學習只會讓他產生反感,嘗試改換我們的言行腳本。

快樂成長和認真學習二者之間並不矛盾。畢竟,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夠優秀,那麼眼前的快樂會是有限的。

前面的篇章談了如何才能有利孩子的心靈成長、讓孩子有快樂童年、獲得健康的生命狀態的方法。我們不能顧此失彼,顧「學」失「心」。心靈成長和學業發展,是要兩手一起抓的事,只不過這兩個方面,絕對是「心」比「學」更為重要,失去心靈成長則失去了一切,失去了未來。我們先把這個主次關係理順了,才能更好地去管理孩子的學業。

在孩子的整個成長期,學習是他的主要任務,孩子的身份就是學生,如果這個任務完成得漂亮(學業成績優秀),對孩子是一個重要的肯定。我們常常會表揚那些成績優異的孩子,也有一部分學生,雖然用功努力但總是成績平平,從來沒有獲得和自己努力付出相應的表揚,這自然有失公平,很多學生會因為成績不好而被挫傷了自尊心。

學業帶來的成就感是孩子自信心的重要基石之一。當然,如果用盡各種辦法,孩子成績還是不理想,那也不要氣餒,我們也有別的途徑讓他感受到在學校環境中的自信,下文中會有具體闡述。

所以,我強調孩子要重視學業發展,不是認為這個分數本身能夠證明什麼、有多麼重要,而是由此可能帶來的自卑心理或者在學校被邊緣化的心理壓力是不容忽視的。

養成好習慣

任何好的或壞的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從學習角度而言,要孩子養成好習慣,一年級是極其重要的階段。這時是他名正言順地步入規律學習的時候,6歲的孩子也開始懂得對某些事情認真起來,這正是培養他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父母要關注這個學習的起始階段,拿出更多的時間「陪」孩子,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培養他的自我控制能力。當然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過了這個階段,也不用灰心,只要着手開始了,就永遠不會太晚。我建議主要從條理性、時間管理、專註力、思考慣性、善於補過等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孩子學習的好習慣。

1.條理性

W不知道老師佈置了什麼作業,老師在批改作業時也發現他的作業經常不按照順序做,也不寫題號,根本弄不清他做的是哪道題,所以有些題他會經常做錯或漏做。

W做作業時也經常是一片混亂,他每次等到寫錯了,才發現沒有準備橡皮;鉛筆折斷了,才發現沒有準備削筆刀;一會兒拿這個,一會兒拿那個,這中間來來回回就花去好多時間,本來是一個小時就能做完的作業,他要花兩個小時甚至更多。

這個孩子就是缺乏條理性,表現得辦事拖延、磨磨蹭蹭、沒有重點,想到一出是一出。

W在學習上漫無頭緒,學習成績欠佳,其實他的生活也往往處在比較混亂的狀態。這樣的無序會讓孩子覺得疲憊,但孩子自己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不知道他的問題是因為「缺乏條理性」,而直接導致了自己生活和學習的低效率和混亂。

我們先環顧一下自己的家,家裏的東西是否亂七八糟、被隨意亂扔。打開你的衣櫃,看看衣服是疊放整齊、歸置有序,還是找起來要費半天勁。我們先反思自己是不是一個有條理的人,家庭生活的環境是有序的還是雜亂的。不要說工作太忙之類的理由,這是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和常態。

如果大人的生活沒有章法,我們就不能責怪孩子看起來總是一副懶散疲沓的模樣。孩子的條理性沒有發展完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根本沒有可以學習的榜樣。條理性這種習慣可不是依賴嬰兒似的本能,就能夠自動地習得的,是要「有樣學樣」。

如果你用「工作忙」的理由為自己開脫,孩子也會找到一堆借口來辯解為什麼他總是丟三落四的,不是找不到作業本,就是丟了橡皮,不是忘記了老師佈置的作業,就是忘了老師交待要帶的學慣用品……

我們可以從生活和學習兩處來着手培養孩子的條理性。比方說,讓他玩完玩具以後,收拾歸位,分類擺放;看完的書要放回原處,東西不亂放,用完的東西都要回到它「自己的家」。他的書包、書桌、衣櫃、床鋪、房間地面……都仔細觀察一下,從細小的行為上慢慢培養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當然,想做到這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長有耐心和恆心,還要善於抓住教育的契機進行適時引導。

孩子在條理性方面有所進步之後,就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也能更有條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事宜。只有讓他生活在一種井然有序的狀態中,他才心裏有譜,內心的壓力才會減小,在學習上才能開始學會有條不紊。

2.時間管理

一個孩子如果時間觀念不強,不只會表現在學習方面,還會表現在生活與做事的方方面面。時間觀念不強的孩子,不但做作業慢,做任何事都慢,所以平時生活中應該在各種小事上來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可以參考以下方法實施:

建立時間觀

1分鐘專項訓練

讓孩子感受1分鐘可以做多少事,體會時間的寶貴,發現原來1分鐘可以做這麼多事情。因為他只有產生了時間概念才能更懂得珍惜時間。該訓練也可提高孩子的寫字速度和做題速度。訓練以1分鐘為一組,每天2到3組。在訓練的時候注意記錄孩子的成績,並進行對比。

(1)每天準備幾十個簡單的加減法口算題。規定1分鐘,看孩子最多能做多少道題目。讓孩子感受到1分鐘都能做10多個小題,而自己寫作業的時候,有時候幾分鐘也沒寫1個字,寫不出1個小題。

(2)1分鐘寫漢字訓練,找一些筆畫和書寫難度相當的生字,看孩子在1分鐘內最多能寫出多少個字。記下每次的情況,並進行對比。

(3)1分鐘寫數字訓練。每天讓孩子練習1分鐘寫「0123456789」的快速書寫。寫1分鐘算一次,看一次能寫幾組,隨着寫的組數越來越多,孩子的書寫速度變快,他更能感到1分鐘能做很多事。

時間限定訓練

讓孩子學會在固定時間完成生活或學習方面的任務,學會在任務面前進行時間安排和管理,同時提高生活能力。

(1)規定孩子洗澡洗10分鐘,而且不設鬧鐘,讓孩子自己感受時間的長度!慢慢訓練,這樣孩子的腦子裏就有了時間的長度概念,也有了抓緊時間的觀念。

(2)15分鐘時間穿衣、洗臉、刷牙。

(3)1分鐘整理床鋪訓練。讓孩子在1分鐘內理好床單疊好被子。

(4)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

(5)1周內閱讀一本書。

初訓練時,如果孩子在限定時間內沒有完成任務,要鼓勵他,只要有進步便表揚。孩子很快就能掌握方法完成任務。如果我們經常在孩子生活學習各方面加以督促,他的時間感就會變強。

學會利用零散時間

陸放翁詩言:「呼童不應自生火,待飯未來還讀書。」待飯未來的時候是頗為煎熬的,用於讀書豈不甚妙?時間往往不是一小時一小時浪費掉的,而是一分鐘一分鐘悄悄溜走的。

大人都知道,許多事情是可以同時進行的,這是統籌安排時間的觀念。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的時間意識不強,往往每次只做一件事情,這樣就浪費了一些零散時間。

如等車的時間、等著吃飯的時間、等人的時間、等動畫片開始的時間……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可以用零散的時間記憶零散的知識來學習。利用零碎時間識記單詞或背誦古詩詞來學習,遠比用整塊時間要好得多。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統籌時間的方法,幫助孩子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教孩子定期檢查時間的使用情況,使用時間查找漏洞。父母可以要求孩子每天把自己的時間運用情況記在日記本上,定期分析自己運用時間的規律,找出浪費時間的地方。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減少時間浪費。

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無窮無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我們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看來,時間是最慢的;在玩樂的人看來,時間是最快的;它可以無窮地擴展,也可以無限地分割;當時誰都不加重視,過後都表示惋惜;沒有它,什麼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後世紀念的,它就令人忘懷;偉大的,它就使他們永垂不朽。

——伏爾泰

3.專註力

我們先看看科學得出的注意力保持時間是什麼樣的。

研究表明:不同年齡的孩子的注意力穩定時間是不一樣的。

5~10歲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達20分鐘;

10~12歲的孩子能集中25分鐘;

12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集中半小時以上。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同的,同一年齡段的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不同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還取決於孩子的性格。

所以我們應該綜合考慮來引導孩子,硬要讓10歲的孩子靜坐60分鐘去專註地完成作業幾乎是不現實的。因此,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要求孩子在相應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力爭完成作業任務即可。

如果孩子的作業量超過了孩子注意力穩定的時間,可以讓孩子分割作業,按部分來完成,這樣不僅有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而且能夠使孩子的學習有張有弛,提高他的學習效率。

研究表明,學習的頭幾分鐘一般效率較低,但隨後會不斷上升,並在15分鐘后達到頂點。根據這一規律,父母可建議孩子先做一些較為容易的作業,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讓他做較複雜的作業。

力除干擾

孩子的注意力與周圍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孩子的房間里不要佈置炫目的干擾物,孩子的房間牆壁上除了張貼公式、拼音表格外,書桌上除了擺放文具和書籍以外,不應佈置太多圖畫或照片等雜七雜八,與學習無關的東西,以免孩子被無關的刺激所吸引。

在孩子學習時,父母盡量不要開電視或電腦;父母之間也最好不要大聲交談,或在孩子周圍走來走去。

有動才有靜,能玩才會學

專註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指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對於孩子來說,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並不是一件好事。

學習並不是花的時間越多越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當孩子的天性沒有得到滿足時,他是不可能專註地做其他事情的。如果父母不允許孩子中途休息,還嘮叨沒完,長時間地讓孩子做作業,會使他們產生抵觸心理。有的孩子還會有意拖延時間,一邊寫一邊玩,在學習時走神、發獃、玩鉛筆等,效果反而不好。

提高學習效率一個重要手段是「學會用心」。學習的過程,無論是用眼睛看、用口讀、用手寫,都是作為提高用腦、增強用心的手段。比如說記單詞,如果你只是隨意瀏覽或麻木地抄寫,也許要很多遍才能記住,而且不容易記牢;如果你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運用聯想的方法去記憶,往往可以記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遺忘。

要想發揮腦的潛力,必須做到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學習才能有所收穫。

一般來說,對於家庭作業,父母要幫孩子安排一下,做完一門功課可以允許他休息一會兒,不要讓孩子太疲勞。父母可以合理地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

生活中,父母多與孩子一起看看書、下下棋、玩玩拼圖遊戲,這些活動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進行的,對培養孩子主動去注意很有益處。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感覺綜合失調引起的,父母就應該帶孩子到專門的地方,通過特殊的運動器械和醫療器械,由專業人員指導孩子進行感覺綜合訓練來恢復注意力。

以上提到的條理性和專註力都是和時間管理緊密聯繫的,三者之間並不孤立。如果一個人有條理性,行事有條不紊,自然就會更有效率地利用時間,表現出統籌安排的能力。從專註力和時間管理上,如果他認為做作業的時間富餘,專註程度就會下降,效率也隨之降低;可一旦他知道自己必須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某事,就會自覺努力,從而大大提高效率。所以在引導孩子時需要對其做出一些合理的時間限制。

4.思考慣性

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靈長,在於具有思維能力。一個不愛動腦子思考、思想懶惰的人是不可能愛上學習的。我想世界上有一種人註定沒有未來,就是腦子和身體都懶惰的人。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孩子要在學業上有所發展,必須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經常思考的學習習慣。就智力發展而言,思考的過程比思考的結果更重要。

怎麼培養孩子習慣去思考呢?「發問」就是思維的起點,能夠幫助孩子敞開一條思考的通路。

「發問」就是提出問題,讓孩子的大腦經常處於活躍狀態,通過這種方式來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那怎麼提問題呢?

善用反問

孩子問:「媽媽,為什麼每天都要睡覺呢?」

你可反問他:「假如小孩子每天都不睡覺,你想想會變成什麼樣?」

反問他用「假如……」正是最好的辦法。這時孩子會開始想出種種可能發生的結果,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可反過來問孩子,使孩子了解問題本身的意義,讓孩子自己主動思考,發現答案。

另外,也可用「你認為呢?」「為什麼?」反問孩子,讓他進行思考。

如果孩子問:「小鳥為什麼會飛呀?」這時,你可以反問孩子「你認為呢」,甚至還可以再問「還有呢?」來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被動接受答案和主動發現答案的效果完全不一樣。

避免「是」或「不是」的回答

我們發問的方法也有高有低,提出的問題應盡量避免讓孩子回答「是」或「不是」。

向孩子發問,不要問答案是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最好依據孩子的能力,問一些開放性問題,以便他們思考。

例如問孩子:「今天天氣很熱嗎?」他只會回答:「是的。」

如果改變一下問法,「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怎麼樣?」所獲得的答案一定五花八門:「很熱,沒有一絲風呀!」「天真藍,太陽好大。」點點滴滴都反映出幼小的心靈對世界的認識。

問孩子問題時,可以用「為什麼」「覺得如何」「哪裏」「什麼」「你覺得該怎麼做」等詞。為了回答此類問題,孩子必須好好思考,自然訓練了自己的思考力與表達力。

盡量讓孩子多思多想多發言,而不是父母自己不停地說,像導師發表演講。

有問不答

愛因斯坦說過:「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地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

孩子遇到難題,我們有時不必馬上作答,也不要讓他馬上去問別人、急於和別人討論,可鼓勵他從書本上和實踐中尋找答案。凡事先經過自己大腦一番苦思,才能培養出獨立思維的習慣。

比如,在孩子看完足球比賽之後,讓他談談他的見解;新買的玩具不會玩,不直接告訴孩子怎麼玩,讓他自己琢磨出個所以然;對一個問題,給他幾個答案,讓他選擇一個,並說明理由。日積月累,孩子的思維能力就會大大提高,慢慢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台灣學者陳龍安認為良好的發問應該包含十個方面,他總結了一個「十字訣」: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發問時以「假如……」開頭,讓孩子進行思考;

「例」就是讓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多舉例子;

「比」就是讓孩子比較兩件事物的異同;

「替」就是讓孩子思考有什麼是可以替代的;

「除」就是多問孩子「除了……還有什麼」;

「可」就是讓孩子思考可能的情況;

「想」就是讓孩子想像各種情況;

「組」就是教孩子把不同的東西組合,並思考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

「類」讓孩子類推各種可能性。

有一天中午,北宋著名哲學家邵康節與12歲的兒子邵伯溫正在院子裏乘涼。這時,院牆外邊突然伸出一個人頭,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縮了回去。

邵康節問兒子:「你說這個人在瞅什麼?」

兒子說:「八成是個小偷,想偷點兒東西,看見有人就走了。」

邵康節卻說:「不對。」然後,他啟發兒子道:「如果這個人是小偷,他見到院子裏有人,肯定會立刻縮回頭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裏有人,卻還是瞅了一圈,這說明什麼呢?」

兒子想了一會說:「哦,他恐怕是在找東西吧。」

邵康節又問道:「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東西,還是找小東西。」

兒子回答:「是在找大東西。」

邵康節又啟發兒子道:「那麼,什麼大東西會跑到我們院子裏來呢?那個人又是農民打扮,他會來找什麼東西呢?」

這回,兒子堅定地回答:「他肯定是來找牛的。」

邵康節滿意地點頭道:「說得對,他是來找牛的。以後,你要多動腦筋才是。」

5.善於補過

《易經》言:「無咎者,善補過也,」人生沒有真正的無咎無過,要追求沒有毛病的話,就要「善於補過」。不斷反省自己,經常檢查自己是否有過錯,然後積極行動起來,光知道錯了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把錯改過來,變成對的。關鍵在於善補過,錯事才能變成好事。

在學業上亦是如此:一個錯誤就是一個盲點,對待錯誤的態度不端正,或是缺乏合理的方式解決錯誤,錯誤就有可能再發生,而且經常會重複發生,所以對錯誤一定認真對待。對於做錯的題,應當認真思考錯誤的原因,是自己知識點掌握不清還是因為馬虎大意,分析過之後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這樣做題效率就會高得多。做題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做題之後的過程,也就是補過的過程,不要小瞧犯過的錯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愛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愛養
上一章下一章

養成好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