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仙堂127章 薩滿聖教

東北仙堂127章 薩滿聖教

東北仙堂127章薩滿聖教

現在主流的薩滿文化研究的標的目的,是民族文化!所以嚴格的來說,我們現今社會上的薩滿文化流行的都是滿,蒙等少數民族的薩滿文化演變而來的。在經過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移民之後,結合著中原處所民俗文化與本地的黑土薩滿文化一起融合派生出來的新的民俗文化,也就是我題目中所說的現代薩滿文化。

薩滿,出馬頂仙,香門仙堂!其實是有含義,薩滿是根,出馬是干,仙堂是葉!在東北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土生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各個民族的人才是真正的原住民,他們的民族薩滿文化才是這品土地上的母文化。

薩滿文化中很多神秘的產物,包括我們東北大仙講的附體就很神奇,仙家來了之後可以控制人的思維和活動而人確不知道,這一點很神奇也很可怕。民間對五大家的崇拜,是一種對妖仙的崇拜,同樣源於萬物有靈的思想。五大家也叫五大仙,包括狐仙(狐狸)、黃仙(黃鼠狼)、白仙(刺蝟)、柳仙(蛇)、灰仙(老鼠),民間俗稱狐黃白柳灰(或稱灰黃狐白柳)。民間普遍認為五大家是與人類長期伴生的,屬於亦妖亦仙的靈異,如果侵犯了它們,使它們受到損害,它們就能以妖術報復,使人類受到不同程度災難的懲罰;倘若人們敬奉它們,則會得到福佑。因此,民間許多家庭都供奉五大家。供奉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家中的佛堂、祖先堂旁邊供全神像,全神像包括九位神靈,即增福財神,福、祿、壽三星及五大家,分三排順序排列。五大家的形象都是人像,慈眉善目,除白仙被附會為白老太太的女人形象外,其餘4位都是男像,穿官服,戴暖帽,顏sè為灰藍或石青等。白仙穿裙子,鳳冠霞帔,十分漂亮;另一種供奉方法是在院中角落蓋仙家樓,供奉五大家牌位。仙家樓是木製的3尺多寬、2尺多高的廟宇模型。做工與真實廟宇相差無幾,有房脊、溢廊等,前面還有4扇門。五大家的牌位就供在裏面,而且把供品也放在仙家樓里。人們在仙家樓下做一個木托,高半尺左右,托上部與仙家樓連接處挖有一個圓孔,在托的側面也挖一個圓孔,目的是便於五大家享受食物供品,出入方便。

在五大家的崇拜中,民間對狐仙、黃仙和白仙更為敬畏,關於他們的靈跡傳說也頗多,將他們附會為胡三太爺、黃二大爺、白老太太。中國從夏朝開始,民間就有大禹治水曾娶九尾白狐———塗山氏的女兒為妻而生下夏朝第一代君主啟的傳說,說明早在5ooo年前中國人就已經視狐狸為吉祥動物加以崇拜了。民間普遍認為狐狸有靈xìng,能作祟作妖,也能成仙。它們jīng通道術,能報德,能復仇,同人戀愛,會捉弄人,也能為人醫治病痛。許多巫師在進行巫術活動時也常說自己是狐仙附體。

崇拜黃仙,一是因為它同狐狸一樣,體態頗為美麗而又xìng情狡黠,使人感到神秘。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認為它可以左右人的jīng神世界,與一種jīng神錯亂的疾病(癔病)有關。對白仙的崇拜,民間說法不一,大部分人將它當做進財、防病的吉祥物,傳說中的白老太太就是由刺蝟演化的神靈,主要是為人治病,jīng通巫術。舊時天**中曾供奉白老太太的塑像。民間對五大仙的崇拜(個別地區稱地八仙、十大仙、十二大仙,但以五大仙較為普遍)。舊時,在民間崇拜的動物中,龍、鳳、龜、麒麟、魚、蝙蝠、獅子、老虎、仙鶴、喜鵲、馬、猴子等等都被視為祥獸民間對五大家的崇拜,是一種對妖仙的崇拜,同樣源於萬物有靈的思想。

哈薩克族的英雄史詩數量眾多,篇幅宏大,內容浩繁,藝術jīng湛,是從遙遠的氏族部落時代到十九世紀初的漫長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如《阿勒帕米斯》產生於1o世紀的昆格蘭部落;《庫布蘭德》產生於12世紀的克普恰克部落;《克里木的四十位勇士》產生於14世紀的金帳汗國;《阿爾卡勒克》、《英雄塔爾根》等產生於哈薩克族族名正式形成之後的各個時期。大概有2oo余部,各種版本、異文和抄本就更多了。在如此大的時空跨度之間產生的英雄史詩,其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其中薩滿教就貫穿於整個哈薩克族英雄史詩之中。本文僅從哈薩克族英雄史詩中揭示一下薩滿教的神靈觀念、魂靈觀念和鬼靈觀念。

一、薩滿教的神靈觀念

薩滿教認為神靈觀念是一切宗教觀念中最基本、最古老的觀念之一,是所有宗教信仰賴以生存的基礎。神靈不是抽象的,是具體的,是人們對自然界萬物之靈加以神化的產物。人們只能對其敬仰、膜拜、祭祀,而不能利用和控制。在神靈面前人是弱小的,甚至是無能為力的。在哈薩克族英雄史詩中主要通過大自然和動物這兩個神靈系統展現薩滿教的神靈觀念。

二、薩滿教的魂靈觀念

薩滿教認為魂靈是存在於人或動物體內的自然力的一種jīng神系統,隨着人或動物的死亡,魂靈離開人或動物身體或升天界成神,或降下界為鬼。人們可利用這些魂靈達到自己的種種目的,了結自己的心愿。人們在魂靈面前處於既崇拜又利用的一種既被動又主動的雙重地位。

三、薩滿教的鬼靈觀念

薩滿教認為鬼靈與神靈、魂靈是有差異的,鬼靈是人間一切災難的淵源,也是薩滿們在宗教活動中所驅趕的對象。在鬼靈面前,人既表現出恐怖的情緒,又會產生因憎恨厭惡從而控制、駕馭、驅趕的行為。鬼靈是人的器官直接感知不到的自然力量,無所不在,能滲透到人的身體之中。人類的災禍、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是鬼靈作祟所致。所以,薩滿們的職責就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藉助神靈和魂靈的力量,把依附在人體內的鬼靈驅除掉,達到治病消災之目的。

哈薩克族的英雄史詩與薩滿教的關係十分密切,互相包含,彼此融合。文學作品是生活的再現,是人生的縮影。薩滿教的信仰觀念和世界觀對哈薩克英雄史詩的影深刻,所留下的遺跡豐富。哈薩克英雄史詩是活形態的文學作品,同樣的一部史詩會因演唱者所處歷史階段、地理環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產生一定的差異,烙上一些時代的烙印,形成一些變體。有些史詩失去了一些本來有的內容,增加了一些本來沒有的內容,為我們考究古代的薩滿教遺跡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對於哈薩克這個缺乏歷史文獻而口頭文學極其達的民族來說,英雄史詩仍然失去不了其在研究薩滿教中的重要價值。通過哈薩克英雄史詩探討其薩滿教,不僅對深入研究哈薩克英雄史詩本身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全面研究哈薩克和突厥語族各民族的古代文化也大有裨益。

通古斯民族信息傳遞中的薩滿教意識

信息包含着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知識系統與情感系統,信息傳遞是人類文化展的內在動力之一。

人類在人猿揖別的初始,就有簡單的信息傳遞,沒有這種信息傳遞,就凝結不成原始群體的社會組織及其文化創造力,就激不了人類智力健康的向前展。本文對通古斯民族傳統信息傳遞中的薩滿教意識,作初步的探索,可以從中認識信息傳遞在民族文化展中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在亘古至今的通古斯民族薩滿教中,薩滿神服中多有鳥飾,其中有些就是信息鳥,傳遞著族眾與被崇拜神靈之間的信息,當然,這是一種觀念中的信息傳遞,蒙上了宗教的神秘外衣,但卻是現實生活中信息傳遞的曲折反映。

滿族先民在綿延千里的茫茫林海里狩獵時,辨方向、明路線是其安全往返的要條件,機敏的獵人如果現白sè的鳥糞,便會欣喜萬分。因為鳥在他們的薩滿教觀念中是能凌空天穹、曉徹天神意圖的靈禽。白鳥糞是「雀書」,不僅是吉祥的預兆,也是指路辨向的路標。實際上,鳥的飛行是有規律的,獵人是根據其活動規矩找到了「雀路」。往昔,東海窩集部的後裔孟哲勒氏、庫雅喇氏、那木都魯氏、郭赫勒氏等族人選一棵高大挺拔的古榆或古柳作為神樹,用野牲野禽等魚類為供品,在神樹前祭祀天母阿布卡赫赫、獵神班達瑪法、萬星圖門烏西哈等神靈。祭祀時,神樹四周點燃起九堆篝火,用木拌樹枝堆成塔形,晝夜不息。薩滿誦祝禱詞,族長率領眾拜星、拜樹、拜篝火。到夜間,群星閃爍,穆昆達(族長)和薩滿將篝火擺成各種形狀,有的如嶺上飛舞的長蛇巨蟒、有的如威武的卧虎、奔馬,構成壯觀的火陣。族人們或騎馬、或徒步,三五成群來穿火陣。誰過火陣次數最多,誰就被敬為巴圖魯(英雄),其中的佼佼者就會被推為獵達(領),因為聖潔的神火能怯邪除魔。闖火陣越順當,在火中馭火的技巧越高,便證明有神庇佑。祭火后,闔族圍坐在神樹下火堆前的長木槽盆邊,吃「手把肉」,牲骨撒於野,召鴉雀啄食。火祭洋溢着對火的謳歌和讚美,是族人世代積累的馭火、識火、儲火、避火、戲火經驗與知識的展示、傳遞與傳承。

據富育光先生的調查資料,在滿族往昔的星祭中,要展示用冰燈構成的星圖——北方民族特有的星系,將北方先民的天文知識信息傳遞並傳承下來,這也有其現實生活的基礎。滿族獵人有很高的觀星能力,能根據星辰的位置和變化來制定季節、方位、時間和氣象變化,並在悠久的祭星習俗中,形成一個以冬令為主的星辰系譜,其中塔其媽媽(蛇星)、依蘭烏西哈(三星)、莫林烏西哈(野馬星)等為計時星,恩都力僧固(刺蝟星)、那旦烏西哈(北斗七星)、妥親烏西哈(階梯星)等為方位星(2),根據這些星譜,獵人在密林中能準確地知道方位和時辰、從而確定獵道。

在滿族諸姓的薩滿教祭禮中,多有祭天儀式。祭天,也稱「祭杆子」,即立神桿祭天神阿布卡恩都里。神桿是從高山上砍來的挺拔直溜的樹桿,長九尺,代表九層天;頂端塗上鮮血,是為了讓天神喝;在神桿頂部還要綁上帶有五穀雜糧和豬雜碎的草把,以供祭天神侍女——烏鴉和喜鵲。

烏鴉與喜鵲成為滿族普遍崇祀的靈禽,其重要成因之一,是因為它們在生活中是人類重要的信使。喜鵲每年農曆五、六月築巢、下卵,七、八月抱窩孵崽,這時,它們特別戀窩,如果這時將其抱走,在它的膀下或尾部放了信物,便能準確地帶回。烏鴉終年戀群,如把寧古塔的烏鴉帶到吉林烏拉、只要將其放出,它一定會回到寧古塔的鴉群,滿族先人洞察其活動規律,也讓它帶回信物、它也就成為征戰或出獵中可靠的信使。

清代滿族的薩滿祭祀,經乾隆朝的統一規範,大部分姓氏都已簡化,本姓的遠古圖騰神、動物神、祖先英雄神逐漸被排擠出神壇,他們的祭禮被稱為「家祭」。然而,地處偏遠的一些滿族姓氏,如尼瑪察氏、奚赫特里氏、薩克達氏、庫雅喇氏、烏扎拉氏、納耶拉氏等,被稱為「沒扣香的姓氏」,他們依然祭奉本氏族原先崇祀的古老神靈,在祭禮中要模擬這些神靈,跳起祭神舞,俗稱「野神祭」。當然,他們的整個祭祀也包括家祭部分。這兩種祭祀類型一直保留到近世。值得重視的是:這兩類祭祀種都保留了一項重要的祭儀——祭「佛多媽媽」。「佛多」因滿語方言的不同、被稱為佛托、佛朵、佛都、佛里、瓦利等、但都是指柳或柳枝。「佛多媽媽」即「柳始母」,其形象大致有兩類、一類為**神偶、其腹下部刻有一菱形符號,為女yīn的象徵符號;另一類使用黃布或白布製成的上尖下圓的「媽媽口袋」,它也是女yīn的象徵,平時恭放在神龕下側。「媽媽口袋」內裝有子孫繩,子孫繩上系著象徵子孫的物件,如弓箭、彩布等。子孫繩平時都放在「媽媽口袋」里,象徵子孫皆在母腹中。「佛多媽媽」的祭禮各地略有差別,但大致的儀式是:祭時,薩滿從西炕上方神龕(俗稱祖宗匣)下的「媽媽口袋」中取齣子孫繩(俗稱「鎖線」),一頭聯在「窩轍庫」(神龕)上,另一頭扯到門外矗立的柳枝上。鎖線上有彩sè布塊,薩滿將彩布掛在本姓孩童的脖前,如孩童不在,則由其母代領,按男左女右習俗,套在其姆指上。布塊拿回家後放在安放「窩轍庫」的西炕上,到下次薩滿祭祀時再換新的。相傳、這樣就能在柳始母的庇佑下,男孩長大成為一個驍勇的「巴圖魯」(勇士),女孩能長得俊俏健壯。這裏門外的柳樹代表神樹,取其枝葉繁多,寓意該族子孫眾多,人丁興旺、平安吉祥。值得重視的是「佛多」媽媽的象徵物——子孫繩,實質上它是一種用實物的象徵來表達該氏族譜系——族人世代傳遞得血緣關係的歷史信息體系-通過莊嚴的宗教儀式代代相繼。它體現了薩滿教在文明時代的重要文化功能之一,是防止氏族內婚,嚴格維護氏族外婚。

在通古斯薩滿教中、甚至出現了專司信息傳遞的文化英雄神。如∶在滿族鷹祭中,要祭典符號女神覺昆恩都赫赫,其神詞是:這位山路神,生長著鷹爪、虎牙、啄木鳥嘴、刺蝟的針毛。它先知先覺將林莽山岩刻出符號,傳遞信息,保佑北征的人有了活路,看到生存之光。這位長著鷹爪、虎牙、啄木鳥嘴、刺蝟針毛的怪誕女神,實際上把北方獵民在密林中識別「路標」符號的知識傳承給捕鷹人,是山林中的指路女神。

漁獵時代,通古斯民族最常用的通訊方式是立竿為號,在一長長的木竿上懸掛一些獸肉,用不了多久,前來啄食的烏鴉就會聚眾而來,它的醒目的黑sè羽毛,尖利的鳴叫聲,無疑是一個強信號,招喚著夥伴。有時給迷山的過路人、陷入困境的獵人以生的希望。

氏族、部落之間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多種,如:鹿角骨、狗、烏鴉、喜鵲等動物傳信及石、傳箭、烽火、木牌、樺皮信、口傳或其他信物。在虎爾哈河(今牡丹江)一帶的滿族部落聚會時用一根形狀奇特的舊鹿角骨,是祖傳的珍品,在薩滿祭禮中受到祭供,不知經過了多少代人的手,已經磨得油黃閃亮,它代表着先人的傳統、氏族、部落之間的信義,不管那個部落,接到這根鹿角,就是再大的狂風暴雪,再高再陡的險山,也要立即趕到,兄弟相幫。

滿族、赫哲族敬奉神石,石神被敬稱為卓祿媽媽、卓祿瑪法。有時,一個氏族要分支遷徙。分居時,將一塊神石摔成幾塊,每一支人都持一塊。以後,分居的族人以神石為憑,即可認同,如有危難,可憑神石求援,對方會義不容辭,共同解難救危。同樣,有的姓氏敬奉樹根、樺皮製成的神偶,也會用同樣的方法,將有特殊紋路的樹根、樺皮撕裂分存,以後分居的族人只要將原紋路對上,即可聯繫上。

通古斯諸民族薩滿教都有火祭與火崇拜的內容,遠獵或遠征的族人,常用篝火搭成為各種火形,如火塔、如飛虎、如奔馬、如蟒蛇等等,這是向族人報告信息,或報jǐng,或告喜,或呼救,或迎客,這種火信的秘密只有本氏族的人才知道。

往昔,鄂溫克人在住舍附近豎桿之俗,間有掛燈者,名祖宗桿。被認為是薩滿教祖先崇拜的一種方式,其原初之意即為森林中防止迷路的標誌。因是其先人留下的古俗爾受到崇奉。

鄂倫net獵民還用草或木棍擰、卷、折成符號,懸掛在林間樹上、家門前或狩獵途中。按照鄂倫net、鄂溫克獵民的習慣,男子打獵,把獵物存放在山中,由婦女騎馬或牽馴鹿去馱獵物,她們是循着路標取回獵物的。為了更具體的表示遷移方向和距離,狩獵民族還創造了指示更具體的標誌符號。鄂倫net人在舉家搬遷時,為將他們的移動方向告知獵手和氣親友,可在原「斜仁柱」火塘的位置,斜插一根一丈多長的木杆,桿頭指向移去的方向,並在桿頭上掛一塊樺皮或綁一撮草,以引起尋找者的注意。遷去的地方如距此較遠,斜桿與地面的夾角則大;如距此較近,夾角則小;如遷於附近,則將木杆平放於地上,以標註方位和距離,以保持相互間的聯繫。將信息傳遞的信物放在火塘上,與薩滿教的火崇拜觀念有關,因為薩滿教觀念中,火是生命的之源,火旺者則氏族興旺,搬家時要將火種帶到新居,並將遷徙的信息留在了象徵氏族錦衍的火塘上。

在往昔滿族火祭、鷹祭等大型部落xìng薩滿教祭奠中,有野合之俗,即在祭禮中通過了「神驗」——如闖火陣,跳澗,攀崖等方式的「巴圖魯」(勇士),不僅會被推選為狩獵領,而且會得到美麗姑娘的愛情,族中英武的小伙也會在這個各氏族歡聚的喜慶rì子找到了自己心上的姑娘。那麽,在祭神儀式結束后他(她)們就在野外的樹屋,洞穴,樹叢中的柳床等地渡過這愛情的狂歡之夜,俗稱野合。是時在青年男女野合的地方附近,往往掛上了一個花環,那麽,旁人就不會闖入,以免驚擾,因為花環傳遞了一個感情的信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之花正在怒放。

在往昔滿族的婚俗中,一個姑娘接受了男子的愛情,就會同意男子在她頭上插各種sè彩的野花,其中,中間的那朵是白的,因為,在薩滿教觀念中,白sè象徵太陽的顏sè,太陽是生命之源,所以,白sè是吉祥的顏sè,北方民族的「尚rì」習俗,其觀念來自薩滿教。這裏,姑娘頭上的野花成了訂婚——愛情交流的標誌,也同樣寓含着薩滿教的深層意識。

——大神講到這裏,那人還要求繼續開示。於是大神又接着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北仙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東北仙堂
上一章下一章

東北仙堂127章 薩滿聖教

%