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六章 聖道

一百二十六章 聖道

八聖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什麽是正見呢?正見就是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滅、知導致苦滅之道的知見。什麽是正思維呢?正思惟就是離欲、不染世樂的思惟,也是沒有嗔恨、沒有暴力的想法。什麽是正語呢?正語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與不綺語。什麽是正業呢?正業就是不殺、不偷及不邪淫。什麽是正命呢?正命就是聖弟子不以錯誤的方式營取生活,而以正確的方式經營生活。

什麽是正精進呢?聖弟子下定決心,精進努力、振奮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防止未生的惡行、不善之心念的生起;全力以赴地投入去除已生起的惡行和不善的心念;聖弟子下定決心,精進努力、振奮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開展未生的善行及善的心念,使之能生起;全力以赴地投入保持已生的善念,不使它退失,使之增長、成熟、圓滿地開展;什麽是正念呢?聖弟子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就身體觀察身體,去除對身心世界的貪愛和嗔恨;就感受觀察感受,去除對身心世界的貪愛和嗔恨;就心觀察心,去除對身心世界的貪愛和嗔恨;就諸法觀察諸法,去除對身心世界的貪愛和嗔恨。\\/\

什麽是正定呢?聖弟子舍離貪愛、不善之心念,產生離欲之心,伴隨着尋和伺並充滿喜樂,他進入初禪;尋、伺消失,獲得內心平靜和專心一致,產生離欲和無尋、無伺之心。充滿喜樂,他進入二禪;喜消失後。他住於平等心,對感受完全覺知、時時徹知無常,並且在身體經驗到聖所說的:由覺知和平等心所產生的樂他進入三禪;在根除苦樂以及先前的喜憂也消失之後,他因此進入超越苦、樂地四禪。\\充滿平等心和覺知。這就是正定。這就是導致苦滅之道聖諦。於是他就內在的諸法觀察諸法,就外在地諸法觀察諸法。同時就內在、外在的諸法觀察諸法。因此,他觀察諸法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諸法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諸法不斷生起、滅去地現象。於是他清楚覺知:這是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地任何事物。這就是聖弟子如何就諸法觀察諸法,亦即就四聖諦觀察諸法。正語。正業,正命。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名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業?正業有二種:有正業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離殺盜、淫,是名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着,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如法求衣食、卧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着,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八正道有八個道支,不僅僅是正念,正定.如果戒學不成就仍不算是實踐道諦.更何況有很多前賢認為戒學不成就,根本不可能得正定.實踐戒律非常困難!如果沒有正見,不常正思維苦和苦集,不捨棄的決心,根本就不能完成對戒律的修行!修行的動力源泉----苦聖諦佛陀出家修行的原因是因為他感受到了世間無處不在,無法掩飾地苦況。佛陀修行成功的原因是因為他洞悉了苦因----集聖諦,及苦地流轉過程----十二因緣。佛陀為他的教法設計了三個判斷依據,即是三法印----無常,苦,無我,三法印又是對苦聖諦的深層揭示。佛陀直接了當地說過,他的教法只教導一件事:知苦向滅。這樣可以看到,整個佛教就是圍繞苦聖諦展開的。如果我們不懂苦聖諦,那麼再好的修行方法也不過是小孩過家家,沒有觸及問題的內核。不了解苦聖諦,什麼戒定慧,止觀,內觀,四念處,全是修來世福報而已。而有些後期派別只注重滅的修行,由於忽視的離苦的動力,這種修行可能只是一種定或自我麻醉。光有簡單離苦之心也是不足夠地,還必須將苦地內涵深化,如何深化就是修行的內容了。知苦,成為修行地全部內容。苦聖諦並不是悲觀主義,恰恰相反,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超越的方式來處理身心世界的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純粹的人。在學習苦聖諦的基礎上,出於心和能力的大小,又可區分為解脫道與菩薩道,不能把這兩種道的區別無限制上升為不了義和了義的區別。我們只能說,以苦聖諦為主要學習和實踐對象的,就是究竟的佛教。也說「苦」是修行的動力1、現在有不少人修行的動力是:或附庸風雅式、或貪求神奇、或希冀開悟,等等。他們修行所立的基礎是「我慢」,自己又覺得已然在芸芸眾生之上,自許先天素質如何高,他們眼睛看着高處,自謂:以我之素質我當開悟矣,爾等之輩尚需慚愧、親近我善知識。當然,這樣的人並不是都在意識中或在語言中顯現「我慢」,他們可能多數是在實際行動中隱隱透露出這個消息----慢。2、凡有慢,何來對苦之察覺?苦又何以能成為其修行之動力?是故修行當以覺察苦、苦集為動力,只有深入認識、洞察苦、苦集,才可謂之正道。3、當於慚愧心修習多修習,是每一個修行人在道上須臾不可或缺的觀照;有慚愧才有自知,有自知才有明智,有明智才能覺察「苦」之所在,「苦」之起因,「苦」之可滅,滅「苦」之有道跡可循----我當循跡向解脫去也。佛說:就因為這個世間有苦,所以我說有解脫;如果這個世間一向是樂我便不說有解脫。願與諸同道共勉,循道次第向解脫去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國學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國學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一百二十六章 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