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貴神速遲生變

兵貴神速遲生變

【一】《六月二十一日.早行》吳芾.詩

四更山月吐微明,

起促籃輿趁早行;

忽聽疾雷催雨急,

風生襟袖不勝清。

瓮山的地界,沒有馬車可以租借,只有幾乘破舊的轎子可借用。修染預定了一頂,讓其四更天來他的住所找他。

四更已過,兩名轎夫才找到修染的住處。見轎夫慢騰騰地走來,修染急忙鎖好了大門,把鑰匙放在門框的上方,又敦促着轎夫去往清婉家的前院大門。

來到清婉的家,大門依然緊閉。修染趴在門縫上朝裏面張望,見院子裏也沒有人影閃動;細聽,更沒有一絲聲息。心裏不免納悶起來:「難道清婉睡過了頭?那就再等一會兒吧!」隨即吩咐轎夫退到隱蔽處等候。

忽然,一陣響雷打破了夜的寧寂,只見黑布似的雲層從東南角滾鋪而來,瞬間便遮住了整個天空。

「這老天爺,什麼人呀,怎麼說翻臉就翻臉,不知道今天本公子有要事么?」修染正在焦慮,一個暴雷猛地在大門外炸開,險些擊中了修染,把他打得個暈頭轉向。修染頓覺有些懵了,趕緊跪下來求饒:「老天爺呀,我不是說您呀,我是說表妹不講信用……再說了,我是帶表妹脫離苦海,不是要傷害她……您老人家可不該…天打五雷轟地加害於我呀……」

這時,兩名轎夫走過來說:「客官,要下雨了……這下雨天…我們可是不出轎的……」

「行啦,啰嗦什麼?不就是想多要錢嘛!」修染站起身來說,「你倆趕快回去,耐心等著,等到把我送到目的地,我給你雙倍的轎錢。」

一聽要加錢,轎夫便乖乖地退回原處等候。

雲,越來越沉,似乎想要把大地壓扁。風,也起了,毫不留情的狂嚎,把大樹颳得也一個勁地求饒。不一會兒,雷聲變得若隱若現,時近時遠了。

修染抹了一把頭上的汗水,心想:這祈禱還挺管用,雷電總算是走遠了。馬上大雨就要來臨,在這樣的天氣里私奔,豈不更加浪漫?可清婉為何還不出來?

修染的心情就如同那風聲,越來越大,越來越狂躁了。就在修染等得快沒耐心的時候,豆大的雨點從天空那道裂開的口子裏傾瀉而出,先是噼里啪啦亂成一團,接着就整齊劃一的傾瀉下來。瞬間,地面便成了小溪。

雨,一直下,直到天亮。

修染和轎夫都躲到清婉家的門樓屋檐下避雨,但是大門卻始終未開。

大雨,如同修染的期盼,在逐漸減小。

修染絕望地盯着門樓瓦沿上掛着的雨布——一會兒像帘子,接着像斷了線的珠子,最後只能看地上的雨點來辨認雨的大小了。

一陣清風吹過,樹葉上懸掛的晶瑩水珠隨風飄落,含苞欲放的花兒變得水靈靈的。遠處,偶爾傳來一聲小鳥的鳴叫,那聲音是那麼地清翠,彷彿是它打破了小山村的寂靜。

「吱呀」一聲,身後的大門開了,修染回頭一看,卻是甄家的男僕王大個子。他見門口站着三個人和一頂轎子,先是一驚,隨即打量了一番,問道:「公子,避雨?」

修染忙說:「是呀,避雨,避雨。」隨後,又對轎夫說道,「雨也停了,我們是不是該上路了?」說罷,隻身鑽進了轎子,兩轎夫抬起轎子便走。

回到了自己的住處,修染給了轎夫幾個銅錢,說道:「今天我不去城裏了,你倆先回去,等我有事再招呼你們。」

轎夫知道修染一定有什麼私弊營生,便笑了笑接過了銅錢,抬起轎子走了。

修染回到了自己的住處繼續等待。可是一天一夜都過去了,也不見清婉的任何信息,修染不免有些納悶:「表妹呀,你那裏究竟出了什麼岔子?」

第二天晌午,修染再次來到清婉家的大門觀察。不一會兒,有個頭上裹白布、戴斗笠,左手拿一條白布巾,右手還舉著一把傘的人來到清婉家的門前。只見他把傘頭朝上柄朝下地放在門外,雙手棒起白布巾,哭着報起喪來。

聽到哭聲,王大個子出門來瞧,見是一個報喪之人,便道:「你稍等,我這就去回稟老爺。」

不一會兒,甄友乾便出了大門,王大個子緊跟其後,手裏卻端著一些吃食。

甄友乾把食物遞給報喪者,問道:「你是為哪家報喪?」

報喪者說:「本家於白夫人,慟於甲子[鼠]年六月廿一日未時二刻壽終內寢[男曰正寢,女曰內寢],謹擇於廿三日巳時大殮,酉時接三。特此訃告。」

報喪者吃了食物,甄家也問清楚了喪葬的相關事情和時間,報喪者便把剩下的食物奉還給甄家,隨即離開了。

王大個子接過了食物,連同食碗一起扔到門外的遠處,說是驅邪避諱。

修染躲在隱蔽處看得是清清楚楚,在得知清婉母親去世后,不僅為表妹悲切,嘆息道:「唉!妗子年紀輕輕就過世了……這麼說,表妹是前天就回娘家了……怪不得,爽約了呢……」修染趕緊回住處收拾行李,趕快回到自己的家,以便能趕上去舅家「奔喪」。

【二】《薤露》兩漢.佚名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復落,

人死一去何時歸。

元朝時的大都,人們多住四合院或五合院的瓦房,每三間的兩側謂之「裏間」,北房算做正房,除有裏間外還通向耳房,謂之「套間」。這裏間和套間都有磚炕。那時,人生了病都是躺在這種炕上休養,請個中醫大夫來家診治。一旦病情惡化,不堪救藥,大夫便囑咐家屬:「準備後事[1]吧!」因此,這後事也就都在這裏間、套間里進行。

家屬首先要到棺材鋪賃一個小床,叫做「太平床」,也叫「吉祥板」。窮人家只是將門板卸下來,臨時搭個小床,謂之「搭床」。病人尚未咽氣之先,就得從炕上移到太平床上,這叫「易簀」,意思是「換床」。說是不能叫死人背着炕走,否則不吉祥。其實,這是怕後人躺在這鋪炕上睡覺時思想有些忌諱。

於白氏換床時,沒出「五服」的嬸娘告訴清婉和弟弟,對母親鄭重其事地說:「沖一衝,就許好啦……」清婉和弟弟便跟着嬸娘學舌。

然而,病亡之人決不會因自己孩子說這麼句話而有絲毫地好轉,只不過是自我安慰罷了。

趁於白氏還沒有咽氣,嬸娘們就匆忙地給她穿着壽衣。

看着眼淚汪汪的侄女清婉,八嬸說道:「都是這樣的,否則就叫『沒穿去』,等於你娘是赤身裸體地到陰間去了。」

看着嬸娘們給母親一件件、一套套地穿着衣服——先是一身單衣,又來了一身棉的,什麼棉襖、棉褲、棉長袍……嬸娘們是一陣地忙活和折騰。清婉擔心地問:「嬸娘,您們讓我娘穿那麼多衣裳,她不會熱么?」

八嬸說道:「閨女啊,你不見你娘的手腳已經冰涼?她冷,不會熱的。」

一聽母親冷,清婉趕緊從母親的大衣櫃中找出了母親平日了最喜歡穿的裘皮大衣,拿來跟嬸娘們說道:「八嬸,給我娘穿上這大氅吧!」

八嬸白了清婉一眼,說道:「這傻閨女,你想讓你娘下輩子托生成個花狐狸?」她笑了笑道,「這皮貨是不能做壽衣的。」

清婉擦了擦眼淚,抱起裘皮大衣給母親放回了原處。

未時二刻,於白氏與世長辭了。

於家的管家和幾個叔伯用「本家門房」的名義,臨時發出「口報」,也叫「報喪條子,通知至親好友來參加大殮。又派人去請風水先生來驗視逝者,請其開具「殃榜」,並為夫人選擇墓地。他們又組織了一幫子婦女準備「成服」,管家和堂伯倆人則親自去壽材店選棺材去了。

————————————

註釋

[1]古代葬禮的流程

我國傳統的葬禮主色調為黃色和白色,所以殯葬又有「白事」之稱,亦與紅事相對。根據逝者的信仰不同,殯葬的過程經常伴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色彩。

(1)小殮

小殮:指為逝者凈身、整容並穿上壽衣的階段。這個步驟要儘早,通常情況下是逝者即將斷氣時就立馬進行穿戴。否則過了幾個時辰,肌肉細胞由於死亡而導致四肢僵硬,那樣便會影響為逝者穿戴壽衣的效果。

根據史籍的記載,古代小斂是在死亡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里進行。那個時候,先把小斂衣陳列在房裏,然後鋪設好斂床,接着舉行着裝儀式。主人和主婦都要把頭上的飾物卸下來,把頭髮盤束在頭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號哭,以示悲痛至極。主持儀式的人開始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鋪席,再鋪絞,它們的質地,要根據死者的身份而定。無論貴賤尊卑,死者都應該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後,親屬用被子把屍體裹上,然後用絞帶捆緊。在這以後,再把布囊(稱「冒」,分為上下兩截)套在屍體上,然後蓋上被子,覆蓋好屍體。

在民間的習俗里,入殮的衣服和被子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諧音「斷子」,惟恐因為這個原因遭到斷子絕孫的惡報。所以,富貴之家一般用綢子,「綢子」諧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後代多子多孫。殮衣很忌諱用皮毛製作。獸皮,雖然是難得的貴物,但是對於已經死去的人沒有益處,留下來對生者倒還可以有用。還有一種說法是,用獸皮做壽衣的話,死者來世會轉生為獸類的。另外一種說法是從「全屍」考慮,人屍與獸革混雜在一處,至后便不能辨別。殮衣還不能用帶「洋」字的布料,殮衣是給去世的人穿的,帶洋字的布料會使殮衣帶有「陽」的意思,對於在陰間的死者不適。

殮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還要舉行開光明和抿目等活動。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溫和水,用一塊新棉花,蘸這水,將亡人的眼睛擦洗一遍,叫做開光,這都是孝子親手該作的事。說是死人若不開光,下輩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帶的地方,喪家要把家裏的雞狗之類的動物捆綁起來。因為民間以為貓或其他動物靠近屍體,會詐屍。屍體會跳起來,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東西不放。這些傳說,實屬迷信,無非是要利用這一禁忌,提醒孝眷謹慎看守屍體、靈柩、精心盡孝,不得輕待死者。

壽衣:俗稱「裝裹」,即裝老(或送老)的衣裳。有的生前就預備好了。通常有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便會選擇逢有閏月(舊曆)的年頭,做好自己的壽衣。一般人家主要是棉襖、棉褲、棉長袍(不論什麼季節去世,一律穿棉的)。鞋,必須是布底,做出蓮花圖案,表示腳登蓮台(蓮台是佛的座位),成就「正果」的寓意。

殃榜:意思指舊時陰陽家為死者開具年壽及回煞等事的文件。《紅樓夢》第六九回:「天文生應諾,寫了殃榜而去。」

棺材:亦稱壽棺、枋、壽枋、老房、四塊半、十大塊,是承載人類遺體的箱子,通常在葬禮中使用。裝着遺體的棺材稱為「靈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製造,最常見的以木製作,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桐木。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棺材。

但棺材忌用柳木,因為柳樹不結籽,或以為導致絕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摻一些杉木,據說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會遭天打(觸雷電)。壽木做好后,擱在那裏不能移動,俗說隨便移動,對本人不利。有錢人家,生前早就置辦了棺材,內裝一不倒翁,前邊貼上紅紙壽字,寄存於材廠或廟裏,稱為「壽材」。通常每年上一道漆,擱幾十年就上幾十道漆,以便使之結實防腐。

一般情況下,都是病人垂危或倒頭之後才到棺材鋪看壽材。

(2)報喪

報喪:小殮之後,諸事準備就緒,親屬和子孫就要選日子報喪。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報喪方式。在廣西一帶的地區,按照舊規矩,響三次火炮就表示報喪,這叫做「報喪炮」,然後派人告訴給親友。即使已經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

還有的地方,報喪的人到親友家門不能徑自入內,必須要等在門口喊屋裏的人,等到他們拿一鏟子火灰撒在門外之後,才可以進門報喪。也有地方報喪俗規非常嚴格,喪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須由房族侄子到親戚家報喪,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須由兒子、女兒給外婆家報喪。報喪的孝男孝女必須頭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條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報喪事。哭報完之後馬上回家。當外婆家裏派人來奔喪,走到村頭的時候,孝男孝女必須跪在村邊路口哭迎,哭著述說喪親的悲痛,哭謝奔喪親人的一路辛勞,並且給每人遞上一條白布,叫做「孝布」。在東北一帶,是用在門外懸掛紙條來報喪的。紙條數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和地。並且他們用死者性別的不同來決定懸掛紙條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則懸掛在門的左面,死者女性則懸掛在門的右面,人們一看到門口的紙條就知道這家死了人,死者的壽數,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舊時有些廣東地區的人常常罵那些行色匆匆趕路的人是「報死」,因為根據當地的報喪的習俗,報喪的人必須來去急速,不進人家的大門,只能在門外高聲地喊叫,報過喪之後,討一口水漱口,來驅除不詳,然後就馬上回去。在江浙一帶,報喪習俗是用傘來暗示的。報喪的人帶着一把傘去,把傘頭朝上柄朝下,放在門外,來表示凶信。主人便要請報喪的人吃點心。然後,問清楚入殮的日期。最後,把報喪人用過的碗扔到門外,來表示驅邪避禍。在外地的親人如果收到一封"焦頭信"(信封的一角被燒焦),就可以知道這是報喪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屬身穿孝服,準備好菜肴酒飯等在門外,燒一些銀錠、草鞋等,這叫做「送無常」。無常,就是民間傳說的勾魂的鬼。說是「無常」吃了菜肴酒飯,拿了銀錠花費,又有草鞋可穿,就不會來打擾死者了。

由上一些可證,不管是哪種報喪習俗,都需要人們親自或派人去到親友家門口報喪,即「赴告」,報喪者須挨家挨戶按照當地風俗進行報喪,必需見到人,講清楚相關事情。可想而知,這樣報喪很不方便,如果路途遙遠、又逢戰亂、天氣異常等情況是對報喪者的人身安全很不利的,而且也會耗費很長時間。

「訃告」內容等規範:在古代是否發訃告要按死者年齡來決定,只有十六歲以上的男女才能發訃告,年幼的發訃告極為少見。

書面報喪除需遵守「赴告」里的禮俗外,還有喪葬文書的一些特殊規定。紙質報喪文書最晚在唐代時出現,據記載:訃文一般情況下,無論在選紙顏色、稱謂用字、記述事情上,喪葬時間以及死者生前重要事件,擔當職務上都需要一一記錄下來,並且必須轉發給死者的家親眷屬和朋友同事等要一一告知,但也要看地區的具體規範。

各地區不同的「訃告」報喪儀式:

例如,北京的人在寫訃文時,通常只寫死者生前所擔任的職務和生計,而對生前所做的事情一概不寫。在福建、台灣人只有大戶人家才會用書寫的訃文告知親友,而一般普通人家則派人口報。他們忌諱用死、亡二字,所以被稱「報白」或「趕生」。而在泉州是先口報,然後再出訃告。

由上可證,古代「訃告」報喪,在沿襲了「赴告」報喪的程序和禮儀上,加了語言和文字「訃告」,這讓喪葬儀式顯得更加規範和莊重,而且能把具體事項一點不落悉數讓親友知曉。「訃告」顯示了古人對死者的哀思和敬重,也方便了人們對故人的了解。隨着時代的變遷,現在主要都已「訃告」的報喪方式。報喪是人死後的第一個禮儀,早在周代就已經形成。這一禮儀,也是和親友一起分擔痛苦的一種做法。

(3)停靈

即將逝者遺體停放於靈堂,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在古代停靈有助於確定逝者是否真的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

臨時搭制的靈棚、家中房間或殯儀館的專用房間均可作為靈堂。靈堂內設死者遺像、供奉死者的供品、香、蠟燭、紙錢等。需要提醒的是,在暫時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況下,將棺材寄放在寺廟或殯儀館等地,等待未來下葬,也可稱作停靈。

(4)守靈

停靈期間,逝者的晚輩需在靈堂輪流守護逝者,接受並跪謝其他親友的弔唁。在整個葬禮期間,死者直系以及親近的晩輩,被稱為孝子、孝女,他們需要穿不縫邊的白色粗麻布褂子或衣服,腰系麻繩或草繩,腳穿草蛙,即為孝服。

(5)奔喪

若死者為士,死後的次日,喪主首先要向國君報喪。士為國君之臣,猶如國君的股肱耳目,彼此有恩有情,故應向國君報喪。國君得悉噩耗后,隨即派一士前往弔唁,還要另外派人送助喪的物品。喪主到寢門外迎接,見賓而不哭。到中庭,弔唁者向喪主傳達君命。喪主哭拜,叩首,捶胸頓足,但也有節限。通常是頓足三次為一節,共三節九次。然後,弔唁者離開。喪主到大門外拜送,哭泣時頓足,表明悲哀到了極點,同樣有節限。在弔唁時,國君及親友還要贈送一些衣被,目的是資助喪主順利治喪,這些被稱為「禭」。

周代禮儀規定,子女在外,如父母死,聞喪即應以哭答使者,然後詳問父母死因,哭畢即著深衣戴素冠急歸故鄉,途中素食,凡過一處皆哀哭過境,到家則自門外號哭於堂上。如因殘病、臨產、生育等原因不能奔喪,則寄物以吊。歷代,官員如遇父母大喪,一般皆須去職赴喪,朝廷重臣或身在軍中者,皇帝有權詔令不奔。天子崩逝,自東漢始,往往對諸侯、守臣奔喪加以限制,以防止地方動亂。

在封建社會,不奔父母喪,是屬於大不孝的行為。戰國時,軍事家吳起貪戀權位,母喪不奔,曾子與其絕交。漢代陳湯在等待陞官調任之時,父死不奔喪,司隸奏告,也被獄論處。

一般的親朋好友,則攜帯禮品、禮金、輓聯、花圏等從外地來參加葬禮。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嘆流水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嘆流水兮
上一章下一章

兵貴神速遲生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