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1】

第二十三章 1】

仁信殿外,除了帝堯所設的敢諫之鼓仍然靜靜的橫陳在大門口外,下了大門石階,石板鋪就的偌大廣場中心,多出了一個東西,那是高高立起的一個諫木,其狀以橫木交於一立柱上端,橫木似雲板,取象二分二至卯酉子午交午,即是天地交和,立柱頭狀若蓮花,形如桔槔,柱上雕琢著有虞氏的圖騰鳳凰。這諫木又稱誹謗木,顧名思義,就是鼓勵有虞國所有侯臣百姓,大膽進言,縱然是誹謗都行。誹謗木除了平陽帝宮之外立有,有虞國所有大路小路交匯之處都立有,足可以看出舜帝納諫納言的決心。

仁信大殿裏正在議事

虞舜首先發話:「打自炎帝末期,西方炎黃族、東方東夷族、南方苗蠻族先後進入中原以後,中原就變得錯縱複雜,黃帝慣用干戈,敗炎帝於阪泉,擒殺蚩尤於涿鹿,組成了以華夏集團為核心,以華夏民族和東夷民族為主體的北方民族,可是南方苗蠻集團並沒有完全臣服。南、北兩大民族的對立仍然存在。從我做司徒開始,就刻意於做南、北民族的融合工作。前些年,之所以把江、淮、鄱陽湖、洞庭湖等地的黑苗、黃苗、藍苗人集體遷移到西北部的三危地區,目的顯而易見,削弱南方苗蠻集團勢力,融和南、北民族。前次討論南征三苗事,之所以不同意武力攻剿,而要採取懷柔政策,修政偃兵,執干戚而舞,其意仍在德化,使之心悅誠服、以易其俗,最終實現民族大團結。因此,從大政方針計,想在最近做兩件事:一是將帝都從平陽南遷蒲坂;二是龍門鑿開,治水大功告成之日,舉行慶典。眾臣可廣開言路,發表意見。」

巫鹽:「帝都是國之龍脈。先帝選都平陽,利於陶唐國。如今遷都蒲坂,利於有虞國。」

禹說:「先帝時期,洪水沒有得治,平陽地勢高,自然定都安全。如今洪水既除,蒲坂臨近黃河,與對面龍門隔河相望,地勢平坦,土地更肥沃,交通更便捷,遷都蒲坂有百利而無一害。」

四岳說道:「更有一好,京都南移,有利於親善南方民族,有利於開疆拓土。」

皋陶說出了自己的擔憂:「遷都是好,只是工程浩大,怕會勞民傷財。」

待眾臣們各種意見都發表完后,虞舜說道:「眾臣方才都說了自己的看法,遷都有利有弊,但是利大於弊,有虞國百事待興,管理第一重要。既然都同意遷都,那就這樣定了。皋陶的擔憂我考慮過了,新京都一切基本建設從簡,只建一議事廳,我們就叫他『諧和殿』。官員居所從我做起,簡之再簡,能遮風避雨就行。」

眾臣齊呼:「舜帝英明。」

舜帝又說:「舉行龍門竣工慶典,旨在鼓舞人心,總結經驗,凝聚情感,眾臣是否有不同意見?」

眾人都異口同聲說沒有意見。

舜帝說:「遷都問題就由首輔四岳和大巫師負責策劃,共工垂負責施工。龍門竣工慶典由百揆伯禹、虞官伯益、稷宗伯夷負責。」

議事即將休會之時,荊州州牧蒼山的副官快馬趕到,在仁智殿外擂響了敢諫之鼓。舜帝叫晏龍將來人宣進大殿。

來人將用紅綢包裹的五寸躬圭呈上:「荊州州牧副羲畎見過舜帝。」

舜帝問:「何事要諫?」

副官說道:「羲畎奉州牧之命前來啟奏舜帝,近日來,荊州邊界,屢屢受到三苗侵擾。我們捉了一個俘虜,問明了情況。原來是丹朱到了南嶺,與驩兜勾接上了,還做了驩兜的女婿。時下丹朱返回洞庭五水,正在加速做黑苗、黃苗、藍苗中殘部的工作,意欲重建三苗國。」

舜帝很氣憤:「這個丹朱,給了他活路他不知好歹。」轉而問夔:「那個干戚舞干羽舞你與籛鏗排練得如何?」

夔說:「已經熟練。」

舜帝道:「好!就照原訂方案由我親自南征,撫服三苗。皋陶、伯益、籛鏗、檮戭、殳戕隨我南征。這次任務特殊,夔雖腿腳不便,也得隨我勞頓一趟。朝廷之事就由首輔跟百揆主持,擇日出師。

轉瞬就是仲夏。舜帝擇吉日起師,御駕南征。

一桿舜字旗高高居中,舜字旗上表徵有虞氏圖騰的鳳凰引頸而歌,明晰可辯。皋陶、夔、伯益、籛鏗、檮戭、殳戕的族圖騰旗簇擁著舜字旗,有如眾星捧月。舜帝目光炯炯,威儀四射,手拊著長長的青銅劍,端坐在雙轅馬車上,兩匹棗紅駿馬揚起四蹄飛奔著。

娥皇、女英帶了義均跟朝廷大臣一道與舜帝辭別後,目送著舜帝的隊伍漸行漸遠,直到消逝在廣袤的原野,才依依不捨地返回住所。

舜帝的隊伍一路逶迤,到達黃河,改乘舟楫。時下河道已經通暢,隊伍跨黃河、漂長江,入洞庭,到了洞庭湖南岸,重新步行。

虞舜做攝政帝時,提出巡狩制度,由於當時長江以南常遭三苗滋擾,很不太平,而陶唐古國舉國之力忙於治水,因此,第一次南巡只到過霍山。後來,三苗作亂,為了平息事端,虞舜也曾到過洞庭湖,這次再次為平息三苗而重返故地,舜帝感慨良多。

過了洞庭湖,行了數日,就到了一處山嶺、丘陵交錯之地。

這一日宿營后,舜帝帶了皋陶、伯益四處走走,在一個山洞前看見一位鬢髮皆白、長髯飄胸的老者手裏拿了一冊書簡,坐在濃陰深處的一個岩洞外看書,便心想,此老者必是一個高賢,就上前施禮。舜帝尚未開口,那老者放下手裏書簡,起身施禮,說道:「舜帝親臨,失敬!失敬!」

舜帝吃驚地問道:「先生怎麼會知道我是虞舜呢?」

老者說:「舜帝御駕南征,一路而來已有數月,三歲孩童都知道,老翁豈有不知之理。」見皋陶和伯益跟在舜帝身邊,問道:「恕老翁孤陋寡聞,不知這兩位大員是誰?」

皋陶、伯益通報了姓名,老者打個拱手,說道:「一個是###官,一個是著寫《山海經》的大才子,久仰!久仰!洞中光線幽暗,就請在洞外這石上隨便坐吧!」

舜帝三人坐了,問道:「老先生怎麼稱呼?」

老翁笑答道:「我姓好,叫好書。」

舜帝估計老翁說的不是真實姓名,也不再問。只說道:「聽先生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老翁嘆息一聲,說道:「我本住在南嶺,驩兜被流放后,到了南嶺,他四處散佈邪說,毒害人心,尤其青少年受毒頗深。我以辦學為名,與其對抗。近些年來,他們愈是囂張,勢力越來越大,除北方之外,東面已到彭蠡大澤,西面抵雲夢大澤,南方直逼南海。對不同政見者,輕則鎮壓,重則誅族。我便成了他們的打擊目標,被、驩兜指令三苗追殺,不得已才逃到這裏暫時躲避。」

舜帝說道:「虞舜這次親自南征,就是要撫服三苗。」

老翁說道:「再過去百十里,就是三苗之地了。」

舜帝問:「三苗無道,我率正義之師###,先生看我可以勝他么?」

老翁搖搖頭說:「硬打很難。從此處往南,崇山峻岭之中,水網密佈。他不跟你硬拼,你來時他躲藏起來,你走了他又四處作亂,朝廷鞭長莫及,豈奈他何?」

舜帝問道:「依先生看如何對待三苗為好?」

老翁說道:「三苗被整體遷移一次后,剩下的本已經是一盤散沙,之所以沉渣泛起,全是、驩兜、狐功的蠱惑。如今宣傳蠱惑時日已久,已經深入人心,加上歷史原因,你使用武力###,即使打勝他,一時半會想要征服其心,恐怕很難?」

舜帝說道:「照先生看,如何處理三苗問題為好。」

老翁言道:「三苗與南蠻生性倔犟,壓服只能適得其反。依老朽看,長遠之計,攻心為上。但得設法控制、驩兜。」

舜帝連連稱是。並說:「先生聽說過丹朱嗎?」

老翁說道:「聽說丹朱到了南嶺,做了、驩兜的女婿。不過,丹朱無能,成不了大事。可慮的是軍師狐功。」

舜帝把這次南征採取的攻心之策說了徵求老翁意見,老翁直說如此甚好。舜帝告別了老翁,回到營地。

正是夏荒時候,長期經受天災**的南國。丘陵與平疇相接的地方的茅屋炊煙不起,一切顯得了無生氣。

舜帝很快就發現了人們缺衣少食情況,一問,都說糧食本來就少,又被西南山裏的三苗人搶掠多次,而今只能吃野草樹皮了。於是,舜帝就帶領人們開荒平地,教導人們耕耘播種,把從歷山帶來的蔬菜種撒上。空閑下來的時候,舜帝就到山上為百姓尋找食物度夏荒,或者採集藥材為土居人治病。一天,舜帝發現了丘陵之外的一座山,山上長滿了樅樹,就獨步走進樅樹林,發現樅樹下長出很多蘑菇。舜帝認定蘑菇是山珍,有靈氣的山嶺才能長,就冒着危險嘗試着吃,先時生吃,一股子悶味,很難下咽;就生了火用陶器盛了水煮,味道就正了。於是就帶着士兵們上山去采蘑菇,采了後分送給村裏的土居百姓,親自教大家烹煮。都說既能充饑又好吃。

聽說期盼已久的舜帝為招撫三苗來了,遠居的人們相約著從四面八方結隊來看望舜帝。一天,舜帝帶着士兵在樅樹山中間的一個小山包上采蘑菇。小山包四面環水,圓圓的山頂上的蘑菇特別多。見來了好多人,舜帝好高興,親自把采來的一大堆蘑菇煮好,讓大家嘗鮮。人們雖然久住這裏,還真不知道蘑菇也能吃,嗅着大陶盆里散發出來的香味,一個個流出了口水,於是舉筷動手,一會兒就吃完了。

大家圍坐在舜帝周圍,津津有味地聽舜帝講中原之地的趣事。忽然,有一人大聲喊「唉喲」,蹲下身來捂著肚子十分痛苦地喊叫。接着人群中又有幾人叫肚子痛,而且一個連一個地嘔吐起來,有人還口吐白沫倒了下去。

舜帝大吃一驚,仔細地觀察著湯汁,發現蘑菇湯有毒。舜帝想起前些日子攀登附近高峰,看見峰頂長有能解毒的百靈草,忙帶着人向山頂攀去。舜帝回來時渾身被荊棘和尖利如刀的石頭割破,鮮血溢出,他渾然不知,把採回的百靈草迅速熬好湯,和隨行人員一道,喂進中毒者口裏。

經過一天一夜的忙碌,中毒者都清醒過來。

舜帝犯了疑。山上的蘑菇他與隨行的人不止吃了一次,為什麼以前安然無事,今早起打的蘑菇就有了毒?舜帝叫人重新到山中采了蘑菇試煮,仍然有毒。舜帝突然想起了什麼,問:「這地方有人對朝廷有意見嗎?」

舜帝這一提醒,人們想起了一個人。

一個中年漢子說道:「山那頭住着一個人叫石砣,常說一些難聽的話,說朝廷這不好那不好。」

另一個中年人說:「我曾經邀過石砣一塊來,他不來,話說得不勘入耳。」

舜帝根據大家七嘴八舌講的情況一分析,斷定這事與石砣有關,就派人把石砣捉了來。一審問,知道了石砣的來歷。石砣當年是三苗的一個首領,那年舜帝招撫三苗未成,就把三苗人趕到了更南的地方,石砣沒有走,隱姓埋名潛伏下來。

舜帝問:「你就忍心毒死鄉親?」

石砣說:「我是要毒死你的士兵。」

舜帝問:「誰叫你乾的?」

石砣說:「朝廷要剿滅我們三苗,我們沒得活路,頭就叫我設法下毒。我就將鬧羊花熬成毒水灑在了蘑菇上」

眾人聽后憤怒不已,叫嚷着:「殺了石砣!殺了石砣!」石砣哭了,說上有老下有小,祈求饒命。

舜帝說道:「虞舜向來不輕易殺人,但你心懷歹毒,謀

害人命,的確犯了死罪。不過,只要你老實回答我的問題,我可以不殺你。」

石砣諾諾連聲:「我老實,老實。」

舜帝就問了一些關於丹朱、驩兜、狐工、驩苗、三苗的情況。舜帝所問,凡是知道的,石砣都如實做了回答。舜帝沒有殺石砣,要石砣留下做嚮導,將功補過。

仁信殿外,除了帝堯所設的敢諫之鼓仍然靜靜的橫陳在大門口外,下了大門石階,石板鋪就的偌大廣場中心,多出了一個東西,那是高高立起的一個諫木,其狀以橫木交於一立柱上端,橫木似雲板,取象二分二至卯酉子午交午,即是天地交和,立柱頭狀若蓮花,形如桔槔,柱上雕琢著有虞氏的圖騰鳳凰。這諫木又稱誹謗木,顧名思義,就是鼓勵有虞國所有侯臣百姓,大膽進言,縱然是誹謗都行。誹謗木除了平陽帝宮之外立有,有虞國所有大路小路交匯之處都立有,足可以看出舜帝納諫納言的決心。

仁信大殿裏正在議事

虞舜首先發話:「打自炎帝末期,西方炎黃族、東方東夷族、南方苗蠻族先後進入中原以後,中原就變得錯縱複雜,黃帝慣用干戈,敗炎帝於阪泉,擒殺蚩尤於涿鹿,組成了以華夏集團為核心,以華夏民族和東夷民族為主體的北方民族,可是南方苗蠻集團並沒有完全臣服。南、北兩大民族的對立仍然存在。從我做司徒開始,就刻意於做南、北民族的融合工作。前些年,之所以把江、淮、鄱陽湖、洞庭湖等地的黑苗、黃苗、藍苗人集體遷移到西北部的三危地區,目的顯而易見,削弱南方苗蠻集團勢力,融和南、北民族。前次討論南征三苗事,之所以不同意武力攻剿,而要採取懷柔政策,修政偃兵,執干戚而舞,其意仍在德化,使之心悅誠服、以易其俗,最終實現民族大團結。因此,從大政方針計,想在最近做兩件事:一是將帝都從平陽南遷蒲坂;二是龍門鑿開,治水大功告成之日,舉行慶典。眾臣可廣開言路,發表意見。」

巫鹽:「帝都是國之龍脈。先帝選都平陽,利於陶唐國。如今遷都蒲坂,利於有虞國。」

禹說:「先帝時期,洪水沒有得治,平陽地勢高,自然定都安全。如今洪水既除,蒲坂臨近黃河,與對面龍門隔河相望,地勢平坦,土地更肥沃,交通更便捷,遷都蒲坂有百利而無一害。」

四岳說道:「更有一好,京都南移,有利於親善南方民族,有利於開疆拓土。」

皋陶說出了自己的擔憂:「遷都是好,只是工程浩大,怕會勞民傷財。」

待眾臣們各種意見都發表完后,虞舜說道:「眾臣方才都說了自己的看法,遷都有利有弊,但是利大於弊,有虞國百事待興,管理第一重要。既然都同意遷都,那就這樣定了。皋陶的擔憂我考慮過了,新京都一切基本建設從簡,只建一議事廳,我們就叫他『諧和殿』。官員居所從我做起,簡之再簡,能遮風避雨就行。」

眾臣齊呼:「舜帝英明。」

舜帝又說:「舉行龍門竣工慶典,旨在鼓舞人心,總結經驗,凝聚情感,眾臣是否有不同意見?」

眾人都異口同聲說沒有意見。

舜帝說:「遷都問題就由首輔四岳和大巫師負責策劃,共工垂負責施工。龍門竣工慶典由百揆伯禹、虞官伯益、稷宗伯夷負責。」

議事即將休會之時,荊州州牧蒼山的副官快馬趕到,在仁智殿外擂響了敢諫之鼓。舜帝叫晏龍將來人宣進大殿。

來人將用紅綢包裹的五寸躬圭呈上:「荊州州牧副羲畎見過舜帝。」

舜帝問:「何事要諫?」

副官說道:「羲畎奉州牧之命前來啟奏舜帝,近日來,荊州邊界,屢屢受到三苗侵擾。我們捉了一個俘虜,問明了情況。原來是丹朱到了南嶺,與驩兜勾接上了,還做了驩兜的女婿。時下丹朱返回洞庭五水,正在加速做黑苗、黃苗、藍苗中殘部的工作,意欲重建三苗國。」

舜帝很氣憤:「這個丹朱,給了他活路他不知好歹。」轉而問夔:「那個干戚舞干羽舞你與籛鏗排練得如何?」

夔說:「已經熟練。」

舜帝道:「好!就照原訂方案由我親自南征,撫服三苗。皋陶、伯益、籛鏗、檮戭、殳戕隨我南征。這次任務特殊,夔雖腿腳不便,也得隨我勞頓一趟。朝廷之事就由首輔跟百揆主持,擇日出師。

轉瞬就是仲夏。舜帝擇吉日起師,御駕南征。

一桿舜字旗高高居中,舜字旗上表徵有虞氏圖騰的鳳凰引頸而歌,明晰可辯。皋陶、夔、伯益、籛鏗、檮戭、殳戕的族圖騰旗簇擁著舜字旗,有如眾星捧月。舜帝目光炯炯,威儀四射,手拊著長長的青銅劍,端坐在雙轅馬車上,兩匹棗紅駿馬揚起四蹄飛奔著。

娥皇、女英帶了義均跟朝廷大臣一道與舜帝辭別後,目送著舜帝的隊伍漸行漸遠,直到消逝在廣袤的原野,才依依不捨地返回住所。

舜帝的隊伍一路逶迤,到達黃河,改乘舟楫。時下河道已經通暢,隊伍跨黃河、漂長江,入洞庭,到了洞庭湖南岸,重新步行。

虞舜做攝政帝時,提出巡狩制度,由於當時長江以南常遭三苗滋擾,很不太平,而陶唐古國舉國之力忙於治水,因此,第一次南巡只到過霍山。後來,三苗作亂,為了平息事端,虞舜也曾到過洞庭湖,這次再次為平息三苗而重返故地,舜帝感慨良多。

過了洞庭湖,行了數日,就到了一處山嶺、丘陵交錯之地。

這一日宿營后,舜帝帶了皋陶、伯益四處走走,在一個山洞前看見一位鬢髮皆白、長髯飄胸的老者手裏拿了一冊書簡,坐在濃陰深處的一個岩洞外看書,便心想,此老者必是一個高賢,就上前施禮。舜帝尚未開口,那老者放下手裏書簡,起身施禮,說道:「舜帝親臨,失敬!失敬!」

舜帝吃驚地問道:「先生怎麼會知道我是虞舜呢?」

老者說:「舜帝御駕南征,一路而來已有數月,三歲孩童都知道,老翁豈有不知之理。」見皋陶和伯益跟在舜帝身邊,問道:「恕老翁孤陋寡聞,不知這兩位大員是誰?」

皋陶、伯益通報了姓名,老者打個拱手,說道:「一個是###官,一個是著寫《山海經》的大才子,久仰!久仰!洞中光線幽暗,就請在洞外這石上隨便坐吧!」

舜帝三人坐了,問道:「老先生怎麼稱呼?」

老翁笑答道:「我姓好,叫好書。」

舜帝估計老翁說的不是真實姓名,也不再問。只說道:「聽先生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老翁嘆息一聲,說道:「我本住在南嶺,驩兜被流放后,到了南嶺,他四處散佈邪說,毒害人心,尤其青少年受毒頗深。我以辦學為名,與其對抗。近些年來,他們愈是囂張,勢力越來越大,除北方之外,東面已到彭蠡大澤,西面抵雲夢大澤,南方直逼南海。對不同政見者,輕則鎮壓,重則誅族。我便成了他們的打擊目標,被、驩兜指令三苗追殺,不得已才逃到這裏暫時躲避。」

舜帝說道:「虞舜這次親自南征,就是要撫服三苗。」

老翁說道:「再過去百十里,就是三苗之地了。」

舜帝問:「三苗無道,我率正義之師###,先生看我可以勝他么?」

老翁搖搖頭說:「硬打很難。從此處往南,崇山峻岭之中,水網密佈。他不跟你硬拼,你來時他躲藏起來,你走了他又四處作亂,朝廷鞭長莫及,豈奈他何?」

舜帝問道:「依先生看如何對待三苗為好?」

老翁說道:「三苗被整體遷移一次后,剩下的本已經是一盤散沙,之所以沉渣泛起,全是、驩兜、狐功的蠱惑。如今宣傳蠱惑時日已久,已經深入人心,加上歷史原因,你使用武力###,即使打勝他,一時半會想要征服其心,恐怕很難?」

舜帝說道:「照先生看,如何處理三苗問題為好。」

老翁言道:「三苗與南蠻生性倔犟,壓服只能適得其反。依老朽看,長遠之計,攻心為上。但得設法控制、驩兜。」

舜帝連連稱是。並說:「先生聽說過丹朱嗎?」

老翁說道:「聽說丹朱到了南嶺,做了、驩兜的女婿。不過,丹朱無能,成不了大事。可慮的是軍師狐功。」

舜帝把這次南征採取的攻心之策說了徵求老翁意見,老翁直說如此甚好。舜帝告別了老翁,回到營地。

正是夏荒時候,長期經受天災**的南國。丘陵與平疇相接的地方的茅屋炊煙不起,一切顯得了無生氣。

舜帝很快就發現了人們缺衣少食情況,一問,都說糧食本來就少,又被西南山裏的三苗人搶掠多次,而今只能吃野草樹皮了。於是,舜帝就帶領人們開荒平地,教導人們耕耘播種,把從歷山帶來的蔬菜種撒上。空閑下來的時候,舜帝就到山上為百姓尋找食物度夏荒,或者採集藥材為土居人治病。一天,舜帝發現了丘陵之外的一座山,山上長滿了樅樹,就獨步走進樅樹林,發現樅樹下長出很多蘑菇。舜帝認定蘑菇是山珍,有靈氣的山嶺才能長,就冒着危險嘗試着吃,先時生吃,一股子悶味,很難下咽;就生了火用陶器盛了水煮,味道就正了。於是就帶着士兵們上山去采蘑菇,采了後分送給村裏的土居百姓,親自教大家烹煮。都說既能充饑又好吃。

聽說期盼已久的舜帝為招撫三苗來了,遠居的人們相約著從四面八方結隊來看望舜帝。一天,舜帝帶着士兵在樅樹山中間的一個小山包上采蘑菇。小山包四面環水,圓圓的山頂上的蘑菇特別多。見來了好多人,舜帝好高興,親自把采來的一大堆蘑菇煮好,讓大家嘗鮮。人們雖然久住這裏,還真不知道蘑菇也能吃,嗅着大陶盆里散發出來的香味,一個個流出了口水,於是舉筷動手,一會兒就吃完了。

大家圍坐在舜帝周圍,津津有味地聽舜帝講中原之地的趣事。忽然,有一人大聲喊「唉喲」,蹲下身來捂著肚子十分痛苦地喊叫。接着人群中又有幾人叫肚子痛,而且一個連一個地嘔吐起來,有人還口吐白沫倒了下去。

舜帝大吃一驚,仔細地觀察著湯汁,發現蘑菇湯有毒。舜帝想起前些日子攀登附近高峰,看見峰頂長有能解毒的百靈草,忙帶着人向山頂攀去。舜帝回來時渾身被荊棘和尖利如刀的石頭割破,鮮血溢出,他渾然不知,把採回的百靈草迅速熬好湯,和隨行人員一道,喂進中毒者口裏。

經過一天一夜的忙碌,中毒者都清醒過來。

舜帝犯了疑。山上的蘑菇他與隨行的人不止吃了一次,為什麼以前安然無事,今早起打的蘑菇就有了毒?舜帝叫人重新到山中采了蘑菇試煮,仍然有毒。舜帝突然想起了什麼,問:「這地方有人對朝廷有意見嗎?」

舜帝這一提醒,人們想起了一個人。

一個中年漢子說道:「山那頭住着一個人叫石砣,常說一些難聽的話,說朝廷這不好那不好。」

另一個中年人說:「我曾經邀過石砣一塊來,他不來,話說得不勘入耳。」

舜帝根據大家七嘴八舌講的情況一分析,斷定這事與石砣有關,就派人把石砣捉了來。一審問,知道了石砣的來歷。石砣當年是三苗的一個首領,那年舜帝招撫三苗未成,就把三苗人趕到了更南的地方,石砣沒有走,隱姓埋名潛伏下來。

舜帝問:「你就忍心毒死鄉親?」

石砣說:「我是要毒死你的士兵。」

舜帝問:「誰叫你乾的?」

石砣說:「朝廷要剿滅我們三苗,我們沒得活路,頭就叫我設法下毒。我就將鬧羊花熬成毒水灑在了蘑菇上」

眾人聽后憤怒不已,叫嚷着:「殺了石砣!殺了石砣!」石砣哭了,說上有老下有小,祈求饒命。

舜帝說道:「虞舜向來不輕易殺人,但你心懷歹毒,謀

害人命,的確犯了死罪。不過,只要你老實回答我的問題,我可以不殺你。」

石砣諾諾連聲:「我老實,老實。」

舜帝就問了一些關於丹朱、驩兜、狐工、驩苗、三苗的情況。舜帝所問,凡是知道的,石砣都如實做了回答。舜帝沒有殺石砣,要石砣留下做嚮導,將功補過。

仁信殿外,除了帝堯所設的敢諫之鼓仍然靜靜的橫陳在大門口外,下了大門石階,石板鋪就的偌大廣場中心,多出了一個東西,那是高高立起的一個諫木,其狀以橫木交於一立柱上端,橫木似雲板,取象二分二至卯酉子午交午,即是天地交和,立柱頭狀若蓮花,形如桔槔,柱上雕琢著有虞氏的圖騰鳳凰。這諫木又稱誹謗木,顧名思義,就是鼓勵有虞國所有侯臣百姓,大膽進言,縱然是誹謗都行。誹謗木除了平陽帝宮之外立有,有虞國所有大路小路交匯之處都立有,足可以看出舜帝納諫納言的決心。

仁信大殿裏正在議事

虞舜首先發話:「打自炎帝末期,西方炎黃族、東方東夷族、南方苗蠻族先後進入中原以後,中原就變得錯縱複雜,黃帝慣用干戈,敗炎帝於阪泉,擒殺蚩尤於涿鹿,組成了以華夏集團為核心,以華夏民族和東夷民族為主體的北方民族,可是南方苗蠻集團並沒有完全臣服。南、北兩大民族的對立仍然存在。從我做司徒開始,就刻意於做南、北民族的融合工作。前些年,之所以把江、淮、鄱陽湖、洞庭湖等地的黑苗、黃苗、藍苗人集體遷移到西北部的三危地區,目的顯而易見,削弱南方苗蠻集團勢力,融和南、北民族。前次討論南征三苗事,之所以不同意武力攻剿,而要採取懷柔政策,修政偃兵,執干戚而舞,其意仍在德化,使之心悅誠服、以易其俗,最終實現民族大團結。因此,從大政方針計,想在最近做兩件事:一是將帝都從平陽南遷蒲坂;二是龍門鑿開,治水大功告成之日,舉行慶典。眾臣可廣開言路,發表意見。」

巫鹽:「帝都是國之龍脈。先帝選都平陽,利於陶唐國。如今遷都蒲坂,利於有虞國。」

禹說:「先帝時期,洪水沒有得治,平陽地勢高,自然定都安全。如今洪水既除,蒲坂臨近黃河,與對面龍門隔河相望,地勢平坦,土地更肥沃,交通更便捷,遷都蒲坂有百利而無一害。」

四岳說道:「更有一好,京都南移,有利於親善南方民族,有利於開疆拓土。」

皋陶說出了自己的擔憂:「遷都是好,只是工程浩大,怕會勞民傷財。」

待眾臣們各種意見都發表完后,虞舜說道:「眾臣方才都說了自己的看法,遷都有利有弊,但是利大於弊,有虞國百事待興,管理第一重要。既然都同意遷都,那就這樣定了。皋陶的擔憂我考慮過了,新京都一切基本建設從簡,只建一議事廳,我們就叫他『諧和殿』。官員居所從我做起,簡之再簡,能遮風避雨就行。」

眾臣齊呼:「舜帝英明。」

舜帝又說:「舉行龍門竣工慶典,旨在鼓舞人心,總結經驗,凝聚情感,眾臣是否有不同意見?」

眾人都異口同聲說沒有意見。

舜帝說:「遷都問題就由首輔四岳和大巫師負責策劃,共工垂負責施工。龍門竣工慶典由百揆伯禹、虞官伯益、稷宗伯夷負責。」

議事即將休會之時,荊州州牧蒼山的副官快馬趕到,在仁智殿外擂響了敢諫之鼓。舜帝叫晏龍將來人宣進大殿。

來人將用紅綢包裹的五寸躬圭呈上:「荊州州牧副羲畎見過舜帝。」

舜帝問:「何事要諫?」

副官說道:「羲畎奉州牧之命前來啟奏舜帝,近日來,荊州邊界,屢屢受到三苗侵擾。我們捉了一個俘虜,問明了情況。原來是丹朱到了南嶺,與驩兜勾接上了,還做了驩兜的女婿。時下丹朱返回洞庭五水,正在加速做黑苗、黃苗、藍苗中殘部的工作,意欲重建三苗國。」

舜帝很氣憤:「這個丹朱,給了他活路他不知好歹。」轉而問夔:「那個干戚舞干羽舞你與籛鏗排練得如何?」

夔說:「已經熟練。」

舜帝道:「好!就照原訂方案由我親自南征,撫服三苗。皋陶、伯益、籛鏗、檮戭、殳戕隨我南征。這次任務特殊,夔雖腿腳不便,也得隨我勞頓一趟。朝廷之事就由首輔跟百揆主持,擇日出師。

轉瞬就是仲夏。舜帝擇吉日起師,御駕南征。

一桿舜字旗高高居中,舜字旗上表徵有虞氏圖騰的鳳凰引頸而歌,明晰可辯。皋陶、夔、伯益、籛鏗、檮戭、殳戕的族圖騰旗簇擁著舜字旗,有如眾星捧月。舜帝目光炯炯,威儀四射,手拊著長長的青銅劍,端坐在雙轅馬車上,兩匹棗紅駿馬揚起四蹄飛奔著。

娥皇、女英帶了義均跟朝廷大臣一道與舜帝辭別後,目送著舜帝的隊伍漸行漸遠,直到消逝在廣袤的原野,才依依不捨地返回住所。

舜帝的隊伍一路逶迤,到達黃河,改乘舟楫。時下河道已經通暢,隊伍跨黃河、漂長江,入洞庭,到了洞庭湖南岸,重新步行。

虞舜做攝政帝時,提出巡狩制度,由於當時長江以南常遭三苗滋擾,很不太平,而陶唐古國舉國之力忙於治水,因此,第一次南巡只到過霍山。後來,三苗作亂,為了平息事端,虞舜也曾到過洞庭湖,這次再次為平息三苗而重返故地,舜帝感慨良多。

過了洞庭湖,行了數日,就到了一處山嶺、丘陵交錯之地。

這一日宿營后,舜帝帶了皋陶、伯益四處走走,在一個山洞前看見一位鬢髮皆白、長髯飄胸的老者手裏拿了一冊書簡,坐在濃陰深處的一個岩洞外看書,便心想,此老者必是一個高賢,就上前施禮。舜帝尚未開口,那老者放下手裏書簡,起身施禮,說道:「舜帝親臨,失敬!失敬!」

舜帝吃驚地問道:「先生怎麼會知道我是虞舜呢?」

老者說:「舜帝御駕南征,一路而來已有數月,三歲孩童都知道,老翁豈有不知之理。」見皋陶和伯益跟在舜帝身邊,問道:「恕老翁孤陋寡聞,不知這兩位大員是誰?」

皋陶、伯益通報了姓名,老者打個拱手,說道:「一個是###官,一個是著寫《山海經》的大才子,久仰!久仰!洞中光線幽暗,就請在洞外這石上隨便坐吧!」

舜帝三人坐了,問道:「老先生怎麼稱呼?」

老翁笑答道:「我姓好,叫好書。」

舜帝估計老翁說的不是真實姓名,也不再問。只說道:「聽先生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老翁嘆息一聲,說道:「我本住在南嶺,驩兜被流放后,到了南嶺,他四處散佈邪說,毒害人心,尤其青少年受毒頗深。我以辦學為名,與其對抗。近些年來,他們愈是囂張,勢力越來越大,除北方之外,東面已到彭蠡大澤,西面抵雲夢大澤,南方直逼南海。對不同政見者,輕則鎮壓,重則誅族。我便成了他們的打擊目標,被、驩兜指令三苗追殺,不得已才逃到這裏暫時躲避。」

舜帝說道:「虞舜這次親自南征,就是要撫服三苗。」

老翁說道:「再過去百十里,就是三苗之地了。」

舜帝問:「三苗無道,我率正義之師###,先生看我可以勝他么?」

老翁搖搖頭說:「硬打很難。從此處往南,崇山峻岭之中,水網密佈。他不跟你硬拼,你來時他躲藏起來,你走了他又四處作亂,朝廷鞭長莫及,豈奈他何?」

舜帝問道:「依先生看如何對待三苗為好?」

老翁說道:「三苗被整體遷移一次后,剩下的本已經是一盤散沙,之所以沉渣泛起,全是、驩兜、狐功的蠱惑。如今宣傳蠱惑時日已久,已經深入人心,加上歷史原因,你使用武力###,即使打勝他,一時半會想要征服其心,恐怕很難?」

舜帝說道:「照先生看,如何處理三苗問題為好。」

老翁言道:「三苗與南蠻生性倔犟,壓服只能適得其反。依老朽看,長遠之計,攻心為上。但得設法控制、驩兜。」

舜帝連連稱是。並說:「先生聽說過丹朱嗎?」

老翁說道:「聽說丹朱到了南嶺,做了、驩兜的女婿。不過,丹朱無能,成不了大事。可慮的是軍師狐功。」

舜帝把這次南征採取的攻心之策說了徵求老翁意見,老翁直說如此甚好。舜帝告別了老翁,回到營地。

正是夏荒時候,長期經受天災**的南國。丘陵與平疇相接的地方的茅屋炊煙不起,一切顯得了無生氣。

舜帝很快就發現了人們缺衣少食情況,一問,都說糧食本來就少,又被西南山裏的三苗人搶掠多次,而今只能吃野草樹皮了。於是,舜帝就帶領人們開荒平地,教導人們耕耘播種,把從歷山帶來的蔬菜種撒上。空閑下來的時候,舜帝就到山上為百姓尋找食物度夏荒,或者採集藥材為土居人治病。一天,舜帝發現了丘陵之外的一座山,山上長滿了樅樹,就獨步走進樅樹林,發現樅樹下長出很多蘑菇。舜帝認定蘑菇是山珍,有靈氣的山嶺才能長,就冒着危險嘗試着吃,先時生吃,一股子悶味,很難下咽;就生了火用陶器盛了水煮,味道就正了。於是就帶着士兵們上山去采蘑菇,采了後分送給村裏的土居百姓,親自教大家烹煮。都說既能充饑又好吃。

聽說期盼已久的舜帝為招撫三苗來了,遠居的人們相約著從四面八方結隊來看望舜帝。一天,舜帝帶着士兵在樅樹山中間的一個小山包上采蘑菇。小山包四面環水,圓圓的山頂上的蘑菇特別多。見來了好多人,舜帝好高興,親自把采來的一大堆蘑菇煮好,讓大家嘗鮮。人們雖然久住這裏,還真不知道蘑菇也能吃,嗅着大陶盆里散發出來的香味,一個個流出了口水,於是舉筷動手,一會兒就吃完了。

大家圍坐在舜帝周圍,津津有味地聽舜帝講中原之地的趣事。忽然,有一人大聲喊「唉喲」,蹲下身來捂著肚子十分痛苦地喊叫。接着人群中又有幾人叫肚子痛,而且一個連一個地嘔吐起來,有人還口吐白沫倒了下去。

舜帝大吃一驚,仔細地觀察著湯汁,發現蘑菇湯有毒。舜帝想起前些日子攀登附近高峰,看見峰頂長有能解毒的百靈草,忙帶着人向山頂攀去。舜帝回來時渾身被荊棘和尖利如刀的石頭割破,鮮血溢出,他渾然不知,把採回的百靈草迅速熬好湯,和隨行人員一道,喂進中毒者口裏。

經過一天一夜的忙碌,中毒者都清醒過來。

舜帝犯了疑。山上的蘑菇他與隨行的人不止吃了一次,為什麼以前安然無事,今早起打的蘑菇就有了毒?舜帝叫人重新到山中采了蘑菇試煮,仍然有毒。舜帝突然想起了什麼,問:「這地方有人對朝廷有意見嗎?」

舜帝這一提醒,人們想起了一個人。

一個中年漢子說道:「山那頭住着一個人叫石砣,常說一些難聽的話,說朝廷這不好那不好。」

另一個中年人說:「我曾經邀過石砣一塊來,他不來,話說得不勘入耳。」

舜帝根據大家七嘴八舌講的情況一分析,斷定這事與石砣有關,就派人把石砣捉了來。一審問,知道了石砣的來歷。石砣當年是三苗的一個首領,那年舜帝招撫三苗未成,就把三苗人趕到了更南的地方,石砣沒有走,隱姓埋名潛伏下來。

舜帝問:「你就忍心毒死鄉親?」

石砣說:「我是要毒死你的士兵。」

舜帝問:「誰叫你乾的?」

石砣說:「朝廷要剿滅我們三苗,我們沒得活路,頭就叫我設法下毒。我就將鬧羊花熬成毒水灑在了蘑菇上」

眾人聽后憤怒不已,叫嚷着:「殺了石砣!殺了石砣!」石砣哭了,說上有老下有小,祈求饒命。

舜帝說道:「虞舜向來不輕易殺人,但你心懷歹毒,謀

害人命,的確犯了死罪。不過,只要你老實回答我的問題,我可以不殺你。」

石砣諾諾連聲:「我老實,老實。」

舜帝就問了一些關於丹朱、驩兜、狐工、驩苗、三苗的情況。舜帝所問,凡是知道的,石砣都如實做了回答。舜帝沒有殺石砣,要石砣留下做嚮導,將功補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千古舜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千古舜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