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1 困局

0461 困局

?徐毅想着村裏的方方面面,最終卻也覺得只有跟村裏的生計聯繫更加緊密的農業、林業,又或者畜牧業這些知識才是自己真正應該考慮的東西。

村裏除了一部分年輕人受不得窮,乾脆咬牙背井離鄉地跑到外地去打工。不過畢竟因為沒什麼技能,只能靠着體力吃飯,但是總比種地賺得多些。剩下的大部分人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過着土裏刨食兒,看天吃飯的營生。

雖然比起山外的那些村鎮人均土地多了不少,不過村裏的田地也大多數薄田,產量不高。尤其是水庫大壩下方的窪地更是容易受災。外加著這幾年糧價也不算太景氣,所以只靠種地,充其量也就是能養家餬口而已。別說發家致富,就算是達到小康都挺難的。

民以食為天,不管到了什麼時候,糧食都是社會發展的必需品。雖說價格相對穩定,畢竟總歸也得面對糧價放開的現狀,同樣也得受到市場的衝擊。

隨着加入世貿協定,糧價也日益受到全球糧價波動的影響。在進口低價糧食的衝擊下,本土糧價價格下跌的趨勢也必然越來越大。再對比國際糧價和國內糧價也不難發現,未來糧食價格還將長期繼續走低。

按著這幾年的走勢,漲價的也只有玉米。而這個還是因為養殖業以及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對於原料玉米的需求增大造成的。剩下的諸如小麥、黃豆和水稻的價格並沒有緊跟貨幣超發的步伐提升,甚至像黃豆種植業在進口廉價豆料的衝擊下,還呈現全行業萎縮的局面,現在就連東三省都已經沒多少種黃豆的。

徐毅年初到校報到過就回了中醫院,回村時還聽說有幾家想把水田再改回旱田種玉米的。他也有些擔心,旱田改水田還好,但是水田改旱田就會有幾年因為土壤性狀改變而容易板結之類的問題,會極大地影響產量。這樣的盲目地改來改去,一年兩年咬咬牙挺過去也行。不過萬一那個時候行業調整,玉米也沒躲不過降價,難道再改回去么?

不過,一直到插秧了,他們也沒個動靜,看來今年是不大準備折騰了,就是不知道以後會怎樣了。

徐毅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從小到大在農村待了十幾二十年,也挺理解他們的苦衷。雖然種植水田看起來收入更高,但是相比旱田而言,水田不管是人工、還是化肥、柴油什麼的耗費的都比較多,而且到了收穫的季節賣糧也沒那麼容易。尤其這幾年糧價基本沒怎麼漲過,反倒是承包費、化肥、人工什麼的蹭蹭地往上漲。

拿插秧來說,以前僱人插秧一天三五十塊就夠了,現在趕着農時的那段時間,僱人補苗一天就得兩百多塊。

真的全靠着手工插秧的話,好手一天最多也就一畝多地,這要再算上籽種化肥什麼的,這一畝地還能剩下多少?尤其是家裏沒人更沒車的農戶,這要是種得少養活自家都難,更不用說萬一要是受點災,那一家老小吃穿都成問題。而且種地的成本也不低,要是連年受災的話,這真的連地都種不起了。

收入不變,生產成本提高。一來二去的,如果全僱人的話,種水稻的純收入比種玉米還要低,就算自己乾的,多賺的那點兒還不夠辛苦錢的。

這樣看,就像自家那裏大壩下方那裏,地勢比較低洼,周邊的控山水外加著大壩滲漏過去的水,都朝着那裏流過去。所以,那裏的地常年地溫很低,嚴重影響作物生長。

甚至要是下兩天連天雨,那裏看過去一片白茫茫的,別說苗都淹在水裏,甚至小孩子都能在那裏游泳了,這地還怎麼種?

所以,哪怕村裏的年輕人成年了分不到地也沒人惦記那一大片低洼地,寧可出去打工也不想着留下來土裏刨食兒了。

現在村裏種地的,也是年紀大的居多,這些人又能再種幾年地。如果真的干不動了,他們又靠什麼過日子?

所以,想要提高收入,村裏這種傳統種植模式也得轉變才行。

想想現在,徐毅覺得自己村裏還是因地制宜地發展果樹種植、養殖業之類的產業更合適。這些雖說也未必能賺什麼大錢,不過這總比埋頭種地要強得多。隨着生活水平提高,這些日常生活的必需、非必需品的市場只會越來越大,所以只要產品好還是不愁賣的。

雖然這些東西同樣受到加入世貿的影響,但是跟糧食這樣容易儲運的商品不同,不管是水果還是禽畜產品不管運輸還是保鮮成本都是居高不下,而且更可能受到海關的管制,綜合起來大半水果的成本還是比本地生產昂貴得多。

自己本土種植的品種,相對儲運成本能低不少,也就有了一定的價格優勢,相對的盈利空間也就比進口的水果更大,相對而言也更能經受得起市場的衝擊。

甚至如果品質過關,想競爭國際市場也不是不可能!

自己村裏那麼多的山頭都荒置著,實際上也是在浪費了大好的資源。雖然因為幾十年前的人為因素,這些山頭多少都有些水土流失的情況,有些還比較嚴重,不過想來只要肯投入,大半山頭還是能改造出來,使它們具備種植果樹的條件。

當然這只是自己的想法,這事兒真的去做的話,還得看看村裏人自己怎麼想才行。

不過想來這推行的難度就不會小了,畢竟早年間的事兒還歷歷在目,只怕村裏人也難免談樹色變。

而且就算自己這想法再可靠,真做起來也沒那麼簡單,種果樹也不只是買幾棵樹苗栽上去,等著結果子賣錢就完事兒了。

可以說制約村裏果樹種植的因素還有別的方面:比如說投入的成本,比如說日常的管理,再比如說經營風險等等。綜合起來看的話,這些制約因素裏面影響最大的,還是一個銷路的問題。

早些年那時候還是剛剛改革開放,水果種植和養殖業應該說是供不應求,只要能運出去,大半還是能賣個好價錢。

自己村裏應該說趕上了好時代,不過漏屋偏遭連夜雨,種種因素疊加起來,這才導致最後的悲劇。好好的農業推廣變成了虎頭蛇尾的政治秀,給村裏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徐毅也有些撓頭,這玩意兒自己不熟悉,也沒個頭緒,究竟怎樣來解決這銷路問題倒是個難點。

要是解決不好這銷路問題就不管不顧地上馬,這結局估計又得重演年前的故事的翻版,自己就等著村裏人戳脊梁骨吧。

真的指望自己這個小店來解決銷路問題,那也就是玩笑中的玩笑。自己都不知道開業以後怎麼樣呢,更何況就算生意再好又能消化掉多少水果,這也是個未知數不過肯定少於村裏的產出就是了。

自己能想到的也就是眼下加入世貿,可以說國內的水果銷售也必然出現全球採購的趨勢。可以說現在你只要有錢,基本上各種水果常年都能買到,可以說水果季節性供給的特性已經不復存在了。

不止如此,現在就連賣水果的商家也都在搞連鎖經營,實行集團化採購。毫無疑問,這也使得他們在市場上佔有了越來越大的份額,不管是為了打擊競爭還是提高效益,他們總會去掌握比以往多得多的進貨渠道,不止把目光放在國內的產區上。更有甚者,自己也看到新聞說他們也跟超市一樣,自己承包或者購買大片土地建造水果基地來給自己提供產品。

這樣,無疑更是降低成本,擠佔市場份額的利器。而且本土種植的產品必然也存在季節性、集中上市、甚至產量和果品質量偏低等問題。所以顯而易見地必然出現,甚至隨着農村改革的推進也不斷地加重著供給側的失衡。

比如說水果,其實可以預見這也跟農產品一樣,也會逐漸淪為大鱷們揮舞資本大棒攻城略地的所在。

就農產品而言,現在沒有了統購統銷,農產品的價格就受到了市場的衝擊。而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雖然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體現了按勞分配,卻也使得農業從業人員化整為零。

碎片化的農業模式雖然轉型靈活,卻也基本上喪失了做大做強的能力。這不只是資本弱勢的因素,同樣也有無法掌握渠道的原因。勢單力孤的農民甚至無法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只能任由市場擺佈,最終落得個種什麼什麼賣不掉,養什麼什麼不值錢的悲慘結果。

而商家,掌握了渠道,無疑也掌握了越來越高的市場定價權。所以哪怕樹上的水果全爛在了樹上,超市裏的水果仍然叫你避之不及生怕碰壞了賠不起錢。

「拿啥啥便宜,買啥啥不貴」那是街頭兩元店的廣告,現實則是「賣啥啥便宜,買啥啥都貴」的時代。如果再碰上真正稀缺或者被炒作出來的高端產品,哪怕就是個白菜土豆都能貴得讓你懷疑人生。

資本為王的經濟準則更使得農民徹底地被淘汰出局,充其量只能成為「公司+農戶」這種噱頭之下,產業鏈里出賣廉價勞動力的一環。

所以,真的想讓村裏人改變種植模式,並且真能賺到錢,過上好日子。自己首先還得想辦法解決產供銷這條線路上最關鍵的銷售問題,這樣才能打破價格壟斷,真的讓村民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道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道田
上一章下一章

0461 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