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晨陽

第七章:晨陽

俗緣合十道:「無戒一生尚佛,卻不明得佛禪要義,至到終別才悔悟知曉。當年方丈為他取法名慈覺,莫非是方丈早已察覺,無戒到覺悟之時已是遲了么?」他又搖頭一嘆,取出那本《三禪通典》來,藉著月光,只見《通典》卷首顯然已為無戒撕下,僅在冊角留有一點殘紙,上留有「恨無泄」三字,俗緣淺笑:「無戒寫滿違心之話的第一頁,卻也沒撕盡了。」俗緣再看下去,全是無戒終生殫精心力所寫改編過的少林功夫,每招每式均由佛釋名冠一新名,意味深長。俗緣仰天一嘆,道:「無戒對少林功夫的貢獻真是太大了!」話畢,又將《通典》放回懷中,與開慧眾僧五人齊默念《超度經》,又為無戒火化了骨身。如此折騰了大半夜,天已微曉,寺內又傳來雄雞報鳴之聲,眾人都心知,這定是塵空不知在何處盜來的家雞。俗緣見着五徒傷懷師父,道:「五人今後欲往何處?」五徒面面相覷,茫然不知去處。俗緣道:「五位如誠心懺悔,實該做點善事了。」真空似有所悟,道:「請聖僧帶我們去少林寺出家吧,我們也想跟師父念佛積善。」餘四徒聽他這一言,頓時附和,都願前往少林寺出家為僧,從此做一個安份守紀的好僧人。開慧眾僧在旁含笑不語,心中均想到:「無戒的言行終於感化了眾徒。」不料俗緣含笑搖頭不語,五徒忙又拜首,求懇俗緣收下自己。俗緣道:「你們太逼迫自己了,你們難道忘了無戒師父的遺訓么。無戒是心意與實行相違,終別才悟,你們五人俗念太重,豈可為僧?千萬不可再做自欺之事了。念佛是積善,俗人鑲邪亦是積善。在寺念經是出家人,在寺外念經難道非得是出家人嗎?你們還是好自為之吧。」那小姑娘笑道:「聖僧此話有理,成佛者不一定非是僧人,俗人也可成佛的。」俗緣笑道:「正是,慈方是僧人中的佛者,家師亦是西蜀的佛俠了。」小姑娘道:「大師教諭,小女子終生不忘。家師聽到聖僧如此稱讚她,一定非常欣喜的了。」俗緣回頭看向開慧道:「天已破曉,眾位隨我一道去少林寺吧?」開慧合十道:「能與大師同道,再聽佛喻,不勝欣喜!」俗緣點了點頭,當先邁步走出無戒寺廟。開慧眾僧帶好行囊,相繼而去。那小姑娘想到山寨強盜之事,正想帶五徒前去山寨,不料一大早就有兩個小嘍羅從寺廟後門而入,才一走進門口,正待喊「師公」時,見到五徒已受傷在地,再一看見那小姑娘,唬得大氣也不敢出。小姑娘看了看五徒,五徒又看了看那兩嘍羅,兩嘍羅上前到五徒跟前,五徒讓二人回去告訴寨主解散,二人得令,連滾帶爬迅速離寺向山寨報訊去了。小姑娘宛爾一笑,悠然出得寺來,回頭細細看那廟匾,見已不是「無戒寺」三字,而已題為「成佛寺」了。小姑娘心想:「無戒大師如果泉下有知,看見這三字,該當如何感想了!」

匆匆數十年後,武林之中流傳出一本來自少林寺的黃冊,它散佈到中原眾多寺廟。陝西寶華寺最先得到這本黃冊,一老僧正拿着它翻開卷首自己默念道:「《三禪通典》序:我佛慈念有德遠僧,銘懷恩情,福澤蒼生,更彌禪武漏缺,開卷講佛於斯…」那老僧看於此,欣慰一笑,他望着天空喃言道:「那有德遠僧,已然遠逝,卻永存我心。當年舊事,如隔昨日,歷歷在目。師叔回寺不追我之過,只道『佛心不泯,其過及勵,成顯佛功』。唉,只是可惜,那樣的佛諭,老僧已有好幾十年未聽聞過了。」他身旁一少僧好奇問道:「師叔,你也犯過錯么?」老僧回首見他一臉天真,笑道:「不錯,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下便將無戒寺舊事大致說了。少僧聽罷,似有一事憶起,道:「師叔,那小姑娘是不是當今西蜀的晏思雨晏女俠了?那五徒是不是現今洛陽的『俗人商甲』那五位老闆呀?」老僧微笑道:「正是他們。晏思雨晏女俠不失凈海神尼俠義遺風;無戒五徒也改過自新,便潛隱洛陽,當起了生意人,他們助貧樂施,是洛陽遠近聞名的五大善人了。只是我仍舊未改,差他們可太遠了。」說畢又自一嘆,似乎想起傷心之事,道:「平元、平寂二位師兄當時一道,回寺卻提出了還俗之念,他二人也不宜為僧,離去或許更妥當了,他們一去幾十年,也不知如今怎麼樣,好讓人牽掛。」少僧道:「師叔,你也不用牽掛。人去人來,緣盡緣滅,每人都有自己的緣法,我想,他們也一定很好的。」老僧笑道:「我常說你有佛根,果然如此。你說得極是,緣盡人離,不可強求。你看!」他手指向牆后那偌大的金紅佛印,二人細細看向那紅字,回味思量,均是坐着不動無語,神思已穿越了厚厚的城牆飛往了天外。那老僧正是當年的平樂小僧。正是:

三學無界自得修,

禪意心悟方念佛。

通經遍覽終非有,

典藏無相得正果。

(正文完)

後記:<<「通」論>>:

「通」字,《說文解字》中這樣闡釋:通,達也。《易經》中這樣說到:往來不窮謂之通,推而行之謂之通。而今天我們常說某人無所不通,則意為此人博識;觸類旁通,則意為徹底明了。故欲通,則先學,有學後方可「通」。孔子《論語》開卷強調「學而第一」,我十分欣賞孔子的這種思想:天下萬事,以學為首要之沖,人這一生,便是不斷學習奮鬥的一生。只有學習的一生,人生才會有意義,有活力。當今時代殘酷,我們更需毫不懈怠,樹起「學而第一,通曉天下」的觀念,只要自己願意學習,任何時候都不會晚,最怕是不願去學習的了。

《三禪通典》最初構思於零七年年底,它所包含的哲理,正是「通、學」二字的深意。佛家佛經典籍太多太深,但其道理卻是相承一脈的。「三」即寓意佛學中定、戒、慧三學,又指《六祖壇經》、《金剛經》、《心經》三部最為眾人所世知的有代表性的佛經;禪,即指佛釋,涅槃;通,即通曉,博知;典,即典籍。廣而推之全意為:人生太是繁瑣複雜,那只是自己未曾發覺那顆慈祥的佛心,當發現佛心之後,也便有沙彌頓悟佛門之易,世界也是這樣的簡單了。

《成佛記》文中人物的性格描寫有欠妥善,平樂、平元、平寂三少僧結局的不同,一方面是受無戒寺禪說的影響,更主要的還是三人性格的迥異,什麼人適宜幹什麼事,很多人是一輩子也沒發覺自己的適合去處,在人生之路中迷茫徘徊,就是這樣了卻了一生,豈不遺憾!或許平元,平寂在還俗後有了自己的一番作為,這些並不一定要一一交說清楚,就為讀者在心中存留一個祈盼,那無戒五徒可以改善,更何況平元、平寂二人呢!

隨悟之感,做為《成佛記》後序,然亦不足表達我心,文末,我採錄我自作的一首古詩,點末文闕,追撫喟嘆,勵我情懷:

晨霧

鳥鳴雞啼,霧鎖懦夫;茫然無方,猶豫不決。我有司南,定那晨陽;我有利劍,定那霞光。

司南存心,目的有方;利劍在手,挫霧斷鎖。日出之美,麗在破曉;我生之快,樂在旦霄。

余有雄心,決霸一方;如晨似霞,演繹精彩。昂首闊步,縱覽群博;不甘低頭,壯哉壯哉!

蔡思訓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於貴陽記

【全文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成佛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成佛歷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章:晨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