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後漢系列之兩士爭功2

第20章 後漢系列之兩士爭功2

9.5.3蜀中之亂

這一回說到,衛監軍渾水摸魚,姜伯約膽大如斗。

魏軍已到城下,成都得報,已成負隅之勢。我們熟知的三國之源、偉大的陳壽先生,他的老師,益州派大佬譙周,站了出來勸劉禪,降了吧。益州本來就是降來降去的;而劉禪不經勸,立馬降書順表。鄧艾入成都,也算是得償所願,不負苦心。一夜之間,蜀中局勢大變。鄧艾壯志得酬,一副大幹一場的樣子。然而不要忘了,劍閣前線,還有數十萬雄兵在相互爭鋒哪。(按照譙周的意思,當時成都之兵是不濟的,舉國之兵在姜維手裏,你拿什麼制約他?還不是等於沒有?至於什麼益州派、東州派、荊州派的說法,那是品三國大佬易中天的發明。照我看還得添上幽州派,皇叔老弟兄嘛。陰謀論無處不在,這個一搞季漢體系內的博弈就清晰多了。)

姜維驚聞這一消息,正如三國殺的台詞,「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早降?」心裏有橘麻麥皮不知當槳不當槳。這樣的局勢發展下去,姜伯約總是沒什麼好果子吃的了,就算投降也趕不上熱的。鄧艾也是姜維一生的對頭,對抗一生,到臨了兒輸得乾乾淨淨,無法接受哇。

而魏軍主帥鍾會聽到這一消息,心裏一定也是哇涼哇涼的。老對手要踩到自己頭上來的節奏啊。於是劍閣前線兩邊兩個落寞的強人一齊陷入了低潮。當然聰明人總是擅長在博弈中最優選項。面對鄧艾的高調強勢,兩人一拍即合、走到了一起,組成同盟共闖亂世,至於什麼家國情懷,倒是次要的,英雄最重要的是自我實現,這個與現代人最大的忠誠是忠誠自己的職業而不是哪家公司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下輪到在成都慶功的鄧艾很不爽了,作為軍事的對頭姜維與政治的對頭鍾會組成cp,這對鄧艾來說絕不是一個好消息。於是接下來鄧艾與鍾會就紛紛上表司馬昭,都攻訐對手謀反,畢竟兩人都有大功,一個降劉禪全國,一個降姜維全師,弄得司馬昭一頭霧水、不知所措,這個大概超過了司馬昭當初計劃的讓鄧艾與鍾會相互牽制的初衷了。現在他們倆一個佔據成都,一個佔據劍閣,不讓他們把自己的帳算完,這件事就沒個完!

鄧艾大功已成,維持到朝廷封賞為優選策略,在這場博弈中將處於老大位置;鍾會與姜維作為老二老三,必須聯手。關於三者博弈關係的問題,一般分劉邦項羽韓信模式,即相互克制吃癟模式;與魏蜀吳模式,即老大老二老三模式。鄧艾鍾會姜維的博弈棋局,兩種模式都沾邊,鄧艾立下潑天大功居首,姜維降國敗將自然第三,所以老二老三抱團對付老大;鄧艾這麼多年一直壓着姜維,而姜維騙得鍾會團團轉,鍾會卻始終在官威上壓鄧艾一頭,所以也算是個互克模式。到目前為止,三方博弈都選取了自己的最優解,鄧艾不甘受氣,博出天大功勞上位;鍾會與姜維作為弱勢方抱團結盟,挽回分數。

鍾會與姜維決定聯手對付鄧艾,直接出招就是。鍾會對鄧艾一直有壓倒性威勢,就直接誣陷鄧艾謀反,派人收了鄧艾。鄧艾父子當時正志得意滿,處於人生的巔峰,被一朝成擒,是決計沒有想到的,這也印證了鄧艾被鍾會吃得死死的這一觀點(沒想到對手這麼直接,這也是一種博弈手段)。下一步,是印證鍾會被姜維吃得死死的了。

鍾會與姜維進了成都之後,姜維就開始謀划復國計劃,第一步是勸鍾會割據西川,你我聯手天下大可去得;第二步就是忽悠鍾會將魏將殺絕,省得軍心思歸(收服主將容易,控制全軍難)。鍾會也真的會聽,他的野心可不是做個元帥,可見鍾會被姜維吃得死死的。兩人計劃在皇宮內大擺筵宴,誅盡不從魏將。這個計劃太龐大,不是姜維所能操控的。姜維的人與鍾會的人合夥誅盡鄧艾的人也難,更何況是姜維的人想誅盡鍾會與鄧艾帶來的人。但也是沒有辦法,鍾會手下那些人的家小都在魏,怎麼肯留下來幫鍾會割據?他們有效忠曹家的、有效忠司馬家的,效忠鍾家的只怕找不出來。但是,魏國大軍駐紮,人多事雜,魏軍內部鍾會親信與部下之間的分割,根本不是姜維這種局外人所能控制的,一個小概率事件促使整個局面失衡。魏將被控制后,消息走漏,魏軍炸營,頃刻間成都陷入刀山火海。眾將火併,大家誰也分不清對方是姜方抑或鍾方、鄧方,唯一的辦法是先殺死對方再說。一場浩劫,魏軍、蜀軍中高級將領死傷殆盡,鍾會、姜維均沒於此役中。(真所謂淹死的都是會水的,玩火的必自焚,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局面就不受控制了。後世弄陰謀、渾水摸魚者鑒。)

姜維死後,旁人恨其為禍首,將之剖腹,其膽大如斗。姜維確實膽大如斗。此事按博弈論,應該先挑動鍾會軍對付鄧艾軍,再以蜀軍治之。姜維等不及了,他認為他的陰謀環環相扣,一切盡在掌握,殊不知「陰謀有用但也有限」,一件事需要多個小概率事件環環相扣而成,本身就是風險很大的。這也是我認為各種陰謀論不可能常有的原因。姜維說服鍾會,已經是小概率事件了;鍾會安排親信控制魏將,又是一件小概率事件;魏將盡控而能讓一眾魏軍不知道,還是一件小概率事件;而賭營中魏軍知道了卻不採取任何行動,這概率就極低了。姜維將希望寄托在如此飄渺的概率上,安能不敗!

這事的結果是,魏軍中死剩的一個叫衛瓘的辣雞出來收拾殘局,他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在這件事上本來就是邊緣人物,與阿斗一樣,不論誰最後得勢都是只配接受結局的貨色。沒想到軍事大佬都死絕了,倒顯出他這個在魏軍中地位不低的文人來摘桃子了。這個人上台第一件事,先把還關着的鄧艾父子殺了,實錘其謀反事實(可憐鄧氏父子天大功勞,反不反也不一定,當然妄圖不受上級控制之心肯定是有的,早死於小人之手,可見沒有情商,智商再高成就也有限),然後上表稱鄧、鍾俱反,但都被自己收拾掉了,不單滅蜀之功,還有替國平亂之功,俱在手。衛瓘文韜武略沒有,博弈論倒十分精通,他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高高興興地押著阿斗回京了,於是此次出征大功,盡歸衛瓘,到後來標名三公、位極人臣,也沒有表現出什麼過人的才能,看來還是獨居滅蜀之功的緣故。這真是,英雄豪傑掙空名,無恥小人得實利。

至於後來所謂樂不思蜀什麼的,現在已經是標準套路了,不贅述。從這滅蜀之事吧,倒可以總結出一些東西。兩士出兵,任一路都可以與蜀舉國之兵打個平手,司馬昭還自出一兵,在後方彈壓,就這,還鬧得盡出么蛾子,兩士俱反。在政治權謀橫行的中國,王翦出兵而求田問舍,蕭何留守而妄為自污,出兵滅國從來不是軍事事件,而是政治事件。換言之,你不是達到滅國力量你就可以去滅國的,你派人帶兵,那你舉國力量交付他人,你怎麼制約他呢?或者說他是否還會受你制約呢?故此,你若沒有兩倍與敵的實力,是無法實施滅國的。

9.5.4謬史氏曰

鄧艾太過眼高於頂;鍾會太天真;而姜維玩脫了;最後衛瓘撿便宜,他的大豬小豬博弈使得相當好。余自幼熟讀《演義》,常為《演義》自五丈原之後爛尾而惋惜不已,滅國之戰自然應強過國際間邊境衝突,但《演義》的兩場滅國之戰都表現得不盡人意,所以逮著機會就要大大描摹一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間百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人間百戰
上一章下一章

第20章 後漢系列之兩士爭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