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昭王復楚(4-6-2)

六、昭王復楚(4-6-2)

六、昭王復楚(4-6-2)

因而,整個楚昭王後期,外部環境,吳與晉兩個方向的戰略壓力都大大減弱了。有利於楚國治療內傷,雖然還無力向北向東出擊,但收拾周邊反叛的小國的力量還是有的。楚昭王二十五年夏,楚在搞定南蠻夷虎后,「乃謀北方」(《左傳·哀公四年》),左司馬眅、申公壽余、葉公諸梁會蔡人於負函(今河南信陽境),會方城之外的民眾於繒關(今河南方城縣),告訴他們,如果吳侵楚,將動員起來,抵禦吳軍。然而,卻藉此,突襲梁(今河南臨汝縣西)、霍(梁之西南)二國。又派單浮余圍攻蠻氏(霍之西三十餘里),蠻子赤奔晉陰地(今河南廬氏縣東北)。楚又徵召豐(今河南舊淅川縣治西南)、析(今河南淅川縣與內鄉縣境)與狄戎百姓為兵,進到上洛(今陝西商縣)。左師軍於菟和,右師軍於倉野,派人向晉陰地大夫士蔑提出,引渡蠻子要求,士蔑於是向趙孟報告,希望得到支持以御楚軍,而當時,晉有范、中行之難,趙孟沒有答應,反而要求士蔑儘快將蠻子交給楚人。於是士蔑就設計,召九州之戎,詐以分割一些田產給蠻子且為之築城,以此召蠻子來,於是擒獲蠻子,交給了楚人。而楚人又詐為蠻子作邑立宗,將蠻子君臣百姓都俘獲而歸。

陳國在吳伐楚時,保持中立,沒有參與吳伐楚的軍事行動,其後,夫差即位,以此為怨,屢伐陳。楚昭二十二年,吳伐陳。那時,楚大夫還對吳有些害怕,令尹子西通過對吳王闔閭與夫差執政的前後對比,得出吳患不再的結論。史載:

秋八月,吳侵陳,修舊怨也。吳師在陳,楚大夫皆懼,曰:「闔廬惟能用其民,以敗我於柏舉。今聞其嗣又甚焉,將若之何?」

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無患吳矣。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

在國,天有災癘,親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軍,熟食者分,而後敢食。其所嘗者,卒乘與焉。勤恤其民而與之勞逸,是以民不罷勞,死知不曠。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敗我也。今聞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嬙嬪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從。珍異是聚,觀樂是務,視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敗也已。安能敗我?」

到楚昭王二十五年(-489),吳又伐陳,復報舊怨也。楚昭王此次斷然出兵相救,駐軍與城父。然而,這次救陳,卻成了楚昭王的個人悲情。雖然事先卜戰與卜退都不吉利,楚昭王也有預感,將死於此地,但他還是不退軍,堅決與吳戰。但他事先讓位於其兄弟公子申(即令尹子西)、公子結(即子期)與公子啟(即子閭)。公子申與公子結都拒絕不受,公子啟,五辭而後許。就在將要與吳軍作戰時,昭王就生病了,但他依然帶病作戰,攻打吳軍所據的大冥(今河南周口地區項城縣境),在此役進行中,楚昭王卒於城父。楚昭王死後,子閭也不願為楚王,於是就與子西與子期迎立昭王與越女(勾踐女)所生的兒子熊章即位。是為楚惠王。由於當時吳楚對陣,為避免泄露軍情,楚方面是秘密進行的,在迎立惠王后,便從陳退軍了。

《左傳》還記載了關於楚昭王的二件佚事。

是歲也,(救陳之歲,-489)有雲如眾赤鳥,夾日以飛,三日。楚子使問諸周大史。周大史(時楚昭王在城父,距周近離楚遠,故遣使問諸周太史)曰:「其當王身乎!若禜之,可移於令尹、司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遂弗禜。

初,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雎、漳,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穀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弗祭。

主要說的事,楚昭王不嫁禍於臣,甘受天罰,不畏之死亡。

孔子聞此,大大讚美楚昭王:「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孔子口裏的大道,即「天命」,在孔子眼裏,楚昭王不僅知天命,還是一位仁愛之君,不以己過移於臣下。正因為如此,即便面臨吳的大舉侵伐,幾近滅國,也最終復國,傳位子孫。

可惜的是,楚昭王雖即位二十七年,可是其年幼即位,去逝時不過三十來歲,前期年幼,朝政掌握在囊瓦手中,承續了靈王、平王時的衰敗,致吳入郢,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後期,雖然復國,但元氣已傷,對外動作不大,楚明顯後勁乏力了。不過,這也是春秋後期了,中國歷史將進入更加戰亂紛紛的戰國了。戰國時期的楚國,也曾一時中興過,但北方的秦國越來越強大,慢慢成了楚國最大的禍患,在與六國的合縱連橫中,最終不敵強秦,走向滅亡。

六、昭王復楚(4-6-2)

因而,整個楚昭王後期,外部環境,吳與晉兩個方向的戰略壓力都大大減弱了。有利於楚國治療內傷,雖然還無力向北向東出擊,但收拾周邊反叛的小國的力量還是有的。楚昭王二十五年夏,楚在搞定南蠻夷虎后,「乃謀北方」(《左傳·哀公四年》),左司馬眅、申公壽余、葉公諸梁會蔡人於負函(今河南信陽境),會方城之外的民眾於繒關(今河南方城縣),告訴他們,如果吳侵楚,將動員起來,抵禦吳軍。然而,卻藉此,突襲梁(今河南臨汝縣西)、霍(梁之西南)二國。又派單浮余圍攻蠻氏(霍之西三十餘里),蠻子赤奔晉陰地(今河南廬氏縣東北)。楚又徵召豐(今河南舊淅川縣治西南)、析(今河南淅川縣與內鄉縣境)與狄戎百姓為兵,進到上洛(今陝西商縣)。左師軍於菟和,右師軍於倉野,派人向晉陰地大夫士蔑提出,引渡蠻子要求,士蔑於是向趙孟報告,希望得到支持以御楚軍,而當時,晉有范、中行之難,趙孟沒有答應,反而要求士蔑儘快將蠻子交給楚人。於是士蔑就設計,召九州之戎,詐以分割一些田產給蠻子且為之築城,以此召蠻子來,於是擒獲蠻子,交給了楚人。而楚人又詐為蠻子作邑立宗,將蠻子君臣百姓都俘獲而歸。

陳國在吳伐楚時,保持中立,沒有參與吳伐楚的軍事行動,其後,夫差即位,以此為怨,屢伐陳。楚昭二十二年,吳伐陳。那時,楚大夫還對吳有些害怕,令尹子西通過對吳王闔閭與夫差執政的前後對比,得出吳患不再的結論。史載:

秋八月,吳侵陳,修舊怨也。吳師在陳,楚大夫皆懼,曰:「闔廬惟能用其民,以敗我於柏舉。今聞其嗣又甚焉,將若之何?」

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無患吳矣。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

在國,天有災癘,親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軍,熟食者分,而後敢食。其所嘗者,卒乘與焉。勤恤其民而與之勞逸,是以民不罷勞,死知不曠。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敗我也。今聞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嬙嬪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從。珍異是聚,觀樂是務,視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敗也已。安能敗我?」

到楚昭王二十五年(-489),吳又伐陳,復報舊怨也。楚昭王此次斷然出兵相救,駐軍與城父。然而,這次救陳,卻成了楚昭王的個人悲情。雖然事先卜戰與卜退都不吉利,楚昭王也有預感,將死於此地,但他還是不退軍,堅決與吳戰。但他事先讓位於其兄弟公子申(即令尹子西)、公子結(即子期)與公子啟(即子閭)。公子申與公子結都拒絕不受,公子啟,五辭而後許。就在將要與吳軍作戰時,昭王就生病了,但他依然帶病作戰,攻打吳軍所據的大冥(今河南周口地區項城縣境),在此役進行中,楚昭王卒於城父。楚昭王死後,子閭也不願為楚王,於是就與子西與子期迎立昭王與越女(勾踐女)所生的兒子熊章即位。是為楚惠王。由於當時吳楚對陣,為避免泄露軍情,楚方面是秘密進行的,在迎立惠王后,便從陳退軍了。

《左傳》還記載了關於楚昭王的二件佚事。

是歲也,(救陳之歲,-489)有雲如眾赤鳥,夾日以飛,三日。楚子使問諸周大史。周大史(時楚昭王在城父,距周近離楚遠,故遣使問諸周太史)曰:「其當王身乎!若禜之,可移於令尹、司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遂弗禜。

初,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雎、漳,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穀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弗祭。

主要說的事,楚昭王不嫁禍於臣,甘受天罰,不畏之死亡。

孔子聞此,大大讚美楚昭王:「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孔子口裏的大道,即「天命」,在孔子眼裏,楚昭王不僅知天命,還是一位仁愛之君,不以己過移於臣下。正因為如此,即便面臨吳的大舉侵伐,幾近滅國,也最終復國,傳位子孫。

可惜的是,楚昭王雖即位二十七年,可是其年幼即位,去逝時不過三十來歲,前期年幼,朝政掌握在囊瓦手中,承續了靈王、平王時的衰敗,致吳入郢,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後期,雖然復國,但元氣已傷,對外動作不大,楚明顯後勁乏力了。不過,這也是春秋後期了,中國歷史將進入更加戰亂紛紛的戰國了。戰國時期的楚國,也曾一時中興過,但北方的秦國越來越強大,慢慢成了楚國最大的禍患,在與六國的合縱連橫中,最終不敵強秦,走向滅亡。

六、昭王復楚(4-6-2)

因而,整個楚昭王後期,外部環境,吳與晉兩個方向的戰略壓力都大大減弱了。有利於楚國治療內傷,雖然還無力向北向東出擊,但收拾周邊反叛的小國的力量還是有的。楚昭王二十五年夏,楚在搞定南蠻夷虎后,「乃謀北方」(《左傳·哀公四年》),左司馬眅、申公壽余、葉公諸梁會蔡人於負函(今河南信陽境),會方城之外的民眾於繒關(今河南方城縣),告訴他們,如果吳侵楚,將動員起來,抵禦吳軍。然而,卻藉此,突襲梁(今河南臨汝縣西)、霍(梁之西南)二國。又派單浮余圍攻蠻氏(霍之西三十餘里),蠻子赤奔晉陰地(今河南廬氏縣東北)。楚又徵召豐(今河南舊淅川縣治西南)、析(今河南淅川縣與內鄉縣境)與狄戎百姓為兵,進到上洛(今陝西商縣)。左師軍於菟和,右師軍於倉野,派人向晉陰地大夫士蔑提出,引渡蠻子要求,士蔑於是向趙孟報告,希望得到支持以御楚軍,而當時,晉有范、中行之難,趙孟沒有答應,反而要求士蔑儘快將蠻子交給楚人。於是士蔑就設計,召九州之戎,詐以分割一些田產給蠻子且為之築城,以此召蠻子來,於是擒獲蠻子,交給了楚人。而楚人又詐為蠻子作邑立宗,將蠻子君臣百姓都俘獲而歸。

陳國在吳伐楚時,保持中立,沒有參與吳伐楚的軍事行動,其後,夫差即位,以此為怨,屢伐陳。楚昭二十二年,吳伐陳。那時,楚大夫還對吳有些害怕,令尹子西通過對吳王闔閭與夫差執政的前後對比,得出吳患不再的結論。史載:

秋八月,吳侵陳,修舊怨也。吳師在陳,楚大夫皆懼,曰:「闔廬惟能用其民,以敗我於柏舉。今聞其嗣又甚焉,將若之何?」

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無患吳矣。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

在國,天有災癘,親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軍,熟食者分,而後敢食。其所嘗者,卒乘與焉。勤恤其民而與之勞逸,是以民不罷勞,死知不曠。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敗我也。今聞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嬙嬪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從。珍異是聚,觀樂是務,視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敗也已。安能敗我?」

到楚昭王二十五年(-489),吳又伐陳,復報舊怨也。楚昭王此次斷然出兵相救,駐軍與城父。然而,這次救陳,卻成了楚昭王的個人悲情。雖然事先卜戰與卜退都不吉利,楚昭王也有預感,將死於此地,但他還是不退軍,堅決與吳戰。但他事先讓位於其兄弟公子申(即令尹子西)、公子結(即子期)與公子啟(即子閭)。公子申與公子結都拒絕不受,公子啟,五辭而後許。就在將要與吳軍作戰時,昭王就生病了,但他依然帶病作戰,攻打吳軍所據的大冥(今河南周口地區項城縣境),在此役進行中,楚昭王卒於城父。楚昭王死後,子閭也不願為楚王,於是就與子西與子期迎立昭王與越女(勾踐女)所生的兒子熊章即位。是為楚惠王。由於當時吳楚對陣,為避免泄露軍情,楚方面是秘密進行的,在迎立惠王后,便從陳退軍了。

《左傳》還記載了關於楚昭王的二件佚事。

是歲也,(救陳之歲,-489)有雲如眾赤鳥,夾日以飛,三日。楚子使問諸周大史。周大史(時楚昭王在城父,距周近離楚遠,故遣使問諸周太史)曰:「其當王身乎!若禜之,可移於令尹、司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遂弗禜。

初,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雎、漳,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穀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弗祭。

主要說的事,楚昭王不嫁禍於臣,甘受天罰,不畏之死亡。

孔子聞此,大大讚美楚昭王:「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孔子口裏的大道,即「天命」,在孔子眼裏,楚昭王不僅知天命,還是一位仁愛之君,不以己過移於臣下。正因為如此,即便面臨吳的大舉侵伐,幾近滅國,也最終復國,傳位子孫。

可惜的是,楚昭王雖即位二十七年,可是其年幼即位,去逝時不過三十來歲,前期年幼,朝政掌握在囊瓦手中,承續了靈王、平王時的衰敗,致吳入郢,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後期,雖然復國,但元氣已傷,對外動作不大,楚明顯後勁乏力了。不過,這也是春秋後期了,中國歷史將進入更加戰亂紛紛的戰國了。戰國時期的楚國,也曾一時中興過,但北方的秦國越來越強大,慢慢成了楚國最大的禍患,在與六國的合縱連橫中,最終不敵強秦,走向滅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白話楚國史――血泣楚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白話楚國史――血泣楚天
上一章下一章

六、昭王復楚(4-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