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尋找出口

第十五章 尋找出口

遠程的項目模式讓老李乾的很不愉快,每天的電話溝通十分費力,也沒有工作效率,老李十分想改變這種工作狀態,既然不能適應這種工作環境,只好遠離了。

遠離的想法產生后,老李也曾猶豫過,畢竟上班才幾個月,再次選擇不一定比這地方更好,現在整個行業不景氣,有項目的公司不多,招人的單位也比前幾年少多了。但現實工作環境讓老李覺得在遠程不能多呆一天,每呆一天對老李來說都是煎熬。

近幾年,老李雖然一直做的是施工圖設計和後期工地服務的工作,但他心中一直想做一個有影響的建築師,所以無時無刻不關注建築設計和建築理論的前沿。

在南方某個小鄉村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老李,內心中總是很留戀鄉村的生活:村子雖然都是一棟棟平房,有的是幾百年的木結構的老房子,有的是好幾十年的青磚瓦房,也有近幾年建的紅磚瓦房,還有的是土胚茅草房。房了還挨着房子,聯成一大片,形成了村子。

很多房子有一個小天井,有的房子有很多個天井,一棟房子會住很多家人。因為這種房子從早上打開大門之後一直要到晚上才會開上,只有各家的房間才會上鎖,沒有經過主人允許是不能進去的。各家的客廳就成了大家的過道,老李小時候經常在各棟房子之間串來串去。

房子和房子之間主要通過小巷子來分隔,有的巷子是漏空無屋頂的,有的巷子是有屋頂的,顯得比較暗。巷子都不是很大,多數時只能容兩人通過,有的讓道時,其中一人還要側一下身子。

雖然房子與房子之間基本上沒什麼空隙,但由於每棟房子和其他的房子都不是完全一樣的,房子交接的地方就可能出現上些或大或小的院子。

小的院子可以成為幾家人吃早飯時的聊天的場所,聊天時每人端一個碗,存上飯,飯上再夾上菜,或站或坐就聊上了。坐的地方也簡單,就是在地上打幾個木樁,再找一段比較粗的毛竹,打上幾個眼,眼不打透,只打一邊,安在地上的木樁上,人們就坐在上面聊天了,那毛竹經常被人坐的溜光溜光的。

大的院子則可能成為很多家人的活動場所,除了可以吃飯聊天外,還能做為曬場,陽面邊上栽上用毛竹立桿,立桿毛竹的枝沒有齊根砍掉,而是留下了六、七寸長的短枝,每結兩個,與主桿一起形成了一個能擱住竹篙的支,一根立桿留有十個左右這樣的枝點,這樣的立桿南方稱作「稜角叉子」,兩個稜角叉子一起就能放一組竹篙了,三個稜角叉子就能放兩組竹篙了,一般一組曬兩根竹篙。竹篙雖然是叫「竹」,其實多數時候是用很細長的杉木做的,直徑只有一寸左右,長則有一丈五六。晒衣服時都是將竹篙穿過兩個衣袖或一個褲腿來晾曬的,濕衣服的水很快就往下滴,衣服也很容易干。稜角叉子在外面ri曬雨淋,很快就乾脆了,每過幾年就要換一次,更換下來的稜角叉子一般最後用來給南瓜架子做橫桿用,然後再在下一年更換南瓜架子時,一起當柴火燒了。

邊上的晒衣服和被子外,中間的場地一般可以用來曬穀子或別的農產品,鋪上竹篾做的曬墊,就可以曬東西了,很多時候不用看着,偶爾需要趕跑雞鴨,一般都是小孩子的事。

再大一點的院子就有可能用來做菜園了,也有可能是被一棵大古樹霸佔或者是一片小果樹林或幾棵大果樹。這樣,房子和樹木就挨得很近了,白天樹上常有鳥叫,夏季時還有蟬鳴,晚上勞作了一天的村民,常在樹下乘涼,一邊扇著蒲扇一邊聊著閑天,偶爾用蒲扇打打蚊子。

這種鄉村生活景象常出現在老李的腦海中,老李做了這麼多年的建築設計,觀察了這麼多年的設計前沿,現代人卻再也沒有能夠營造出這類生活場景來,人們的交往越來越少,城市生活成了從一個了無生機的建築到另一了無生機的建築,中間是艱難的擠公交或地鐵的過程。老李覺得這一定是什麼地方出問題了,需要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了。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又過一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又過一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五章 尋找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