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編 現代史

第五編 現代史

第一章革命思想的勃興和孫中山先生

什麼叫做革命?前編第十七章,已經說過了。凡事積之久則不能無弊。這個積弊,好像人身上的老廢物一樣,非把他排除掉,則不得健康。人類覺悟了,用合理的方法,把舊時的積弊,摧陷廓清,以期達於理想的境界,這個就喚做革命。

革命不是中國一國的事。以現在的情形而論,是全世界都需要革命的。但是我們生在中國,其勢只得從中國做起。

然則中國的革命思想,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我說其動機有三:

其(一)是民族思想。人生在世界上,最緊要的,是自由平等。但是因為民族的差殊,彼此利害不同,而又不能互相諒解,就總不免有以此一民族,壓制彼一民族之事。

中國待異民族是最寬大的。只覺得我們是先進的民族,有誘掖啟導後進的責任。絕無憑恃武力,或者靠什麼經濟的力量,去壓迫榨取異民族之事。但是此等理想,要實現他很難。而以過尚平和故,有時反不免受異族的壓迫。中古史的後半期,遼、金、元、清,疊次侵入,便是其適例。到了近世,歐人東略,民族間利害衝突的情形,就更形顯著了。我們到此,自然覺得我們自己有團結以爭生存的必要。同時,就覺得阻礙我們民族發展,或者要壓迫榨取我們的,非加以排除抵禦不可。這是潛伏在人心上的第一種動機。

其(二)是民權思想。中國的民權思想,發達得是最早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在紀元前四世紀時,就有人說過了。但是因為地大人多,一時沒有實現的方法。每到政治不良,人民困苦的時候,雖然大家也能起來把舊政府推翻,然而亂事粗定之後,就只得仍照老樣子,把事權都交給一個人。於是因專制而來的弊害,一次次的復演着,而政治遂成為一進一退之局。這種因政體而來的禍害,我們在從前,雖然大家都認為無可如何之事,然而從海通以來,得外國的政體,以資觀摩,少數才智之士,自然就要起疑問了。這是潛伏在人心上的第二種動機。

其(三)是民生問題。歷代的革命,從表面上看,雖然為着政治問題。然而民窮財盡,總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這是誰都知道的。歷代的困窮,不過是本國政治的腐敗,經濟制度的不良,其程度尚淺。到歐人東略以來,挾著帝國主義的勢力,天天向我們侵削。我們就不知不覺的,淪入次殖民地的地位。全社會的經濟,既然日益艱窘,生於其中的人民,自然要覺得不安了。這是潛伏在人心上的第三種動機。

此等現象,或非全國人民所共知,即其知之,亦或不知其原因所在。然而身受的困苦,總是覺得的,覺得困苦,而要想奮鬥以求出路,也是人人同具的心理。如此,革命思想就漸漸的興起於不知不覺之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人心上雖然充滿著不安,至於有意識,有組織的行動,則仍有待於革命偉人的指導。

革命偉人孫中山先生,是生在廣東香山縣——現在的中山縣的。他從小就感覺外力的壓迫,中國政治的不良,慨然有改革中國以拯救世界之志。他雖學的是醫學,卻極留心於政治問題。當公元一八八五,就是中國因和法國交戰而失掉越南的一年,他才決定顛覆清廷,建立民國的志願。此時他的同志,只有鄭士良、陸皓東等幾個人。一八九二年,中山先生才在澳門創立興中會。由鄭士良結合會黨,聯絡防營,以為實際行動的準備。中日戰後,中山先生赴檀香山,設立興中會。一八九五年,謀襲據廣州,不克,陸皓東於此役殉難。中山先生乃再赴檀島,旋赴美洲,又到歐洲。這時候,清朝已知道中山先生是革命的首領了。由其駐英公使龔照瑗,把先生誘到公使館中,拘執起來。卒因先生感動了使館的侍役,替他傳遞消息出去。英國輿論嘩然。先生乃因此得釋。此即所謂「倫敦蒙難」。這時候,先生在歐洲考察,覺得他們國勢雖號強盛,人民仍是困苦。才知道專一仿效歐洲,也不能進世界於大同,畀生民以樂利的,才決定民生主義與政治問題並重。

戊戌變法這一年,中山先生始抵日本——因其距中國較近,革命事業易於圖謀之故。庚子拳亂這一年,先生命史堅如入長江,鄭士良在香港,設立機關,以聯絡會黨。於是哥老、三合兩會,都決議併入興中會。鄭士良旋襲入惠州,因接濟無著,退出。史堅如潛入廣州,謀炸粵督德壽,以圖響應,不克,亦殉難。中山先生乃再經安南、日本、檀島,以赴美洲。所至都聯絡洪門,替他們改訂《致公堂章程》。其第二章,說:「本黨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革命的主義,於此確立,其氣勢也更形旁薄了。

這時候,中國風氣亦漸變。留學日本的人士很多。中山先生知其可以啟導,乃於一九○五年,赴日本。改興中會為同盟會。其本部設於東京,支部則分設於海內外各處。當同盟會本部的成立,加入的有中國內地十七省的人士。從中山先生提唱革命以後,至此才有中流以上的人士參加。中山先生乃編定《革命方略》,分革命進行的次序,為軍法、約法、憲法三時期。當革命行動時,一切略地、因糧以及佔領地方后治理之法,也有詳細的規定,並發表對外《宣言》。中山先生說:「到這時候,我才相信革命的事業,可以及身見其成功。」從此以後,革命的行動,就如懸崖轉石,愈接愈厲了。

第二章清季的革命運動

清季的革命運動,有同盟會所指導的;亦有同盟會員非秉承會的計劃而自行行動的;並有並非同盟會會員懷抱政治革命或種族革命的思想而行動的。三者比較起來,自以同盟會所策劃的為最多,而其聲勢也較壯。

一九○三年一月,洪秀全的第三個兄弟洪福全,曾聯絡內地洪門會,謀以舊曆壬寅除夕,乘清朝官吏聚集在萬壽宮時加以襲擊,然後起事。因事泄,未成。明年,黃興組織華興會。聯絡哥老會黨,謀以秋間起事於長沙,亦不克。又明年,便是同盟會成立的一年了。

革命運動的初期,所聯絡的不過是會黨。雖亦曾運動防營,而防營武力有限,且其人見解多陳舊,不易受主義的感動。會黨雖徒眾頗多,究不能公然行動,而其組織也並不十分緊密,所以其收效頗遲。到同盟會成立的前後,則中流社會覺悟的漸多。其時在上海報館中,則有從戊戌政變以後,始終反對舊黨的《蘇報》。又有章炳麟所著的《訄書》,鄒容所著的《革命軍》等發行。在日本的留學界,定期和不定期的刊物尤多,大都帶有革命色彩。人心風動,而革命主義的傳播,遂一日千里。到同盟會成立后,更加以組織和策劃。於是各種革命的勢力,漸匯於一,其行動就更有力了。

此時同盟會在日本,發刊《民報》,以為宣傳主義的機關。派遣同志入內地,聯絡各陸軍學堂的學生及新軍、工人。海外的同志,則擔任籌募軍費、接濟軍械等。一九○六年,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等,聯絡會黨,並運動防營和工人,以初冬在萍鄉、醴陵、瀏陽三處,同時舉事。以力薄致敗。這一次,系同盟會會員個人的行動,未秉承會中計劃。事發之後,會中分籌應援,亦無所及,然而清廷合湘、鄂、蘇、贛四省的兵力,然後把他打平。可見清廷的無用,而革命黨人身殉主義的堅強了。明年,黨員許雪秋又以夏初起事於廣東饒平縣的黃岡,亦以勢弱致敗。

然而黃岡事定后,未幾,即有安徽候補道徐錫麟槍殺巡撫恩銘之事。徐錫麟此時,系警察學堂的提調,而恩銘則系總辦。錫麟潛以革命思想,灌輸學生。乘學堂畢業之時,把恩銘槍斃。率領學生,佔據軍械局。旋因被圍攻致敗。清人剖其心以祭恩銘。錫麟在其本籍紹興,辦有大通學堂。其表妹秋瑾,在學堂中擔任教員,暗中主持革命事務。清人又加以圍捕,把秋瑾殺害。

這一年秋間,同盟會策劃在廣東的欽州舉事。佔據防城,旋以接濟不至,退入十萬大山。冬間,又襲據鎮南關,以百餘人守三炮台。清兵攻擊的數千人不能進。旋亦以無接濟退出。別將入欽、廉、上思的,同時退回。此時孫中山先生,身居越南,為之調度。清朝和法國交涉。法國強迫先生退出。先生乃和黨員遍歷南洋英、荷各屬和暹羅、緬甸。在新加坡設立同盟會南洋支部。而這一年,同盟會會員,還有擬在四川舉事的。雖然未能有成,而清廷處此,真覺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了。

一九○八年春,我軍復集合越邊之眾,舉義於河口。一戰而清兵大敗。我師進迫蒙自。這一役,革命軍可謂聲勢百倍。旋亦以無接濟退卻。是年冬,清德宗和孝欽后都死了。適會湖北、兩江的陸軍,因秋操聚於安徽的太湖縣。安徽炮營隊官熊成基,乘機起事。攻城不克。乃整隊北行,沿途解散其眾,而自赴東三省。明年,清攝政王載灃之弟載洵赴歐洲視察海軍,路經哈爾濱,成基謀把他炸死,事泄,被執,就義。

這一年秋天,同盟會在香港成立支部,策劃進行。此時廣東的新軍,因黨員的運動,充滿革命空氣,乃派人和他聯絡。一九一○年春,廣東新軍舉事,不克。事敗之後,同盟會中人因屢次舉事不成,乃有謀暗殺以搖動清廷的。於是汪兆銘隻身入北京,謀炸載灃,亦因事泄被執。

一九一一,便是武昌舉義的一年了。革命黨人決意更圖大舉。乃選各路敢死之士五百人為選鋒,以為新軍和防營的領導。決議由黃興率之,以攻督署。擬事成之後,分為兩軍:黃興出湖南,以攻湖北,趙聲出江西,以攻南京。乃因各路選鋒和器械,未能同時到達,而會城之內,人多口雜,風聲漏泄,未能按照預定的計劃行事,遂爾又無所成。這一役,黨人攻督署殉難,事後覓得屍體,叢葬於黃花岡的,共計七十二人,世稱為七十二烈士。其事在三月二十九日,為自有革命以來最壯烈的一舉。不及二百天,而武昌城頭,義旗高舉,客帝遂以退位,河山由之光復,忘身殉國的志士,也可以含笑於九原了。

第三章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雄雞一聲天下白,武昌城頭,義旗高舉。滿族佔據了中國二百五十八年,就不得不自行退讓了。

中國國土大,邊陲的舉動,不容易影響全局。要能夠振動全國,必得舉事於腹心之地。但是登高一呼,亦必得四山響應,而其聲勢方壯。此種情勢,亦是逐漸造成的。革命黨的運動,固然是最大的原因,而清廷的失政,亦有以自促其滅亡。

清廷到末造,是無甚真知灼見的,只是隨着情勢為轉移。當時的輿論,因鑒於政府的軟弱無力,頗有主張中央集權的。政府感於中葉以後,外權漸重,亦頗想設法挽回。但不知道集權要能辦事,其舉動依然是凌亂無序,不切實際,而反以壓制之力,施之於愛國的人民,就激成川、鄂諸省的事變,而成為革命的導火線。

當清末,外人圖謀瓜分中國,以爭築鐵路,為其一種手段,這是人人共知的事實。國民鑒於情勢的嚴重,於是收回外人承造的鐵路和自行籌辦鐵路之議大盛。因資力和人才的闕乏,能成功的頗少,這也是事實。清廷因此而下鐵路幹線都歸國有的上諭。粵漢鐵路,初由清廷和美國合興公司訂立草約。後來合興公司逾期未辦,乃由中國廢約收回自辦。此事頗得輿論的鼓吹和人民的助力。於是清廷派張之洞督辦川漢、粵漢鐵路。之洞和英、美、德、法四國銀行,訂立借款草約。約未定而之洞死。宣統末年,盛宣懷做了郵傳部尚書,就把這一筆借款成立。川、鄂、湘、粵四省人民,爭持自辦頗烈,清廷把「業經定為政策」六個字拒絕。川督王人文,湘撫楊文鼎,代人民奏請收回成命,都遭嚴旨申傷。又以王人文為軟弱,派趙爾豐代之。爾豐拘捕保路同志會和股東會的會長和諮議局議長。成都停課,罷市各州縣亦有罷市的。朝命端方帶兵入川查辦。人民群集督署,要求阻止端方的兵。爾豐縱騎兵衝殺。成都附近各縣人民,群集省外。爾豐又縱兵屠殺,死者甚多。於是人心益憤。

其時革命黨人,雖屢舉無成,然仍進行不懈。川省事起,黨人乘機,運動湖北陸軍,約以舊曆中秋起事。旋改遲至二十五日。未及期而事泄,乃以十九夜,即新曆十月十日起事。清鄂督瑞微統制張彪都逃走。眾推黎元洪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連克漢口、漢陽。照會各國領事。領事團即宣告中立,旋都承認我為交戰團體。

清廷聞武昌事起,即調近畿陸軍南下。派陸軍大臣蔭昌督師。並命海軍和長江水師赴鄂。旋召蔭昌回。起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清兵連陷漢口、漢陽。而各省亦次第光復。唯清提督張勳,負固南京,亦為蘇、浙兩省聯軍攻克。停泊九江、鎮江的海軍,又先後反正。清以吳祿貞為山西巡撫。祿貞頓兵石家莊,截留清軍前敵軍火,為清廷遣人刺殺。而張紹曾駐兵灤州,亦對清廷發出強硬的電報。清廷乃罷盛宣懷,下罪己之詔。又罷奕劻,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旋宣佈十九信條。其中第八條:「總理大臣,由國會公選。」第十九條:「國會未開會時,資政院適用之。」於是載灃退位。資政院選舉袁世凱為內閣總理。

先是各省都督府,於上海設立代表聯合會。旋以一半赴湖北,一半留上海。赴湖北的,議決《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南京光復后,又議決:「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限七日內齊集。有十省的人到齊,即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其時武昌民軍,以英領事介紹,自十一月三十日起,許清軍停戰三天,旋又續停三天。期滿之後,又續停十五天。袁世凱派唐紹儀為代表,和黎都督或其代表人討論大局。民軍以伍廷芳為代表。旋以廷芳為民軍外交代表,不能離滬,乃改以上海為議和地點。其時民軍聞袁世凱亦贊成共和,乃議緩舉總統,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臨時大總統未舉定前,由大元帥暫任其職權,而由副元帥代大元帥,組織臨時政府。議和代表旋在上海開議。議決開國民會議,解決國體。

十二月二十五日,孫中山到上海。二十九日,十七省代表,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通電改用太陽曆。以其後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月元日。孫中山即以是日就職。

於是唐紹儀因交涉失敗,電清廷辭職。和議停頓。其時清廷親貴中,最反對共和的,為軍諮使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殺。段棋瑞複合北方將士,電請改建共和。並說要帶隊入京,和各親貴剖陳利害。清廷乃以決定大計之權,授之內閣總理。由袁世凱和民國議定優待滿、蒙、回、藏暨清室條件,而清帝於二月十二日退位。失陷二百五十八年的中華,至此恢復。

第四章二次革命的經過

革命是要把一切舊勢力,從根本上打倒的,這是談何容易的事?辛亥革命,不過四個月就告成功,自然不是真正的成功了。

當清帝尚未退位時,孫中山先生曾提出最後協議條件,由伍代錶轉告袁世凱。(一)袁世凱須宣佈政見,絕對贊成共和。(二)中山辭職。(三)由參議院舉袁世凱為大總統。參議院是根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由各省都督府所派參議員,組織而成的。於元年一月二十八日成立。到清帝退位之後,袁世凱電參議院,表示絕對贊成共和。於是中山向參議院辭職,並薦舉袁世凱。參議院於二月十五日,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既當選,就發生國都在南在北的問題。當時民黨中人,多數主張在南。以為南方空氣較為清新,多少可以限制舊時的惡勢力——但亦有主張在北,以為較便於統馭北方的。參議院本已議決臨時政府移設北京。後來複議,又議決仍設南京。於是派員北上,歡迎袁世凱南下就職。而北京和天津、保定,相繼兵變。乃又議決:許袁世凱在北京就職。袁世凱派唐紹儀南下,組織新內閣,辦理接收事宜。而臨時政府和參議院,遂先後北遷。孫中山先生於四月一日去職。

依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臨時政府成立后六個月,即應召集議會。這時候,因為來不及,由參議院將《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修改為《臨時約法》。於三月十一公佈。依照《臨時約法》,本法施行后十個月內,應由臨時大總統召集國會。於是由參議院制定《國會組織法》、《參眾兩院選舉法》,據以選舉、召集。於二年四月初八日成立。

當袁世凱當選后,孫中山知道新舊勢力一時不易合作,主張革命黨人退居在野的地位,而自己願意專辦實業。但是這時候的革命黨人,步調未能一致。於是同盟會於元年八月,改組為國民黨——從革命團體變為政黨。此時國民黨的宗旨,近於急進,其主張偏於分權。其傾於保守,而主張擴張中央政府的權力的,則集合而為共和黨。國會選舉,參眾兩院,都以國民黨佔多數。共和黨乃和統一黨、民主黨合併而成進步黨。在眾院中,席數差足相敵,而在參院中,則仍以國民黨佔多數。此時進步黨是接近於政府的,國民黨則與政府立於反對的地位。當國民黨未成立時,袁世凱和唐紹儀內閣的同盟會閣員,已有齟齬。到國民黨改組完成,國會開幕之後,兩者間隔閡的情勢,就更形顯著了。

但是政治既未上軌道,則借為政爭武器的,自然還不是議會中的議席,而是實力。以實力論,自然北政府為強。當孫中山辭職之後,曾在南京設留守府,以黃興為留守,然未久即撤消。此時民黨中人為都督的,只有安徽的柏文蔚、江西的李烈鈞、湖南的譚延闓、福建的孫道仁、廣東的胡漢民而已。

舊勢力既已瀰漫,則二次革命已勢不可免。但是當時民黨中人,還不能一致。而其與二次革命以刺激,而為之導火線的,則有善後大借款、俄蒙交涉和刺宋案三事。善後大借款和俄蒙交涉,別見下章。至於刺宋案:則唐紹儀內閣的閣員宋教仁,亦系民黨中人。系主張政黨內閣的。去職之後,為國民黨理事,遊歷長江流域各省,發表其政見。二年三月二十日,在上海車站遇刺。越二日身故。政府命江蘇都督,民政長查究。據其宣佈證據,則兇手武士英,系受應桂馨主使,而應桂馨又系受國務院秘書洪述祖主使。於是輿論大嘩。

南北新舊的裂痕,既日益顯著。袁世凱乃於六月中,下令免柏文蔚、李烈鈞、胡漢民之職。於是李烈鈞以七月十二日起兵,稱討袁軍。安徽、湖南、福建、廣東,相繼俱起。黃興亦入南京。陳其美又起兵於上海。袁世凱早有佈置。命李純扼守九江、鄭汝成守上海製造局。這時候,又派段芝貴、馮國璋率軍南下,而以倪嗣沖都督安徽,龍濟光都督廣東,張勳為江北宣撫使。安徽、江西、廣東、南京、上海,均因兵力薄弱失敗。湖南、福建兩省,則自行取消獨立。二次革命遂告失敗。

《臨時約法》第五十四條,以制定憲法之權,屬之國會。《大總統選舉法》本憲法的一部分,二次革命之後,乃有先舉總統,后制憲法之議。於是由憲法會議,將《大總統選舉法》,先行議決公佈。十月初六日,開總統選舉會。有自稱公民團的,包圍議院,迫令當天將總統選出。投票三次,袁世凱乃當選為大總統。次日,又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袁世凱於十月十日就職。

袁世凱就職后,兩次通電各省都督、民政長,反對國會所定《憲法草案》。十一月四日,又稱查獲亂黨魁首和議員往來密電。遂下令解散國民黨。凡國會議員,籍隸國民黨的,一律追繳證書、徽章。旋又下令:各省省議會,也照此辦理。籍隸國民黨的候補當選人,亦一律取消。議員缺額,無從遞補,國會遂不能開會。

這時候,熊希齡為內閣總理,擬定大政方針。因為要設法實行,所以命各省行政長官,派員來京會議。適逢國會停頓,遂改組為政治會議。各都督民政長,呈請將殘餘議員遣散。大總統據以諮詢政治會議。三年正月四日,據其呈復,停止兩院議員職務。其省議會,亦於三月二十八日解散。又令停辦地方自治,由內務部另行釐訂章程。政治會議呈請特設造法機關。乃議決《約法會議組織條例》,據以選舉議員。將《臨時約法》修改為《中華民國約法》,於五月一日公佈,此項《約法》,亦稱為《新約法》。改內閣製為總統制。廢國務院,於總統府設政事堂。另設參政院,以備大總統的諮詢,審議重要政務,並令其代行立法。

革命尚未成功,國內到處充滿著舊勢力。於是孫中山先生另行組織中華革命黨,以三年七月八日成立於日本的東京。以達到民權、民生主義,掃除專制政治,建設真正民國為目的。其實行的方法,仍和從前所定相同。因鑒於前此黨員,多有自由行動的,黨的紀律,未免鬆弛,所以此次組織,以服從黨魁命令為重要條件。

第五章民國初年的外交和蒙藏問題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民國初年,原是一個外交更新的好機會,然而其劈頭記錄在外交史上的,卻是大借款和邊疆交涉問題。

要講民國初年的借款問題,必須回溯到清末。原來當清末,日、俄兩國,在東三省的勢力太膨脹了。政府乃想引進各國的資本,以為抵制之計。於是革命這一年,有向英、美、德、法,訂借改革幣制和東三省興業借款一千萬鎊之議,期限為二十五年。以東三省煙酒、生產、消費稅及各省新課鹽稅為抵。革命軍興,其事就擱起了。革命軍既起,外交團協議,由銀行代表,組織委員會,監督關鹽兩稅的收入,以為外債的擔任。並決議,對於南北兩軍,都不借款。到唐紹儀到南京,組織新內閣時,才以將來大借款為條件,向四國銀行團,借到墊款三百萬元。北京政府成立后,又以善後的名義,向四國銀行團續商六億元的借款。此時四國銀行團,覺得將日、俄兩國除外,終竟不妥。於是向其勸誘加入,成為六國銀行團。在倫敦開會。日、俄兩國,要求借款不得用之滿、蒙,四國不許。又改在巴黎開會。決議將此問題歸外交解決。各國的意見,既大略一致,乃向中國提出條件。其時中國,因六國團的條件過於苛刻,有自向他銀團借款之舉。為外交團和銀團所阻止。而美政府亦命令其國的銀行退出。於是四國團變為五國。卒因需款孔亟,中國政府不得已而俯就銀團的範圍。於二年四月間,以關鹽餘的全數為擔保,向五國團借得善後借款二千五百萬鎊,期限為四十七年。於北京鹽務署設稽核所,用洋員為會辦。各產鹽地方設分所,用洋員為協理。稅款盡存銀行,非總會辦會同簽字,不能提取。本利拖欠逾近情的日期,即將鹽政併入海關辦理。其用途,則於審計處設立稽核外債室,以資稽核。提起監督財政四個字來,閱者無不不寒而慄,然而這實在就是部分的監督財政了。

日、英、俄三國,對於東三省和蒙、新、西藏的侵略,其事是互相關聯的。當前清末年,英、俄因西藏問題,互相猜忌,已見前編第十九章。一九○四年,英人乘日俄戰爭,中、俄兩國,都無暇顧及西藏,於是有派兵入藏之舉。達賴出奔。英人和班禪立約:(一)開江孜、噶大克為商埠。(二)賠償英國軍費五十萬鎊。(三)藏人非經英國許可,不得將土地租賣給外國人。鐵路、道路、電線、礦產,不得許給外國或外國人。一切入款、銀錢、貨物,不得抵押給外國或外國人。一切事情,都不受外國交涉,亦不許外國派官駐紮和駐兵。中國得報,大驚。再立交涉,到底於一九○六年,訂立《英藏續約》。承認《英藏條約》為附約。聲明英國不佔西藏的土地,不干涉西藏的內政。中國亦不許他國占藏地,干藏政。並聲明《附約》中所謂外國或外國人,中國不在其內。賠款由中國代為付清。英兵方始撤退。然而其前一年,日、英續盟,《條約》有日本承認英國在印度附近必要的處分一款,英人對西藏,就更覺肆無忌憚了。

《藏印條約》訂結后的四年,便是一九一○年,日、俄訂立《協約》。有人說:實在另有密約,俄人承認日本吞併韓國,而日人承認俄國在蒙、新方面的舉動。果然,其明年,俄國向中國提出蒙、新方面強硬的要求。並聲明:如不全部承認,就要自由行動。後來又提出最後通牒。中國無可如何,就只得覆牒承認了。然而條約未及訂結。革命軍興未幾,活佛竟在庫倫宣佈獨立,並陷呼倫貝爾。亡清當這時候,固然無暇顧及蒙古。民國成立以後,亦未有何等適當的措置。於是俄人擅和蒙人立約:許代蒙古人保守自治制度。不許中國駐兵殖民。而別訂《商務專條》,以為報酬。這《商務專條》所許與俄人的權利,真是廣大得可驚。中國再三交涉。至二年七月間,才和俄國議定草約。提出於國會。眾議院通過,而參議院否決。直到國會停頓以後,才成立所謂《聲明文件》。(一)俄人承認中國在外蒙古的宗主權。(二)而中國承認外蒙古的自治權。(三)不派兵,不設官,不殖民。另以《照會》聲明:自治區域,以前清庫倫大臣、烏里雅蘇台將軍、科布多大臣所轄之地為限。其隨後商訂事宜,則由三方面約定地點,派員接洽。於是三年九月,中、俄、蒙三方會商於恰克圖。至四年六月,才訂成《中俄蒙條約》。而呼倫貝爾,亦因俄人的要求,於是年十一月,改為特別地域。

俄、蒙的交涉未平,而英、藏的風波又起。英兵入拉薩的明年,中國因駐藏幫辦大臣鳳全,被藏番殺害,任趙爾豐為邊務大臣。命四川提督馬維褀,出兵剿討。遂將川邊之地,改設縣治。又以聯豫為駐藏大臣。當達賴出奔時,清政府曾革其封號。一九○八年,達賴到北京,乃將其封號恢復,加意撫慰。乃達賴回到拉薩,遽向中國反抗。聯豫電調鍾穎,以一千五百人入藏。達賴又逃到印度。清朝就下詔把他廢掉。這是一九一○年的事。革命消息傳至西藏,西藏人遂將中國軍隊驅逐。達賴回到拉薩,宣佈獨立。併發兵陷巴塘、里塘,攻打箭爐。民國元年七月間,四川都督尹昌衡,出兵征討。雲南亦出兵相助。把失地恢復。而英人又提出抗議。中國不得已,改剿為撫。並恢復達賴封號,以示羈縻,而派員和英、藏代表,共同會議。到三年四月,在印度的西摩拉,議定草約。(一)英國承認中國在西藏的宗主權,而中國承認外藏的自治權。(二)不干涉其內政。不將其地改省。(三)彼此不派官,不駐兵,不殖民。而所謂內外藏,則將紅藍線畫於所附的地圖上。中國政府,不承認此項附圖的界線,英國亦不肯改變,直爭執到如今。

這是民國初年的蒙、藏交涉。至其後來,則因俄國的革命,頗替中國造成一個好機會。外蒙因失其援助,且受兵匪的侵掠,於八年十一月,籲請取消自治。呼倫貝爾的自治,亦隨之而取消,其時政府方任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編練邊防軍。然而駐紮在外蒙古的,只有一旅一團。直皖戰後,更其無人過問。而白俄卻計劃以外蒙為根據地,以反對赤俄。又得他國接濟軍械。至九年十一月,庫倫遂為白俄所陷。中國不能鎮定。至十年七月,為遠東共和國的兵所打平。其時蒙古人已在恰克圖成立政府。至此,遂移於庫倫。以活佛為皇帝。十三年五月,活佛卒,遂將君主製取消。而唐努烏梁海,亦由俄人扶助,自立為共和國。西藏方面,中、英的交涉,依然停頓。藏番卻於六年、七年、九年、十年、十九年,迭次入犯。西康之地,多為所陷。班禪於十二年出奔,至今滯留在內地。而達賴又於二十二年十二月圓寂。藏事的解決,就更難着手了。

民國初年,還有一件重要的交涉,於此也得補敘的。那就是所謂滿、蒙五路的建築權。當民國成立以後,國人頗關心於承認問題。外國中有好幾國,是在正式國會成立之後承認的。有許多國,則在正式大總統選出之後承認。而日、英、俄三國,都附有條件。俄國要求外蒙古自治。英國要求外藏自治。日本則提出所謂開海、四洮、洮熱、長洮、海吉五路的建築權。這要求的提出,還和二次革命時張勳兵入南京,殺害日本人三名有關,但其提出恰在選舉正式總統之前一日。中國政府也承認了。日本自此凱覦蒙古之心就更切。

第六章帝制運動和護國軍

凡事總免不了有反動的。中國行君主制度二千餘年,突然改為共和,自不免有帝制的回光反照,然不過八十三日而取消,這也可見民意所在了。

當民國四年八月間,總統府顧問美人古德諾氏,忽然著論,論君主與共和的利弊,登載在北京報紙上。旋有楊度等發起籌安會,說從學理上,研究君主、民主兩種制度,在中國孰為適宜。通電各省軍民長官,上海、漢口各省城商會,請派代表來京。旋由各省旅京人士組織公民請願團。請願於參政院代行立法院,要求變更國體。參政院建議:召開國民會議,以謀解決。已而國民代表一千九百九十三人,所投的票,全數主張君主立憲。並委託參政院為總代表,推戴袁世凱為皇帝。袁氏於十二月十二日,下令允許。於是設立大典籌備處。改明年為洪憲元年。

已而前雲南都督蔡鍔,秘密入滇。和督理軍務唐繼堯、巡按使任可澄於二十三日發出電報,請袁氏取消帝制,限二十五日答覆。屆期無復。遂宣告獨立。定軍名為護國軍。並通電,宣佈袁氏偽造民意的證據。

護國軍興后,貴州首先響應。五年,正月一日,雲南成立都督府。推唐繼堯為都督。以蔡鍔為第一軍長,李烈鈞為第二軍長。蔡鍔即率師入川。

袁世凱聞護國軍興,派兵分駐上海和福建。又命原駐岳州的兵,擇要進扎。而命張敬堯率師入川,龍繼光以廣東兵攻廣西。北軍在四川不利。而廣西、廣東、浙江、四川、湖南,先後獨立。陝西為反帝制的兵所佔。山東亦有民軍起事。而日、英、俄、法、意諸國,又先後提出警告,勸袁氏緩行帝制。袁氏派往日本的專使,日人又請其延期啟行。袁氏乃於三月二十二日,下令取消帝制。恢復黎元洪的副總統。以徐世昌為國務卿,段褀瑞為參謀長。由黎、徐、段三人通電護國軍,請停戰商善後。

護國軍複電,要求袁氏退位。並通電,恭承黎副總統為大總統。暫設軍務院,設撫軍若干人,以合辦制裁決庶政。六月六日,袁氏因病身故。遺命命以副總統代行職權。黎氏於七日就職。黎氏就職后,下令恢復臨時約法,召集國會。國會於八月一日開會。旋重開憲法會議。並選舉馮國璋為副總統。獨立諸省,相繼取消。軍務院亦即裁撤。

一場帝制的風波,表面上總算過去了。然而暗中隱患,還潛伏着。原來天下大事,都生於人心。當袁氏帝制自為時,雖然怫逆民心,而中外有權力的人,卻多持着觀望的態度。所以護國軍初起時,通電各省說:

堯等志同填海,力等戴山。力征經營,固非始願所及。以一敵八,抑亦智者不為。麾下若忍於旁觀,堯等亦何能相強?然長此相持,稍亘歲月,則鷸蚌之利,真歸漁人,萁豆相煎,空悲轢釜。言念及此,痛哭何雲。而堯等與民國共存亡,麾下為獨夫作鷹犬,科其罪責,必有攸歸矣。

這真可謂語長心重了。然而誰肯覺悟?談何容易覺悟?當南方要求袁氏退位,而袁氏尚未身故時,江蘇將軍主張聯合未獨立各省,公議辦法。通電說:「四省若違眾論,固當視同公敵;政府若有異議,亦當一致爭持。」正在南京開會,而袁氏病歿。長江巡閱使張勳,其時駐紮徐州,就邀各省代表到徐州開會。后又組織各省區聯合會。於是全國的重心,既不在西南,連北政府也把握不住,而其餘各方面的人,也無甚覺悟。就近之釀成復辟之役,和護法之戰,遠之則伏下軍閥混戰的禍根了。

第七章二十一條的交涉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看似無妄之災,其實不然、凡事總有因果的,不過人不能知罷了。當十九世紀末業,中國的安全,久和世界大局,有複雜的關係,已見第四編第十九章。當這改革還沒有成功的時候,在中國,是利於列強的均勢的。而民國三年,即一九一四年,歐戰爆發,各國都無暇顧及東方,日本大肆其侵略的野心,中國就要受着池魚之殃了。

歐戰的爆發,事在民國三年六月間。中國於八月初六日,宣告中立。日本借口英、日同盟,於八月十五日,對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一)德國艦隊,在日本、中國海洋方面的,即時退去,否則解除武裝。(二)將膠州灣租借地全部,以還付中國的目的,於九月十五日以前,無償無條件,交付日本。以二十三日為最後的限期。屆期,德國無復,日本遂對德宣戰。

膠州灣本非德國土地,日本即欲對德宣戰,亦只該攻擊膠州灣。乃日人於九月初二日,派兵由龍口登岸。中國不得已,划萊州龍口接近膠州灣的地方為戰區。而與日本約,不得越過濰縣車站以西。其時英國兵亦從勞山灣登陸,與日軍會攻膠州灣。至十一月初七日,膠州的德人降伏。而日軍先已於九月二十六日,佔領濰縣車站。十月六日,並派兵到濟南,佔領膠濟鐵路全線和鐵路附近的礦產。中國提出抗議。日本說:「這是膠州灣租借地延長的一部。」到青島降伏后,又將中國海關人員,盡行驅逐。中國於四年一月七日,要求英、日兩國撤兵。英國無異議,而日本公使日置益,於十八日徑向袁世凱,提出五號二十一條的要求。你道那五號二十一條:

【第一號】(一)承認日後日、德政府協定德國在山東權利,利益讓與的處分。(二)山東並其沿海土地及各島嶼,不得租借割讓與他國。(三)允許日本建造,由煙台或龍口接連膠濟的鐵路。(四)自開山東各主要城市為商埠—應開地方,另行協定。

【第二號】(一)旅順、大連灣、南滿、安奉兩鐵路的租借期限,均展至九十九年。(二)日本人在南滿、東蒙,有土地所有權及租借權。(三)日人得在南滿、東蒙,任便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四)日人得在南滿、東蒙開礦。(五)南滿、東蒙,(甲)許他國人建造鐵路,或向他國人借款建造鐵路;(乙)以各項課稅,向他國人抵借款項,均須先得日本同意。(六)南滿、東蒙,聘用政治、財政、軍事各顧問、教習,必須先向日政府商議。(七)吉長鐵路,委任日政府管理、經營。從本條約畫押日起,以九十九年為期。

【第三號】(一)將來漢冶萍公司,作為合辦事業。未經日政府同意,該公司一切權利產業,中國政府不得自行處分;並不得使該公司任意處分。(二)漢冶萍公司各礦附近的礦山,未經該公司同意,不得准公司以外的人開採。此外凡欲措辦,無論直接、間接,恐於該公司有影響的,必先經該公司同意。

【第四號】(一)中國沿岸港灣及島嶼,概不租借或割讓與他國。

【第五號】(一)中國政府,聘日本人為政治、財政、軍事等顧問。(二)日本人,在內地設立寺院、學校,許其有土地所有權。(三)必要地方的警察,作為中、日合辦。或由地方官署,聘用多數日本人。(四)由日本採辦一定量數的軍械。或設中日合辦的軍械廠,聘用日本技師,並採買日本材料。(五)接連武昌與九江、南昌的鐵路,及南昌、杭州間,南昌、潮州間鐵路的建造權,許與日本。(六)福建籌辦路礦,整理海口——船廠在內——和需用外資,先向日本協議。(七)允許日人在中國傳教。

並要求嚴守秘密。如其泄漏,日本當另索賠償。

中國以陸征祥、曹汝霖為全權委員。於二月初二日,和日本開始會議。日使日置益,旋因墮馬受傷,乃即在日使館中,就其床前會議。至四月十七日,會議中止。二十六日,日使提出修正案二十四條。聲言「系最後修正。儻使中國全行承認,日本亦可交還膠澳」。五月一日,中國亦提出最後修正案,說明無可再讓。七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除第五號中,關於福建業經協定外,其他五項,侯日後再行協議。其餘應悉照四月二十六日修正案,不加更改,速行承諾。以五月九日午後六時為限。否則當執必要的手段。」中國政府,於五月九日午前,答覆承認。到二十五日,由陸征祥和日使日置益,訂立條約二十一條。

其後日人又於六年十月,在青島設立行政總署。濰縣、濟南等處,都設分署。受理人民訴訟,抽收捐稅,並於署內設立鐵路科,管理膠濟鐵路及其附近礦產。中國抗議,日本置諸不理。到七年九月,才由駐日公使章宗祥和日本訂立《濟順高徐豫備借款契約》,並附以照會,許膠濟鐵路所屬確定后,由中、日合辦,而日本將膠濟路沿線軍隊,除留一部於濟南外,余悉調回青島,並將所施民政撤廢。中有「中國政府,欣然同意」字樣。遂為巴黎和會我國交涉失敗之一因。見第九章。

第八章復辟之役和護法之戰

袁世凱死後,北方連形式上的統馭,都失掉了。而南方的新勢力,又未能完成。就釀成復辟之役和護法之戰。

當民國六年之初,歐洲戰事,德、奧方面,漸已陷入困境。德國乃於二月初,宣佈無限制潛艇戰爭。我國提出抗議,無效,即提議對德絕交。參眾兩院,先後通過。於十四日宣佈,因進而謀對德宣戰。於是國務總理段褀瑞,召集各省、區督軍、都統,在京開軍事會議。於四月二十五日開會。一致主張對德宣戰。五月初一日,通過國務會議。提出於眾議院。初七日,眾議院開委員會籌議。有自稱公民團的,包圍議院,要求必須通過。旋外交、司法、農商、海軍四總長辭職。十九日,眾議院決議:「閣員零落不全,宣戰案應俟內閣改組后再議。」是晚,各督軍、都統,分呈總統和國務總理,反對國會所通過的憲法。說「如不能改正,即請解散,另行組織」。旋即先後出京赴徐州。二十三日;黎總統免國務總理段祺瑞職,以外交總長伍廷芳代理。二十九日,安徽宣告和中央脫離關係。於是奉天、陝西、河南、浙江、山東、黑龍江、直隸、福建、山西,紛紛繼起。並在天津設立軍務總參謀處。通電說:「出師各省,意在另訂根本大法,設立臨時政府,臨時議會。」六月初一日,黎總統令:「安徽督軍張勳來京,共商國是。」張勳帶定武軍五千,於初八日到天津。要求黎總統解散國會。十二日,伍廷芳辭職,國會解散。十四日,張勳入京。

七月初一日,張勳擁廢帝溥儀在京復辟。黎總統避入日本使館,電請馮副總統代行職務,以段褀瑞為國務總理。初四日,馮、段通電出師討賊,段褀瑞在馬廠誓師。以段芝貴、曹錕為司令,分東西兩路進討。十二日,我師復京城。

京師既復,黎總統通電辭職。馮代總統於八月初一日入京。十四日,佈告對德宣戰。

當國會解散后,廣東、廣西,即宣告軍民政務,暫行自主。重大政務,徑行秉承元首,不受非法內閣干涉。復辟之後,定后,有人主張:「民國業經中斷,可放初建時之例,召集臨時參議院。」於是海軍第一艦隊,開赴廣東。雲南亦宣言擁護約法。八月二十五日,國會開非常會議於廣州。議決《軍政府組織大綱》:在臨時約法未恢復以前,以大元帥任行政權,對外代表中華民國。選舉孫中山為元帥。

此時兩廣、雲、貴,完全為護法省分。四川、福建、湖南、湖北、陝西,也有一部分獨立的。南北相持於湖南。六年十一月,南軍攻入長沙、岳州。七年三月,復為北軍所取。南方由兩院聯合會,修改《軍政府組織大綱》:「以政務總裁,組織政務會議,各部長都稱政務員,由政務員組織政務院;以政務院贊襄總裁會議,行使軍政府的行政權。」旋選出孫中山等七人為總裁。於六月初五日,宣告成立。推岑春煊為主席。國會於十二日在廣州開正式會,並續開憲法會議。北方則召集參議院,修改《國會組織法》和《兩院議員選舉法》,據以選舉、召集。八月十二日,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於十月十日就職。南方不承認。由兩院聯合會委託軍政府,代行國務院職權,以攝行大總統職務。

徐世昌就職后,通電南方,停戰議和。八年二月六日,南北各派代表,在上海開議,至五月初十日而決裂。九年四五月間,北方駐紮衡陽的第三師長吳佩孚,撤防北上。七月間,在近畿和定國軍衝突。定國軍敗。於是裁督辦邊防事務處,解散安福俱樂部。是為皖直之戰。第三師撤防之後,南軍即佔領湖南。此時南北兩方,均撤換議和總代表。而國會議員,已先於四月間離粵。通電:「政務會議,不足法定人數。所有違法行為,當然不生效力。」七月初十日,國會在雲南開會。撤岑春煊總裁之職,代以劉顯世。八月十七日,議決國會,軍政府移設重慶。十月十四日,又宣言另覓地點。是時陳炯明以駐紮漳、泉的粵軍回粵。十月二十四日,岑春煊等通電解除軍政府職務。二十六日,廣東都督莫榮新,亦宣佈取消自主。三十日,徐世昌據之,下令接收。並通令依元年《國會組織法》暨《兩院議員選舉法》籌辦選舉。是為「舊法新選」。孫中山等通電否認。回粵再開政務會議。十年一月十二日,國會再在廣州開會。四月七日,議決《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選孫中山為大總統,於五月五日就職,軍政府即於是日撤消。中山宣言:「儻徐世昌捨棄非法總統,自己亦願同時下野。」

此時北方曹錕為直魯豫巡閱使,駐保定。吳佩孚為副使,駐洛陽。王占元為兩湖巡閱使,駐武昌。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兼蒙疆經略使,節制熱、察、綏三區,駐瀋陽。是年五月,以閻相文為陝西督軍。命十六混成旅馮玉祥等入陝。八月,相文暴卒,以玉祥署理。七月末,在湘鄂籍軍官,組織湖北自治軍,湖南組織援鄂軍,攻入湖北。北政府免王占元,以蕭耀南為湖北督軍,吳佩孚為兩湖巡閱使。吳佩孚陷岳州,和湖南定約休戰。川軍入宜昌,亦被吳佩孚回軍擊退。十二月,吳佩孚電攻內閣撥借日款贖膠濟路,及發行九千六百萬元公債之事。奉天亦通電,「以武力促進統一」。十一年四五月間,直、奉兩軍,在近畿衝突。奉軍敗退出關。河南督軍趙倜起兵,馮玉祥出關,把他打敗。於是以馮玉祥為河南督軍。免張作霖之職。六月初四日,東三省省議會舉張作霖為聯省自治保安總司令,吉、黑兩督軍為副司令。十月三十日,以馮玉祥為陸軍檢閱使,移駐南苑。

孫中山就職后,以陳炯明為陸軍總長,兼粵軍總司令。是年六月至九月間,陳炯明平定廣西。八月初十日,國會通過北伐請願案。孫中山在桂林,籌備北伐。十一年四月,中山將大本營移設韶關。陳炯明辭職,走惠州。中山命其辦理兩廣軍務,肅清土匪。五月,北伐軍分三路人入江西。六月初二日,徐世昌辭職。曹錕等十五省督軍電請黎元洪複位。元洪複電說:

諸公所以推元洪者,謂其能統一也,毋亦癥結固別有在乎?癥結惟何,督軍制之召亂而已。督軍諸公,如果力求統一,即請俯聽芻言,立釋兵柄。上至巡閱,下至護軍,皆刻日解職,待元洪於都門之下,共籌國是。微特變形易貌之總司令,不能存留,即欲劃分軍區,擴充疆域,變形易貌之巡閱使,亦當杜絕。

旋以各督軍、巡閱使,先後來電,均表贊同,於十一日先入人都,十三日,撤消六年六月十二日解散國會之令。國會於八月初一日開會。宣言系繼六年第二期常會。而浙督盧永祥又通電說河間代理期滿,即系黃陂法定任期終了。廣州國會,亦通電否認。孫中山則宣言:

直軍諸將,應將所部半數,由政府改為工兵。其餘留待與全國軍隊,同時以次改編。如能履行此項條件,本大總統當立飭全國罷兵。若惟知假借名義,以塗飾耳目,本大總統深念以前禍亂,由於姑息養奸,決為國民一掃兇殘,務使護法戡亂之主張,完全貫徹。

這時候,在廣西的粵軍,先後返粵。六月十五日,圍攻總統府。聲言要求孫總統實踐與徐同退的宣言,孫中山避居軍艦。旋由香港赴上海。陳炯明復出任粵軍總司令。北伐軍回攻,不克。粵軍退入福建,滇軍退入廣西。十月,徐樹錚在延平設建國軍政制置府。通電擁戴段褀瑞、孫中山為領袖人物。粵軍退福建的,合駐延平的王永泉旅,攻入福州。徐樹錚旋出走。北政府命長江上游總司令孫傳芳入福建。是歲歲杪,在廣西的滇、桂軍聲討陳炯明。廣東軍隊,亦有響應的。陳炯明再走惠州。十二年二月,中山返粵,以大元帥名義,主持軍務。

護法的始末,大略如此,至國民政府成立,而後風雲一變。

第九章參戰的經過和山東問題

中國和德、奧宣戰的經過,已見第八章。當這時期,中國曾設立參戰事務督辦處,並借入參戰借款二千萬,練成參戰軍,但實際都用之於內爭,對於歐戰,不過曾招募華工赴歐而已。

這時候,日本正想獨霸東洋。當中國對德提出抗議時,其公使即向我國外交部說:「日本贊成中國的抗議,然而如此大事,中國竟不通知日本,甚為遺憾。」又向英、俄、法、意交涉,日本承認中國參戰,各國卻要保證日本接收德國在山東的權利。於是英法兩國和日本都立有密約,俄、意亦經諒解。

八年一月十八日,歐洲和會在巴黎開幕。我國亦派代表參與,先是七年一月間,美總統威爾遜,曾提出和平條件十四條。中有外交公開、減縮軍備、組織國際聯盟等項。各國都認為議和的基本條件。所以我國對於和會,當時頗抱熱望。曾作成希望條件,和《取消對日二十五條條約》,和《換文的陳述書》,一併提出。各國說:「這不是和會權力所及。當俟國際聯盟的行政部能行使權力時,請其注意。」

時英、美、法、意、日五國,別組所謂最高會議。一切事情,頗為其所壟斷。關於山東問題,我國要求由德國直接交還,而日本則主張德國無條件讓與日本,相持不決。到四月二十四日,最高會議開會,招我國代表出席。威爾遜朗誦英法兩國和日本的《秘密換文》。又誦《中日條約》和《換文》的大要。問為什麼有這條約?我國代表說:「是出於強迫。」威爾遜又問:「七年九月,歐戰將停,日本決不能再壓迫中國,為什麼還有欣然同意的換文?」這消息傳到我國,輿情大為激昂。於是有五月四日,北京專門以上學校學生停課,要求懲辦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之舉。風聲所播,到處學校罷課,商店罷市,又有鐵路工人,將聯合罷工之說。政府乃於六月初十日,將三人罷免。是之謂「五四運動」。

當時山東問題,在和會中,交由英、法、美專門委員核議。卒因英法的袒日,依照日本的意思,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讓與日本。插入《對德和約》第一五六、一五七、一五八三條中,中國代表提出保留案。聲明中國可以在《和約》上簽字,但關於山東條項,須保留另題—始而要求於《和約》內山東條項之下,聲明保留,不許。繼而要求於《和約》全文之後,聲明保留,不許。改為《和約》之外,聲明保留,不許。再改為不用保留字樣,但聲明而止,不許。最後要求臨時分函聲明,不能因簽字有妨將來的提請重議,不許。代表電告政府,說:「不料大會專橫至此,若再隱忍簽字,我國將更無外交之可言。」二十八日,《和約》簽字,我國代表,就沒有出席。於是對德戰爭,由大總統以《佈告》宣佈中止。至於《奧約》,則由代表於九月初十日簽字。《國際聯盟條約》,美國提出后,經各國同意,插入《和約》中,作為全約的一部,我國雖未簽字於《德約》,而曾簽字於《奧約》,所以仍為會員國之一。《德奧和約》,兩國都應放棄因庚子拳匪在中國所得的權利和賠款,將專用的租界,改為各國公用。德國並須將庚子年所掠天文儀器交還。我國雖未在《德約》簽字,德國仍照《約》履行。其後德、奧兩國,於十年、十一年,先後和我國訂立條約,亦改為平等關係,和從前的條約不同。

至於對俄國的問題,則最為複雜。原來俄國從革命以後,其所採取的政體,業已和各國格不相入。而俄又於七年二月間,對德國成立和議。於是德奧武裝俘虜,在俄國大為活動。反俄的捷克軍,為其所制。各國乃有共同出兵之議。中國亦追隨其後,於七年三月、五月間,與日本訂立《共同防敵海陸軍協定》。而中國兵艦和英、美、法、意、日軍艦,亦先後駛入海參崴。旋又聯合俄國,組織一鐵路委員會,將西伯利亞和中東兩鐵路,置於管理之下。此時各國的出兵,都不甚起勁。惟日本則擁立俄舊黨謝米諾夫於赤塔、卡爾米哥夫於哈巴羅甫喀。並分兵佔據海蘭泡、阿穆爾、伊爾庫次克。直至十四年三月,方才和俄國訂約撤兵。而當共同出兵之時,日兵由中東路運出的甚多。吉、黑兩省,大受騷擾。而鐵路委員會的技術部長,且有共管中東鐵路的提議,在華盛頓會議席上提出。經我國代表力爭,方才作罷。這反是中國因參戰所受的損失了。

《和約》既經批准,日本遂要求中國,直接辦理交還膠澳交涉。中國輿論,都主張提出國際聯盟,經政府拒絕,到十年十一月,華盛頓會議開會。我國決將山東問題提出。乃由英、美兩國調停,在會外交涉。英、美兩國,都派員旁聽。直至十一年一月,才訂成條約二十八條。膠濟鐵路,由我發國庫券贖回,期限十五年。但五年之後,以先期六個月的知照,得隨時為全部或一部的償還。在償款未清以前,用日人為車務總管和總司計。其高徐、濟順鐵路,讓歸國際財團。煙濰鐵路,中國如用本國資本築造時,日本不要求並歸國際銀團辦理。溜川、坊子、金嶺鎮三礦,由中政府許與中、日合組的公司。膠州灣由中國宣告開放。鹽業及公產,都交還中國,其償價為日金一千六百萬元。其中二百萬元為現款,余為十五年期的國庫券。青島佐世保間海電,亦交還中國。青島一端,由中國運用,佐世保一端,由日本運用,而日兵於是年四五月之間撤退。

第十章華盛頓會議和中國

華盛頓會議,是民國十年十一月十四日,在美國的華盛頓開會的。因為所議的都是太平洋問題,所以一稱太平洋會議。

歐戰以前,日、俄、英、美、德、法,在太平洋上,本來都有勢力的。歐戰以後,德國在海外的屬地,業已喪失凈盡。俄國承大革命擾攘之餘,法雖戰勝而疲乏已極,亦都無力對外。在歐洲方面,只有英國向來是稱霸海上的,而和東方的關係最為密切,所以雖當大戰之後,對於太平洋的權利,還是不肯放棄。美國和日本,則是大戰期間,都得有相當利益的。所以這時候,太平洋上,遂成為此三國爭霸的世界。

講起地位來,則日本是立國於太平洋之中的。自中日舊俄兩戰後,南割台灣,北有旅、大租借地和南滿、安奉等鐵路。又承俄國革命之時,加以侵略。而德屬太平洋中赤道以北的島嶼,戰後議和,又委任他統治。其在西太平洋的勢力,可謂繼長增高。所以這時候,美國要召集這個會,主要的意思,就是對付他。

要講華盛頓會議,卻要先明白歐戰以來中國的形勢,二十一條的交涉,已見第七章。此項交涉,雖由兵力的迫脅,訂立二十五條條約,然而未經我國國會通過,以法律論,本不能發生效力。但是雖然如此,日本在事實上,其勢力卻是伸張無已的。除山東問題,已見上章外,當六七兩年,我國因忙於內戰,所借日債頗多。吉長、吉會和所謂(一)開海、海吉,(二)長洮,(三)洮熱,(四)洮熱間一地點到某海口的鐵路,均曾因此而訂有借款或借款的豫備契約。歐戰停后,英、美兩國,又提起中國鐵路統一之議。因我國輿論不一致,未有具體辦法。旋英、美、法、日四國,組織新銀行團。於民國八年五月,在巴黎開會。十一日,訂立《草合同》。規定:(一)除實業事務—鐵路在內—已得實在進步者外,現存在中國的借款合同及取捨權,均歸共同分配。(二)聯合辦理將來各種借款事務。后因日本提出滿、蒙除外停頓。至九年,美銀行團代表赴日,和日銀行團談判。日乃放棄洮熱和洮熱間到海口兩路,而承認《草合同》。新銀行團於以成立。但因我國沒有統一的政府,所以借款之事,迄亦未能進行。

華盛頓會議開會後,分設限制軍備和遠東問題兩委員會。限制軍備委員會,由英、美、法、意、日五國組織。遠東問題委員會,則更加中、葡、荷、比四國。當開會之初,我國代表,即提出大綱十條。後由美國代表羅德氏,總括為四原則。訂立《九國公約》。所謂《九國公約》:第(一)條,系列舉羅德氏四原則:(甲)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及行政的完全。(乙)給中國以完全而無障礙的機會,以發展並維持穩固的政府。(丙)確立、維持工商業機會均等的原則。(丁)不得利用現狀,攫取特殊的權利;並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的舉動。第(二)條說締約國不得締結違背此項原則的條約。第(三)條:不得在中國要求優先權或獨佔權。第(四)條:不得創設勢力範圍和實際排他的機會。第(五)條:中國全部鐵路,不得自行或許他國,對於各國為差別的待遇。第(六)條:中國不參加戰爭時,應尊重其中立權。此外還訂立《九國中國關稅條約》,見第十六章。其(A)撤退外國駐兵;(B)撤廢領事裁判權;(C)關於中國的條約公開;(D)撤廢在中國的外國郵政局;(E)無線電台;(F)中國鐵路統一;(G)交還租借地諸議案,則或有結果,或無結果。

山東問題,即在會外解決,已見前章。二十一條件問題,又經我國代表在遠東問題委員會中提出。日代表說:「與會國要提出從前的損害,要求會議中重行研究和考慮,日本必不能贊成。但因《中日條約》和《換文》成立后,事勢已有若干變遷。所以允將南滿、東蒙的鐵路借款權及以租稅為擔保的借款權,開放於國際財團,共同經營。其南滿洲聘用顧問、教練,日本並無堅持的意思。原提案中的第五項,日亦將其保留撤回。中國代表仍聲明不能承認。因此此問題在華會中,未能得有結果。其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年一月間,眾參兩院,先後通過請政府宣佈二十五條條約及《換文》無效案。乃由政府照會日本,聲明廢棄。

至於各國所訂條約,有關東方大局的,則有英、美、法、日四國《海軍協定》。訂明相互尊重在太平洋中島嶼和殖民地的權利。如或發生爭議,當請其他締約國調停。此約既立,一九一一年七月十三日的《英日協約》,即因之而廢。國聯委任日本統治的德屬島嶼,中有雅浦島,為美國和西太平洋交通孔道。當時美國即提出保留。此時亦成立《協定》,規定使用無線電,日、美兩國,處於同等地位,美人得在雅浦島居住、置產、自由貿易。後來民國十二年,英、美、法、意、日五國,又有《海軍協定》。十九年,又有《海軍公約》。規定英、美、日三國海軍的比例為五五三。雖然如此,日本在太平洋中形勢,還較英、美為優勝。海軍協定和公約的期限,都到一九三六年為止,所以大家都說:一九三六年是世界的危機,然而苟非中國強盛,誰能保證太平洋上風雲的穩定。

第十一章軍閥的混戰

照第六、第八兩章所說,民國成立以後,內爭之禍,也可謂很利害了。然而這還是有關大局的,其比較的限於一隅的,還不在內。現在且揀幾件重要的說說:

民國以來,最安穩的,要算山西。他從民國十四年以前,簡直沒有參加過戰爭。閻錫山提唱用民政治,定出六政、三事,以為施政的第一步。教育、實業,都定有逐年進行的計劃。又竭力提唱村自治。在當時,亦頗有相當的成績。惜乎到後來,牽入戰爭漩渦,以前些微的成績,也就不可得見了。次之,倒還是新疆。從民國十七年楊增新被殺以前,大體也還算安穩。此外就很難說了。

其中分裂最甚,而爭戰最烈的,要算四川。四川從袁氏帝制失敗后,北政府所任命的將軍解職。當時政府曾命蔡鍔入川。但不久,蔡鍔就病故了。代理的人,為川軍所逐。其後滇軍又打入四川。後來又被川軍逐回。於是四川本省,分為一、二、三軍,各有防地。北政府的勢力,常常從漢中和宜昌一帶——所謂長江上游侵入。而滇、黔兩省,亦時和四川發生關係。各省軍人,派別不一,離合無常。其失敗的,往往要藉助於人,而有野心的人,亦落得利用他,收為己助,或者藉以擾亂敵方,所以其紛擾迄不能絕。西南如滇、黔,西北如甘肅,雖然因地位偏僻,對大局的關係較少,然而其內部,也都不能沒有問題。

因為一切紛爭,都起于軍隊太多和軍人擁兵自重、爭奪權利之故,於是有廢督裁兵的呼聲,並有聯省自治的議論。聯省自治之說,其由來也頗早。原來行省的區畫,還沿自元朝。明、清兩代的省區,雖然逐漸縮小,然而其區域,還是很大,猶足以當聯邦國的一邦而有餘。而自清末以來,已漸成外重之局。辛亥革命,亦是由各省響應的。民國成立以來,中央事權,迄未能真正統一。而以中國疆域的廣大、交通的不便、政務的叢脞,一個中央政府,指揮統馭,也頗覺得為難。於是有創聯省自治之議,希望各省各自整理其內部的。當民國八、九年間,也頗成為一部分有力的輿論。於是有起而實行的,省各自製憲法。其中以浙江省成立為最早,於十年九月九日公佈。湖南省制憲最早,而公佈較遲,事在十一年一月一日。既已公佈省憲,自然用不着什麼督軍。於是浙江於布憲之日,即同時宣佈廢督。即未制省憲的省分,也有宣佈廢督的,如雲南省是。然而名為廢督,而軍隊仍未能裁,即督軍之實,亦仍舊存在,不過換一個總司令或督辦善後軍務等等的名目罷了。所以還是無濟於事。

又有想以會議之法解決國是的。當華府會議將開時,外人曾警告我速謀統一。於是有人想利用這個機會,促起國人的覺悟。主張華會開會之前,先在廬山開一個國是會議,其辦法:分為國民會議和國軍會議。國民會議,以制定國憲解決時局。國軍會議,則議決兵額、兵制及裁兵問題。其所議決之件,再交國民會議通過。當時有力的軍人,都曾發電贊成,然而後來竟就暗葬了。而上海一方面,又有國民所發起的國是會議。其議發動於商教聯合會。於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在上海開會。議決其組織:為(一)各省省議會。(二)各省、區教育會。(三)各省總商會。(四)各省、區農會。(五)各省、區總工會。(六)各律師公會。(七)各銀行公會。(八)各報界公會。其中(二)、(三)、(五)三項,都包含華僑團體。各推出代表三人。定名為中華民國八團體國是會議,於五月二十九日開會。旋組織國憲起草委員會。製成《國憲草案》,分送各方面。然後來亦未有何等影響。

此等解決時局之法,都是國民黨第一次宣言所明指為無用的。我們且進而看國民黨改組和國民政府成立以後的事實。

第十二章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政府的成立

二次革命失敗以後,孫中山先生在海外組織中華革命黨,這話在第四章中已經說過了。袁世凱死後,中華革命黨的本部移於上海。八年十月十日,改稱中國國民黨。此時在國內還未明白組黨。到十二年一月,才發表宣言,宣佈黨綱和總章,這一年十一月,中山先生鑒於蘇俄革命的成功,由於組織嚴密,決意將國民黨改組。於是月十一日,發表改組宣言。十三年一月二十日,開全國代表大會。議決將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發表宣言,表明主義政綱和對內對外的政策。六月,又在黃埔設陸軍軍官學校。又就原有的軍隊中,設立黨代表,宣傳主義。於是南方的組織,驟見精嚴,旌旗變色了。

當十二年六月間,北京軍警包圍總統府索餉。旋又全體罷崗。黎總統移居私宅辦公。又被便衣隊包圍。並有人在天安門自稱開國民大會,主張驅黎的。十三日,黎總統赴津,總統印信,由其妾危氏攜帶,住居法國醫院。至天津,被邀於火車站。迫令打電話給危氏,將印信送國務院,然後放行。黎總統通電:「離京係為自由行使職權起見,並非辭職。」並通告外國公使。北京一方面,則宣告總統辭職,由國務院攝行。議員亦分為兩派:一部分赴上海開會,一部分留京,都不足法定人數。照《大總統選舉法》,國務院攝職,只能以三個月為限,九月十二日,北京的國會,人數依然不足。到十月十日,就連國會也要任滿了。於是由眾議院提出延長任期案,通過。十月初五日,選舉曹錕為大總統。初八日,通過《憲法》。初十日,曹錕就職。是日,《憲法》由眾議院公佈。曹錕既就職,以吳佩孚為直魯豫巡閱使,蕭耀南為兩湖巡閱使,齊燮元為蘇皖贛巡閱使。十三日,浙江和北京政府斷絕公文往來。雲南和東三省旋都通電討曹。

十三年九月初旬,江蘇和浙江開戰。江蘇方面,號稱蘇、皖、贛、閩四省聯合,而浙江方面,則聯合淞滬鎮守使,組成浙滬聯軍。主力軍相持於崑山。別將則在蘇州、嘉興間,宜興、長興間作戰。至九月中旬,而奉直戰事亦作。奉軍於九月廿二陷朝陽。進攻山海關,陷九門口。吳佩孚親臨前敵指揮。自十月六日,大戰開始。江、浙方面,孫傳芳自福建入浙。九月十八日,陷杭州。盧永祥宣言:將浙江交還浙江人。把軍隊都撤至淞滬之間。十月九日,松江陷落。十三日,盧永祥下野。二十二日,馮玉祥自古北口回兵北京。和胡景翼、孫岳宣言組織國民軍。馮為第一軍,胡為第二軍,孫為第三軍。十一月二日,曹錕辭職。於是山東宣告中立。山西兵扼守正太路和京漢路的交點。國民一軍占楊村,三軍入保定。奉軍陷灤州、山海關、秦皇島,抵塘沽。吳佩孚自海道南下,經南京、漢口回河南。馮玉祥、張作霖會於天津,推段褀瑞為臨時執政。段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入京。

當直奉大戰時,南方亦出兵北伐,分攻湖南、江西。北方政局既變,段褀瑞請孫中山北上。中山於十二月三十一日至北京。時孫中山主張開國民會議,以解決時局。段褀瑞就職后,亦宣言於一個月內,召集善後會議,以解決時局糾紛,三個月內,召集國民代表會議,以解決根本問題。並聲言:「會議成功之日,即為褀瑞卸職之時。」孫中山以其所謂兩會議者,人民團體,無一得與,命國民黨員,勿得參與。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卒於北京。段褀瑞所召集的善後會議,於三月一日開會,僅議決軍事、財政兩善後委員會的條例而止。後來兩委員會於十月五日開會。因時局紛亂,也就無從議起了。

段祺瑞就職后,裁巡閱使、督軍。管理一省軍務的,都改稱督辦軍務善後事宜。以張作霖為東北邊防督辦。馮玉祥為西北邊防督辦。胡景翼督辦河南軍務善後事宜,孫岳為省長。免齊燮元,以盧永祥為蘇皖贛宣撫使。齊走上海,組織蘇浙聯軍。盧永祥以奉軍張宗昌的兵南下。齊走日本。浙奉軍在上海定約。浙軍退松江。奉軍退崑山以西。上海則彼此均不駐兵。時在十四年二月間。其時胡景翼的兵,自河北下河南。而鎮嵩軍的憨玉琨,已先據洛陽,東下鄭縣和開封。時政府又以孫岳為豫陝甘剿匪總司令。即以憨為副司令,命其退出。憨軍退至洛陽以西。二月下旬,胡憨的兵衝突。三月八日,胡軍入洛陽。鎮篙軍援憨,不克,退入山西邊境。四月初十日,胡景翼卒。乃以岳維峻督豫。於是國民二軍的李雲龍師入西安。馮玉祥亦讓出南苑防地。至八月杪,遂以玉祥督甘,孫岳督陝。李雲龍為幫辦。直隸當段褀瑞就職后,即以盧永祥為督辦。永祥南下后,改李景林。四月間,以張宗昌督山東。至是,又以楊宇霆督江蘇,姜登選督安徽。時奉軍張學良、郭松齡駐兵於京、津、山海關之間。自五卅案起后,奉軍並駐紮到上海。

是年十月十五日,孫傳芳自稱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發兵入江蘇。上海的奉軍即撤防。楊宇霆、姜登選亦北走。孫軍入南京。渡江,取浦口、蚌埠。十一月十七日,入徐州。越四日,吳佩孚起兵漢口,稱討賊軍總司令。其明日,郭松齡自稱東北國民軍,率兵出關。十二月二十三日,敗死於巨流河。當郭松齡起兵時,近畿和熱河的奉軍都退出。旋直,魯組織聯軍。十二月八日,國民一軍和直軍開戰。二十四日,陷天津。李景林走濟南。是時吳佩孚的兵,正作戰于山東,三十一日,吳通電,停止討奉軍事。十五年一月一日,馮玉祥下野。十九日,奉軍復佔山海關。二十三日,東三省各法團制定《聯省自治規約》,推張作霖維持東北治安。二月杪,吳佩孚兵入開封。三月,鎮嵩軍入洛陽。直魯聯軍亦北上。二十三日,入天津。吳軍亦佔據保定。三十日,國民一軍退出北京。四月九日,曹錕恢復自由。段褀瑞走東交民巷。十七日,復入執政府。二十日,復走天津。通電引退。五月一日,曹錕通電引退。十七日,國民軍將領宣言:「專意開發西北。未有適合民意的政府以前,一切命令,概不承認。」於是熱河的國民一軍亦退出。奉軍以七月一日,攻佔多倫,八月十九日,占張家口。吳軍攻南口,不克。後由奉軍會攻,於八月十四日佔領。山西軍以八月十八日佔大同,九月一日佔綏遠,十日佔包頭。而鎮篙軍攻西安,迄未能下。此時國民政府的北伐軍,業已整隊北上了。

第十三章五卅慘案和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

近代的外侮和前代不同。前代的外侮,只是一個政治問題,近代則兼有經濟、文化諸問題。非合全民族的力量奮鬥,無以圖存。這是孫中山先生所以要提唱民族主義的理由。從中山先生提唱而後,我民族就漸漸的覺悟;而其實際的運動,也就逐步進展了。

講起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來,卻要連帶到一件傷心的歷史。這便是民國十四年上海地方的所謂五卅慘案。原來從一八九五年,中、日訂立《馬關條約》以來,外人便有在我國設立工廠,以利用我國的原料和低廉的工價的,勞資之間,自然免不了有些糾紛。這一年五月十五日,日本人在上海所設的內外棉織會社,無故停工。工人要求上工。日人竟爾開槍。死顧正紅一人,重傷者三十七人。被捕者無數。各學校學生大憤,起而援助。因此募捐和赴追悼會的學生,為租界捕房所拘捕者數人。三十日,學生大隊遊行講演。又有二百餘人被拘。群眾聚觀的,群趨捕房,要求釋放。英捕頭竟下令開槍轟擊。當場死者四人。送至醫院后因傷斃命者七人。六月一日,公共租界全體罷市。三四兩日,外人所經營的事業和有關交通事業的華人,繼之以罷工。英人調兵艦至滬。工部局宣佈戒嚴。調海軍陸戰隊和萬國義勇隊壓迫。續有被槍傷、拘捕的人。於是罷課、罷工、罷市的風潮蔓延各處。到處遊行講演,以促民眾的覺悟。提唱和英、日經濟絕交。民族運動的氣勢,一時異常蓬勃。而慘案亦即繼之而起。其中最為重大的,要算廣東的沙基慘案。次之則是漢口同重慶的事件。

漢口事件,發生於是年六月十日。因英商大古公司的船抵岸,船員和工人衝突,工人被毆傷。明日,工人二千餘人,集隊遊行。英人調義勇隊及海軍陸戰隊,分佈租界。並於要路架設機關槍。后因群眾擁擠,竟爾開槍掃射,死者八人,傷者數十。其時英國的兵艦,並上溯到重慶。華人聚集觀看,英人又調海軍登陸,用刺刀驅逐。死傷多人。事在七月二日。沙基慘案,則發生於六月二十三日。當五卅慘案消息達到廣東之後,廣東即起一種抵制運動。香港工人,都回內地。英租界的工人,亦都回廣州。這一天,廣東開市民大會。會後遊行。經過租界對岸的沙基。對岸外兵,突然開槍射擊。繼以機關槍掃射。華人死者五十,傷者百餘。此外九江、汕頭等處,還有較小的衝突。

當五卅慘案發生后,北京政府即行派員調查。英、美、法、意、比、日六國公使館,亦派委員團赴滬調查真相。交涉於六月十六日,在上海開始。未幾即行破裂。九月中,公使團提出司法調查之議,要求我亦派員。經我國拒絕。但彼仍自行派員。其結果,令上海總巡捕和捕頭辭職,而略給死者家屬恤金。我國否認。外人亦遂置諸不理。直到十九年二月,工部局徑將銀十五萬元交給死者家屬,這件事就算如此結局了。漢口方面,我國亦曾提出條件多款。其結果,則十四年十月間,僅將先決條件簽字。英軍艦撤退,巡捕的武裝解除,太古公司在租界外的行棧碼頭撤消。英人並允賠償損失。其餘的交涉,就未有結果。重慶交涉,亦是如此。廣東一方面對英抵制最久。華人設立罷工委員會,以謀罷工工人的善後。又設立工商檢驗處,以檢查輸入的貨物。直到十五年十月十一日。乃由英人許我在海關抽收內地稅,普通貨物二·五,奢侈品加倍,以謀罷工工人的善後,而我許將工商檢查處取消。

因五卅慘案而引起的民族運動,似乎是失敗了。然而決非如此。因此慘案,而我國人的民族意識,格外發達。從此以後,民族運動就更有不斷的進展。大之則如取消不平等條約呼聲的加高,小之則如上海會審公廨的收回,以至國民軍到達長江流域后,漢口、九江、鎮江等地租界的交還,都是和五卅慘案很有關係的。

第十四章國民革命的經過

當國民黨改組后,十三年秋間,即乘北方騷亂之際,出兵北伐。旋因段褀瑞就臨時執政職,邀請孫中山先生北上,乃又罷兵,已見第十二章。自中山先生卒后,北方的局勢;騷亂更甚。北伐之舉,乃到底不能不實現。

中山先生北上后,國民政府以十四年四月平東江。旋滇軍回據兵工廠,桂軍亦附和,政府遷於河南。六月初,黨軍和粵軍還攻。廣州於十二日恢復。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改組政府,廢元帥,代以委員制,於七月一日成立。軍隊都改稱國民革命軍。黨軍和粵軍回攻廣州時,東江復為叛黨所佔。十一月,再把東江打平。十二月,平定高、雷、欽、廉和瓊崖等地。廣西亦依國民政府所定《省政府組織法》,組織政府。十五年一月,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六月五日,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集臨時會,通過迅速北伐案。以蔣中正為總司令。

先是國民革命軍分為六軍。後來廣西歸附,編為第七軍。是時湖南紛擾,唐生智來求援,乃編為第八軍。派四、七軍往援。七月十二日,七、八兩軍克長沙。八月十二日,蔣中正到長沙。於是分兵為三:右入江西,左出荊、沙,而中路直攻武、漢。二十四日,吳佩孚自至漢口督戰。國民革命軍北進,破敵於汀泗橋、賀勝橋。九月初六、初七兩日,連下漢陽、漢口、武昌亦被包圍——後來到十月初十日降伏。正面的兵進展后,左路軍亦於九月十五日達到沙市。其右路軍,與蘇、皖、贛、閩、浙五省聯軍相持於江西,爭戰最為劇烈。至十一月一七日,南昌陷落,江西平定。

北方的國民軍,以是年七月進甘肅。九月十五日,馮玉祥游俄歸來,抵五原,諸將仍推為總司令。進甘肅的兵,以十一月入陝。是月杪,遂解西安之圍。至十二月初,而到達潼關。留守東江的兵,以十月入福建。至十二月而福建平定。浙江於十月間響應國民軍,不克。十二月一日,北方推張作霖為安國軍總司令,張宗昌、孫傳芳為副司令。孫軍撤退江北。張宗昌軍復入滬寧線。國民革命軍乃以湖南北的兵為西路,進攻河南。出福建的兵為東路,進浙江。江西的兵為中路,復分江左、江右兩軍,沿江東下。東路軍以十六年一月入杭州。分兵為三:一沿滬杭鐵路達上海,一出平湖抵蘇州,一自宜興進常、鎮。均於二月中到達。而江左軍亦於三月初下蕪湖,江右軍於十六日佔當塗。至二十三日,遂入南京。西路軍於五月中北上。馮玉祥亦進兵洛陽。是月末,進至鄭州、開封,兩路兵會合。

當這北伐順利時,而南方有清黨之事起。先是孫中山改組國民黨時,第三國際共產黨員,聲明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山先生許之。但其後,共產黨員,仍圖在國民黨中,擴充該黨的勢力。中山先生逝世后,第一屆執行監察委員,就有在山西開會,議決肅清共產分子的。旋在上海別組中央黨部。北伐之後,政治會議議決遷都武漢,而中央黨部,則在南昌,委員也有前赴武漢的。到三月廿八日,中央監察委員在上海開會,議決清共。四月七日,中央政治會議議決遷都南京。於是寧、漢之間,遂成對立之勢。直到七月十五日,武漢方面,亦舉行清黨,而寧、漢合作,乃漸告成。當寧漢分裂時,北軍乘機占揚州和浦口。曾渡江占龍潭,給國民軍打退。其時蔣中正辭總司令之職。國民政府乃命何應欽定江北,馮玉祥下徐州。山西亦於九月間出兵攻奉。奉軍退守河北。

十七年一月八日,蔣中正再起為北伐軍總司令。於是分各軍為四集團,再行北伐。四月,北伐軍下兗州、泰安。五月一日,入濟南。至三日而慘案作。國民軍乃繞道攻德州,進下滄州。六月三日,張作霖出關。四日,至皇姑屯車站,遇炸身死。東三省人推張學良繼其任。至十二月二十九日,三省通電服從國民政府。於是國民政府的統一告成。其後雖尚不免紛擾,然真正的統一,總不難於不遠的期間達到了。

第十五章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

中國的統一,是帝國主義者所不利的。所以要多方阻撓。如利用我國的內爭,將借款軍械等供給一方面等都是。而其尤露骨的,則莫如十七年的五三慘案。

當十六年五月間,國民革命軍,奠定東南,渡江北伐。當時日本政府,便有乘機干涉的意思。乃借保護僑民為名,運兵到山東。經我政府迭次交涉,方才撤退。十七年四月,國民軍既克兗州。日本閣議,又通過第二次出兵案。先將駐津日軍三中隊,調赴濟南。又派第六師團,從青島登岸到濟。五月三日,在濟南的日兵和我無端啟釁。我國徒手的軍民,被殺的不計其數。甚且闖入交涉公署,把特派交涉員蔡公時和職員十人、勤務兵七名,一齊殺害。中國為避免枝節起見,即將在濟南的兵退出,只留一團駐守。而日本於初七日,又對我提出無理的要求:(一)高級軍官,嚴行處分。(二)和日兵對抗的軍隊,解除武裝。(三)我軍離開濟南和膠濟鐵路二十里。限十二小時答覆。而又不待我答覆,於初八日,徑用大炮攻城。我守城的一團兵,奉命於十日退出。十一日,日兵入城。又大肆屠戮。並且扣留車輛,截斷津浦路,強佔膠濟沿線二十里內的行政機關。

當日兵攻城之際,我政府即致電國際聯盟,請其召集理事會,籌畫處置,我願承諾國際調查或國際公斷等辦法。但是國際聯盟,並無適當的處置。日本卻又徑致《覺書》於我說:「戰爭進展到京、津,其禍亂或及滿洲之時,日政府為維持滿洲起見,或將採取適當有效的處置。」日本此時,以為如此一來,北伐必然停頓,即使繼續,也要經過長時間的鬥爭,日本於中取利的機會甚多。尤其兵爭延及東北時,日本可以遂其所大欲。誰知國民革命軍,依舊繞道北上。而且經此事變,我國人反有相當的覺悟,東北軍也發出息爭禦侮的通電,於六月初,竟退出關。膠東的兵,於九月一日易幟。在天津以東的直魯軍,亦因關內外的夾擊,於九月中旬解決。日人無可如何。十月初,乃和我國開始交涉。我國提出:(一)先行撤兵;(二)津浦通車;(三)交還膠濟沿線二十里內的行政機關;(四)膠濟路沿線土匪,由中國負責肅清等項。日人不願意,交涉停頓。後來屢經波折,到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才定議:日軍於兩個月內撤退。雙方損害,則設共同委員會調查。議定之後,我方派出接收委員。日兵初定四月十八至二十五之間撤退。旋又說膠東匪亂甚熾,坊子以東,要議展期。我政府不贊成分期接收,索性將全部展緩。直至六月五日,日方才開始撤兵,至十六日而接收完畢。

在山東一方面,日人雖未遂其阻撓北伐的野心。然而對於東三省,則還是野心勃勃,所以有十七年六月四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車站遇炸之事。這一次的炸彈案,佈置得很為周密,非經多數人長時間之佈置不可。鐵路警備森嚴,其斷非張作霖的政敵或匪徒少數人所能為,不問可知了。經這一次陰謀,更促成東北的覺悟。於是有七月一日通電服從國民政府之舉。日本又命其駐奉天的總領事勸告:易幟之事,宜觀望形勢。又派專使到奉,以弔喪為名,勸告奉方,不宜與國民政府妥協。奉方都不聽從。三省實行易幟之後,東北一方面,收回權利的事,也逐漸進行,日人心懷忿恨,就伏下民國二十年「九一八」的禍根了。

第十六章關稅自主的交涉經過

中國自海通以來,和外國所訂的不平等條約,可謂極多,而其最甚的,則無過於關稅稅率的協定。現在世界上,經濟競爭,日烈一日。貿易上的自由主義,久成過去,各國都高築關稅壁壘,以保護本國的產業。獨稅率受限制的國,則不能然。所以舊式和新興幼稚的產業,日受外力的侵略壓迫,而無以自存。中國所以淪入次殖民地的地位,這是一個最大的原因。

中國關稅,除(一)海關稅率,協定為值百抽五外,(二)其內地稅,並亦協定為直百抽二·五。(三)而英、法、俄、日,在陸路上的通商,還有減免,而且(四)海關稅率,名為值百抽五,實際上,因貨價的高昂,所抽還遠不及此數。

改訂稅率之議,起於一九○二年。這是義和團亂后訂定和約的明年。因賠款的負擔重了,所以這一年的《中英商約》,許我於裁厘之後,把進口稅增加到百分的一二·五,出口稅增加到百分的七·五。其所裁的厘,則許辦出產、銷場、出廠三稅,以資抵補。一九○三年《中美商約》、《中日商約》,一九○四年《中葡商約》,規定大致相同。這一次的失策,在於將裁厘作為加稅的交換條件。不但有損主權,而且裁厘在事實上猝難辦到。事後,果因中國人憚於裁厘,外人,則其貨物運銷中國,本有內地半稅,以省手續,事實上厘金所病,系屬中國商人,所以也不來催問。這一次條約,就如此暗葬了。至於海關估價,則《辛丑和約》,訂定將從價改為從量,即於一九○二年實行。然而所估的價,仍不能和實際符合。

還有一件事,也是很有損於主權的,那便是稅務司的聘用。當中外通商之初,海關稅本由外國領事代收。到一八五一年,才廢其制,由華官自行徵收。一八五三年,上海失陷,清朝所派官吏逃去,仍由英、美領事代課。其明年,上海道和領事商定,聘用英、美、法人各一,司理徵稅事務。是為稅務司的起原。此時的外人,系由上海道聘用。一八五八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款》規定:中國得邀請英人,幫辦稅務。然仍訂明由中國自由邀請,「毋庸英官指薦干預」。而且法、美二約,亦有同樣的條文,並非英人獨有的權利。一八六四年,總理衙門公佈《海關募用外人章程》。自此以後,各關稅務司,遂無一華人。而一八九六、一八九八兩年的英、德借款,《合同》均訂明:「此項借款未還清時,海關章程,暫不變更。」英人又要求:「英國在華商務,在各國中為最大時,總稅務司必須任用英人。」亦於一八九八年,經總署答覆允准。於是中國所用的稅務人員,其地位,就儼然發生外交上的關係了。

辛亥革命,外人怕債權無著,由公使團協議,將關稅存放外國銀行。非經總稅務司簽字,不能提用,即償付外債的餘款——所謂關余,亦系如此。於是中國財政上,又多一重束縛。民國六年,中國因參加歐戰,要求各國修正海關稅則。經各國允許,於次年實行。這一次的修改,據專家估計,亦不過值百抽三·七而已。巴黎和會開會時,我國曾提出關稅自主案,被大會拒絕。華盛頓會議時,又經提出。其結果,乃訂成《九國中國關稅條約》。訂明批准后三個月,中國得召集與約及加入各國,開一關稅會議,實行一九○九年的《中英商約》。在此約未實行以前,得在海關徵收一種值百抽立·五,其奢侈品,則加至值百抽五的附加稅。至於估計物價,切實值百抽五,則不待此約的批准,即可實行。約中並訂明中國海、陸邊關的稅率,應行畫一。其後關稅會議,於民國十四年,由段政府召集。十月初二日,在北京開會。我國又提出關稅自主案。十一月十九日,通過:各締約國,承認中國享受關稅自主的權利,允解除各該國與中國間各項條約中關稅的束縛。並允許中國國定關稅條例,於一九二九年一月一日,發生效力。

而中國政府,申明裁厘之舉,與國定稅率,同時施行。同時,中國擬定七級稅則,實際上得各國的承認。至於海關附加稅問題,則未能議決而段政府倒。關稅會議,於十五年七月三日,由各國代表,宣告停頓。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一方面宣告取消不平等條約,並宣佈於十六年九月一日,實行關稅自主,同日裁厘。屆時未能實行。十七年七月,政府和美國先訂立《整理關稅條約》。約中訂明:「前此各約中,關於關稅的條文作廢,應用自主的原則。」自此以後,德、那、荷、英、瑞、法六國的《關稅條約》,先後訂成。而比、意、丹、葡、西五國,是年亦均訂有《友好通商條約》。約文規定,大致相同。政府乃將七級稅公佈,於十八年二月一日實行。其後裁厘之舉,於二十年一月一日實現。同時廢七級稅,另定新稅率。關稅自主,到此才算真實現了。關稅既已自主,其他一切,自然不成問題。況且陸路邊關稅率中日間早於民國九年,訂立協定,申明和海關一律。中英、中法間,亦於十七年《換文》,申明舊辦法於十八年作廢。俄國則參戰後另訂新約,本系彼此平等。自更不成問題。稅務司雖仍任用,而從前約束,既已失效,亦可解為我國自由任用了。關稅自主,本系國家應有的權利,而一經喪失,更圖恢復,其難如此。此可見外交之不可不慎,而民國創業的艱難,後人也不可不深念了。

第十七章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過

廢除不平等條約,可以有兩種辦法:其(一)是片面的宣告。其(二)是共同或個別的談判。中國在國際間,不平等條約的造成,全由前清政府昧於外情之故。至其末造,則外力的壓迫已深。帝國主義者,是很難望其覺悟的。無論共同或個別的談判,都很難望其有效。所以國民政府,於奠都南京后,即毅然發表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宣言。十七年七月七日,更照會各國公使,請其轉達各該國政府,定為三種辦法:(一)舊約期滿的,當然廢除另訂。(二)未滿期的,以相當的手續,解除重訂。(三)已滿期而未訂新約的,另定臨時的適當辦法。旋頒佈臨時辦法七條。此項照會,既經發出后,和我訂立條約的,十七年有比、意、丹、葡、西五國。十八年有希、波二國。十九年有捷克和法國的《越南通商專約》。至土耳其的《友好條約》,則系二十三年四月訂成的。在此諸國以外,德、奧與俄,戰後的條約,本已平等,其餘各國,雖然新約尚未訂成,然廢除不平等條約,既經我國定為政策,此後自然要本此進行,平等條約的訂立,只是時間和手續的問題了。

不平等條約,貽害最大的,要算(一)關稅協定,(二)領事裁判權,(三)租界,(四)租借地,(五)內河航行五端。關稅交涉,已見前章。取消領事裁判權的動機,也起於《辛丑條約》。見第四編第十八章。巴黎和會中,我國亦曾提出撤消領判權,給大會拒絕。華盛頓會議中,又經提出。乃議決:由各國各派代表,組織委員會,調查在中國的領判權的現狀和中國法律、司法制度、司法行政的情形后再議。此項委員會,於十五年一月,在北京開會,至九月十五日而畢。撰有《調查報告書》。對於撤消領判權,仍主緩辦。國民政府和意、丹、葡、西所訂條約,均有於十九年一月一日,放棄領判權的條文。《比約》則規定另訂詳細辦法。如詳細辦法尚未訂定,而現有領判權諸國過半數放棄,比國亦即照辦。五約均附有(一)中國於十九年一月一日以前,頒佈民、商法。(二)放棄領判權后,外人得雜居內地,經營工商業,享有土地權——但仍得以法律或章程,加以限制。(三)彼此僑民捐稅,不得較高或有異於他國人的條件。墨西哥未定新約,但該國政府,於十八年十一月,宣言將領判權放棄。

租界的設立,本不過許外人居住通商。但是因中國人的放棄和外國人的侵奪,而行政、司法、警察等權,往往受其侵害。這還是事實。到一八九六年的《中日通商口岸議定書》就索性將管理道路、稽查地面之權,明定其屬於該國領事,這更可稱為不平等條約之尤了。而在事實上,妨害我國主權尤甚的,則要算上海的租界。上海租界的市政,屬於工部局。其根據,系一八九六年的《洋涇浜章程》。此章程由外人納稅會通過,經各國領事認可,駐紮北京的公使批准。工部局董事,系由納稅人選舉,而納稅人年會,則由領事團召集。是以各國的外交代表,和其照料商務的領事,而干涉起我國的市政來了。民國以來,除德、奧、俄三國在天津、漢口的租界,因歐戰而取消外,其餘一切,都因仍舊貫。到國民軍到達長江流域以後,英國在九江、漢口的租界,才和中國訂結協定交還。鎮江的英人,於當時退出,后亦申明願將租界交還中國。於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交還。比國的天津租界,則於十八年八月交還。英國在廈門的租界,亦於十九年九月,以協定聲明取消。現在所有的,除日本最多外,只英在廣州、天津、營口,法在廣州、漢口、上海、天津和鼓浪嶼、上海、芝罘,還有公共租界而已。

內河和沿海的航行權,各國通例,都是保留之於本國人的。這不但以權利論,應為本國人民所獨享,即在國防上,亦有很重要的關係。而前清政府,不明外情,一八五八年的《天津條約》,許英人在長江航行。各國援最惠國之例,群起攘奪,而長江航權,遂非我所獨有。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開蘇、杭為商埠,后四年,遂頒佈《內港行輪章程》。華洋輪船,照章註冊的,一律准其通航。外人在華航行權,遂愈加推廣。至於沿海,則條約未訂立以前,外人業已自由航行,更其不必說了。前清所訂的條約,只有一八九九年的《中墨條約》,申明「不得在國內各口岸間,往來貿易」,然而無補於事。民國現在,雖亦未能將已喪失的航行權,即時收回。然十八年的《中波條約》,十九年的《中捷條約》,均訂明將內河和沿海的航權保留。其餘各國,重訂條約時,亦可漸謀改正了。

租借地在法律上,本來和割讓地顯然有別。但在事實上,則外人據之,亦未免隱然若一敵國。中國的有租借地,自德人之於膠州灣始,而旅、大、威海、九龍、廣州灣,就紛紛繼起了。歐戰之際,膠州灣又為日人所據。其後因山東問題的解決而交還。至於華盛頓會議中,中國代表要求各國交還租借地,則只有英國允將威海衛交還,其後於十九年四月實行。至英於九龍,日於旅、大,則均聲明不肯放棄。法於廣州灣,當時雖聲明願與各國同行交還,然訖今亦仍在觀望之中。

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其犖犖大端,要算前列的幾件。此外,和外人得在中國境內駐兵;又如因畫定勢力範圍,而得有築路,開礦之權;又如外人在中國遊歷、傳教,中國政府,負有特別保護的義務等都是。總而言之,凡其性質超過於國際法的範圍,而又系片面性質的,都可稱為不平等條約。一概蕩滌凈盡,而達於完全平等之域,現在固尚有所未能。然既已啟其端倪,則此後的繼續進行,只看我政府和國民的努力了。

第十八章中俄的齟齬

最近的外交,中、俄之間,關係要算最為複雜了。俄國侵害中國的權利,中東鐵路要算是其大本營。當民國七年時,中國曾因俄國新舊黨的衝突,把中東路的護路權收回。俄人曲解《中東鐵路合同》,握有哈爾濱的市政權,亦經我國於九年三月,將其廢除,改為東省特別區。俄國自革命以後,備受各國的封鎖,很想有一國能和他通商。曾於八年、九年,兩次宣言:願放棄舊俄帝國以侵略手段在中國取得的特權和土地,拋棄庚子賠款,無條件將中東路交還中國。此時中、俄關係,很有改善的希望。而中國因和協約國取一致的步驟,始終未能對俄開始交涉。直到九年九月間,才將舊俄使、領待遇停止。此時距離俄國的革命,為時已有三年半了。此時在蒙古一方面,既因舊俄的侵擾,而遠東軍佔據庫倫。而中東路則自共同出兵以來,列強頗有借端干涉的趨向。我國乃於九年一月間和道勝銀行代表,另訂合同。規定:鐵路人員,除督辦歸我外,余均中、俄各半。否認中、俄以外的第三國,和鐵路有關。俄政府管理鐵路之權,由中國政府代為執行,以正式承認俄國,商有辦法之日為止。其對俄國通商,則僅是年四月間,新疆省政府曾和俄國訂立《局部通商條約》。十年五月間,呼倫貝爾善後督辦,亦曾和遠東共和國,訂立《境界交通協定》。此外迄無何等辦法。而十一年,遠東共和國派來中國的代表,也否認蘇俄曾有交還中東鐵路的宣言。直到十三年,遠東共和國早已合併於蘇俄,而英、意兩國,也都承認蘇俄了。我國和蘇俄的交涉,才逐漸開展。於是年五月,訂定《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及《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兩協定》。《解決懸案大綱》中:(一)俄國許拋棄帝俄時代在中國所取得的特權和特許,(二)及庚子賠款。(三)取消領事裁判權,(四)及關稅協定。(五)帝俄時代,與第三者所訂條約,有妨中國主權的,一概無效。(六)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尊重中國的主權。(七)彼此不容許反對政府的機關和團結,並不為妨礙對方公共秩序,及反於社會組織的宣傳。(八)勸簽字后一個月,舉行會議,解決外蒙撤兵、重行畫界、賠償損失、通商航行諸問題。(九)中東路許我出資贖回,亦於此會議中商定辦法。其後此項會議,至十四年八月始開。而其時東三省對中央獨立,三省的事,事實上和中央政府商量無效。俄人乃又於九月中,和奉天派出的人,訂立協定,是稱《奉俄協定》。

十六年四月,北京方面,派兵搜查俄使館。旋又搜查天津的駐華貿易處等。俄國召還北京的代理公使,以示抗議。是年十一月,共產黨起事於廣州。政府認蘇俄有援助的嫌疑,於十二月十四日,對蘇俄領事,撤消承認。蘇俄在中國各地方的國營商業機關,亦勒令停止營業。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蘇俄駐哈領事館集會。我國認為有煽動嫌疑,派員搜查逮捕。七月十日,又另派中東路督辦。撤換蘇俄正副局長。將蘇俄職員多人解僱。並查封其國營商業機關。蘇俄遂於七月十八日,對我絕交,時我國仍願和平處理。訓令駐芬蘭公使,因回任之便,赴哈調查,轉赴滿洲里和俄人商洽。而俄國無人前來。哈爾濱交涉員雖和俄國領事接洽過幾次,亦不得要領。旋因蘇俄駐德大使,有願意交涉的表示,政府亦飭我國駐德公使,藉德人居間與俄商洽。至十月中,亦決裂。自八月中旬以後,俄兵即時侵我國境界。我國軍人防禦,很為勇敢,但因邊備素虛,又後援不繼,同江、滿洲里,於十月、十一月中,相繼陷落。而外蒙之兵,亦陷呼倫貝爾。十二月,因英、美兩國,勸告息爭,乃派員在伯力開豫備會議。二十二日,將《草約》簽字。中東路回復七月以前的狀況。彼此恢復領事。訂於明年一月二十五日,在莫斯科開正式會議。其後此項會議,久無進步。直到日本佔據東北以後,外交上的形勢一變。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乃由中、俄兩國出席軍縮會議的代表,在日內瓦互換文件復交。

第十九章日本的侵略東北

在中華民國革命造行的程途中,可謂重重魔障,然而其嚴重,要未有若民國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人侵略東北之甚的。

日人的侵略東北,本系處心積慮之舉。近年以來,我國對於東北的開發,頗有進展。盜憎主人,乃更引起日本的猜忌,而促成其積極侵掠之舉。是年六月間,因長春附近的朝鮮農民,強毀我國的民田築壩。該處日本駐軍,遂槍殺我無辜民眾,釀成所謂萬寶山慘案。日人又在朝鮮境內,鼓動排華風潮,華人被殺的無算。然仍未能引起我國的釁端。至九月十八日夜,日人乃將南滿鐵路,自行炸毀一段,誣為我軍所為,徑向我國瀋陽的駐軍進擊。我軍奉命無抵抗退出。日人乃進佔瀋陽。其在長春、安東等地的駐軍,同時發動。不數日間,而遼、吉兩省間的要地,悉為所佔。

國際公法,不必說了。華府會議《九國條約》,有保持中國領土,行政完整的義務。便是一九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在巴黎所立的《非戰公約》,日本也與我國共同簽字的。日本此舉,其為蔑棄國際信義,自不待言。我國因國力懸殊,且為愛護和平起見,不願訴之武力,乃訴之於國際的信義。除對日本提出抗議外,即電日內瓦代表,要求根據《盟約》第十一條,召集理事會。行政院開會後,一面通知中、日兩方,避免事態的擴大。一面通知美國。旋決議:令日兵撤回鐵路線內,盡十月十四日撤盡。

而日本悍然不顧。一面派兵進攻黑龍江。一面要求我國在錦州所設的遼寧行署,撤退關內。我黑省的兵,奮力抵抗,日人頗受損失。旋因援絕,於十一月十八日,退出省垣。日軍犯錦,我軍亦不戰而退。至二十一年一月一日,日兵遂陷錦州。我關外僅存的行政機關,遂又被破壞。而日兵又先於二十年十一月間,勾通漢奸,擾亂天津,挾廢帝溥儀而去。

先是國聯行政院,於十月十三日開會。邀請美國列席。二十四日,以十三票對日本一票議決,令日兵於下次開會,即十一月十六日以前,全行撤退。而日軍置若罔聞。及期,行政院在巴黎開會。乃議決:由國際聯盟,派遣委員團,到東北調查。及錦州陷落,美國乃照會日本,不承認任何事實上所造成的情勢為合法。日人仍置若罔聞。時日本又派兵艦,在我沿江、沿海一帶,肆行威脅。二十一年一月十八日,藉口該國僧人被毆,要求我上海市政府:懲凶、道歉、撫恤、取締反日運動。市府業經接受,日領事亦宣稱滿意了。乃日軍於二十八夜,突然進攻。我駐滬的十九路軍,奮勇抵抗。日兵大敗。乃續調大軍,擴大戰事。延及吳淞、太倉、嘉定一帶,並派飛機,到蘇、杭等處轟炸。因我軍抵抗甚力,日軍累戰皆北,乃又續調精銳,拚命進犯。直至三月一日,我軍因人少,不敷分佈,瀏河被襲,乃自動撤至第二道防線。這一役,我軍雖未能始終保守陣地,然以少數之兵,抗數倍之眾,使日軍累次失利,列國評論,多認戰事勝利,當屬華軍。而國民自動接濟餉需的,其數亦超過千萬,亦足以表示我國的民氣,而寒敵人之膽了。

當日兵進攻淞、滬時,我國代表,曾在國聯提出援用《盟約》第十條和第十五條,國聯乃議決:成立上海國際調查團,以英、德、法、意、西領事為委員,並邀美國加入。三月三日,國聯大會開會,十一日,通過上海、東北問題,均適用《盟約》第十五條。限日兵於五月十日以前,恢復去年九月十八日以前的原狀。此正式決議案,如中國接受,而日本拒絕,則《盟約》第十六條自然生效。又通過:以十九國的委員,組織特別委員會,負責處理糾紛,並建議調解方案。十九國委員會於十六日開會。十九日,議決:令日兵撤退。將地方交還中國警察。在上海組織共同委員會證明。其間又屢經頓挫,直到五月五日,《上海停戰協定》,方才簽字。

日人在上海尋釁時,又派軍艦到首都附近,肆行威脅。我政府為保中樞的安全,以便長期抵抗起見,乃於一月三十日,遷都洛陽。四月七日,並在洛陽召開國難會議,至十二月一日,才遷回南京。仍繼續長期抵抗的宗旨,努力進行。

日人為遮掩耳目起見,乃肆其掩耳盜鈴之技,於三月九日,在長春擁廢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以溥儀為終身執政。我國的稅關、郵局以及鹽務等機關,次第為所攘奪。並將直屬日皇的關東軍司令,受外務、拓殖兩省監督的關東長官及派遣偽國的大使,實際上任用一人,使其監督領事。並與偽滿簽定所謂《議定書》,將前此和中國所訂的不平等條約,關涉東北的,勒令承認履行。並借口共同防衛,允許日軍駐紮偽國境內。然而東北正式軍隊和民眾,奮起抗日的,所在都是。屢次攻破城邑,擊敗日、偽軍。日人勢力所及,實在只是鐵路沿線罷了。

是年春間,國聯所派調查團東來。於四月二十一日,開始調查。至六月四日而完畢。在北平製作報告,於九月四日完成。報告書的總括是:

日本的軍事行動,不能認為合法的自衛。

偽滿洲國,並非由真正自然的民意所產生。主張召集顧問會議,設立特殊制度,以治理東北。我國表示不能完全接受。日人則痛詆調查團認識不足,堅持既成事實。到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國聯開非常大會,通過十九國委員會的報告書,決定不承認偽國,而依調查團《報告書》,覓取解決辦法,日人老羞成怒,就竟於三月二十七日,退出國際聯盟了。

其時日本又一意孤行,宣言熱河當屬滿洲國,以長城為國境。二十二年一月三日,攻陷山海關。二月二十一日,日、偽軍入寇熱河,至三月一日,而承德陷落。我軍分退多倫及長城各口。日偽軍又跟蹤追擊,並進犯灤東。我軍在喜峰口等處,亦曾與敵以重創,然因軍備之懸殊,至五月間,卒將長城各口放棄,東路亦僅守灤西。至是月三十一日,乃成立《塘沽協定》。我軍退至延慶、昌平、通州、香河等地,日軍撤至長城。中間地方,定為非武裝區域,僅由警察維持治安。熱河既陷,則東北的義軍,更陷於勢孤援絕之境。然而矢志抵抗者仍不絕。

日人既志得意滿,乃於二十三年三月一日,擁溥儀僭號於長春。議定所謂滿洲經濟計劃,把東北的利源,要想一網打盡。吉會鐵路,既於二十二年八月完成。中東鐵路,又想用非法手段從俄國手裏奪取。此外添築鐵路、公路,繼續經營葫蘆港等,還正在計劃進行,在日人的意思,以為東北就是如此,算奪到手了。

第二十章國民政府的政治

政治制度,是沒有絕對的好壞的,要視乎其運用之如何。民國肇建,本系仿效歐、美成例,行三權分立之制。以國會司立法,並監督政府;以大理院以下的法院掌司法;以國務院掌行政的。因國民未能行使政權,遂至為野心家所利用。紀綱不立,政爭時起。國事紊亂,外患迭乘,中山先生鑒於革命之尚未成功,乃有以國民造黨,以黨建國,以黨治國,然後還付之於國民之議。

中山先生的革命方略,是分軍政、訓政、憲政三時期的。軍政時期,由黨取得政權。訓政時期,代國民行使。經過此時期后,將政權還付國民,則入於憲政時期。在訓政時期中,代人民行使政權的是國民黨;行使治權的,則是國民政府。政綱和政策,發動於國民黨,由國民政府執行之。二者之間,則以政治會議為連鎖。

國民黨的組織,以全國代表大會為最高機關。在閉會期間,則其權力屬於中央執行委員會,而以中央監察委員會監察之。次於全國的,為省和特別市,未改省而與省相等的區域及海北總支部。再次則縣及重要市鎮和國外支部。更次則區與區分部及國外分部。都以其代表或全體大會為最高機關。平時則權力屬於執行委員會,而以監察委員監察之。亦與中央黨部同。黨部不直接干預政治,然對於同級政府的施政方針或政治有疑義時,得請其改正、解釋或呈請上級執行委員會,轉請其上級政府辦理。所以黨的監督權,是兼及於行政的。

國民政府初成立時,設委員若干人,推一人為主席,若干人為常務委員。其下分設各部。十七年十月,公佈《組織法》。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院次第成立。各部均屬行政院。司法則改前此的四級三審製為三級。二十一年五月,國民會議開會,制定訓政時期的約法。其後又經中央執行委員修正。於是國民政府的組織,亦隨而變更。設主席一人,委員二十四至三十六人。各院皆設院長及副院長,均由中央執行委員會選任。主席不負實際政治責任。五權由各院分別行使。惟遇院與院間不能解決的事務,則由主席團解決之。主席並對外代表中華民國。此外直屬於國民政府的,還有軍事委員會、訓練總監部、參謀本部、軍事參議院、全國經濟委員會、建設委員會等。

地方制度,民國以來,還是沿襲前代的省制的。但廢去府直隸州廳,而成為初級制。民國初元,各省的軍民長官,稱為都督和民政長。三年,改稱將軍、巡按使。六年,又改稱督軍、省長。統轄幾省軍事的,又有巡閱使、經略使等名目。裁兵議起,則督軍改稱督理或督辦軍務善後事宜。省與縣之間,又曾設立道尹。國民政府所頒佈的《省政府組織法》,亦取委員制。以一人為主席,其下分設民政、財政、教育、建設、實業各廳,廳長即就委員中任命。首都及人口百萬以上或政治經濟有特殊情形的為特別市,與省同屬行政院。其人口在三十萬以上或在二十萬以上,而營業、土地等稅佔全收人之半數以上的,則為普通市,不屬縣而直隸於省。市設市長,縣設縣長,其下都分設各局,以理庶政。未能設縣的地方,則立設治局,置局長。其交通便利或向來自治較有成績之地,則設縣政建設實驗區。其區域或一縣或合數縣不定。得設立區公署。不設道尹,惟近年蘇、皖、贛、鄂等省,設立行政督察專員。

縣在建國大綱中,本定為自治單位,其下分為若干區。區之下為鄉鎮。鎮之下為閭,間之下為鄰。鄰五家。閭五鄰。鄉指村莊,鎮指街市,大約在百戶以上,而不得超過千戶。全縣分十區至五十區。區及鄉鎮,各設公所。區長、鄉長、鎮長,本應由人民選舉,但在未實行前,區長得由民政廳就考試合格人員中委任,鄉,鎮長由人民加倍選出,由縣長擇任。間鄰長則都由民選。市以二十間為坊,十坊為區,亦有區長、坊長、閭、鄰長及區坊公所。區、坊、鄉、鎮,亦各有監察委員。到一縣的區長都由民選時,即得成立縣參議會。

以上所說,都系訓政時期的辦法。國民政府的政治,是以人民自治為目的的。所以到一縣自治完成之後,其人民即得行使選舉、罷免、創製、複決四權,縣長由人民選舉,並得選出國民代表一人,組織代表會,參與中央政事。一省的縣都完成自治時,即為憲政開始。省長亦由人民選舉。全國有過半數省分,達到憲政開始時期,則開國民大會,決定憲法頒佈。憲法頒佈之後,中央統治權歸國民大會行使——即國民大會,對中央政府官吏,有選舉、罷免之權,對中央法律,有創製複決之權——是為憲政告成。全國國民,即依憲法行大選舉。國民政府,於選舉完畢后三個月解職,授權於民選的政府,是為建國的大功告成。

以上所說,為國民政府施政的綱領。至於目前的政務,則最要的,自然要推軍財兩端。民國的軍制,本以師為單位,合若干師,則稱軍。國民政府北伐時,曾合所有的軍隊,編為四集團軍。十八年的編遣會議,全國定設六十五師。但其後編遣迄未能就緒。兵制之壞,由於召募烏合。所以軍人程度不一,而散遣之後,亦往往無家可歸。二十年六月,國民政府頒佈《兵役法》。常備兵役,分為現役、續役、正役三種。民年二十至二十五,得為現役兵,期限三年,退為正役兵六年。再退則為續役,至年四十歲止。其年自十八至四十五,不服常備兵役的,則服國民兵役。平時受規定的軍事教育。戰時由國民政府以命令徵集。海軍,當民國初年,曾按江防、海防,分為第一第二隊艦。護法戰起分裂。十八年編遣會議,議決海軍重行編製,乃復歸於統一。空軍起於民國以來,北京政府即設立航空署。國民政府,亦經設立,直隸于軍政部。我國陸軍,苦於兵多而不能戰;海、空軍則為力甚微,殊不足以御外侮,這是我國民不可不亟思努力的。

財政本苦竭蹶,而自帝制運動以後,中央威權失墜,各省多不解款,遂致專恃借債,以資彌補。歐戰以前,所舉最大的債,為善後大借款,已見第五章。歐戰期間,各國無暇顧及東方,則專借日債。自九年以後,並日債亦不能借,則專借內債。國民政府,將中央和地方的稅款畫清。中央重要的收入,為關稅、鹽稅、統稅、煙酒稅、印花稅、礦稅等。田賦畫歸地方,和契稅、營業稅等,同為地方重要收入。病商的厘金,已於二十年裁撤。二十三年,又開財政會議。限制田賦的附捐。並通令各省,裁撤苛捐雜稅。豫算亦在厲行。但在目前,收支還未能適合。時時靠內債以資補直,其為數亦頗巨。

第二十一章現代的經濟和社會

講起現代的經濟和社會來,是真使我們驚心動魄的。帝國主義者的剝削我們,固然不自今日為始,然而在現代,的確達到更嚴重的時期了。這個,只要看民國以來,貿易上入超數字的激增,便可知道。假如以民國元年的一萬零三百萬為百分,民國三年,便超過了一倍。四年至八年,正值歐洲大戰凋敝之時,美國、日本等,都因此而大獲其利,我國卻仍未能挽回入超的頹勢。九年以後,其數即又激增。此後十年之間,常在二萬萬兩左右。十九年增至四萬萬。二十年超過五萬萬。二十二年,又超過七萬萬。甚至合一切項目,還不能保持國際收支的平衡,而要輸出現銀了。

新式工業,當歐戰時期,頗有勃興之象,但因基本工業不興,又資本人才,兩俱闕乏,所以所振興的,都不過是輕工業。歐戰以後,不但外貨的輸入,回復到戰前的景象,抑且因世界不景氣之故,而群謀對我傾銷,我國新興的工業,遂大受其壓迫。而且所輸入的,都是日用必須之品。我國的天產,向稱獨佔市場的,如絲茶等,則無一不受排擠而失敗。大豆近來稱為出產的大宗,然而從東北淪陷后,偌大的產地,又喪失了,而且失掉了很廣大的國內市場。長此以往,我國的工商業,將何以支持呢?

我國是號稱以農立國的。全國之民,業農的總當在百分之八十左右。據近歲的調查,自耕農不過百分之五十二。其餘半佃農佔百分之二十二,佃農佔百分之二十六。即自耕農的土地面積,也是很小的。農民的生活,本來已很困苦了。加以二十年來,內戰不息,兵燹時聞,租稅加重。微薄的資本不免喪失,或者壅塞不能流通,又或因求安全之故而集中於都市農村的資本,益形枯窘。谷價低落,副業喪失,而日用之品,反不免出高價以求之於外。就呈現普遍破產的現象了。

天災人禍,帝國主義者的剝削,農村之民,日益不能安居,紛紛流入都市。都市中的勞動者,日漸增加,勞資問題,遂隨之而日趨嚴重。

雖然如此,總還有一部分人,度其奢侈的生活的。尤其大都市的生活程度和窮鄉僻壤,相去天淵。遂貽以舊式生產,營新式消費之譏。

經濟是社會組織的下層。其餘一切機構,都是建築在這基礎上面的。經濟組織而生變化,其他一切,自亦必隨之而生變化。況且喜新鶩奇,是人們同具的心理。又且處於困苦之中,總要想奮鬥以求出路。所以近數十年來,文化變動的劇烈,亦是前此所未有。自由平等之說興,而舊日等位上下之說,不復足以維繫人心。交通便利了,人們離鄉背井的多了,而舊日居田園長子孫之念漸變;甚且家族主義,因之動搖,而父子、夫婦間的倫理,都要發生問題。新興的事業多了,成功之機會亦多,而舊日樂天安命的觀念漸變。物質的發達甚了,則享樂的慾望亦增,舊日受人稱賞的安貧樂道,或且為人所鄙夷。凡此種種,固然是勢所必至。亦且人們能隨環境為轉移,不為舊習慣所囿,原是件好事。然而舊時共信的標準,既已推翻;現代必須的條件,卻又未能成立;就不免有青黃不接之感了。混亂、矛盾,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社會現象。我們的出路在哪裏呢?

要發展國家資本,總免不了利用外資的。所以孫中山先生,很早就訂定《實業計劃》。想利用列國的資本和技術,來開發中國。這不但有益於中國,亦且有益於世界。苦於二十年來,列強則忙於爭城奪地,競事擴張軍備。中國亦內戰不息,借入的外資,大部用諸不生產之地。到後來,就連借外債而談不到了。而我國的經濟建設,亦就更無端緒。直到民國二十年,國民政府,才設立了一個全國經濟委員會。國府要人,都被任為委員。所以其所計劃,容易見諸實行。設立之初,即致電國際聯盟行政院,請其為技術上的合作。國聯亦很為贊成。即派聯絡代表來華,並供給了許多技術人員。從全國經濟委員會設立以來,努力於經濟的建設。對於復興農村、整治水利、改進交通三端,尤其注意。現在和國聯,雖不過是技術上的合作,然進一步而謀利用外資,亦非不可能的。資力雄厚,進步就自然更快了。

農村的建設,最重要的是經濟的流通。現在國民政府所努力指導農民的,則是合作事業。從十七年合作運動委員會設立以來,各地方的合作事業,便日有進展,尤其是江、浙兩省,農民銀行業已成立,而其放款,是以合作社為限的,所以尤其興盛,截至二十二年止,註冊的已有二千七百餘了。勞工團體的組織,亦是近年的事,民國十一年,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才開會於廣州。其後第二、第三次大會,相繼舉行。工會的興盛,要算十六年為最。十七年以後,又逐漸加以整理。《工會》、《工廠》、《工廠檢查》、《勞資爭議處理》及《團體協約》諸法,亦已次第頒佈。果能循序進行,自可達到平和革命的目的,而免卻階級鬥爭的危險了。

第二十二章現代的教育和學術

使社會變動的根本,到底是什麼?要問這句話,我們在現在只得回答道是文化。而教育和學術是文化變動的根原。所以這兩者和社會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中國的新式教育,雖然導源清末,然既存有獎勵章程,則仍然未脫科舉的意味。所以正式的新教育,實在要算從民國時代開始。民國的釐定學制,事在元年七月間。先是,已把清代的獎勵章程停止。又通令:凡學堂都改稱學校。至是,將舊制的初等小學,改稱國民學校。其期限為四年,國民學校以上為高等小學,其期限為三年。更上為中學,四年。大學分文、理、法、商、工、醫六科。預科二年,本科三年,相當於高等小學的,有乙種實業學校;相當於中學的,有甲種實業學校;期限均同。和高小及中學相當的補習學校,則期限均為二年。師範較中學,多預科一年。和大學相當的高等師範,期限為三年;專門學校為四年;均有預科一年。十一年,又將學制改革。把教育分做三個階段。小學教育,初級四年,高級二年。中學教育,初級高級各三年。師範、職業學校同。大學六年,專門學校四年,高師改為師範大學。十一年的學制,得設單科大學。十八年,又改大學為文、理、法、教育、農、工、商、醫各學院。醫科年限五年,余均四年。有隻學院的,乃得稱大學,否則稱獨立學院、專門學校,期限為二或三年。又增特別、幼稚、簡易各種師範。特別師範,招收高級中學畢業生,期限一年。幼稚師範,收初級中學畢業生,期限二年或三年。簡易師範,初級中學畢業生一年。高級小學畢業生四年。私人不準設立師範學校。自大學以上為研究院,為研究學術的機關。其期限無定。此外如民眾學校及各種補習學校、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講演所、體育場等,則均屬於社會教育的範圍。留學外國的,自清季即甚盛。其時因路近費省,又文字較易學,往日本的最多。民國以來,則赴歐、美者漸眾。其中公私費的都有。因庚子賠款,美國首先退還,規定作為派遣學生赴該國留學之用,所以赴美者尤盛。

中國對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本來亦很精深。惟對於自然科學,則較諸歐、美各國,膛乎其後,而歐美各國,對於社會科學,其研究方法,亦有取自自然科學的。中國對於自然科學,既然落後,對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自亦不逮他人了。這是今日急當採取他人,以補我之所不足的。西學初輸入時,中國人未能認識其真價值,只是以應用的目的,去採取他。所以有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此時所得,只是一點微末的技能罷了。戊戌以後,漸知西人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諸端,都有可取之處。然仍未能認識科學的真價值。科學的認識,不過是近二十年來之事。到此,才算能真知道西人的長處。所以中國人和西人交接雖早,而其認識西人則甚遲。知道科學方法之後,則一切學問,都可以煥然改觀。所以近來研究之家,所利用的材料,雖然有時甚舊,然其結論,亦就和前人判然不同了。這才是中國學問真正的進步。現在還正值開始。將來研究得深了,或者突飛進步,能有所新發見,以補現今東西洋學術的不足或者竟能別闢途徑,出於現世界上所有的學術以外,都未可知的。

研究學術和普及教育,都要注意於其工具。工具是什麼?這是一時很難列舉的,然而語言、文字,要為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我國的語言,實在是很統一的。但因地域廣大,各地方的方音不同,所以詞類語法,雖然相同,而出於口,入於耳,還是彼此不能相喻。又歷代的言語,不能沒有變遷,而文人下筆,向來務效古語,於是普通的文字,亦為普通人所不能了解。雖亦有徑用口語,筆之於書的,然其範圍甚狹,只有佛家及理學家不求文飾的語錄、官府曉諭小民的文告、慈善家勸導愚俗的著述以及本於說書的平話用之而已。感於中國文字認識之難,而思創造音符以濟其窮者,久有其人,如清末勞乃宣所造的官話字母,便是其一例。民國以來,教育部知道漢字不能廢棄,而讀音則不可不統一。乃召集一讀音統一會,分析音素,制定符號,以供注音之用。於七年公佈。八九年間,又有人創新文學之論,謂著書宜即用現在的口語。於是白話文大為風行。此事於教育亦是很有利的。但其功用還不止此。因為文學思想,本是人人所同具。但是向來民眾所懷抱的感想,因限於工具,無從發表,而埋沒掉的很多。從白話文風行以來,此弊亦可漸漸革除了。所以最近的文學,確亦另饒一種生趣,這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舊文學亦自有其用,謂其可以廢棄,則又系一偏之論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圖釋中國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圖釋中國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編 現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