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佛教傳承

第一百八十章 佛教傳承

在我們的世界中,除了道教以外還有一大型宗教,佛教。

佛教和道教一樣同樣都是得道高人建立起來的,和道教建立之初的目的基本相似。

佛教,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

不脫離實際的、發展的、辯證的思維,是佛教的思維。所以,佛教的特點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學。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但是,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和年代現很難考定。

據說在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國(原居中國北方的一個強盛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后建立的國家)的使者伊存到了當時中國的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

另有傳說:在印度阿育王和中國秦始皇時代,已有印度的沙門室利房等18人來到中國咸陽傳教。

阿育王在公元前250年舉行了第三次結集,會後派大德赴各國傳教,他也將佛教傳到了中國。

智度論二曰:「父母名字悉達多,秦言成利;得道時知一切諸法,是名為佛。」佛姓新稱喬答摩,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

翻譯名義集:「佛陀。大論雲。秦言知者。知未來眾生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

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後漢郊祀志雲。漢言覺也。覺具三義。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

三者覺行圓滿,窮原極底,行滿果圓故。華嚴云: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肇師雲。生死長寢莫能自覺。自覺覺彼者。其唯佛也。妙樂記雲。此雲知者覺者。對迷名知。

對愚說覺。佛地論雲。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為佛。

和當初的道教相似。佛教也有一套自己的系統化理論,和只屬於自己發展觀。

佛教相信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佛教其實並不推崇科學的敵人——迷信,相反,佛教是推崇理性、反對迷信、注重因果的,它包含着豐富的辯證思維內容,並一向支持科學技術發展。

「佛教是無神論和理性的宗教。在很多方面,佛教與科學精神具有一致性。」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院副教授蔣勁松說,「佛陀反對盲目崇拜權威,反對不加思考地接受任何理論。」宗教學專家也指出,歷史上佛教從來沒有反對過科學。不僅如此,歷代僧人中有不少本身就是著名科學家或技術人才,如唐代的天文學家僧一行,與他人共同製造了觀測天象的渾天銅儀、黃道游儀,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測量子午線的人。

佛教和科學沒什麼不同。如馬鈴薯和土豆,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六祖慧能大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你要脫離人間去找尋佛法,猶如找兔子角一樣好笑。心外求法之輩相貌如此。

正如窺基法師在《因明入正理論疏》(簡稱《大疏》)中說:「因明者,唯源佛說,文廣義散,備在眾經。」《大疏》引《菩薩地持經》中所說:「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五明處求。」五明處即內明處、因明處、醫方明處、聲明處和工巧明處。大乘中觀宗的創始人龍樹在《菩提資糧論》中說:救脫被殺者,自然增不減。善修明巧業,自學亦教他。

近代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也如是開示:『經云:菩薩於佛智當於何求?曰:當於五明處求。五明系印度古代科學,即聲──文字、語言──、因──論理──、工巧──藝術──、醫藥、內──即哲學──。換言之。菩薩於佛智當於何求,即應言科學中求也。『

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迴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傳印會長指出,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對自殺行為,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眾生,而今云何不憶此法?」並制定戒律:「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因此,所謂「**不違背教規教義」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那麼,什麼是因緣呢?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備主因和輔因。當因緣具備的時候,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

緣起論是般若思想的基礎。般若重視「緣起」。《佛說造塔功德經》裏有一個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今天,我們不論站在什麼立場上來看,這四句話都是對的,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確實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緣起」是我們理解般若思想的一個重點。可以說,佛教的緣起論即是無神論。

這是佛教發展的要義,藉助這些要義佛教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公曆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的年代,依史料記載,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如秦始皇四年(西元前二四三)西域僧人室利房十八人齎持佛經來長安、漢武帝元狩二年(西元前一二一)霍去病討匈奴時得金人,安置於甘泉宮、西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二),博士弟子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圖經等。然在諸傳說中,一般以漢明感夢,初傳其道的說法最為有名,三國以來即被盛傳。

王明除了對道教有所了解以外,對佛教也加強了了解,無論是佛教的發展歷史還是什麼的,王明都發現這和道教當初的發展都很相似。

都是大能人物建立起來的教派,這些大能除了教導世人該怎麼做人以外,還會傳下大量的修行方法,王明可不關心怎麼做人,只關心這些修行方法。

道教的王明已經研究過了,佛教王明也略有了解,都是這樣的,天地萬法同出一脈,都是大同小異的,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修行也都差不多。

或許前面不同,但是最終的結果都是這樣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超級小混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超級小混醫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章 佛教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