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赴美留學

第101章 赴美留學

得知八零一一廠要搬遷回滬的消息,周逸是打心底高興。

以前小時候覺得八零一一廠好大,怎麼跑都跑不完,後來走出大山才發現這只是一口井,跳出來后才感受到廣闊天地。

他更關心的是小三線二代們的未來,大家返滬后就能進入更好的學校讀書,接受更好的教育,真是一大幸事。

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知曉小三線的教育資源是多麼落後。幸運如己,只是一大特例,畢竟許多人連職業學校都考不上,更別提市裏的重點中學了。

在父親口中,周逸得知了小三線返滬的大體安排。

從1985年開始有序撤離,廠房、設備和資產全留下,只有人員離開,並且還得負責教導安皖省的交接方上手工作,保證生產線不中斷。

像明星企業海螺水泥廠、八五鋼廠、320發電廠都是效益極好的單位,在皖南地區屬於龍頭企業,屬地政府不希望停工。

與此同時,返滬的職工們要在滬江重新安置工作,堅持過渡生產,並且供應一大批配套的住房安家。

第一批交接單位從今年9月份開始;第二批交接工作從86年3月份啟動,八零一一廠位列其中;87年春節前將剩餘所有單位作為第三批接收對象。

預計整個交接期需要4年時間,小三線職工到1988年結束皖南生涯,同時在滬江開啟新的生活。

從1967年進山,到1988年離開,數萬名職工們滿懷激情而來,兩手空空而走,一個人最黃金的20年時間就這樣奉獻在大山之中。

後悔嗎?

不後悔!

相比其他同齡人上山下鄉奔赴祖國邊疆,能在位於長三角的小三線工作算是比下有餘多了。更何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當年有理想青年的最佳選擇。

遺憾嗎?

不遺憾!

能為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東方紅衛星,以及許多軍工高端設備配套生產,還有向最近的南疆反擊戰提供了大批優良軍火,也算是做出了一點微不足道的貢獻。

迷茫嗎?

迷茫!

撤離工作了近20年的熟悉環境,重新返回滬江市這樣的中國第一大工業城市討生活,可以說人生地不熟,實在是前途漫漫。

國家開始轉型,所有人只能向前看,畢竟人是地球上適應力最強的生物。

像周建國這樣長在紅旗下的一代人,他們無怨無悔燃燒了青春,將工業化的星星之火燃遍全國,推動了整個國家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型之路,鑄就了理想新中國的堅實地基。

沒有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甘當螺絲釘打下的基礎,一代人吃了兩代人的苦,白手起家建立起中國重工業化體系,就沒有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新征程的順利開啟。

周逸現在並不明白這些,他只知道沉下心來努力學習,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之中。

得益於校長謝依德留洋的親身經歷,因此她非常重視復旦學子出國留學深造,特意在校內為中美CUSPEA項目開設了培訓班。

校方針對CUSPEA項目歷年考題,以及結合從美國大學獲得的資料,有目的地開設課程,方便廣大學子能通過考試。

國內物理培養體系師從蘇聯,考題經常是已知條件A和B,要求推理證明C。而CUSPEA考試則由美方出題,題目天馬行空之中卻包含許多不為人知的常識,考察一個人的綜合分析能力,例如「估算地球上最高的山應該有多高?」

中美CUSPEA項目每年錄取的人數,已經成為中國頂級大學之間心照不宣的評比標準之一。

清華、北大、中科大三家一直壟斷了前三名,本校學生被美國名校錄取成為光芒四射的榮譽,這讓其他國內名校感受到了壓力。

「小周班長,現在就報名培訓班會不會太早了?聽說到大三時學校才允許大家報考!」

得知CUSPEA培訓班成立的消息,周逸第一時間就去報了名。

看到班長動作如此之快,小跟班梁見章有些不解地發問。

「笨鳥先飛嘛!」

周逸是一大早就將CUSPEA作為自己出國渠道的首選,因此有機會當然不會放過。

「你是笨鳥的話,那我們不就是笨蟲子——」

梁見章一聽,忍不住在心裏嘀咕,不過他很快就問起了新的問題。

「班長,你準備去哪一所大學留學?」

「MIT,麻省理工吧!

它的校訓MindandHand,翻譯過來就是『既學會動腦,又學會動手』,簡而言之手腦並用,很適合我的胃口。

據說MIT是世界上最好的理工科大學,全美國乃至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都匯聚於此,因此我想去看看。」

自立下出國留學的宏願,周逸就一直收集美國大學的資料,並且從中選擇出自己最心儀的大學。

像哈佛、耶魯這樣排名靠前的世界名校,他發現並不適合自己,其更喜歡動手能力多一些的學校。

「如果MIT沒選上,那麼斯坦福大學也不錯。」

跟老牌的哈佛、耶魯和MIT相比,位於加州新崛起的斯坦福大學由於矽谷的興起,正逐漸飛速成長為美國大學的超級新貴。

可以說,周逸眼中一直都盯着美國前十的名校,他也有這個自信。

「好吧,你在我們學校足以有資格說這些話。換作我的話,只要能到美國學習計算機就可以啦,普通一點的大學也無所謂。」

自知不能和周逸這樣的優等生相比,因此梁見章還是很有自知之明。

他的學習成績比較偏科,側重在跟計算機相關的科目表現優秀,其餘就很一般。

接下來的一年時間,曾經在媒體上爆紅的神童「周逸」像是銷聲匿跡了一般,他的身影在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三者之中頻繁轉換,更是在大二上學期伊始就發表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篇論文《多晶矽生產工藝和改良研究》。

當然這篇論文周逸作為第三作者,是在實驗室跟着學校的課題老師打下手而得來。

機會一直留給有所準備的人,當初周逸就是手痒痒跑去實驗室圍觀,結果被老師選中充當了臨時助手。

此次充當助手的經歷,讓他掌握了紮實的實驗室操作技能,更是發現自己對動手能力是由衷熱愛。

1986年10月份,周逸獲得了復旦大學CUSPEA考試的推薦名額,此時他以大三在讀本科生的身份赴考,成為考場上最年輕的考生。

復旦少年班同學在集體學習一年時間后,從大二開始就根據所選專業打散分佈到全校各院系。

跟其他同齡人相比,周逸因成績突出,獲得了跳級待遇,直接從大二跳到了大三,領先了少年班同學一大步,成為大家真正意義上的師兄。

CUSPEA考試分為四門科目,依次是經典物理、現代物理、普通物理和英語。每門科目耗時4個小時,滿分100分,總分為400分。

為了體現CUSPEA考試公正公開,基本上要經歷兩輪考試才能勝出。

第一輪是學校內部選拔,成績最優秀的前15名學生獲得進入全國正賽資格。第二輪就是來自國內各高校的尖子生再一次過獨木橋競爭,662人爭奪僅有的95個留學名額。

周逸在校內選拔時就名列第三,可謂是一鳴驚人。

要知道他的對手們,都是真正大三、大四的學生,在學習時間上要早一到兩年,涉獵課程更深入。

到了全國正賽,周逸的發揮更加出色,尤其他的英文成績單科全國第一,將自己的總分拉升到全國第二。

與之相對的是曾經校內選拔賽之中超過他的一、二名選手反倒連全國20強都沒有進入。

要知道復旦大學校方提前放周逸參賽,實際上是將他作為種子選手培養,目標瞄準的是下一年,今年更多是給他練手準備。

沒想到這個曾經的神童再一次震撼了大家,直接將練習賽變成了正式賽,提前一年時間完成了任務。

不過這只是萬里長征走了一大半,還有一半的路程需要繼續。

CUSPEA項目實行雙選制,即入圍考生可以申請5所美國大學,而美國大學將依據考生履歷、推薦信和面試結果來是否選擇錄取。

考試成績是一大參考條件,但卻不是必須錄取的條件,美國大學需要綜合考量學生的水平。

非常恰巧,這次由美國前來中國面試的兩位教授分別來自MIT和普林斯頓,其中之一正是周逸想要申請的大學。

在一眾最終入圍的候選學生之中,周逸的簡歷最為亮眼。

一是他在所有人當中年齡最小,迄今還未滿17歲。二是其曾經在國際奧數比賽當中獲得過個人金牌。

「為何想要選擇MIT作為你第一志願呢?」

來自美國身經百戰的面試官問出了最為普通的問題。

「我喜歡發現問題並去解決問題,MindandHand,MIT的校訓跟我的生活理念非常合拍。

另外,我們學校的校長曾經在MIT求學,她一直對我們說MIT是世界上最棒的大學,那裏有全世界最厲害的學生,我想去親身去體驗一番,看看自己是是不是有資格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這番話周逸回答是發自內心,贏得了面試官的首肯。

「能告訴我,為何要錄取你嗎?要知道在外面還有接近一百個跟你同樣聰明並且優秀的中國孩子!」

面試官臉上露出狡黠的神色,饒有趣味地看着。

「我比他們都要年輕,而且就算在你看來我們都一樣,我想說選到我這張彩票的話,MIT的投資回報率在這一群人之中將會是最高的,沒有之一。」

周逸心知這個時候可不能謙虛,要適當展現出自信,因為美國可是崇尚個人奮鬥的國度。

毫無疑問,他就這樣拿到了前往MIT的敲門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國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國芯
上一章下一章

第101章 赴美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