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封(一)

冊封(一)

翌日,當火紅的朝霞染滿天邊之際,映照出萬里晴空,在這令人煩躁不安的多日陰雨之後,天公作美,終於迎來一個難得的好天氣。而這一天,也正是倭國太閣豐臣秀吉接受大明皇帝冊封、成為日本國王的冊封典禮之日。似乎,就連上天也想看一看,這牽動無數財富與命運的議和,究竟會是一個怎樣的結果。

原以為詔書失竊后,即便是豐臣秀吉於次日一早便宣佈詔書找回、一切照常,但根據私下的可靠消息,一眾大名也是心照不宣,料定這不過是為了保全太閣暫時的顏面,冊封典禮必將無疾而終。可隨着大明詔書真的已被順利找回的消息迅速傳遍大坂城內外,驚詫之餘,眾大名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愁。

不過,也聽說三日前夜裏詔書失竊的神秘主謀,至今仍是毫無頭緒,以致引得人們眾說紛紜。但好在,詔書得以在冊封儀式的前一天晚上平安歸來,不禁令小西行長等「主和派」大名們倍感欣慰,長舒了一口氣。甚至,據說太閣豐臣秀吉在連夜收到小西行長與沈惟敬的報告后,也是欣喜若狂,更加確信此乃上天之意,於冥冥之間暗中相助。於是,在沈惟敬的建言下,豐臣秀吉更是一早起身、沐浴更衣,以表對上天與大明之虔誠敬意。

在好一番精心準備后,豐臣秀吉內著綠貼里,配穿青褡護,外套大紅織金胸背麒麟圓領,頭戴國王紗帽,腰系金箱犀角帶,一應衣冠皆為大明皇帝御賜之物。此刻,這位藉助日本戰國亂世從底層逐步崛起的一代梟雄,正滿面紅光地於大坂城天守閣中焦躁等待着,即將鄭重承接大明冊封詔書時、那激動人心的一刻。

與此同時,大坂城中預備舉行儀式的正堂之前,已聚集了眾多昨夜或今晨陸陸續續趕回大坂城中的倭國大名,面色各異、或喜或憂。但眾大名顯然都已得知了關於冊封典禮照常舉行的消息,稍有品階之人,皆身着前日所賜大明官袍。只見年事較高者神色淡然、相互低語,年輕氣盛者則躍躍欲試,不時忐忑地整一整衣裝。其中,正被不少大名圍攏在中央、紛紛上前寒暄的,正是眾大名之中實力最強、官居正二位內大臣的——德川家康。

而這個時候,同樣一身大明官服打扮的小西行長,忽然徑直走了過來,眾人立即閃開了一條道路。

儘管主戰派等一干大名對其皆嗤之以鼻、面露怒容,小西行長卻對其視若無睹,一路與相熟的主和派大名們相互致意,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其最後竟來到了德川家康的面前。

「內府大人,您也來了。」

小西行長微微欠身,意氣風發地主動向官階與地位都高於自己的德川家康彎腰行禮。

「小西大人,此番操勞議和,真是功不可沒。」

德川家康面帶微笑,輕輕欠身還禮。

「這全賴太閣殿下洪福,此番議和,屢有波折,在下不過是如履薄冰地奉命行事而已。」

小西行長恭謹地客套著,同時,不動聲色地看了眼面前的德川家康,繼續自謙道:

「當然,最終議和得以成功,也是承蒙德川大人的關照......」

隨即,兩人意味深長地四目相對,德川家康面容間的笑意依舊,淡淡道:

「小西大人過謙了。大家同為太閣殿下的家臣,自當齊心協力、坦誠相待,今後也應繼續盡心儘力、共同輔佐太閣與豐臣家才是。」

「德川大人所言極是。」

小西行長再次欠身,點頭稱是。旁人自然也聽不出這二人的對話有何弦外之音,面對這樣的場面話,自然也都紛紛附和,表面上隨即洋溢着一片戮力同心的祥和氣氛。

此時,恰好大明使團正使楊方亨、與副使沈惟敬等一干使團人員,也自館驛來到了正堂之外。眼看貴客已至,小西行長隨即向倭國眾大名躬身告退,而後便急忙來接待大明使團眾人。

小西行長先是與楊方亨和沈惟敬二人簡單地寒暄,之前幾人間曾針鋒相對的口舌之爭,此刻似早已化為虛無,趁著時間尚早,正熱絡地說些不痛不癢的互贊之辭。同時,小西行長無意間發現,唐衛軒竟然也跟在了楊方亨的身後。看到唐衛軒的一瞬間,小西行長的臉上不禁稍稍有些尷尬,但這局促之情很快便換做了滿面春風,主動上前拱手致意道:

「此番事成,幸賴唐百戶亡羊補牢、追回詔書,救我等於危難之中。在下聽聞唐百戶傷重未愈,今日竟依然不辭辛勞。若此間出了差池,這讓小西行長如何擔待得起?」

唐衛軒拱手回禮,不冷不熱道:

「小西大人放心,唐某命硬,並無大礙。至於此番僥倖奪回詔書,多虧楊大人坐鎮指揮,對唐某信任有加,以及各位同僚肝膽相助。唐某不過將功補過而已,不敢奢問功勞。只盼議和若成,天下太平。」

不知為何,說到最後幾個字時,唐衛軒不自然地瞥了一旁的沈惟敬一眼。不過,心情大好的楊方亨卻根本不會在意這些細枝末節,只聽到唐衛軒暗暗把功勞推到自己身上,自然十分受用,捋著鬍鬚,笑語盈盈地糾正道:

「誒,此乃天意,希望兩國從此偃武修文、刀槍入庫,也是托聖上之洪福,楊某怎敢妄自居功?!」

「哈哈,自然是大明皇帝陛下的洪福齊天,方可玉成此事。楊大人此言極是。」小西行長朝着楊方亨點了點頭,但話鋒一轉,依舊瞥了眼唐衛軒:「不過,要在下說的話,楊大人,貴國使團之中,若要論功績大小,自楊大人與沈大人以下,便是唐百戶當居首功才對!若無唐百戶披肝瀝膽、深明大義、以致感動了上蒼,希望兩國今後鑄劍為犁,只怕也很難有這隻身犯險、奪回詔書的奇迹發生。」

楊方亨自這三天來的擔驚受怕后,此時的心情正是極為順暢,一掃數日的晦氣。看着將自己乃至整個使團挽救回來的唐衛軒,楊方亨本就覺得十分順眼,前些日子的懷疑此刻也早就煙消雲散。因此,聞聽此言,沈惟敬只道小西行長作為倭國的議和奉行,與自己一樣,多虧了唐衛軒昨晚帶回的詔書,才逃過了一劫,因此對其感念在心、投桃報李,所以在自己面前不斷誇讚唐衛軒功不可沒,於是笑言道:

「小西大人莫不是怕楊某忘了唐百戶之功不成?衛軒盡可放心,你這一筆功勞,待回朝之日,本使絕不會忘記!」

「謝楊大人提攜。也謝小西大人謬讚。」

說話的語氣中,唐衛軒似乎興緻不高,只朝這二人淡淡地拱了拱手,便有些突兀地撇開了目光,不再多言。而眾人都以為其是傷勢未愈、本就虛弱,加上其帶回詔書之舉、等同於使團的「救星」,因此誰也沒有過多在意這略顯失禮之舉。而此時,唐衛軒撇開的目光,竟又與一旁默不作聲的沈惟敬不期而遇,望着正輕捋鬍鬚、氣定神閑看着自己的沈惟敬,唐衛軒似乎面色微微有異,忍不住再度移開了視線......

不知不覺間,日頭越升越高,眼看吉時漸近,在禮官的引領下,倭國一眾大名進入正堂,依各自位階分別入座。而大明使團一行人也由小西行長在前引領着,以楊方亨為首、沈惟敬為次,依序進入正堂之內落座,等候着儀式的正式開始。

此番,大概是對三日前的那一夜仍心有餘悸,為防止再出任何的意外,不僅正堂內外皆有眾多豐臣家的侍衛嚴密把守,就連所有入場之人,也均被要求交出了所帶兵刃。

落座之後,兩國之人一如那晚的夜宴之時,依舊分賓主相對而坐。舉目平視,廳內眾人所穿,即便是倭國眾大名,也大多為明朝官袍,恍惚間,似是正身處大明之地。只是,令使團眾人有些疑惑的是,不知為何,每人的面前竟還擺着一隻已斟滿的酒杯。

難不成,這冊封儀式中,還要飲酒不成?

使團眾人相顧之間,面露詫異,而看到這地上所鋪皆是榻榻米,眼前裝潢皆是一派倭國之風,方暗自似有所悟:或許,這儀式是要依照倭國的風俗進行。也罷,只要不誤事、影響到冊封儀式的順利完成,稍飲杯酒,倒也無傷大雅。

同時,趁著此刻空閑,眾人打量起了四周。這廳內倒是難得的寬闊,尤其對於所居多狹小的倭國而言,可以稱得上是頗為氣派了。但若較之北京紫禁城中的皇極殿,卻猶顯促狹,更是少了幾分坐擁天下、萬邦來朝的天朝威儀。不過,眼見樑柱門欄之上或雕鏤裝飾、或覆以金箔,倒也極盡奢華之能事。唯有那些守在正堂內外、鎧甲鮮亮的倭國武士,略顯扎眼,令眾文官們有些不適。

除此之外,在廳內不起眼之處,居然還有一併受邀而來的僧侶、豪商各自人等。看來,豐臣秀吉似有藉此儀式、一併昭告天下各界之意。只是,這些人似是地位卑微,因而只能居於角落,大氣也不敢出一聲。

平靜之中,坐於席間的唐衛軒忽然注意到,對面一人,正是昨晚本能寺中所見之人——德川家康。而對方此時,彷彿也正留意著唐衛軒這邊。剎那間,重新相見的二人四目相對,但在這無言之中,唐衛軒又淡淡地移開了目光。德川家康則不動聲色地皺了皺眉,暗暗在心中忖思着什麼,面容間似有些凝重。隨即,其目光又依次掃過了坦然而坐的楊方亨與沈惟敬兩人,臉上的肌肉似是漸漸放鬆,但面容間依舊深不可測,平靜地坐在原地,不知在沉思些什麼。直到片刻之後,德川家康的目光投到廳內角落之際,忽而停了下來,深思熟慮之後,德川家康的臉上,隨即又漸漸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變化......

這時,堂外鼓樂齊鳴,似是在宣佈吉時將至。正堂之中皆已落座的大明使團與倭國眾大名皆神色肅穆。須臾之後,廳內深處一角,忽然響起了一名侍從用倭語高亢的通稟之聲:

「太閣殿下駕到——!」

正堂之外的鼓樂之聲隨即戛然而止,而從主位一旁的拉門處,也步出了一位身穿大明衣冠華服的老者,正是權傾日本的一代梟雄——豐臣秀吉。

隨着身穿大明所賜國王冠服的豐臣秀吉莊重地步入廳內,這場攸關大明與倭國無數人前途命運的議和,也終於來到了大功告成前的最後一步......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明詔
上一章下一章

冊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