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

八旗

八旗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八旗鎧甲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

目錄

八旗歷史

八旗分類正黃旗

鑲黃旗

正紅旗

鑲紅旗

正白旗

鑲白旗

正藍旗

鑲藍旗

八旗的建立

八旗軍階

八旗編製

八旗方位

八旗階級制度

八旗經濟制度

八旗婚姻制度

八旗法律制度

八旗軍制制度

八旗的刑律制度

八旗歷史作用

八旗興起

八旗衰敗

八旗滅亡

清八旗的演變

八旗對外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侵華

八旗與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

捻軍

八旗與民主革命八旗歷史

八旗分類正黃旗

鑲黃旗

正紅旗

鑲紅旗

正白旗

鑲白旗

正藍旗

鑲藍旗

八旗的建立

八旗軍階

八旗編製

八旗方位

八旗階級制度

八旗經濟制度

八旗婚姻制度八旗法律制度八旗軍制制度八旗的刑律制度八旗歷史作用八旗興起八旗衰敗八旗滅亡清八旗的演變八旗對外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侵華八旗與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起義捻軍八旗與民主革命展開編輯本段八旗歷史

八旗

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製。總領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主)。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皇太極繼位後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又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製與滿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滿清入關后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

編輯本段八旗分類

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旗正黃旗

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鑲黃旗

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孝賢皇后、哲憫皇貴妃,朝廷的高級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歷史上臭名遠揚的「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是鑲藍旗,后抬旗入鑲黃旗。

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得名,正紅旗

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正紅旗人。

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鑲紅旗

(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白旗

正白旗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多爾袞病逝后,順治就將正白旗納入上三旗,此後清代就成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統旗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製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漢族)和清末代皇后婉容(達斡爾族)都是正白旗人。

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鑲白旗

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藍旗

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鄰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質『色』為鑲藍旗

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后(也稱東太后)也是,歷史上臭名遠揚的「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是鑲藍旗,后抬旗入鑲黃旗。註:附圖有誤。四個正(整)旗龍首向右,腹內有四朵祥雲,旗邊為四角;四鑲(廂)旗龍首向左,腹內有三朵祥雲,旗邊為三角。

編輯本段八旗的建立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着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后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由皇帝自將,稱為上三旗,餘下五旗稱為下五旗。

編輯本段八旗軍階

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體是騎兵,他們的普通士兵分為三個等級,馬兵,戰兵和守兵,軍餉依次降低。普通的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歲開始每三年可以參加考試,達標為守兵,享有軍餉,以後每三年可以參加晉級考試,考試合格升入高一級,增加軍餉。馬兵,戰兵和守兵是等級而不管你是否騎馬。漢軍八旗也叫烏真超哈(重裝部隊)其主要是炮兵。

編輯本段八旗編製

八旗的最小單位是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牛錄既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作戰時的一個單位編成,每牛錄300戶,每戶出一個壯丁,父死子繼,兄亡弟代,在全軍出動時才有每牛錄300人。一般作戰,每牛錄只有幾十人。八旗的組成是滿洲八旗300牛錄,其中包括約100個已經滿族化的蒙古牛錄,純粹滿洲牛錄僅210個。蒙古八旗129牛錄和漢軍八旗167牛錄。終清一代牛錄的數字增加不多。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清太宗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旗制終清未改。

編輯本段八旗方位

清代的八旗軍,包括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在行軍、駐營時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據說是依「五行相剋」說制訂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記載:「兩黃旗位正北,取土勝水。兩白旗位正東,取金勝清北京八旗分佈

木。兩紅旗位正西,取火勝金。兩藍旗位正南,取水勝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師,或夜行黑『色』難辯,故以藍代之。」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東方屬木,顏『色』為青,木能克土;南方屬火,顏『色』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屬金,顏『色』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屬水,顏『色』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屬土,顏『色』為黃,土能生金克水。從五行所屬的顏『色』和五行相剋的角度講,八旗所處的方位恰恰與五行相剋的方位是一致的:兩黃旗屬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兩紅旗屬火,火能克金,所以兩紅旗位於西方;兩白旗屬金,金能克木,所以兩白旗位於東方;兩藍旗屬水,水能克火,所以兩藍旗位於南方。

編輯本段八旗階級制度

明朝立法從明代中葉就逐漸散『亂』,之所以用了一百餘年才最終倒台,實在是因為我們的帝國過於龐大,清代八旗制度的由來與發展

任何新生的力量都難以一口吞下,神宗萬曆皇帝曾進行了六場戰爭,贏了五場,包括在朝鮮完勝日本,只輸掉一個薩爾滸戰役,這場戰役間接導致滿洲人的興起,並最終統治了整個中國。滿洲人建立的清帝國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奇迹。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民族,竟然征服並牢牢統治了人口將近一億的漢族地區和蒙藏回疆廣袤的面積。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數字也並不奇怪。實際上如果將任何年代的中華帝國中官僚和貴族人口合計,差不多也是這個比例。換句話說,滿洲人基本上構成了帝國的新的上層金字塔結構,而一個小小的民族能夠實現這一點,其中的奧妙,就在被稱為「八旗制度」的滿洲人組織方式上。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的一種耕戰合一的社會組織形態。是軍政合一的最高一級單位,因為出征時用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的軍旗以示區別,所以也稱為「八旗」。後來又將被滿洲人征服的蒙古、漢人編為蒙古八旗、漢八旗,連同滿洲八旗一共三八二十四旗,但其核心還是滿洲八旗。八旗的上層結構則可以概括為「用血緣粘合地緣,用族權支持政權。」這兩句話是從西周篇直接拷貝過來的,因為他們簡直太相似了。而固山統帶甲喇、甲喇統帶牛錄這樣的組織法則,則是標準的金字塔結構。其實類似的結構在本沸沸整個法制史中出現過不止一次,鮮卑民族的府兵組織,女真民族的猛安謀克,成吉思汗的十戶、百戶、千戶、萬戶,簡直是幾乎任何一個新興民族都靠這樣的模式將自身組織起來,然後才能在戰爭中征服中國大地。因此十七世紀的滿洲人,社會發育程度已經達到西周時期的水平。滿洲社會的奴隸現象也比較明顯。努爾哈赤征服女真各部,全體滿洲人也都可以當作是他的家奴,在滿洲人看來,「奴才」有「親近」、「自己人」的含義,因此滿洲貴族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以區別於漢人官員稱「臣」,這甚至是一種特權。不過滿漢平民一般被稱為「諸申」、「伊爾根」,分別是滿語「國人」、「民」的意思,對國家除了編戶義務之外,人身依附尚弱。而完全屬於主人的奴隸則被稱為「包衣」,滿語「家裏人」的意思。滿洲內部矛盾簡單而擴張極快,丁壯奇缺,包衣的待遇還算不差。後來滿洲征服了大片領土,主子們飛黃騰達,奴才們也跟着發跡,混個「庄頭」之類的奴才總管不成問題,因此包衣對主子也很效忠。曹雪芹四世祖曹振彥是睿親王多爾袞家的包衣,直到康熙朝,曹寅還對皇帝自稱「包衣老奴」。這種強烈的人身依附關係也是滿洲內部穩定堅實的原因之一,而這種「主子面前的奴才,奴才面前的主子」的雙重法律地位,也是造成一般社會成員作為法的主體的意識嚴重扭曲的重要原因。從法權結構看來,這又是一個非常怪異的帝國,如同一具陳舊衰老的身軀上「嫁接」了一顆年輕稚嫩的頭顱。滿洲社會經歷著活力四『射』的青春期,將新學到的中華法系的原則發揚的淋漓盡致。但對中華法系的主體漢族社會來說,卻在「失去大腦」的狀態下被異族帶領着退回到昨天。中華法系的問題並不是如何更有效的回到過去,而是如何面對從組織力量對抗野蠻人的征服到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轉變。清帝國的容光煥發阻礙了這一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清代法制是中華法系發展的重大退步。

編輯本段八旗經濟制度

1「計口授田諭」、包衣和肉刑:早期滿洲人將土地理解為河流、森林乃至空氣、陽光一樣是公共物品,建立后金之後,「土地公有」觀念的影響仍然存在,努爾哈赤結合八旗制度,將土地也按人頭平分給八旗民眾。天命六年(1621年),他發佈「計口授田諭」,將征服的遼東土地除保留一部分「給我駐紮此地之兵馬「的公田之外,」平均分給,每一男丁五日種糧之田,一日種棉之田。」任何君主進行的均田措施都是有潛台詞的,就是授田的農民負擔支持君主的義務,人頭稅體制總是與均田令如影隨形的出現,北魏、隋唐如此,一千餘年之後的滿洲的大金國也如此,均田之後,「三男丁耕種公田一日,二十男丁內,一人當兵,此二十丁內,一人應役。」大金國擴張太快,征服獲得大量人口、財富,自身農業生產反而顯得並不重要。加上出關后又迅速融化到土地私有化到了相當程度的漢族社會,因此滿洲早期「均田令」往往不為人注意。其實「計口授田」才是八旗精兵征服關內的物質基礎。入關后的「圈地令」,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國有均分」土地制的延續。

編輯本段八旗婚姻制度

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定。清初定滿漢不通婚,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實際上民間早已通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調戲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調戲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